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探求两岸文化发展之合力——第二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综述 |
郭小利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2
|
荷兰汉学家施莱格(Gustave Schlegel)《荷华文语类参》(1886)音系研究 |
马重奇
马睿颖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3
|
民政标准化实践的“福建模式”探索 |
郑碧强
黄序和
|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4
|
|
4
|
勇敢的接力者——台湾屏东县泰武小学排湾族民歌文化教育探访录 |
蓝雪霏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5
|
海峡两岸共同抵御外敌的历史传统和当下意义 |
朱双一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6
|
明人别集散见中琉关系史料与若干史实钩沉 |
方宝川
兰英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7
|
刻骨铭心的爱与怨——《诗经·卫风·氓》情感脉络解析 |
郗文倩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8
|
历史之书 智慧之书──论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
袁勇麟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5 |
2
|
|
9
|
潜流:1950-60年代台湾左翼的存在形态 |
孔苏颜
刘小新
|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0
|
自省与自恋:九十年代影视名人自传批判 |
袁勇麟
|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1
|
台湾语文教学“深耕细作”刍议 |
赖瑞云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12
|
台湾东北籍作家抗日小说创作概观 |
陈颖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3
|
生命原乡的文学想象与心灵家园的艺术构建——台湾原住民文学播迁的人类学考察 |
李诠林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4
|
后马克思主义在台湾的兴起(1987-1992) |
刘小新
|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5
|
宏论与私言:论钱穆的战时文章 |
吕若涵
|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6
|
孙绍振从创作角度解读文本的理论及实践举隅 |
赖瑞云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7 |
7
|
|
17
|
从两首木兰诗看经典本《木兰诗》的思想和艺术 |
孙绍振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20 |
4
|
|
18
|
史家实录和审美想象的交融——读《鸿门宴》 |
孙绍振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9 |
3
|
|
19
|
从《致橡树》到《神女峰》 |
孙绍振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20
|
《山居秋暝》:为什么把秋暝写成了春芳? |
孙绍振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20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