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根系生物量和形态特征对长期施氮的响应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硕 张进如 +5 位作者 姚晓东 杜英杰 高红 陈铭 王小红 陈光水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3,共9页
为探究森林生态系统在环境变化中的生存策略,预测植物根系在长期氮沉降背景下的响应模式,在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中设置对照和施氮[80 kg N/(hm2·a)]2个处理,研究长期氮添加对根系生物量、比根长、比表面积和组织密度等的影响。结... 为探究森林生态系统在环境变化中的生存策略,预测植物根系在长期氮沉降背景下的响应模式,在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中设置对照和施氮[80 kg N/(hm2·a)]2个处理,研究长期氮添加对根系生物量、比根长、比表面积和组织密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的氮添加没有对根系生物量及其根系生物量消减系数β产生显著影响(P>0.05),即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即在不同土层积累的生物量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对照和氮处理下的不同径级的根系生物量密度随土层变化的趋势相同,但是土层和径级的交互作用会对根系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长期氮添加显著增加0~1 mm的细根比根长;但是长期的氮添加显著降低了组织密度且不受径级的影响;而氮添加对根系比表面积无显著影响,这种变化是在群落水平上的一种整体的变化趋势。在群落水平上,长期的氮添加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根系生物量及垂直分布无显著影响,这正与土壤总碳氮磷的含量随土层变化一致。但11a的氮添加会增加比根长而降低组织密度,一些物种的根系资源获取策略会变为快速获取型策略。因此,长期的氮沉降背景下根系会通过增加比根长,降低组织密度来响应养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根系生物量 根系消减系数 根系形态特征 养分获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火干扰下亚热带森林土壤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郭琦玲 王建青 +3 位作者 毛娇艳 孙嘉雯 黄雨晴 施秀珍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1,共8页
[目的]森林火灾作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的自然和人为干扰过程,严重影响土壤生物化学循环过程。为明确土壤胞外酶活性计量特征对林火干扰后恢复过程的响应。[方法]以亚热带次生林林火干扰后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 [目的]森林火灾作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的自然和人为干扰过程,严重影响土壤生物化学循环过程。为明确土壤胞外酶活性计量特征对林火干扰后恢复过程的响应。[方法]以亚热带次生林林火干扰后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代时间序列的方法选取7个次生林恢复阶段的亚热带森林土壤,并将其分为老龄林(60~70 a)、中龄林(30~40 a)和幼龄林(<20 a),通过测定土壤碳(C)、氮(N)、磷(P)相关的转化酶活性,揭示林火干扰下亚热带森林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演替规律。[结果]土壤纤维素水解酶(CBH)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随演替时间显著增加,其他酶活性无显著增加。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发现,土壤C、N质量分数是影响土壤胞外酶活性变化的关键因子。此外,幼龄林、中龄林和老龄林土壤胞外酶C、N、P计量比分别为1∶0.94∶1.53、1∶1.02∶1.63、1∶0.99∶1.47,表明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微生物生长受到P限制,且随着林火干扰后恢复年限增加逐渐改善。[结论]林火干扰后森林土壤N转化相关胞外酶活性随恢复时间呈递增趋势,土壤胞外酶化学计量逐渐趋于稳定,表明亚热带森林土壤健康状况随着林火干扰恢复过程逐渐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亚热带森林 森林土壤 森林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12种人工林功能性状与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相关分析
3
作者 叶浩然 邓子豪 +2 位作者 郑桂芬 邹秉璋 王思荣 《福建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56-61,共6页
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是土壤磷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为了研究不同树种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为亚热带地区人工造林提供理论依据。选择亚热带地区常见的12个树种,测量每个树种地上和地下的6个功能性状,以及每个样方的土壤酸性磷酸酶活... 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是土壤磷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为了研究不同树种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为亚热带地区人工造林提供理论依据。选择亚热带地区常见的12个树种,测量每个树种地上和地下的6个功能性状,以及每个样方的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评估了12种人工林功能性状与土壤磷酸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种人工林比叶面积的变化范围为5.6~9.4 m^(2)·kg^(-1);叶干物质含量的变化范围为287.73~486.39 mg·g^(-1);叶片氮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1%~2.01%;叶片磷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04%~0.13%;根直径的变化范围为0.41~0.73 mm;比根长的变化范围为19.89~57.14 mm。