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热带河口陆基养虾塘水体溶解性碳浓度及沉积物-水界面碳通量时空动态特征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平 金宝石 +1 位作者 谭立山 仝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94-2006,共13页
以福建闽江和九龙江河口陆基养虾塘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原位观测和室内模拟培养实验,开展了河口陆基养虾塘养殖期间水体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无机碳(DIC)及养虾塘沉积物-水界面碳交换通量变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变化上,养... 以福建闽江和九龙江河口陆基养虾塘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原位观测和室内模拟培养实验,开展了河口陆基养虾塘养殖期间水体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无机碳(DIC)及养虾塘沉积物-水界面碳交换通量变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变化上,养虾塘水体溶解性碳浓度及沉积物-水界面碳通量在闽江河口呈现8月中旬>10月中旬>6月中旬的特征,在九龙江河口表现为随养殖阶段推移而增加的趋势;空间变化上,闽江河口养虾塘水体溶解性碳浓度及沉积物-水界面碳通量显著高于九龙江河口;沉积物释放溶解性碳速率与水体溶解性碳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沉积物碳释放过程是引起养虾塘水体溶解性碳浓度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表明河口区水产养虾塘碳循环研究时需考虑不同形态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时空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碳 溶解性无机碳 碳通量 沉积物-水界面 水体 水产养殖塘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河口区水库DOC和DIC浓度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杨平 唐晨 +4 位作者 陆苗慧 张林海 Yang Hong 仝川 吕敏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3-1137,共15页
沿海水库汇聚并埋藏着大量的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区域.水体溶解有机碳(DOC)和溶解无机碳(DIC)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是水库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系统生物过程和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解亚热带河口区文武砂水库表层水... 沿海水库汇聚并埋藏着大量的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区域.水体溶解有机碳(DOC)和溶解无机碳(DIC)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是水库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系统生物过程和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解亚热带河口区文武砂水库表层水体DOC和DIC的时空分布特征,本研究于2018年11月、2019年3月和6月分别对库区表层水进行多空间点位采样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文武砂水库表层水体DOC和DIC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介于0.10-21.13和0.38-34.94 mg/L,其均值分别为(4.09±0.18)和(15.83±0.24)mg/L,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夏季和秋季;空间分布趋势,整体表现为北库区>南库区,且由库区周边的浅水区向库区中心的深水区域呈现出递减的趋势;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是影响库区DOC和DIC浓度的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外源污染输入强度是引起库区DOC和DIC浓度空间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结果扩展对水库碳循环的认知,对提高水库水质也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武砂水库 溶解有机碳 溶解无机碳 时空变化 废水排放 亚热带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滨海湿地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3
作者 柳铮铮 钟春棋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7年第3期216-220,共5页
从湿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方面,回顾了近11年来福建省滨海湿地研究的成果。湿地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明显拓宽,研究内容涉及湿地修复、湿地评价、湿地管理、湿地生态地理过程等;研究技术日趋先进,方法日趋成熟,模型模拟、遥感动态监测及3S... 从湿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方面,回顾了近11年来福建省滨海湿地研究的成果。湿地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明显拓宽,研究内容涉及湿地修复、湿地评价、湿地管理、湿地生态地理过程等;研究技术日趋先进,方法日趋成熟,模型模拟、遥感动态监测及3S等新技术和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对未来研究趋势和热点进行展望,认为未来福建湿地的研究重点应在湿地资源调查与开发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动态研究、湿地恢复、人工湿地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湿地 进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河口区对虾养殖池塘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变化 被引量:5
4
