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E教学模式在地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以河流地貌模拟实验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汪涛 戴文远 陈庆颖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4-7,共4页
本文采用5E教学模式探究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发育,通过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五个教学环节,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基于问题情境解决问题的地理实践力,增强... 本文采用5E教学模式探究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发育,通过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五个教学环节,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基于问题情境解决问题的地理实践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设计实施实验,引导探究;总结实验结果,解释原理;再遇地理新情境,迁移运用;分析教学过程,多元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E教学模式 河流地貌发育 探究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学科理念下的高中地理“双碳”目标内容教学设计——以“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嘉怡 刘恭祥 黄灵铭 《地理教学》 2023年第16期38-42,共5页
“双碳”目标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双碳”内容是促进学生认识“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双碳”目标涉及地理、化学、生物和思想政治等多学科内容,其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双碳”目标联系紧密,... “双碳”目标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双碳”内容是促进学生认识“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双碳”目标涉及地理、化学、生物和思想政治等多学科内容,其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双碳”目标联系紧密,是实施“双碳”目标教育的主要学科。基于此,本文以“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为例,设计“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以期为教师开展“双碳”目标教育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气候变化 国家安全 跨学科 教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中地理教学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探究--以“极地地区”为例
3
作者 许印梅 陈传明 《地理教学》 2022年第13期32-34,31,共4页
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对增强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使命感,筑牢“精神长城”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通过挖掘初中地理教科书与国家安全教育的契合点,以影响国家安全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尝试从构建多元认知、培养国... 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对增强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使命感,筑牢“精神长城”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通过挖掘初中地理教科书与国家安全教育的契合点,以影响国家安全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尝试从构建多元认知、培养国家认同感、践行国家安全理念三个层面探索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路径,以期为国家安全教育“进课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安全教育 初中地理 极地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野外教学初探——以人教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张璐 戴文远 张志雪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46-49,共4页
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了地理实践力培养在实践能力和实践品质两方面的要求,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开展可以有效促进地理实践力在这两方面的培养。本文基于新课标对地理实践力的要求,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例,从教学准备突出素... 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了地理实践力培养在实践能力和实践品质两方面的要求,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开展可以有效促进地理实践力在这两方面的培养。本文基于新课标对地理实践力的要求,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例,从教学准备突出素养水平设定、教学实施突出主体性探究、教学总结突出过程性评价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地理野外实践教学过程探究,以改变传统野外教学模式,有效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实践力 野外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刍议研学旅行与地理教学的结合——以“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段向宇 陈传明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63-64,34,共3页
探究学习与旅行结合的研学旅行为当前地理教学提供了新鲜的血液,但目前各中小学组织的研学旅行处于试行阶段,质量较低,出现了"只学不旅"或"只旅不学"的现象,因此有必要探究如何更好地将研学旅行与地理学科教学相结... 探究学习与旅行结合的研学旅行为当前地理教学提供了新鲜的血液,但目前各中小学组织的研学旅行处于试行阶段,质量较低,出现了"只学不旅"或"只旅不学"的现象,因此有必要探究如何更好地将研学旅行与地理学科教学相结合。本文以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中的"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例,设计研学旅行活动,将研学旅行与地理教学的有效结合,为教学提供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学旅行 地理教学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乡村振兴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研究——以“莫干山”为例 被引量:15
6
