期刊文献+
共找到459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散件式文书的归户性整理——以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院藏契约文书为例
1
作者 孙清玲 林泽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7-167,共11页
近年来,以契约为代表的民间文书被大规模挖掘、整理、出版和研究,学界普遍意识到归户性整理的重要性。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对体量庞大的散件式文书再次进行整理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谱系建构法”“区域分析法”“地名指导... 近年来,以契约为代表的民间文书被大规模挖掘、整理、出版和研究,学界普遍意识到归户性整理的重要性。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对体量庞大的散件式文书再次进行整理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谱系建构法”“区域分析法”“地名指导法”“田野调查法”等加以归类、分析、核验,并取得较为理想的成效。实践表明,“社会网络分析法”为文书归户性整理提供了便捷、可靠的算法,但也存在疏漏和偏差,需要其他方法加以补充与纠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契约 契约文书 散件式文书 归户性整理 社会网络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薪火相传 推陈出新——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百年学术发展概观
2
作者 徐心希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24,共9页
福建师大历史学科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中国史、世界史和专门史三个特色显著的研究方向。以一级学科历史学博士授权点为基本的学术支撑,有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中国古代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地理、历史文献、考古学... 福建师大历史学科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中国史、世界史和专门史三个特色显著的研究方向。以一级学科历史学博士授权点为基本的学术支撑,有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中国古代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地理、历史文献、考古学与文博等8个博士点以及与此相对应的8个硕士点和4个相关的宗教学、人类学、图书馆学、档案学等硕士点,形成了较为平衡的学科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学 学术史 百年 回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指向下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社会发展的时空协调分析——以福建省县域为例
3
作者 施雯婷 孙阳 +2 位作者 王佳韡 林小标 伍世代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803-4817,共15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连接点,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基础。以福建省为例,系统构建符合南方山地丘陵区地域特色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探究福...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连接点,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基础。以福建省为例,系统构建符合南方山地丘陵区地域特色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探究福建省在2010——2019年近10年规划发展下,生态、城镇、农业各功能指向的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社会发展本底水平、时空耦合协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各功能指向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呈较大差异:生态导向结果为大面积中高值夹杂低值、城镇导向结果为“沿海高低值交错,内陆中低值交错”、农业导向结果自北向南逐渐递增;(2)社会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随着福建省全域积极协调发展,各县域社会发展水平差距逐年缩小;(3)2010——2019年各功能导向下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社会发展两系统耦合协调度不断加强,呈现良性的正向促进作用,总体耦合协调度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4)社会发展系统中的各影响因子在不同功能导向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社会发展系统耦合协调结果中均具有较强解释力,同时各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两系统耦合协调结果的影响力均大于其单因子作用,且都表现为双因子或非线性增强。研究为福建省未来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国土空间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相关理论支撑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社会发展 时空耦合 地理探测器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组织赋能民间公益图书馆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福建鸟巢计划为例