作者 洪妍 杨平 +6 位作者 仝川 赵光辉 李玲 唐晨 张彦 谭莹莹 阮蔓菁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81-893,共13页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是评估水产养殖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础环节,对渔业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于2018年510月,采用黑白瓶法对闽江河口区的3个南美白对虾养殖塘(PondⅠ、PondⅡ和PondⅢ)水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进行了原位监测,初步...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是评估水产养殖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础环节,对渔业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于2018年510月,采用黑白瓶法对闽江河口区的3个南美白对虾养殖塘(PondⅠ、PondⅡ和PondⅢ)水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进行了原位监测,初步研究了初级生产力在池塘间的差异性及其时间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养殖期间养殖塘水体浮游植物总初级生产力(GPP)、呼吸消耗量(R_(P))和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范围分别为619.99~9498.67、1003.16~7063.33和-4179.50~6362.96 mg O_(2)/(m^(2)·d),均值分别为(4386.22±409.72)、(3607.53±150.27)和(778.68±260.16)mg O_(2)/(m^(2)·d),呈现出PondⅡ>PondⅢ>PondⅠ的特征.时间变化上,养殖塘水体浮游植物GPP和NPP呈现出随养殖阶段推移而增加的特征.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营养盐和叶绿素a浓度是影响养殖塘水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的主要因子.GPP/R_(P)系数在养殖初期小于1,而在养殖中后期大于1,表明养殖塘水体在养殖初期以异养生产为主,而中后期以自养生产为主.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今后在开展大尺度滨海水产养殖塘初级生产力精确评估及其相关模型参数构建时,需考虑池塘间水体初级生产力的时间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塘 叶绿素A 初级生产力 GPP/R 系数 时空变化 亚热带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口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N,P,K含量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曾从盛 钟春棋 +1 位作者 仝川 徐欢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7-91,共5页
对闽江口鳝鱼滩原生芦苇沼泽湿地以及由其转变的其它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草地、滩涂养殖地、水田、弃耕地、池塘养殖地)的表层土壤N,P和K含量进行测定,并研究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芦苇湿地转变为草地、滩涂养殖地、水田、池塘养殖地... 对闽江口鳝鱼滩原生芦苇沼泽湿地以及由其转变的其它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草地、滩涂养殖地、水田、弃耕地、池塘养殖地)的表层土壤N,P和K含量进行测定,并研究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芦苇湿地转变为草地、滩涂养殖地、水田、池塘养殖地后,N平均含量从1.73 g/kg分别下降到1.60,1.3,0.69,0.65 g/kg,土壤剖面N素含量受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总体上呈现由上到下逐渐减少趋势,同时芦苇湿地开发利用后,土壤中的NO3^--N含量升高;6种类型土壤中P含量在0.44~0.90 g/kg之间,变异较小,P的水平、垂直分异规律与有机碳、N的分布基本一致;不同土地类型K含量在15.15~29.62 g/kg之间,普遍高于N,P的含量,芦苇湿地的泥炭土K素含量明显低于其它5种土壤的K含量,不同土地类型土壤K素在剖面的分布规律差异较大。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土层中有机碳、N与P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说明三者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而K与有机碳、N相关性差,表明K素具有不同于N,P的独特空间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营养元素 闽江河口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湿地甲烷产生的主要电子受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维奇 曾从盛 仝川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0-306,共7页
综述了影响湿地甲烷产生的电子受体最新研究进展,结果表明:①电子受体对甲烷产生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电子受体还原菌与甲烷产生菌间底物的竞争以及提高甲烷产生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②3种电子受体间竞争电子供体的能力为硝酸盐>三价... 综述了影响湿地甲烷产生的电子受体最新研究进展,结果表明:①电子受体对甲烷产生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电子受体还原菌与甲烷产生菌间底物的竞争以及提高甲烷产生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②3种电子受体间竞争电子供体的能力为硝酸盐>三价铁>硫酸盐,而相应作用下氢的阈值则与之相反,电子受体间除竞争机制还有彼此间的相互联系;③温度、电子供体、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是湿地土壤中电子受体还原过程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产生 三价铁 硫酸盐 硝酸盐 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扰因素对森林和湿地温室气体通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杨平 仝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5254-5263,共10页