每个样方的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范围为42.3~212.0 umol·g^(-1)·h^(-1),其中米老排(212.0±46.9)umol·g^(-1)·h^(-1)最高,石栎(42.3±8.4)umol·g^(-1)·h^(-1)最低。12种人工林功能性状与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树种的比叶面积和根直径与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正相关,而叶干物质含量和比根长与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负相关。研究结果说明,不同树种的功能性状可以通过植物不同的养分获取策略,从而影响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树种 土壤 酸性磷酸酶 功能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温辉辉 张慧玲 +3 位作者 彭艳 彭清清 邱丹妮 吴福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54-4262,共9页
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增加,亚热带森林频繁转换为次生林和人工林,可能显著影响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态功能,但当前的认识并不一致。因此,于2022年7月调查了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转换为次生林、米槠人工林、杉木人工林后土壤无脊椎... 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增加,亚热带森林频繁转换为次生林和人工林,可能显著影响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态功能,但当前的认识并不一致。因此,于2022年7月调查了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转换为次生林、米槠人工林、杉木人工林后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共捕获土壤无脊椎动物659只,丰度为26540只/m~2,隶属1门6纲13目59科,其中蚁科和球角虫兆科为优势类群。森林转换改变了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天然林向米槠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转换后,土壤无脊椎动物丰度和类群均明显降低,其中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丰度的响应更为敏感,在2种林型中分别显著降低了33.58%和36.53%。尽管林型转换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影响,但改变了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其中天然林与杉木人工林群落组成极不相似(J<0.25),等节虫兆科为杉木人工林优势类群,占比达到59.84%。冗余分析显示,土壤湿度、凋落物现存量和凋落物磷含量是影响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主要因子,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解释率为69.30%。可见,林型转换可能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凋落物质量,调控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转换 土壤无脊椎动物 群落特征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生态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探索 被引量:10
5
作者 孙杰 尹云锋 +3 位作者 李守中 杨红玉 钟小剑 杨玉盛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73-276,共4页
实验室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其安全至关重要。安全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尤其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生态学实验室。针对生态学实验室安全隐患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分析了安全管理工作的内容与特点、存在的安全... 实验室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其安全至关重要。安全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尤其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生态学实验室。针对生态学实验室安全隐患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分析了安全管理工作的内容与特点、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对安全管理体系构建进行了实践与探索。现结合实践提出“安全第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倡导建设实验室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制度,形成有效互补,积极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实验室安全。实践表明,该体系使实验室取得了多年来无安全事故的效果,可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的经验,共同维护和谐校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安全隐患 文化建设 以人为本 安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红壤线虫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郑荧枫 王建青 +4 位作者 邹秉章 王思荣 施秀珍 余再鹏 黄志群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0-88,共9页
