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国高等教育市场退出机制:动因、政策与审思
1
作者 吴新星 黄孔雀 许可 《复旦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10,共9页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政策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市场退出机制已成为英国高等教育监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机制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动因包括: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推进、高校办学的财务风险日益加大以及政府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转变...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政策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市场退出机制已成为英国高等教育监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机制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动因包括: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推进、高校办学的财务风险日益加大以及政府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转变。相关政策和举措包括:新增政府对高校监管与维持注册状态的基本要求、建立高校财务运行状况常态化监控机制以及阐明高校市场退出的处置程序。英国高等教育市场退出机制引发了人们对高等教育资助体系、政府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以及高校自主权与政府干预之间的关系等议题的思考,相关政策与举措可以为我国高校办学风险防控提供思路与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市场退出 高等教育监管 高等教育市场化 英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人类主义与传播主体的重构:一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阐释
2
作者 郑奕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15,共8页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的传播理论已无法涵盖日益复杂的传播主体,遭到越来越大的理论挑战。后人类主义批判性地超越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将传播主体视为...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的传播理论已无法涵盖日益复杂的传播主体,遭到越来越大的理论挑战。后人类主义批判性地超越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将传播主体视为被新技术重塑的过程性存在,引起传播学研究的普遍重视。后人类传播主体在建构自身的过程中,进行了自我意识的消解与重构,并在文化意义层面突破了人与非人、自我与他者的传统界限,实现了传播学研究中人与技术共生的理论自洽,并体现出自创生、横断性与对抗性的典型特征。这些特征使后人类传播主体能够通过信息与能量的交换实现自我更新、跨越传统界限进行异质要素整合,从而推动主体内在张力的进化,促使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理论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后人类主义 传播主体 人类中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性别不平等及其演变——基于1982—2015年福建省的实证调查 被引量:6
3
作者 王伟宜 谢玉姣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36-245,共10页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三十多年来,女生特别是城镇女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幅上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性别不平等逐渐由农村转向城镇;总体上,城镇女生进入重点高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的机会较多,而农村女生则相对集中于专科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三十多年来,女生特别是城镇女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幅上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性别不平等逐渐由农村转向城镇;总体上,城镇女生进入重点高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的机会较多,而农村女生则相对集中于专科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师范类专业中;城镇生源就读热门专业的比例一直高于农村生源,但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女生之间。今后,可通过实施性别敏感教育、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以及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等措施来切实改善城乡男女学生在数量尤其是质量方面的更为隐蔽的机会不均等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 高等教育机会 性别不平等 性别平等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军工复合体”到“军工学复合体”——英国大学军工研发的背景、现状与特点 被引量:3
4
作者 许可 黄孔雀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4-57,共14页
