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州大叶榕的传粉生物学 被引量:7
1
作者 吴文珊 陈友铃 +1 位作者 叶海燕 刘亮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6-81,共6页
在福州地区选取了10株大叶榕,对其传粉生物学进行研究。大叶榕花序果发育株内同步,株间异步,花序果发育过程可划分为5个时期:雌前期、雌花期、间花期、雄花期和花后期。大叶榕常年挂果,在每年的1—2月和6—7月有2个明显的花序芽萌发高峰... 在福州地区选取了10株大叶榕,对其传粉生物学进行研究。大叶榕花序果发育株内同步,株间异步,花序果发育过程可划分为5个时期:雌前期、雌花期、间花期、雄花期和花后期。大叶榕常年挂果,在每年的1—2月和6—7月有2个明显的花序芽萌发高峰期,单株每年结果1~3次。大叶榕花序果从雌前期到花后期的发育时间长短因季节而异:冬季和春季(12月—翌年5月)发育较慢,最长的持续近130天;夏秋季(6—11月)发育较快,间花期明显缩短,从雌前期到花后期仅需约80天。大叶榕雌花期单果进蜂数量以1只占绝对优势,使个体小,数量多的花序果能够获得有效进蜂,既大幅提高了小蜂的传粉效率,也保证了花序果的高结实率。大叶榕花序果内有7种小蜂,隶属于小蜂总科中的7个科(亚科),其中榕小蜂科的冠缝榕小蜂是大叶榕唯一的传粉者,其传粉方式为主动传粉。首次发现姬小蜂寄生于榕果的现象。大叶榕花序果中传粉小蜂和非传粉小蜂的种类和数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和春季榕果内小蜂的种类和数量较多,传粉榕小蜂是优势种,榕果种子结实率高;夏秋季小蜂种类和数量略少,Camarothorax bismasculinus小蜂和Sycophila sp.小蜂是优势种,此期榕果结实率极低,对大叶榕的繁殖利益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绿化和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特征 花序果 发育 榕小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笔管榕传粉生物学特征
2
作者 郑翠芳 陈晓倩 +3 位作者 陈友铃 王爱芳 王钊 吴文珊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8-36,共9页
【目的】研究福州笔管榕传粉生物学特征,为城市绿化和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和科学支持。【方法】以福州地区的30株笔管榕为样本,对其传粉生物学进行研究。【结果】1)笔管榕不同植株的年结果批次不同(每年每株0-5批次),以... 【目的】研究福州笔管榕传粉生物学特征,为城市绿化和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和科学支持。【方法】以福州地区的30株笔管榕为样本,对其传粉生物学进行研究。【结果】1)笔管榕不同植株的年结果批次不同(每年每株0-5批次),以年结果 1-2批次为主,榕果发育株内同步,株间有时同步,有时异步,无发育期交叠的现象。笔管榕榕果的发育具明显的季节性,在日照短、温度低的秋冬季(11月至翌年的2月),榕果发育周期(A期至E期)通常需要2-5个月;而在日照长、温度较高的春夏季(3—10月),榕果发育明显变快,其发育周期仅需要1-2个月;2)每年单株笔管榕一般发生1-2次换叶。初春夏末是笔管榕落叶的高峰期,新叶在落叶后1-2周内萌发,老叶的脱落与新叶和果芽的萌发之间具关联性,叶通过光合作用为榕果萌发与发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3)笔管榕雌花期单果进蜂数量以1-3只占绝对优势,使个体小、数量多的榕果能够获得有效进蜂,既保证了榕树的结实率,也避免因过多的传粉小蜂拥挤在榕果狭小空间内相互打斗而造成的小蜂死亡和产卵效率低下。进入榕果的传粉小蜂均有不同程度的伤残;4)雌花期榕果内雌花的花柄(含子房柄)越短,其花柱(含柱头)的长度越长,反之亦然,从而使雌花柱头基本处于同一平面上,便于传粉小蜂的传粉与产卵,而雌花子房错落分布,使榕果有限空间得以充分利用。传粉小蜂产卵器的平均长度显著长于雌花花柱的平均长度(P〈0.001),表明笔管榕传粉榕小蜂产卵器可达到绝大部分的雌花子房。【结论】笔管榕与其传粉小蜂之间形成互惠共生、高度统一的协同进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果 榕小蜂 虫瘿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表达的长角血蜱谷氨酰胺转移酶及其活性分析
3
作者 胡燕红 余玲莹 黄晓红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1-339,共9页
谷氨酰胺转移酶(TGase)通过催化蛋白质的谷氨酰胺残基与赖氨酸残基之间形成ε-(γ-谷氨酰基)赖氨酸异肽键,或在与肽结合的谷氨酰胺残基处掺入伯胺,促进蛋白质分子内和分子间的交联,形成网状的高分子聚合物,参与多种重要的生物学活动。... 谷氨酰胺转移酶(TGase)通过催化蛋白质的谷氨酰胺残基与赖氨酸残基之间形成ε-(γ-谷氨酰基)赖氨酸异肽键,或在与肽结合的谷氨酰胺残基处掺入伯胺,促进蛋白质分子内和分子间的交联,形成网状的高分子聚合物,参与多种重要的生物学活动。本研究旨在克隆和表达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的谷氨酰胺转移酶基因(HlTGase,GenBank登录号为KX59300),并分析重组蛋白质的活性,评估其可能的应用价值。首先从长角血蜱上海株的成虫提取总RNA,根据表达序列标签的序列信息,设计引物扩增并克隆HlTGase基因,以质粒pPICZC为表达载体,将该基因在毕赤酵母中重组表达,进而对其编码蛋白质的分子特征及可能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估。结果显示HlTGase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2 262bp,编码了一条756aa的多肽链,该多肽链具有四个谷氨酰胺转移酶结构域,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84.6ku;系统发育树显示其与果蝇的谷氨酰转移酶亲缘关系最近;在毕赤酵母中成功表达的重组蛋白质具有谷氨酰胺转移酶的活性,能催化酪蛋白交联成较大的分子。本研究成功地用酵母表达了长角血蜱谷氨酰胺转移酶,重组蛋白质有催化蛋白质交联的活性,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特征 长角血蜱 谷氨酰胺转移酶 催化活性 毕赤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