【目的】分析亚热带地区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红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变化,为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选取幼龄林(5年)、中幼龄林(8年)、近熟林(21年)、成熟林(27年)和过熟林(40年)5个生长... 【目的】分析亚热带地区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红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变化,为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选取幼龄林(5年)、中幼龄林(8年)、近熟林(21年)、成熟林(27年)和过熟林(40年)5个生长阶段的杉木人工林,采用浅盘法分离提取土壤线虫,分析土壤线虫密度,鉴定土壤线虫种属、各营养类群线虫相对丰度,计算线虫香农多样性指数(H′)、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PPI)和瓦斯乐斯卡指数(WI)。通过非度量多维度(NMDS)分析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1)共分离出9872头线虫,隶属68个属,杉木人工林不同生长阶段的线虫优势属存在差异,除幼龄林外,植物寄生线虫根结属在所有林分中占优势地位;2)随着林分发育,土壤线虫总密度及多样性指数均无明显变化;40年与5年、8年林分的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存在差异,说明杉木人工林生长发育改变了土壤线虫群落结构;植物寄生线虫相对丰度最高,捕食-杂食线虫次之,食细菌线虫相对丰度高于食真菌线虫;随着林分发育,植物寄生线虫相对丰度呈现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在8年达到最低;随着林龄增加,食真菌线虫密度呈下降趋势,在5年达到最高;但杉木人工林生长发育对食细菌线虫和捕食-杂食线虫的密度及相对丰度均无显著影响;3)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随杉木人工林生长发育呈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在21年达到最低;随着林分生长发育,瓦斯乐斯卡指数总体呈现降低趋势,在5年林分显著高于40年。相关分析表明,瓦斯乐斯卡指数与土壤pH值呈正相关,植物寄生线虫密度及相对丰度与土壤总碳含量、土壤碳磷比呈正相关。【结论】在亚热带杉木人工林中,植物寄生线虫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地位;杉木人工林长期种植改变了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尤其提高了植物寄生线虫相对丰度,可能对森林土壤健康和植物正常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线虫 土壤食物网 土壤健康 红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三都澳近岸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组成与物源判别
7
作者 周玲 陈秀玲 +2 位作者 李越 刘杰 郭雨岸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0-331,共12页
为揭示稀土元素含量和分布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及物源信息,本研究采集三都澳5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与稀土元素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稀土元素平均含量为203.56mg/kg,整体呈现出轻稀土相对富集而重稀土平缓的特点,Eu中度负异常,... 为揭示稀土元素含量和分布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及物源信息,本研究采集三都澳5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与稀土元素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稀土元素平均含量为203.56mg/kg,整体呈现出轻稀土相对富集而重稀土平缓的特点,Eu中度负异常,无明显的Ce异常。通过分析沉积物粒度参数,并结合Q型聚类分析,发现研究区沉积物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主,分为3类沉积区,大部分区域沉积环境较为稳定,受沉积物粒度与水动力影响较大。运用标准化配分模式、特征参数、富集因子(EF)及判别函数(DF)等分析显示,研究区主要为陆源,其中一部分物质可能为长江细颗粒物质沿着浙闽沿岸流南下并由于潮汐和波浪的推动作用与该区域进行水体交换而带来,潮汐和波浪还会对周边基岩剥蚀而产生大量碎屑物质,还有一部分物质可能为霍童溪、交溪等入海河流、溪流、冲沟等在洪水期携带的洪积物在此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物源 粒度 沉积环境 三都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不同岩茶产区土壤价态铁、铁细菌及理化因子关联性分析
8
作者 李俊鹏 汤淑玲 +5 位作者 吴映姿 叶婷娥 李先德 张永勋 郑毅 王维奇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3-895,共13页
