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于全息数据存储的复用技术研究进展(特邀) 被引量:1
1
作者 郑淑君 刘宏杰 +6 位作者 徐贤淼 金俊超 王瑾瑜 林达奎 杨毅 林枭 谭小地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共19页
全息数据存储凭借其高存储密度、快速读取速度及长期数据保持能力等优势,已成为应对海量数据存储需求的理想选择。系统地回顾了全息数据存储复用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离轴型、同轴型、基于计算机生成全息图型和自参考型全息数据存储装置... 全息数据存储凭借其高存储密度、快速读取速度及长期数据保持能力等优势,已成为应对海量数据存储需求的理想选择。系统地回顾了全息数据存储复用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离轴型、同轴型、基于计算机生成全息图型和自参考型全息数据存储装置,阐述了它们基于角度和移位变化的空间复用和基于振幅、相位和偏振调制的正交/非相关复用两大类别下的具体应用。空间复用技术主要通过精确调控参考光和物光之间的夹角或相对空间位置来实现信息的高效多址存储。而正交/非相关复用技术则利用光的振幅、相位及偏振等基本物理属性进行信息编码从而实现数据存储。不同类型的全息数据存储装置在复用技术上展现出各自的独特优势,为构建高密度、大容量存储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材料科学、光学工程及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全息数据存储复用技术有望迎来更多突破,为数据存储领域注入新的活力与发展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息 全息数据存储 多路复用 大数据存储 存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高密度存储的偏光全息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魏然 臧金亮 +4 位作者 刘颖 范凤兰 黄志云 朱莉莉 谭小地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41,共9页
偏光全息术通过记录两束偏振光干涉形成的偏振光栅,可以把偏振光信息存储在偏振敏感材料当中。偏光全息把传统全息术中长期被忽视的光波偏振信息加以利用,在加大了存储容量的同时,也具有了许多独特的性质。本文简要介绍了偏光全息的发... 偏光全息术通过记录两束偏振光干涉形成的偏振光栅,可以把偏振光信息存储在偏振敏感材料当中。偏光全息把传统全息术中长期被忽视的光波偏振信息加以利用,在加大了存储容量的同时,也具有了许多独特的性质。本文简要介绍了偏光全息的发展历程,描述了基于张量的偏光全息理论及其一些推论,然后对偏光全息在数据存储领域的应用作了介绍,并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数据存储 全息存储 偏光全息 张量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偏光全息的光场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郑淑君 林枭 +4 位作者 黄志云 黄璐 张远颖 杨毅 谭小地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9-43,共15页
偏光全息拥有记录振幅、相位和偏振信息的能力,在数据存储、偏振光成像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除此之外,它也具备光场调控方面的能力,可以调控具有螺旋相位分布和空间偏振分布等特殊光场,这类特殊光场在光通信、粒子操纵及光子纠缠... 偏光全息拥有记录振幅、相位和偏振信息的能力,在数据存储、偏振光成像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除此之外,它也具备光场调控方面的能力,可以调控具有螺旋相位分布和空间偏振分布等特殊光场,这类特殊光场在光通信、粒子操纵及光子纠缠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也有很多研究聚焦于如何生成这类光束。本文介绍了利用偏光全息制备矢量光束、标量涡旋光束和矢量涡旋光束的最新研究进展。基于偏光全息进行光场调控的方法,具有制备过程操作简单、光学系统体积小、制作成本低的优势,为特殊光场制造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光全息 光场调控 矢量涡旋 矢量光场 光涡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偏振记录偏光全息的零再现 被引量:3
4
作者 林阿愿 王瑾瑜 +3 位作者 陈宇昕 齐沛良 黄志云 谭小地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3-80,共8页
偏光全息中的零再现是指在读取光满足布拉格条件下,再现光的功率却为零的现象。在通常的强度全息中,则没有零再现现象。本文根据张量偏光全息理论预测出实现零再现的条件,并推导了同偏振记录偏光全息的再现光场实现零再现的条件。在实验... 偏光全息中的零再现是指在读取光满足布拉格条件下,再现光的功率却为零的现象。在通常的强度全息中,则没有零再现现象。本文根据张量偏光全息理论预测出实现零再现的条件,并推导了同偏振记录偏光全息的再现光场实现零再现的条件。在实验中,先用两束椭圆偏振光并且干涉角度为136°来记录偏光全息;然后按照理论计算结果,改变参考光的偏振态成为一束特定偏振态,用这一束特定的偏振光进行读取,实现了零再现,验证了理论预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光全息 椭圆偏振 张量理论 零再现 相同偏振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位调制的同轴全息存储 被引量:2
5
作者 刘金鹏 许可 +3 位作者 刘金岩 蔡坚勇 何友武 谭小地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32,共10页
从体全息存储原理出发,列举了体全息存储的技术和主要的几种系统结构,并就同轴式全息存储系统原理、系统结构、编码方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分析。在未有成熟的相位编码方式的情况下,对基于相位调制的同轴全息存储系统的两种相位编码方式... 从体全息存储原理出发,列举了体全息存储的技术和主要的几种系统结构,并就同轴式全息存储系统原理、系统结构、编码方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分析。在未有成熟的相位编码方式的情况下,对基于相位调制的同轴全息存储系统的两种相位编码方式进行了分析评价,这两种相位编码方式对全息存储中相位编码的可能实现方式进行了有效补充,其组合式相位编码方式与传统振幅编码相比提高了编码率且降低了误码率。另外,介绍和分析了一种可以有效减少材料消耗并提高存储密度的多阶复振幅调制的同轴全息存储系统,并对其系统表现性能进行评价。综合评价得出,更合理的编码方式、适当的调制手段和抑制噪声仍是现在全息存储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全息存储 相位调制 全息编码 相位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