4
作者 傅文奇 郑美霞 《国家图书馆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5,共11页
社会组织赋能民间公益图书馆发展,可以有效补足公共文化服务空白地带,是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创新方式。本研究基于赋能理论,从结构赋能、资源赋能、心理赋能、知识赋能、协同赋能五个维度构建社会组织赋能民间公益图书馆的... 社会组织赋能民间公益图书馆发展,可以有效补足公共文化服务空白地带,是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创新方式。本研究基于赋能理论,从结构赋能、资源赋能、心理赋能、知识赋能、协同赋能五个维度构建社会组织赋能民间公益图书馆的分析框架,以福建首家民间公益图书馆支持机构福建鸟巢计划为考察案例,探索其赋能民间公益图书馆发展的主要做法,构建社会组织赋能民间公益图书馆发展模型,基于此总结其经验,并提出其不足与发展建议,以期为民间公益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借鉴。图2。参考文献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公益图书馆 社会组织 赋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茶业合作化运动的演变及特征研究(1935-1949年)
5
作者 杨新辉 《茶叶学报》 2025年第1期72-77,共6页
20世纪30年代,福建茶业出现了全方面的衰退,导致茶园荒芜、茶农转业。在合作化运动的影响下,福建政府开始引导茶农成立茶业合作社,并通过合作社发放茶叶贷款,协调茶叶的产制运销,掀起了福建茶业合作化运动的热潮。受时局影响,福建茶业... 20世纪30年代,福建茶业出现了全方面的衰退,导致茶园荒芜、茶农转业。在合作化运动的影响下,福建政府开始引导茶农成立茶业合作社,并通过合作社发放茶叶贷款,协调茶叶的产制运销,掀起了福建茶业合作化运动的热潮。受时局影响,福建茶业合作化运动的工作重点不断变化,先后经历了以救济、稳定与恢复为特征的三个阶段,总体上促进了当时福建茶叶产销的发展,为提升福建经济实力、支援抗战等作出了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业合作化运动 茶业合作社 政府 茶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初期福建茶农产茶生计研究(1937-1940)
6
作者 揭彪 《广东茶业》 2025年第3期46-49,共4页
抗战初期,福建省政府成立茶叶管理局,试图通过增产、改良品质和调整运销等措施救济农商。茶农作为茶叶生产的主体,是闽茶复兴的基石,其生计问题直接影响福建茶业的发展。尽管在政府统购统销政策下茶农生计有所保障,但他们仍处于弱势地位... 抗战初期,福建省政府成立茶叶管理局,试图通过增产、改良品质和调整运销等措施救济农商。茶农作为茶叶生产的主体,是闽茶复兴的基石,其生计问题直接影响福建茶业的发展。尽管在政府统购统销政策下茶农生计有所保障,但他们仍处于弱势地位,获利微薄。政府虽规定茶叶的最低山价,但实际效果有限,茶农仍需承担繁重的税负。1940年后,受战争影响,外销茶输出大幅下降,加之物价飞涨,茶农生活愈发困难,部分茶农开始砍伐茶树改种粮食。尽管政府不断改善茶农在茶叶销售中的地位,但茶叶的大部分利润仍被中间商攫取。总体而言,福建省政府成立茶叶管理局的初衷未能显著实现,茶农生计未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农生计 福建省政府 茶业管理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福建科举的历史特点 被引量:10
7
作者 戴显群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3-102,共10页
福建的科举活动自中唐以后才开始活跃,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终结的千余年时间里,闽中的学子们不断在科场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创造了不少科举奇迹,呈现出科第繁荣的景象,科名处在全国领先的地位。综观福建科举,主要有四个... 福建的科举活动自中唐以后才开始活跃,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终结的千余年时间里,闽中的学子们不断在科场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创造了不少科举奇迹,呈现出科第繁荣的景象,科名处在全国领先的地位。综观福建科举,主要有四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基本保持科举大省的地位;科名的地理分布呈东南沿海强西北山区弱之势;出现了大量科第世家;台湾科举崭露头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科举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闽台民间信仰的社会历史作用 被引量:21
8
作者 林国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1-118,共8页