铁是茶树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之一,该元素在土壤中受到微生物与其他相关因素的综合调控与影响。为探究福建不同岩茶产区土壤铁细菌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本研究以武夷山正岩茶、半岩茶和洲茶产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土壤0~15 cm(上层)... 铁是茶树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之一,该元素在土壤中受到微生物与其他相关因素的综合调控与影响。为探究福建不同岩茶产区土壤铁细菌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本研究以武夷山正岩茶、半岩茶和洲茶产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土壤0~15 cm(上层)、15~30 cm(下层)价态铁含量和理化性质,并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铁细菌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武夷山正岩茶、半岩茶和洲茶产区下层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3.1%±0.4%、21.2%±1.1%和15.8%±2.1%,半岩茶产区下层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正岩茶产区(p<0.05)。②武夷山正岩茶、半岩茶和洲茶产区上层土壤Fe(Ⅲ)含量分别为(0.17±0.10)(0.32±0.18)和(0.47±0.30)g/kg,下层土壤Fe(Ⅲ)含量分别为(0.19±0.13)(0.35±0.19)和(0.48±0.16)g/kg,洲茶产区各层土壤Fe(Ⅲ)含量显著高于正岩茶产区(p<0.05)。③在正岩茶产区,土壤中Fe(T)和Fe(Ⅱ)含量均与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半岩茶产区,土壤含水量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④铁氧化菌菌属Mariprofundus丰度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p<0.05),铁还原菌菌属Bacteroides丰度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属水平上铁氧化菌和铁还原菌群落丰度分别与土壤Fe(Ⅲ)、Fe(Ⅱ)含量显著相关(p<0.05)。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容重和Fe(Ⅱ)含量是影响土壤铁细菌群落的主要因素。研究显示,武夷山岩茶产区土壤价态铁含量、铁细菌群落和理化性质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关联性。研究结果可为土壤铁代谢循环相关理论的进一步拓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理化因子 铁氧化菌 铁还原菌 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室科研服务平台建设与实践 被引量:12
9
作者 孙杰 谢锦升 钟小剑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33-236,265,共5页
实验室科研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提高平台运行效率,结合实验室管理实践,对实验室人、财、物等方面的管理进行了梳理,建立与完善大型仪器管理机制,加强实验队伍建设与管理,建... 实验室科研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提高平台运行效率,结合实验室管理实践,对实验室人、财、物等方面的管理进行了梳理,建立与完善大型仪器管理机制,加强实验队伍建设与管理,建立运行经费长效机制,扩大实验室开放传播科普知识等。并针对平台运行管理制度欠完善、技术人员工作量大、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运行经费日益增加等问题,提出解放思想、学习和借鉴优秀平台管理经验,建立实验技术队伍激励机制,开源节流等对策,探索建设"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高效、有特色的平台来服务科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仪器设备 使用效率 科研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根真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浩 史加勉 郑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34-2744,共11页
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C)储量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菌根真菌广泛存在于森林生态系统中,在森林生态系统C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阐述了不同菌根类型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C循环过程中的功能,对比了温带/北方森林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 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C)储量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菌根真菌广泛存在于森林生态系统中,在森林生态系统C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阐述了不同菌根类型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C循环过程中的功能,对比了温带/北方森林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菌根真菌介导的C循环研究方面新近取得的研究结果。发现温带和北方森林的外生菌根(EcM)植物对地上生物量C的贡献相对较小,然而是地下C储量的主要贡献者;以丛枝菌根(AM)共生为主的热带/亚热带森林地表生物量占比较高,表明AM植被对热带/亚热带森林地上生物量C的贡献相对较大。我们还就全球变化背景下,菌根真菌及其介导的森林生态系统C汇功能,以及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影响C循环的机制等进行了总结。菌根真菌通过影响凋落物分解、土壤有机质形成及地下根系生物量,进而影响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C循环功能。菌根介导的森林C循环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势)树木的菌根类型和森林土壤中菌根真菌的群落结构。最后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研究展望。本文旨在明确菌根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C循环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生态功能,有助于准确地评估森林生态系统C汇现状,为应对全球变化等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真菌 森林生态系统 碳循环 全球变化 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典型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特征对不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11