森林和湿地是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重要的源、汇和转换器,在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森林和湿地温室气体通量受到诸多因子的作用,其中干扰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同干扰因素对于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国际... 森林和湿地是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重要的源、汇和转换器,在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森林和湿地温室气体通量受到诸多因子的作用,其中干扰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同干扰因素对于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国际上已经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基于人为和自然两大类干扰方式,分别从采伐、施肥、垦殖等人为干扰因素和火烧、台风(飓风)等自然干扰因素综述了干扰对于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CO2、CH4和N2O通量的影响。根据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应需加强的领域,以期更好地揭示干扰对于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今后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自然干扰 森林 湿地 CO2 CH4 N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汐盐湿地甲烷产生及其对硫酸盐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王维奇 曾从盛 仝川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7-160,共4页
综述了潮汐盐湿地甲烷产生及其对硫酸盐还原过程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潮汐盐湿地甲烷产生除竞争性底物醋酸和二氧化碳/氢气外,甲胺、三甲胺、甲醇和甲硫氨酸等非竞争性底物同样十分重要;潮汐盐湿地甲烷产生潜力较低;硫酸盐对甲烷产生抑... 综述了潮汐盐湿地甲烷产生及其对硫酸盐还原过程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潮汐盐湿地甲烷产生除竞争性底物醋酸和二氧化碳/氢气外,甲胺、三甲胺、甲醇和甲硫氨酸等非竞争性底物同样十分重要;潮汐盐湿地甲烷产生潜力较低;硫酸盐对甲烷产生抑制作用明显;底物、硫酸盐浓度、温度与pH值均对硫酸盐抑制甲烷产生过程产生影响,此外,潮汐、盐分、菌种数量与活性也是影响甲烷产生过程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盐湿地 甲烷产生 底物 硫酸盐 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苇湿地甲烷排放机理及排放通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维奇 曾从盛 仝川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8年第1期20-25,共6页
芦苇(Phragnutes australls)是河口、河岸和湖泊等湿地广泛分布的大型水生植物(aquatic macrophyte),是影响以上湿地类型甲烷排放的重要生物因子。芦苇湿地甲烷排放是甲烷产生、氧化和传输过程的最终结果,通过综述国内外研究结果... 芦苇(Phragnutes australls)是河口、河岸和湖泊等湿地广泛分布的大型水生植物(aquatic macrophyte),是影响以上湿地类型甲烷排放的重要生物因子。芦苇湿地甲烷排放是甲烷产生、氧化和传输过程的最终结果,通过综述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①芦苇湿地中,芦苇是甲烷产生的底物的重要提供者;②芦苇为氧气的传输提供了内部通道,加速了甲烷的氧化;③植物体传输在芦苇湿地甲烷传输中占有重要地位,芦苇对甲烷的传输有对流传输和分子扩散传输2种传输方式。2种传输机制的选择与光强有关,光照充足时,以对流传输为主;低光照和夜间以分子扩散传输为主。比较而言,对流传输更为重要,其对甲烷排放量的贡献率占54%~87%;分子扩散传输仅占13%~46%;④芦苇湿地甲烷排放日动态与对流传输和分子扩散传输2种传输机制密切相关;甲烷排放的年季变化也较为显著,温暖、湿润的生长季甲烷排放较多,而低温的非生长季甲烷排放减少;⑤水位、温度和光照等是影响芦苇湿地甲烷排放量与变化规律的主要环境因子。表1,参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沼泽湿地 对流传输 甲烷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生态系统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翟水晶 薛丽丽 仝川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744-1748,共5页
硅在地壳中的丰度仅次于氧,是地球表面大多数土壤和岩石的一种基本成分,也是水生植物(特别是硅藻类)以及多种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还是控制陆地、海洋、沿海和内陆水生态系统机能的重要营养元素。目前关于全球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 硅在地壳中的丰度仅次于氧,是地球表面大多数土壤和岩石的一种基本成分,也是水生植物(特别是硅藻类)以及多种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还是控制陆地、海洋、沿海和内陆水生态系统机能的重要营养元素。目前关于全球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多集中在陆地和海洋两大生态系统,而湿地生态系统中硅的循环过程、储存量尚不清楚。虽然在河口湿地开展一些关于硅的相关研究,但是硅在湿地的循环机制研究不够全面,尤其相比碳、氮、磷等元素,硅素研究甚少。而且,国内关于硅的相关研究更为匮乏。