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江河口湿地沉积物生源要素含量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4
1
作者 胡敏杰 邹芳芳 +2 位作者 仝川 胡伟芳 纪钦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9-124,共6页
对闽江河口区不同盐度短叶茳芏沼泽湿地沉积物C、N、P含量的空间变化进行研究,探讨影响生源要素含量变化的原因,并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短叶茳芏沼泽湿地沉积物不同生源要素含量沿盐度梯度变异性较大,沉积物中TOC、TN、TP含... 对闽江河口区不同盐度短叶茳芏沼泽湿地沉积物C、N、P含量的空间变化进行研究,探讨影响生源要素含量变化的原因,并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短叶茳芏沼泽湿地沉积物不同生源要素含量沿盐度梯度变异性较大,沉积物中TOC、TN、T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43%,1 686.00mg/kg,726.29mg/kg,含量变化趋势分别为下洋洲〉鳝鱼滩〉塔礁洲〉蝙蝠洲;塔礁洲〉下洋洲〉鳝鱼滩〉蝙蝠洲;鳝鱼滩〉塔礁洲〉下洋洲〉蝙蝠洲。沉积物中TOC、TP、TN含量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变化具有同步性。沉积物的容重和含水率是影响短叶茳芏沼泽湿地沉积物生源要素变化的关键因子。单因子指数法结果表明,闽江口短叶茳芏沼泽湿地沉积物中TOC污染指数介于2.09~2.73,属轻度污染;TN污染指数介于2.84~3.29,属严重污染;TP污染指数介于1.01~1.35,属中度污染;盐度梯度下,不同深度沉积物污染指数变异性较大。闽江口短叶茳芏沼泽湿地沉积物生源要素污染较为严重,在向上覆水体的释放过程中,易引起河口近岸水域的富营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源要素 生态风险 沉积物 短叶茳芏沼泽湿地 闽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下游不同碳组分及其通量特征 被引量:12
2
作者 钱伟 陈莹 +4 位作者 杨柳明 彭园珍 张莉 李天洋 江淼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47-653,共7页
河流连接着地表主要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河流水体中不同碳组分的水平输送、水-气界面通量及其比例对认识河流在区域碳循环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在闽江下游竹岐水文站连续进行采样,分析水样中c(DIC... 河流连接着地表主要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河流水体中不同碳组分的水平输送、水-气界面通量及其比例对认识河流在区域碳循环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在闽江下游竹岐水文站连续进行采样,分析水样中c(DIC)(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溶解性无机碳)、c(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溶解性有机碳)和c(POC)(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颗粒性有机碳),并结合相关参数估算闽江不同碳组分的水平及垂直通量.结果表明:①c (DIC)、c(DOC)、c(POC)分别为230~892、112~209、14~183μmol/L.②调查期间闽江总碳水平通量达46×1010g/a,其中,DIC水平通量为29×1010g/a,占总碳水平通量的63%; POC水平通量为6×1010g/a,相当于DOC水平通量(11×1010g/a)的55%.③不同组分的季节变化特征不同,c(DIC)在丰水期较低、枯水期升高,表明DIC输出受流域生态系统的供应限制;各月c(DOC)变化不大,表明流域DOC输出潜力较大; c(POC)在丰水期明显升高,枯水季较低;溶解态碳是河水碳组分的主要部分;年内各月DIC水平通量分配较均匀,有机碳水平通量集中在丰水期.④闽江竹岐水体p CO_2(二氧化碳分压)为1 500~6 400μatm (1 atm=101 325 Pa),是大气CO_2的"源",闽江下游水-气界面CO_2垂直通量约为DIC水平通量的2%,闽江下游河流DIC输出以水平输出为主.建议今后进一步开展闽江中典型流域和水域的碳组分调查,加强闽江碳组分输出的控制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C(溶解性无机碳) DOC(溶解性有机碳) POC(颗粒性有机碳) 碳通量 闽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