作者 吴梓炜 杨发峻 +7 位作者 彭家豪 许宏达 葛茂泉 林少颖 李先德 张永勋 吴传惠 王维奇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7-566,共10页
选择福鼎市白琳镇、磻溪镇、管阳镇、太姥山镇和点头镇5个乡镇典型茶园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茶园土壤中真菌群落特征及其对不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茶园土壤中易氧化态有机碳(E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 选择福鼎市白琳镇、磻溪镇、管阳镇、太姥山镇和点头镇5个乡镇典型茶园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茶园土壤中真菌群落特征及其对不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茶园土壤中易氧化态有机碳(E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均值分别为6.11 mg/g、200.85 mg/kg和68.27 mg/kg,EOC/SOC、MBC/SOC、DOC/SOC占比均值分别为34.05%、1.14%、0.42%;②茶园土壤真菌群落OTU数为点头镇>白琳镇>管阳镇>太姥山镇>磻溪镇,其中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优势菌属为原隐球菌属(Saitozyma)、被孢霉属(Mortierella)和Pleuroascus,不同茶园土壤中的真菌群落组成结构相似,但真菌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P<0.05);③真菌群落多样性特征方面,EOC、DOC含量与真菌群落多样性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在真菌群落组成结构方面,Pleuroascus、Cpronia、Chloridum、Cladophialophora相对丰度与DOC、MB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Moritierella、Westerdykella相对丰度与DOC、MB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真菌群落功能预测方面,腐生营养型真菌对土壤不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积累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有机碳 真菌 腐生营养型 茶园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长白山次生林土壤与微生物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邓子豪 陈志杰 +3 位作者 韩士杰 卢安琪 冯莉绚 黄志群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0,共11页
为了解氮沉降如何改变土壤和微生物化学计量比,进而如何影响土壤的养分循环过程。在长白山山杨-白桦次生林样地以施氮模拟氮沉降的方式,设置3个施氮梯度[0 kg·hm^(-2)·a^(-1)(N0)、25 kg·hm^(-2)·a^(-1)(N25)、50 k... 为了解氮沉降如何改变土壤和微生物化学计量比,进而如何影响土壤的养分循环过程。在长白山山杨-白桦次生林样地以施氮模拟氮沉降的方式,设置3个施氮梯度[0 kg·hm^(-2)·a^(-1)(N0)、25 kg·hm^(-2)·a^(-1)(N25)、50 kg·hm^(-2)·a^(-1)(N50)],探讨施氮对土壤和微生物化学计量的影响,进而指示微生物养分限制特征。结果表明,施氮显著降低土壤速效磷(AP)含量(P<0.05),而显著提高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P<0.05)和硝态氮含量(NO_(3)^(-)-N,P<0.05),从而增大土壤活性组分碳磷比(DOC/AP)和氮磷比(AN/AP),但并不影响土壤全量碳氮磷化学计量比(C/N/P)。相反地,施氮显著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P<0.05),而减小微生物生物量碳磷比(MBC/MBP)和微生物生物量氮磷比(MBN/MBP),从而显著增强了土壤和微生物间C/P和N/P的不平衡性(P<0.05)。相关性分析与随机森林分析显示,土壤和微生物间C/P和N/P的不平衡性主要受MBP含量的影响。在施氮条件下山杨-白桦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生长明显受磷限制,促使微生物提高磷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长白山 次生林 化学计量不平衡 微生物生物量 化学计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输入对土壤甲烷产生、氧化和传输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23
13
作者 胡敏杰 仝川 邹芳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04-212,共9页