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关于湿地生态系统硅素研究的基础上,综述硅在湿地生态系统的存在形态与分布特征,阐述硅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基本循环过程,列举影响硅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循环的主要因素,如:湿地类型、水淹时间、季节变化、人类干扰等;提出在今后研究工作中应进一步探索硅在湿地生态系统中迁移、转化的机制,加深研究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硅循环的影响,特别是应该加强研究河口潮汐湿地和沿海湿地生态系统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储存量,有助于明确湿地生态系统对于硅的截留量;并弄清湿地中碳与硅含量之间的关系,从水文学角度分析湿地中排水、蒸发、洪期及滞留时间等因素对硅循环的影响,从而试图建立湿地硅循环模型,有助于预测湿地生态系统硅循环对沿海地区赤潮等富营养化现象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湿地生态系统 硅藻类 营养元素 循环过程 全球气候变化 沿海地区 河口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汐作用下短叶茳芏湿地N_2O排放规律及踩踏干扰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永勋 曾从盛 +3 位作者 仝川 王维奇 黄佳芳 何清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41-646,共6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及浮箱-气相色谱法,对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潮间带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 var.brevifolius)湿地和踩踏造成的裸露湿地N2O通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短叶茳芏湿地在涨潮前、涨落潮中和落潮后N2O通量差异性极显著...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及浮箱-气相色谱法,对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潮间带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 var.brevifolius)湿地和踩踏造成的裸露湿地N2O通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短叶茳芏湿地在涨潮前、涨落潮中和落潮后N2O通量差异性极显著(P=0.001〈0.01),不同潮日(7 d内)的N2O通量差异性不显著(P=0.103〉0.05)。涨潮前、涨落潮过程中和落潮后,短叶茳芏湿地平均通量分别为19.48μg.m-2.h-1、12.80μg.m-2.h-1和51.41μg.m-2.h-1,总平均通量为33.1μg.m-2.h-1,表明白天短叶茳芏湿地为N2O的排放源。涨潮前,末次观测短叶茳芏湿地N2O通量最低,多数都为负值,落潮后过2~3 h,短叶茳芏湿地N2O通量出现日最大值。踩踏改变了短叶茳芏湿地N2O通量规律并降低了短叶茳芏湿地N2O通量。涨潮前,裸露湿地N2O平均排放量(27.25μg.m-2.h-1)低于短叶茳芏湿地(42.51μg.m-2.h-1),但差异性不显著(P=0.527〉0.05);落潮后,裸露湿地N2O平均排放量(0.86μg.m-2.h-1)极显著低于短叶茳芏湿地(63.59μg.m-2.h-1)(P=0.006〈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排放 潮汐作用 踩踏 河口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湿地N_2O产生机理及排放异质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永勋 曾从盛 王维奇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1年第4期50-57,共8页
天然湿地是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具有区别于单一水体生态系统或陆地生态系统的特征,是大气中N2O重要排放源。当前关于天然湿地N2O排放研究主要集中在N2O的空间与时间排放规律、环境因子对N2O的空间和时间排放... 天然湿地是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具有区别于单一水体生态系统或陆地生态系统的特征,是大气中N2O重要排放源。当前关于天然湿地N2O排放研究主要集中在N2O的空间与时间排放规律、环境因子对N2O的空间和时间排放规律的影响和具体天然湿地是N2O的"源"或"汇"等问题,然而在宏观尺度上,对不同区域天然湿地N2O排放规律的对比和总结的文章,国内外较少见。本文主要综述国内外天然湿地N2O排放规律的研究进展,试图找出一般性规律,以期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价值,并提出今后天然湿地研究应更多关注的方面:机理深入探讨和模型建立、研究方法创新和N2O排放影响因素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湿地 N2O排放 影响因素 综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湿地植物活体-枯落物-土壤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82
13
作者 王维奇 徐玲琳 +2 位作者 曾从盛 仝川 张林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7119-7124,共6页
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是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功能的重要特征。以闽江河口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 var.brevifolius)湿地为对象,开展植物活体-枯落物-土壤系统的C、N、P季节动态研究。结... 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是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功能的重要特征。以闽江河口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 var.brevifolius)湿地为对象,开展植物活体-枯落物-土壤系统的C、N、P季节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芦苇和短叶茳芏植物活体、枯落物和土壤年均C、N、P含量为C>N>P,两种湿地系统C、N含量均为植物活体和枯落物高于土壤,但与土壤P含量大小关系因植物构件差异而不同;芦苇和短叶茳芏植物活体、枯落物和土壤的C、N、P生态化学计量比表现为C∶P>C∶N>N∶P;芦苇湿地C∶N为枯落物>植物活体>土壤,短叶茳芏为植物活体>枯落物>土壤,而C∶P和N∶P均为枯落物>植物活体>土壤;C、N、P化学计量比可以反映湿地C、N、P交换过程和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P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植物 土壤 闽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SO_4^(2-)沉降对河口潮汐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4
作者 仝川 柳铮铮 +2 位作者 曾从盛 钟春棋 黄佳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2-308,共7页