闽台素有“好巫尚鬼”的传统 ,民间信仰特别发达 ,它以深不可拔的传统和无孔不入的力量 ,对闽台社会历史产生重要的影响。闽台民间信仰曾经为闽台先民拓展生活空间提供精神支柱 ,并在维系基层社会的正常秩序、传承文化传统、丰富民众经... 闽台素有“好巫尚鬼”的传统 ,民间信仰特别发达 ,它以深不可拔的传统和无孔不入的力量 ,对闽台社会历史产生重要的影响。闽台民间信仰曾经为闽台先民拓展生活空间提供精神支柱 ,并在维系基层社会的正常秩序、传承文化传统、丰富民众经济文化生活 ,以及参与社会教化、凝聚民族精神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时至今日 ,闽台民间信仰仍然在民间发挥其特有的社会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台文化 民间信仰 两岸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督教与中国东南的乡村社会——以近代福建美以美会为例 被引量:6
9
作者 朱峰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2-117,共6页
本文以福建美以美会为个案, 尝试勾勒出近代来华基督教与东南中国乡村社会的互动图景。文章发现, 乡村教会是基督教的发展主体。教会的发展一方面受到传统乡村社会结构与信仰态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尝试建立一个新的宗教体系。在部分乡... 本文以福建美以美会为个案, 尝试勾勒出近代来华基督教与东南中国乡村社会的互动图景。文章发现, 乡村教会是基督教的发展主体。教会的发展一方面受到传统乡村社会结构与信仰态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尝试建立一个新的宗教体系。在部分乡村, 基督教会成为社区的生产、生活中心, 一些乡村教会知识分子亦有较强的社会触觉, 倾向改革。而在世局变迁中, 乡村教会受多种社会势力影响。文章认为,乡村教会的历史研究, 应放在本地社会结构与历史变迁中加以理解, 将乡村教会视为地方宗教力量, 较将其视作外来宗教显得更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美以美会 乡村社会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文革”时期群众组织与社会动员的反思——以福建群众组织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叶青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9-146,共8页
"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并且长达十年之久,群众组织起着非常重要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探究"文革"时期群众组织产生、发展及其活动,以及对"文革"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剖析"文革"时期群众组织所建... "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并且长达十年之久,群众组织起着非常重要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探究"文革"时期群众组织产生、发展及其活动,以及对"文革"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剖析"文革"时期群众组织所建构的社会动员的网络机制。反思"文革"时期群众组织可以为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社会动员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时期 群众组织 社会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教会大学出版活动探析——以福建协和大学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林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90-196,共7页
1916年创办的福建协和大学始终重视出版发行专著、小册子和报刊等各类文献。协大教授所撰写的学术专著是其主要出版物,这些专著不仅是协大学术研究成果,而且还代表着中国某一学术领域的最高水平。此外,协大出版了大量的报刊,其中,约占总... 1916年创办的福建协和大学始终重视出版发行专著、小册子和报刊等各类文献。协大教授所撰写的学术专著是其主要出版物,这些专著不仅是协大学术研究成果,而且还代表着中国某一学术领域的最高水平。此外,协大出版了大量的报刊,其中,约占总数30%的报刊为学术期刊,因而“颇受国内教育界的欢迎”。协大出版物的著述者不再是一心传播福音的神职人员,而是以郑作新等为代表的大学教授与接受现代知识教育的学生。由于教会大学出版物的世俗化,所以,其影响范围较之其他教会出版物更为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协和大学 出版 郑作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侨批业社会主义改造政策研究(1949~1956)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晓光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90-198,共9页
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政府遵循国家相关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整顿与改造,然而侨批业由于行业特殊性,成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特例。为了保证侨汇收入,政府对侨批业的管理与改造采取了较为灵活、务实的政策,有海外业务关系的... 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政府遵循国家相关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整顿与改造,然而侨批业由于行业特殊性,成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特例。为了保证侨汇收入,政府对侨批业的管理与改造采取了较为灵活、务实的政策,有海外业务关系的承转局保留私人名义继续经营,派送侨汇的解付局则成立集体所有制的派送公司。政府最终实现了对侨批业的控制,侨批业的行业特色也随着改造而消失,成为国家银行的附属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侨批业 社会主义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社会历史条件论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建群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07-112,共6页