随着人为氮输入的增加,外源氮成为影响土壤甲烷产生、氧化和传输过程的重要因素。土壤甲烷排放受氮素有效性的调节,氮输入会改变土壤初始环境和甲烷排放规律,最终影响甲烷排放量。综述了氮输入对土壤甲烷产生、氧化和传输过程的影响及... 随着人为氮输入的增加,外源氮成为影响土壤甲烷产生、氧化和传输过程的重要因素。土壤甲烷排放受氮素有效性的调节,氮输入会改变土壤初始环境和甲烷排放规律,最终影响甲烷排放量。综述了氮输入对土壤甲烷产生、氧化和传输过程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表明,1)氮输入对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存在促进、抑制和不显著3种情况,这主要是甲烷产生、氧化和传输过程的变化引起的;2)氮输入对甲烷产生过程的影响受产甲烷底物和产甲烷微生物活性的控制,氮输入通过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为甲烷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底物,同时底物理化性质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使得这种影响复杂化,氮输入既可促进又可抑制产甲烷菌的活性,并且这种作用受氮形态的影响;3)氮输入对甲烷氧化过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刺激或抑制甲烷氧化菌的活性实现的,氮形态的不同也使得这种变化更为复杂;4)氮输入对甲烷传输过程的影响主要受植物通气组织的数量以及传输效率的控制,并且在不同生态系统这种控制作用差异较大。综上所述,氮输入对土壤甲烷产生、氧化和传输过程的影响及机制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今后研究中应综合考虑氮输入对甲烷排放关键过程的影响,并侧重于探讨氮输入对相关微生物群落结构、丰度和活性的影响,同时注重对各个生态系统的协同研究,确定氮输入影响下各个生态系统对全球甲烷排放的贡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 甲烷产生 甲烷氧化 微生物 氮输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盐湖碳酸盐同位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14
作者 李全聪 雷国良 +4 位作者 赵晖 朱芸 孙婉婷 于源 江戈平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56,共10页
湖泊碳酸盐的形成与湖水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气候环境密切相关,是记录湖泊环境信息的重要载体。以巴丹吉林沙漠腹地6个湖泊中2种类型的碳酸盐(钙华、湖泊沉积物碳酸盐)为研究对象,基于稳定碳、氧以及团簇同位素(Δ_(47))指标,对比分析了2... 湖泊碳酸盐的形成与湖水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气候环境密切相关,是记录湖泊环境信息的重要载体。以巴丹吉林沙漠腹地6个湖泊中2种类型的碳酸盐(钙华、湖泊沉积物碳酸盐)为研究对象,基于稳定碳、氧以及团簇同位素(Δ_(47))指标,对比分析了2种碳酸盐的沉淀过程及其所揭示的环境信息。研究表明:(1)巴丹吉林沙漠6个湖泊中钙华与沉积物2种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特征显著不同,钙华沉积的氧同位素显著较湖泊沉积物碳酸盐偏负。(2)湖泊沉积物碳酸盐的团簇同位素温度[T(Δ_(47))]与区域夏季温度接近;而钙华碳酸盐的T(Δ_(47))低于湖泊沉积物碳酸盐。(3)基于氧同位素和T(Δ_(47))估算的碳酸盐沉淀水体δ^(18)O显示,形成钙华碳酸盐的水体δ^(18)O记录了泉水与湖水混合的信号。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盐湖碳酸盐的环境指示意义,为长时间尺度上揭示沙漠湖泊的水文演化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碳酸盐 钙华 团簇同位素 巴丹吉林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1-2012年大陆台资不同类型制造业的时空格局演化 被引量:7
15
作者 高月华 韦素琼 陈松林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3,共6页
台商投资可促进大陆产业升级和两岸关系稳定。基于1991—2012年台商对大陆制造业直接投资数据,将大陆台资制造业细分成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分析其时空扩散特征,并用灰色关联方法探讨台资制造业时空格局演... 台商投资可促进大陆产业升级和两岸关系稳定。基于1991—2012年台商对大陆制造业直接投资数据,将大陆台资制造业细分成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分析其时空扩散特征,并用灰色关联方法探讨台资制造业时空格局演化的影响要素。结果表明:1大陆台资制造业行业结构有明显的阶段变化,与岛内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2大陆台资制造业空间分布表现出集聚与扩散并存,在集聚主导下呈现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扩散态势,并由南部沿海地区的单集聚格局发展为南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双集聚中心,最后演化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单集聚中心;3东部沿海地区承接南部沿海地区的三类产业(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成为高度集聚区,中西部则主要吸引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4不同阶段影响台商对大陆不同类型制造业投资的主导因子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商直接投资(TDI) 制造业 时空格局 灰色关联 大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花米草入侵对滨海湿地不同质地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黄庄 黑杰 +7 位作者 刘旭阳 金强 黄佳芳 林少颖 候宁 谢杨阳 王维奇 王纯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0-347,共8页
为了阐明外来物种入侵对滨海湿地不同质地土壤碳(C)、氮(N)、磷(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对福建省滨海地区东湖湿地两种质地土壤的土著种与入侵种植被下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 为了阐明外来物种入侵对滨海湿地不同质地土壤碳(C)、氮(N)、磷(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对福建省滨海地区东湖湿地两种质地土壤的土著种与入侵种植被下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植被下,壤质土的C、N、P及其计量比均高于砂质土。互花米草入侵增加了两种质地土壤的C、N含量及碳磷比(C/P)、氮磷比(N/P),降低了土壤有效磷(AP)、P含量与碳氮比(C/N),其中砂质土的土壤N含量显著增加了近1倍(P<0.05),AP含量下降近70%,壤质土的C/P增加了近2倍(P<0.05)。