2008年每月小潮日原位定期向闽江河口鳝鱼滩咸草(Cyperus malaccensis)潮汐湿地试验样地施加25,50,100kgSO42--S/(hm2·a)的硫酸钠溶液,探讨模拟SO42-酸沉降对河口潮汐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O42-酸沉降对于河口潮汐湿... 2008年每月小潮日原位定期向闽江河口鳝鱼滩咸草(Cyperus malaccensis)潮汐湿地试验样地施加25,50,100kgSO42--S/(hm2·a)的硫酸钠溶液,探讨模拟SO42-酸沉降对河口潮汐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O42-酸沉降对于河口潮汐湿地甲烷排放通量基本无抑制作用.添加SO42-室内厌氧培养试验结果显示,虽然SO42-输入对湿地土壤CH4产生量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相对对照组,下降幅度仅为8.5%~15.4%.室内添加甲烷产生基质的厌氧培养试验结果表明,非竞争性途径甲烷产生基质(甲醇和三甲胺)的添加可刺激并增加土壤的甲烷产生量,解释了原位施加SO42-对于河口潮汐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基本无抑制作用的试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42-沉降 CH4通量 咸草 潮汐湿地 闽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河口不同河段芦苇湿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70
15
作者 王维奇 王纯 +1 位作者 曾从盛 仝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4087-4093,共7页
为了阐明不同河段湿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对闽江河口不同河段芦苇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上游段芦苇湿地0—60 cm土壤C/N、C/P和N/P分别为36.5—51.3、43.0—93.6和0.8—2.3,平均值分别为4... 为了阐明不同河段湿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对闽江河口不同河段芦苇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上游段芦苇湿地0—60 cm土壤C/N、C/P和N/P分别为36.5—51.3、43.0—93.6和0.8—2.3,平均值分别为44.1、66.9和1.6;中游段湿地0—60 cm土壤C/N、C/P和N/P分别为15.8—21.7、28.0—72.2和1.6—4.2,平均值分别为17.6、45.7和2.6;下游段湿地0—60 cm土壤C/N、C/P和N/P分别为13.5—19.8、63.6—125.4和4.2—6.3,平均值分别为16.4、90.5和5.5;不同河段湿地的3种比值表现为不同的变化趋势,土壤C/N为上游段湿地>中游段湿地>下游段湿地,C/P为下游段湿地>上游段湿地>中游段湿地,N/P为下游段湿地>中游段湿地>上游段湿地;单一河段湿地不同土壤剖面C/N、C/P和N/P的变异性小于不同河段湿地之间的变异性;土壤水分含量和粉粒含量是影响不同河段湿地土壤C/N、C/P、N/P变化的最为关键的因子;不同河段湿地土壤C/N和N/P对厌氧碳分解过程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学 湿地 闽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河口感潮湿地入侵种互花米草甲烷通量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27
16
作者 仝川 闫宗平 +1 位作者 王维奇 曾从盛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26-832,共7页
2007年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仪法对闽江河口湿地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斑块甲烷通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甲烷排放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涨潮前和落潮后甲烷通量平均值分别为13.12和12.94 mg/(m2.h);涨落潮过程,互花米草斑块排放到... 2007年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仪法对闽江河口湿地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斑块甲烷通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甲烷排放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涨潮前和落潮后甲烷通量平均值分别为13.12和12.94 mg/(m2.h);涨落潮过程,互花米草斑块排放到潮水的甲烷通量(3.07 mg/(m2.h)大于排放到大气的甲烷通量(2.35 mg/(m2.h),差异不显著;涨落潮过程中排向大气和潮水的甲烷通量之和(5.42 mg/(m2.h)与涨潮前、落潮后甲烷通量差异显著;互花米草排向大气甲烷总通量86.86 g/(m2.a),排向潮水甲烷总通量7.84 g/(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通量 互花米草 涨落潮 季节和日动态 闽江口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河口湿地秋茄叶绿素含量高光谱遥感估算 被引量:16
17
作者 章文龙 曾从盛 +3 位作者 高灯州 胡伟芳 陈晓艳 林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6190-6197,共8页
叶绿素含量是表征植被胁迫状态的一个重要指示因子,同时也是其它生化参数估算的重要基础,对其进行遥感反演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闽江口秋茄(Kandelia candel)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3年4月和7月采集叶片,室内测定其叶片正面和反面反射光谱... 叶绿素含量是表征植被胁迫状态的一个重要指示因子,同时也是其它生化参数估算的重要基础,对其进行遥感反演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闽江口秋茄(Kandelia candel)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3年4月和7月采集叶片,室内测定其叶片正面和反面反射光谱,同时测定其叶绿素含量(单位面积含量和单位质量含量)。选取13个常用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并进一步选取与叶绿素相关系数较高的参数建立估算模型。结果表明,秋茄叶片反面反射率高于正面,尤其在绿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部分区域(1450—2450 nm)表现较为明显。对所选取的大部分参数而言,其与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的相关系数要高于与单位质量叶绿素含量的相关系数;基于正面光谱计算的光谱参数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系数要高于基于反面光谱计算的光谱参数。估算与验证模型结果进一步表明,TCARI、Vog1、Vog2和Vog3能较好的估算不同生长期秋茄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此外,在使用GM、Carter2和PSSRb估算叶片叶绿素含量时,可以适当考虑反面光谱的应用。这些结果也预示着利用高光谱遥感数据估算秋茄叶片叶绿素含量是可行的,并且具有较高的估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 高光谱 秋茄 闽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花米草入侵对闽江河口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4