英国大学参与军工研发具有久远的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军工部门对高校科研的依赖度不断提升、军民两用科技研发领域的扩展以及高校内外环境的变化,英国大学参与军工研发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达到空前的水平,呈现出学术研究军... 英国大学参与军工研发具有久远的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军工部门对高校科研的依赖度不断提升、军民两用科技研发领域的扩展以及高校内外环境的变化,英国大学参与军工研发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达到空前的水平,呈现出学术研究军事化图景。英国大学军工研发的资助体系、组织模式独具特色,实现了从“军工复合体”到“军工学复合体”的转变,形成了军工研发生态系统的“英国模式”,成为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英国大学军工研发彰显重视高校在军工研发中的作用、注重发挥不同高校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基础研究与军工产品研发并重以及军工研发与人才培养培训相结合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大学 军工研发 军工学复合体 军工企业—大学合作 高等教育 军民融合 军民两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尼孔子学院现状与发展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启辉 姜兴山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1-166,172,共6页
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文化工程,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力的重要举措。《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的建设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亦将孔子学院工作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 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文化工程,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力的重要举措。《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的建设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亦将孔子学院工作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印度尼西亚现有的6所孔子学院均处在发展的初期,本文在对这6这所孔子学院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规划对孔子学院的主体发展以及国内相关单位的支持策略提出建议,希冀对此项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 孔子学院 规划 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大学英语整体语言教学 被引量:5
6
作者 李秀聪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56-159,共4页
本文评述了我国大学英语传统式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整体语言教学的理论及其重要性 ,提出并解释了整体语言教学的模式 ,论述了该原理在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中的应用并认为整体语言教学必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整体语言教学理论 传统语言教学模式 整体语言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语词典文化限定词的处理——以《福建方言字典》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马睿颖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59-163,共5页
在语言接触中,各种语言都从英语中吸收了大量词语,英语也从各种语言中吸收了大量词语。由于各民族自身的文化印记,在双语词典编纂过程中,会收录许多文化负载词。本文将选取英国传教士兼语言学家麦都思的《福建方言字典》一书中所收录的... 在语言接触中,各种语言都从英语中吸收了大量词语,英语也从各种语言中吸收了大量词语。由于各民族自身的文化印记,在双语词典编纂过程中,会收录许多文化负载词。本文将选取英国传教士兼语言学家麦都思的《福建方言字典》一书中所收录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为例子,分析麦都思如何翻译这些文化限定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限定词 对应词 释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传教士笔下福建形象的解读与思考 被引量:1
8
作者 叶辛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9-187,共9页
近年来,西方文化视野下的福建形象研究成为福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点,而近代西方对福建的认识主要来自入闽传教士的著作﹑报告﹑信件﹑日志等,本文对其中的福建形象描绘做分析和解读,并以此反思当代福建形象的建设与传播。
关键词 近代 传教士 福建形象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下跨文化安全理论建构——评《国家文化安全治理》
9
作者 李汉回 罗帅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1-252,共2页
在新时代背景下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愈发频繁和深入,跨文化交流已变为常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流、合作和互动过程中,如何确保个人和集体的安全与福祉,已成为新时代下面临的重要课题。跨文化安全不仅关... 在新时代背景下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愈发频繁和深入,跨文化交流已变为常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流、合作和互动过程中,如何确保个人和集体的安全与福祉,已成为新时代下面临的重要课题。跨文化安全不仅关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质量,还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稳定与世界的和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文化安全 交流与融合 跨文化 国际交流与合作 新时代背景下 理论建构 互动过程 全球化进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来华传教士与晚清公共生活空间的考察——以福建为例
10