不同质地土壤中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含量对互花米草入侵的响应不同,在壤质土中,互花米草入侵后降低了50%的NH_(4)^(+)-N含量,增加了近3倍的NO_(3)^(–)-N含量(P<0.05);而在砂质土中,互花米草入侵后土壤NH_(4)^(+)-N含量增加了约3倍(P<0.05),NO_(3)^(–)-N含量呈现降低的趋势。两种质地土壤的C/P和N/P均与P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C、N无显著相关性。在砂质土中,土壤N含量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总体来说,互花米草入侵对不同质地土壤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程度虽然存在差异,但趋势大致相同,互花米草入侵后将会提高土壤C、N含量,但会降低土壤P含量,从而加剧滨海湿地土壤的P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磷 生态化学计量比 植物入侵 土壤质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东湖湿地不同生境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 被引量:17
17
作者 谢杨阳 刘旭阳 +6 位作者 金强 黄佳芳 黑杰 林少颖 黄庄 候宁 王维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9-90,共12页
为了揭示湿地不同生境下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福州市滨海地区东湖湿地裸滩、废弃养殖塘、芦苇湿地和防护林生境为研究对象,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C和N质量分数基本表现为防护林>芦苇... 为了揭示湿地不同生境下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福州市滨海地区东湖湿地裸滩、废弃养殖塘、芦苇湿地和防护林生境为研究对象,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C和N质量分数基本表现为防护林>芦苇湿地>废弃养殖塘>裸滩(P<0.05),防护林土壤C和N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13.99和1.47 g/kg。而土壤P质量分数基本表现为防护林>废弃养殖塘>裸滩>芦苇湿地(P<0.05),防护林的土壤P质量分数最高,为0.33 g/kg;2)不同生境土壤C与N之间回归拟合程度较高(R=0.98,P<0.05),但N与P、C与P的拟合程度相对较低;3)土壤C/N表现为芦苇湿地>防护林>废弃养殖塘>裸滩,C/P、N/P表现为芦苇湿地>防护林>裸滩>废弃养殖塘(P<0.05)。4)土壤环境因子对C、N和P及其计量比存在一定的影响,其中土壤C与密度(R=-0.45,P<0.05)呈显著负相关,土壤P与密度(R=0.64,P<0.01)和pH(R=0.67,P<0.01)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含水量(R=-0.73,P<0.01)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C/N与密度(R=-0.45,P<0.05)和电导率(R=-0.52,P<0.05)显著负相关;土壤N/P与含水量(R=0.82,P<0.01)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密度(R=-0.88,P<0.01)、pH(R=-0.66,P<0.01)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对明晰湿地不同生境土壤C、N和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与调控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和P 生态化学计量学 生境 滨海地区 东湖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盐度脉冲耦合潮汐过程对闽江河口湿地土壤含碳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庄 王维奇 +1 位作者 仝川 王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9294-9304,共11页
为了探究台风风暴潮导致的盐度脉冲、潮汐涨落以及两者的耦合作用对河口湿地土壤二氧化碳(CO_(2))与甲烷(CH_(4))排放产生的影响,选取闽江河口道庆洲短叶茳芏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潮汐过程情景下由于盐度和潮... 为了探究台风风暴潮导致的盐度脉冲、潮汐涨落以及两者的耦合作用对河口湿地土壤二氧化碳(CO_(2))与甲烷(CH_(4))排放产生的影响,选取闽江河口道庆洲短叶茳芏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潮汐过程情景下由于盐度和潮水涨落变化,河口湿地CO_(2)与CH_(4)排放特征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潮汐淹水显著抑制CO_(2)排放,但促进CH4排放(P<0.05)。盐度增加(0—8‰)促进了土壤CO_(2)排放(P>0.05);0—2‰盐度促进土壤CH_(4)排放(P>0.05),2‰—8‰盐度抑制土壤CH_(4)排放(P<0.05)。(2)盐度脉冲耦合潮汐过程显著抑制了CH_(4)排放(P<0.05),且一定程度上抑制了CO_(2)排放(P>0.05)。(3)CO_(2)排放与孔隙水中的氨态氮(NH_(4)^(+)-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硝态氮(NO_(3)^(-)-N)、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P<0.05)。盐度脉冲耦合潮汐过程对CO_(2)与CH_(4)排放的影响是一个正负消长的博弈过程,在0—8‰的盐度内,潮汐淹水对CO_(2)排放的影响更大,而盐度在CH_(4)排放中起主导作用。相较于盐度,潮汐淹水是影响闽江河口湿地含碳温室气体全球增温潜势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碳温室气体 盐度脉冲 潮汐过程 河口湿地 闽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气候带风成沉积中赤铁矿和针铁矿含量对比--基于漫反射光谱和色度方法 被引量:5
19
作者 朱梦园 吕镔 郭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84-1690,共7页