10 0多年来 ,社会工作既形成为一个以助人为本质特征的特定专业 ,又在专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社会工作所经历的这一发展历程即是其专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传统的助人活动演进为科学的助人活动。而促使助人活动发生结构性变化的则... 10 0多年来 ,社会工作既形成为一个以助人为本质特征的特定专业 ,又在专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社会工作所经历的这一发展历程即是其专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传统的助人活动演进为科学的助人活动。而促使助人活动发生结构性变化的则是随社会发展所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社会因素 ,即社会对助人活动的社会性需求、社会承担起助人的责任、助人资源的多样化以及科学进入整体化发展阶段。如果说社会工作专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的话 ,那么 ,随社会发展所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社会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专业化 社会历史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学地质学的学科建制与学风转向(1917—1924)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皆刚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110,共11页
晚清国人引入地质学知识与教育,意在致用,尤重探矿、采矿的现实需求。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主张专设文理两科,开展学理研究,故自1917年恢复停办的地质学门。受观念、师资与设备的限制,地质学门的学科建制仍偏重矿冶,学理研究进展... 晚清国人引入地质学知识与教育,意在致用,尤重探矿、采矿的现实需求。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主张专设文理两科,开展学理研究,故自1917年恢复停办的地质学门。受观念、师资与设备的限制,地质学门的学科建制仍偏重矿冶,学理研究进展缓慢。1919年,其改组为地质学系,欲引入欧美系师资,扭转学风。随着葛利普、李四光等相继入职,地质学系教师与学界同人合作开展研究;学生组织地质研究会;师生联合调查地质,学理研究得以顺利展开。同时,北大本教授治校理念,创建的教授会、评议会等机构,保障其在变幻的时局下仍能进行学理研究。至1924年,地质学系的学科建制已较为完备,在培养地质人才的同时,推动中国科学和经济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 地质学系 学科建设 学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新模式——福建省宁德市农村社会化服务联动网建设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沈金华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3-59,共7页
如何连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个体小农经济 ,是我国后人民公社时期农村面临的一个体制性问题。宁德市社会化服务联动网的实践 ,为实现农村制度创新 ,解决“三农”难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三农问题 社会化组织 制度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清代福建茶叶发展的社会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爱民 刘锡涛 《广东茶业》 2013年第3期13-15,共3页
茶业作为清代福建的支柱产业,它的蓬勃发展,使得当地经济一度振兴,利益博大,利及各界.茶叶的生产发展对当地的社会商品经济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和变化.首先是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带动了山区经济的繁荣发展.闽茶闻名海外后,茶业遂"皆民所... 茶业作为清代福建的支柱产业,它的蓬勃发展,使得当地经济一度振兴,利益博大,利及各界.茶叶的生产发展对当地的社会商品经济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和变化.首先是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带动了山区经济的繁荣发展.闽茶闻名海外后,茶业遂"皆民所以为生者也"1.每逢茶季,各地赴山购茶的客商盈塞于道.以崇安为例,崇安一地"客商携资至者,络绎不绝".每年"初春后,筐盈于山,担属于路.负贩之辈,江西、汀州及兴、泉人为多,而贸易于姑苏、厦门及粤东诸处者,亦不尽皆土著"2.茶市勃兴,尤其是武夷九曲尽处的星村镇,"为行家萃聚之所"3,"市肆千余,为茶客丛集地"4,茶商每年在此进行着大宗的茶叶贸易,"竹筏三百辆,转运不绝"5,由于星村的茶叶不够行商采买,崇安周边所产茶也都运到星村来卖,"鬻茶者骈集,交易于此"6,"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7.茶市的兴盛,给当地带来了巨大利益.《崇安县志》有云:"今则利源半归茶市"8,从每年初春,大批客商都会受到各州、府官员的争相招呼,甚至是鸣炮迎郊的场面,可见茶叶对于当地社会经济的重要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发展 社会影响 福建 清代 商品经济 茶叶贸易 支柱产业 种植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戌时期福建茶务革新问题研究