作者 叶辛 张昌宋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0-66,共7页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许多英美传教士来到福建传播基督教,他们在写给差会的报告中和所撰写的著述中记录了福建民众公共生活空间的许多层面,试图将福建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省份介绍给当时对中国很陌生的西方读者,他们的文字是东西方文化在...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许多英美传教士来到福建传播基督教,他们在写给差会的报告中和所撰写的著述中记录了福建民众公共生活空间的许多层面,试图将福建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省份介绍给当时对中国很陌生的西方读者,他们的文字是东西方文化在近代碰撞的史料记载。不仅如此,他们所开展的传教活动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或者影响了福建民众的公共生活空间,促进了社会开化与福建现代化的进程。东西方公共生活空间的差异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长期作用的结果,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对建设当代中国的公共生活空间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士 公共生活空间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0’s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新环境状况调查 被引量:1
11
作者 伊馨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102-104,共3页
以福州大学城2008级入学新生为调查对象,从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出发,分析90’s后首批大学生对新入学环境的适应情况,并从学习、人际关系、心理及环境等方面提出建议,以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环境和角色转换。
关键词 90’s新生 适应性 环境 辅导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英汉福建方言字典概述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榕烽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45-148,共4页
介绍了近代西方传教士来福建编撰的英汉、汉英方言字典的内容与特点,指出方言字典的编撰促进了方言英汉互译出版的发展,对近代福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近代 传教士 福建方言 英汉汉英字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修辞:新时期福建女性作家小说研究的新视角
13
作者 林钰婷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4-181,共8页
叙事修辞属多边缘学科理论交融的研究,融合了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为新时期福建女性作家小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思路与研究方法。叙事修辞视角标志着在新时期福建女性作家研究中缺失的语言学视角的介入,它的研究视野... 叙事修辞属多边缘学科理论交融的研究,融合了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为新时期福建女性作家小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思路与研究方法。叙事修辞视角标志着在新时期福建女性作家研究中缺失的语言学视角的介入,它的研究视野是广阔的,能立足文本叙事话语,多视点、多方位、多层次地对这一群体的叙事修辞特色进行挖掘评价。本文着重以预设与照应作为叙事修辞视角下新时期福建女性作家小说结构特色的研究示范,情节聚焦作为叙事修辞视角下时空参与文本建构特色的研究示范,语言变异作为叙事修辞视角下话语形式构建特色的研究示范,以期观照叙事修辞研究的具体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福建女性作家小说 叙事修辞 预设与照应 时空聚焦 语言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波兹南语言学和东方学研究》(第三辑)及其对中国语言学刊物的启迪
14
作者 吴世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7-9,共3页
本文在评介国际知名学术刊物《波兹南语言学和东方学研究》 (第三辑 )的基础上 ,反思了我国语言学刊物存在的问题 。
关键词 中国语言学 名学 学术刊物 启迪 存在 评介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解与逾越:爱尔兰新哥特书写中的空间叙事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路晨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9,170,共13页
哥特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影响,始终在英美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对被殖民历史与自身文化身份的观照,哥特书写在后殖民批评与当代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结合中焕发了新的生机。爱尔兰新哥特通过多维的空间叙事,构筑起一... 哥特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影响,始终在英美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对被殖民历史与自身文化身份的观照,哥特书写在后殖民批评与当代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结合中焕发了新的生机。爱尔兰新哥特通过多维的空间叙事,构筑起一个立体的空间网络:首先,通过文学空间的流变与表征,展示了爱尔兰“天主教—民族主义哥特”双重碎片化的特征;其次,通过地理空间叙事中场所、景观的多向流动和变幻,述说着爱尔兰民族现代性过程中的创伤;再次,以政治空间叙事为依托,揭示了殖民主义、宗教矛盾与暴力冲突造成北爱冲突的爆发,并导致了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这种流动、变幻的空间叙事,为文学阐释留下了宽广的空间,从而被赋予新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尔兰文学 哥特文学 新哥特书写 空间叙事 英美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语言实践:维特根斯坦的“确定性”之思
16
作者 胡雯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29,169,共11页