18
作者 王宝霞 曾从盛 +2 位作者 陈丹 王维奇 张林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0年第5期114-118,共5页
以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区域,选取芦苇和互花米草为研究对象,对其根际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储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芦苇和互花米草0~60 cm根际土壤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5.54和17.16 g/kg,表层... 以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区域,选取芦苇和互花米草为研究对象,对其根际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储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芦苇和互花米草0~60 cm根际土壤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5.54和17.16 g/kg,表层(0~10 cm)有机碳质量分数最大,分别为19.69和22.02 g/kg;芦苇和互花米草0~60 cm根际土壤有机碳储量总和分别为6 794.20和8 231.48 t/km2,芦苇根际土壤有机碳储量在30~40 cm达到最大,而互花米草为0~10 cm有机碳储量最大;互花米草的入侵增加了芦苇湿地根际土壤碳质量分数和储量;2种植物根际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含水量和盐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从闽江河口互花米草入侵的角度提出了管理该湿地的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芦苇 互花米草 湿地 入侵 闽江河口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淹水频率下湿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75
19
作者 王维奇 仝川 +1 位作者 贾瑞霞 曾从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8-242,共5页
为了阐明湿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淹水频率差异的响应,对闽江河口湿地近潮沟区域不同淹水频率的藨草湿地、短叶茳芏湿地和芦苇湿地以及远潮沟区域的短叶茳芏湿地和芦苇湿地土壤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测定与分析。... 为了阐明湿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淹水频率差异的响应,对闽江河口湿地近潮沟区域不同淹水频率的藨草湿地、短叶茳芏湿地和芦苇湿地以及远潮沟区域的短叶茳芏湿地和芦苇湿地土壤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闽江河口湿地土壤C/N、C/P和N/P比分别为11.46~22.28,25.29~155.62和2.21~8.25,平均值为15.58,73.71和4.67;(2)近潮沟区域土壤C/N、C/P和N/P比均表现出随着淹水频率的增加而减小,但远近潮沟区域的同种植物类型湿地间则表现为随着淹水频率的增加而增大;(3)总体来看,土壤C/N比表现出随着淹水频率和土壤剖面的变化较小,C/P和N/P比的变异性相对较大;(4)盐度是影响闽江河口不同淹水频率下湿地土壤C/N、C/P和N/P比变化的最重要的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学 淹水频率 闽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花米草入侵对我国红树林湿地土壤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7
20
作者 陈桂香 高灯州 +2 位作者 陈刚 曾从盛 王维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49-256,共8页
以福建漳江口、九龙江口、闽江口和浙江乐清湾为研究区,采集红树林和入侵种互花米草(入侵前为红树林)湿地土壤样品,分析互花米草入侵后土壤有机碳(SOC)、有机碳储量(SOCS)、活性有机碳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水溶性... 以福建漳江口、九龙江口、闽江口和浙江乐清湾为研究区,采集红树林和入侵种互花米草(入侵前为红树林)湿地土壤样品,分析互花米草入侵后土壤有机碳(SOC)、有机碳储量(SOCS)、活性有机碳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水溶性有机碳WSOC)以及有机碳键合组分(钙键结合有机碳(Ca—SOC)和铁铝键结合有机碳(Fe(Al)—SOC))的变化,探讨互花米草入侵对土壤有机碳组分以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红树林后,土壤SOC、SOCS、MBC和EOC总体上有所降低,尤其是SOC和SOCS,其降低的比例分别约为9.86%~27.13%和13.95%~26.29%;土壤WSOC含量则增加,增加比例约为5.75%~53.52%;互花米草入侵对土壤有机碳键合组分也具一定的影响,其中Ca—SOC/SOC比值增加,而[Fe(Al)—SOC+残渣态SOC]/SOC比值降低。这些结果预示着互花米草入侵改变了土壤有机碳库,同时也一定程度削弱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土壤有机碳的化学键合可能是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稳定的主要保护机制,对红树林碳汇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入侵 红树林 有机碳 有机碳组分 有机碳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