17
作者 谢皆刚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2,共11页
茶叶是晚清福建对外输出的大宗商品。戊戌时期,在国际茶叶市场上与印度、锡兰竞争失利的福建,开始顺应时潮,引入新法,革新茶务。试图通过引进新品种茶树,改良栽培方法,提升原茶品质;合股创办公司,购置机器,制造符合欧美进口标准与市场... 茶叶是晚清福建对外输出的大宗商品。戊戌时期,在国际茶叶市场上与印度、锡兰竞争失利的福建,开始顺应时潮,引入新法,革新茶务。试图通过引进新品种茶树,改良栽培方法,提升原茶品质;合股创办公司,购置机器,制造符合欧美进口标准与市场需求的茶叶。又奢想减轻税厘,降低茶叶输出价格,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收回利权。戊戌政变后,福建茶务革新的各项措施或中止或废除。清末新政时期,福建茶务革新得以重启,然而限于体制,多停留于纸面,福建茶务振兴之路并未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茶务 机器 税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合谋之局:日本对清末联盟外交的因应
18
作者 林晓萍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76,共14页
1908年底,日本通过与美国订立“高平—罗脱协定”,完成了对华外交包围。但随着美国塔夫脱政权金元外交的出台和清廷内部联欧美力量的再度崛起,日本与列强构筑的合谋中国之局出现裂痕。1910年7月第二次《日俄协约》的订立,更促使载沣政... 1908年底,日本通过与美国订立“高平—罗脱协定”,完成了对华外交包围。但随着美国塔夫脱政权金元外交的出台和清廷内部联欧美力量的再度崛起,日本与列强构筑的合谋中国之局出现裂痕。1910年7月第二次《日俄协约》的订立,更促使载沣政权推行积极的中德美联盟外交方针,而日本亦担忧中国与列强形成共同不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势力范围的局势,于是积极重新弥合、构筑新的对华外交包围圈。最终,日本以第二次、第三次《日俄协约》,续订《日英同盟》,改善对德关系等方式,再一次形成了对华合谋的局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盟外交 金元外交 中德美联盟 载沣 势力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福建科举在明代的领先地位及其成因 被引量:14
19
作者 郭培贵 蔡惠茹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3-112,共10页
福建进士数虽由宋代全国第一下降为明代第五,但明代福建仍为科举大省,在诸多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如其人均进士数、人均一甲进士数和人均庶吉士数,皆为全国第一;莆田、晋江二县进士数稳居全国冠、亚,晋江、闽县、莆田三县的人均进士... 福建进士数虽由宋代全国第一下降为明代第五,但明代福建仍为科举大省,在诸多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如其人均进士数、人均一甲进士数和人均庶吉士数,皆为全国第一;莆田、晋江二县进士数稳居全国冠、亚,晋江、闽县、莆田三县的人均进士数更是包揽全国冠、亚、季。此外,福建的人均进士家族数不仅居全国榜首,而且还产生了明代唯一的延续二百多年的七代进士家族。所有这些,既是明代福建拥有强大科举实力与竞争力的集中表现,又与其深厚的科举积淀、浓厚的科举氛围、显著发展的经济、发达的教育文化以及家族制度等有着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福建科举 人均进士 县有进士 进士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祖庙金身巡游台湾的文化现象探析——以湄洲妈祖金身巡游台湾、金门为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林国平 范正义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1-199,共9页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福建祖庙金身巡游台湾的活动逐渐发展成为闽台神缘的新形式。从湄洲妈祖金身巡游台湾、金门的例子来看,金身巡游活动的文化原型可以追溯到古代帝王巡狩制度,动力机制可以归结为庙际关系网带来的社会资本生产,而两岸...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福建祖庙金身巡游台湾的活动逐渐发展成为闽台神缘的新形式。从湄洲妈祖金身巡游台湾、金门的例子来看,金身巡游活动的文化原型可以追溯到古代帝王巡狩制度,动力机制可以归结为庙际关系网带来的社会资本生产,而两岸的政治、经济因素则扮演了幕后导演的角色。福建祖庙金身巡游台湾的活动是宗教与社会互动的产物,彰显了政治、经济因素在当代的文化行为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两岸不同的利益集团均从中获取各自想要的东西,产生了难得的合作共赢的结果。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从福建祖庙金身巡游台湾热中可以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台神缘 金身巡游 文化原型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