在不确定性日益上升的当今世界,维特根斯坦晚年代表作《论确定性》对深嵌于人类生活形式中的基础确定性的直接考察,重新唤起人们对“确定性”这一概念的关注。维特根斯坦有关确定性的理解其实具有连续性,维氏后期非但没有像部分后现代... 在不确定性日益上升的当今世界,维特根斯坦晚年代表作《论确定性》对深嵌于人类生活形式中的基础确定性的直接考察,重新唤起人们对“确定性”这一概念的关注。维特根斯坦有关确定性的理解其实具有连续性,维氏后期非但没有像部分后现代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否定确定性,反而转向思考语言游戏的“合宜”的确定性,晚年则聚焦探讨基础确定性问题。更重要的是,维特根斯坦的“确定性”之思蕴含着“语言实践”之维,确定性形成并显示于日常语言实践,作为行事指南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根基性作用。人类通过富含生物性、社会性和意向性的语言实践,构建起广阔的共享意义空间,从而认识世界并实现对他者的理解。因此,回归语言实践,将认知与理解活动置于语言的实际使用之中,借助对话与实践重新获取确定性,是为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一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确定性 不确定性 语言游戏 生活形式 家族相似 语言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海关与1887—1888年拯救华茶贸易调查行动
17
作者 梁晔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80,共11页
1887—1888年,晚清海关组织开展大规模的茶叶国际贸易调查行动,从国内外市场竞争格局入手,剖析当时华茶出口下滑的原因,提出改进茶叶品质和提升茶业经营管理等建议。然而,受制于种种因素,海关未能深刻地认识到十九世纪晚期全球贸易自由... 1887—1888年,晚清海关组织开展大规模的茶叶国际贸易调查行动,从国内外市场竞争格局入手,剖析当时华茶出口下滑的原因,提出改进茶叶品质和提升茶业经营管理等建议。然而,受制于种种因素,海关未能深刻地认识到十九世纪晚期全球贸易自由化趋势和茶叶国际生产贸易格局之变迁,其提出的改良措施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未触及国内茶产业经营管理和相关税收制度之积弊,再加上晚清政府改良措施无法有效落实,未能挽回从晚清延续到民国之华茶出口衰败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海关 茶叶 国际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官方媒体报道的隐喻架构分析——基于SARS和H7N9疫情报道语料 被引量:59
18
作者 张薇 毛浩然 汪少华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0-108,169-170,共9页
本研究基于120篇SARS和H7N9官方媒体报道语料,旨在考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官方媒体疫情报道的隐喻架构特点与实效。研究发现:(1)两种疫情初期媒体均使用了神秘生物体隐喻,其激活的恐惧架构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公众的恐慌。疫情中后期媒... 本研究基于120篇SARS和H7N9官方媒体报道语料,旨在考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官方媒体疫情报道的隐喻架构特点与实效。研究发现:(1)两种疫情初期媒体均使用了神秘生物体隐喻,其激活的恐惧架构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公众的恐慌。疫情中后期媒体使用的战争隐喻、比赛隐喻,以及激活的集体架构、责任架构、信仰激励架构等有助于增强公众抵御疾病的凝聚力;(2)两种疫情报道存在同一隐喻不同频率、同一架构不同重点、同一目的不同架构的差异,显示十年间官方媒体应对突发事件日趋专业;(3)隐喻建构意识形态,架构将话语与价值观相联,媒体在思维操纵中实现交际目的。因此,隐喻架构的使用应增强受众意识,与社会心理需求和价值观相契合,以提高舆情应对的媒体公信度与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官方媒体 概念隐喻 架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思而教:英语教育价值取向及实施策略 被引量:251
19
作者 黄远振 兰春寿 黄睿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3-69,共7页
为思而教是英语教育的价值取向,其实践基础是学思结合。学习本质、学科特点及人才培养,决定了学英语必须学思维;外语价值、课程功能及教学实践表明,"学思"可以并行、并用、并重;英语学科的"思"是学习语言创新思维... 为思而教是英语教育的价值取向,其实践基础是学思结合。学习本质、学科特点及人才培养,决定了学英语必须学思维;外语价值、课程功能及教学实践表明,"学思"可以并行、并用、并重;英语学科的"思"是学习语言创新思维能力。为思而教策略是在文学阅读中探索课程化、教学化和活动化途径,即从宏观层面讨论组织规划课程、从中观层面提出文学阅读实施建议、从微观层面阐释为思而教操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教育 为思而教 价值取向 实施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的美国5~12岁儿童课外身体活动综合干预的特点与启示——以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为例 被引量:8
20
作者 袁广锋 李明达 +3 位作者 张水顺 郑祥荣 陈明祥 何雅文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4-109,共6页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调查、田野调查等方法,对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4个学区11所公立小学、9个居民住宅区、8个社区休闲中心、公园和学校儿童游乐场33个进行为期2年参与式观察,从社会生态学视角,发现美国5~12岁儿童课外身体活动综合干预有...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调查、田野调查等方法,对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4个学区11所公立小学、9个居民住宅区、8个社区休闲中心、公园和学校儿童游乐场33个进行为期2年参与式观察,从社会生态学视角,发现美国5~12岁儿童课外身体活动综合干预有以下特点:个体层面,让儿童“获得快乐的运动体验”;人际层面,创建“体育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亲密关系圈;社区层面,营造了“家庭、学校、社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社区生态支持网络;社会层面,创建了跨界、联动、高效的政策执行系统。对我国启示:学界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的儿童课外身体活动的实践研究;政府要协调各相关部门构建多部门协调联动的政策执行机制;家庭、学校、社区等多元主体联动是提高儿童课外身体活动水平的最有效途径;学校和社区要增建具有多种健身功能的室外儿童游乐场地设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学 美国 儿童 课外身体活动 学校体育 综合干预 体力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