赤铁矿(α-Fe_(2)O_(3))和针铁矿(α-FeOOH)是风成沉积物和土壤中常见的两种致色矿物,具有重要的环境指示意义。赤铁矿指示干热环境条件,针铁矿指示湿冷环境条件。两者同存于沉积物或土壤中,相互竞争。在实际研究中,通过应用两者的比例... 赤铁矿(α-Fe_(2)O_(3))和针铁矿(α-FeOOH)是风成沉积物和土壤中常见的两种致色矿物,具有重要的环境指示意义。赤铁矿指示干热环境条件,针铁矿指示湿冷环境条件。两者同存于沉积物或土壤中,相互竞争。在实际研究中,通过应用两者的比例来指示环境条件的变化。由于天然样品中赤铁矿和针铁矿含量低、磁性弱,传统的X射线衍射方法、化学分析法以及岩石磁学方法都难以准确、便捷地检测出二者的含量。基于两者光学特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使用漫反射光谱和色度方法尝试进行天然样品中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定量研究。然而,这两种方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漫反射光谱中赤铁矿和针铁矿特征峰强度受基底效应、晶格离子替代等因素影响;色度参数的红度同样受晶格离子替代影响,黄度影响因素更为复杂。因此,两种方法的相关参数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赤铁矿或针铁矿含量。两种方法的对比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采用漫反射光谱和色度两种方法分别对干旱区的新疆博乐、半湿润区的四川金川和湿润区的广东徐闻三个风成沉积剖面进行实验,分析不同参数对于赤铁矿和针铁矿的指示意义及其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探讨针铁矿与赤铁矿比值的环境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漫反射方法与色度方法是识别风成沉积物中针铁矿和赤铁矿信号的有效方法,但由于影响因素复杂,在大范围空间内仅能作为半定量指标;(2)a^(*)能够较好地指示赤铁矿含量,Gt/Hm与b^(*)/a^(*)能够较好地反映针铁矿与赤铁矿之间的比值,但Gt与b^(*)不能很好地指示针铁矿的含量;(3)大气水热条件不能完全等同于土体水热条件。大气降水并非完全进入土体,温度通过蒸发作用影响土壤中水分含量,土体水热状况受多因素影响。大范围地理空间尺度上,温度决定化学反应速率,对于赤铁矿和针铁矿的生成与保存作用大于降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成沉积 针铁矿 赤铁矿 漫反射光谱 色度 气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管理模式下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特征及其功能预测 被引量:7
20
作者 候宁 金强 +4 位作者 刘旭阳 李先德 林少颖 张永勋 王维奇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6,共10页
以福建省安溪县常规管理(M1)、间作套种管理(M2)和配套现代技术管理(M3)3种模式茶园土壤真菌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多样性、组成及功能进行了研究,并对土壤理化指标与土壤真菌群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管理... 以福建省安溪县常规管理(M1)、间作套种管理(M2)和配套现代技术管理(M3)3种模式茶园土壤真菌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多样性、组成及功能进行了研究,并对土壤理化指标与土壤真菌群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管理模式下茶园土壤理化指标有明显差异,pH值、电导率、含水量、全磷含量、C/P比和N/P比在不同管理模式下存在显著(P<0.05)差异。不同管理模式对茶园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组成的影响存在差异,M1模式下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总体较高,M3模式下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M1和M2模式,M3模式下毛壳菌属(Chaetomium Kunze)、原隐球菌属(Saitozyma X.Z.Liu,F.Y.Bai,M.Groenew.et Boekhout)和青霉属(Penicillium Link)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M1和M2模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容重与蕉孢壳属(Diatrype Fr.)和绿僵菌属(Metarhizium Sorokīn)的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全氮含量与木霉菌属(Trichoderma Pers.)的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与腐质霉属(Humicola Traaen)的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从门水平上看,土壤C/N比、全磷含量、含水量和容重是影响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的主要因子,其中,C/N比、全磷含量和容重均主要影响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含水量主要影响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从属水平上看,土壤C/P比、N/P比和pH值是影响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的主要因子,其中,C/P比和N/P比主要影响unidentified Glomeromycota和原隐球菌属的相对丰度,pH值主要影响木霉菌属、原隐球菌属和镰刀菌属(Fusarium Link ex Fr.)的相对丰度。FUNGuild功能预测结果显示:未定义腐生真菌在3种模式下均较多;与M1和M2模式相比,M3模式下粪腐生-未定义腐生-木腐生和寄生真菌-未定义腐生真菌呈现明显富集现象。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子囊菌门、被孢霉门和担子菌门是茶园土壤优势菌门;未定义腐生真菌是茶园土壤中较多的功能类群;现代滴灌、声控驱虫以及释放捕食螨等系列技术协同下的M3模式有利于维持茶园土壤真菌多样性及其功能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管理模式 土壤真菌 群落特征 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