作者 陈庆颖 戴文远 汪涛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12,共4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前学术研究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地理教育改革应发挥学科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优势,与时俱进,主动将乡村振兴的内容引入到地理课堂。本文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以“...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前学术研究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地理教育改革应发挥学科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优势,与时俱进,主动将乡村振兴的内容引入到地理课堂。本文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以“区域经济发展”教学内容为例,将地理课堂教学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探讨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路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地理核心素养 问题式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地理跨学科单元复习的设计路径与实践探索——以“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嘉怡 刘恭祥 《地理教学》 2023年第9期47-51,60,共6页
跨学科复习是推进新课程实施、应对新高考改革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而单元教学是整合多学科零散知识点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提出高中地理跨学科单元复习设计的一般路径,并以“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为例,融合... 跨学科复习是推进新课程实施、应对新高考改革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而单元教学是整合多学科零散知识点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提出高中地理跨学科单元复习设计的一般路径,并以“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为例,融合地理、历史和政治学科的知识与核心素养设计单元学习任务,以期为教师开展跨学科单元复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 单元复习 高中地理 教学设计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现实生产情境的“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研究——以“惠安石雕”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嘉怡 刘恭祥 《地理教学》 2022年第21期13-17,共5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地理教学要重视真实、复杂的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认知地理事物,不断提升地理核心素养。文章以人教版“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依托“惠安石雕”这一乡土素材创设...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地理教学要重视真实、复杂的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认知地理事物,不断提升地理核心素养。文章以人教版“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依托“惠安石雕”这一乡土素材创设现实生产情境,将现实问题转化为地理问题开展教学,并提出基于现实生产情境进行地理教学的若干建议,以期为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生产情境 工业区位 惠安石雕 教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及其生物炭添加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妙芬 梁美美 +1 位作者 杨庆 高人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1年第7期10-17,共8页
为明确土壤酶活性对不同外源炭添加的响应,采用培养试验,分别添加0、1%、2%、3%、4%、5%土壤质量分数的秸秆和生物炭。结果表明:生物炭对土壤pH、全碳、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提升作用大于秸秆添加,但未对速效氮含量产生显著影响... 为明确土壤酶活性对不同外源炭添加的响应,采用培养试验,分别添加0、1%、2%、3%、4%、5%土壤质量分数的秸秆和生物炭。结果表明:生物炭对土壤pH、全碳、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提升作用大于秸秆添加,但未对速效氮含量产生显著影响。秸秆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酸性磷酸酶(AP)、β-葡萄糖苷酶(βG)、纤维素水解酶(CBH)、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过氧化物酶(PEO)活性(1%添加除外)。生物炭添加显著提高了βG、CBH、PEO活性(1%添加除外);低添加量(1%、2%)显著降低AP、NAG活性,高添加量(3%、4%、5%)显著提高AP、NAG活性。秸秆处理下AP、βG、CBH、NAG、PEO活性分别为相同添加量生物炭的4.08~8.12、12.94~34.63、2.95~61.81、8.39~42.06、0.45~1.20倍。冗余分析发现,速效氮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关键因子。因此,秸秆添加更有利于土壤水解酶活性提升,而将秸秆制成生物炭添加更有利于土壤养分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秸秆 生物炭 培养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水调沙工程对黄河尾闾河道碎屑矿物组成特征的影响
10
作者 张党玉 孙志高 王伟 《滨州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67-73,共7页
碎屑矿物在判别沉积物来源以及沉积环境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2013年汛前与汛后采集的黄河尾闾河道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鉴定,探讨了调水调沙工程实施导致的水动力变化对碎屑矿物组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汛前或汛后黄河尾闾河道... 碎屑矿物在判别沉积物来源以及沉积环境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2013年汛前与汛后采集的黄河尾闾河道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鉴定,探讨了调水调沙工程实施导致的水动力变化对碎屑矿物组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汛前或汛后黄河尾闾河道表层沉积物中共鉴定出重矿物31种,轻矿物11种。尾闾河道沉积物整体以轻矿物为主,占比达99%以上。重矿物优势矿种共8种,分别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褐铁矿、阳起石、水黑云母、石榴子石、榍石和碳酸盐,其中普通角闪石占比高达29.98%,是主要标志性重矿物;轻矿物优势矿种共3种,分别为石英、斜长石及钾长石,其中石英占比高达59.75%,是主要优势矿种,并可用于确定物源。比较而言,汛后8种重矿物含量之和比汛前增加3.7%,尤其是普通角闪石,其在汛后占比较汛前增加8.62%。与之不同,轻矿物含量在汛前与汛后差异不大,但沿程变化明显。研究发现,尽管调水调沙工程在改变尾闾河道水动力的同时并未使其轻矿物组分发生明显改变,但其导致的重矿物沉积分异却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矿物 组成特征 尾闾河道 调水调沙工程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