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旅游小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林秀治 陈秋华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645-1653,共9页
以福建省155个旅游小镇为研究样本,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旅游小镇空间分布整体上趋于均匀状态,在各个地市的数量分布上也相对均衡;(2)福建省旅游小镇核密度呈现出"东高、西低... 以福建省155个旅游小镇为研究样本,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旅游小镇空间分布整体上趋于均匀状态,在各个地市的数量分布上也相对均衡;(2)福建省旅游小镇核密度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生态人居型旅游小镇分布密度最大,特色产业型旅游小镇分布密度最小;(3)福建省旅游小镇发展以冷点区和次冷点区为主,冷点区和热点区空间差异明显;(4)经济基础、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客源市场是福建省旅游小镇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小镇 最邻近指数 核密度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茶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的机理重构与路径创新 被引量:1
2
作者 吴芹瑶 《茶叶学报》 2025年第3期68-74,共7页
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保护与传承面临技艺失传、传播受限等现实挑战。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闽茶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机遇,但当前实践存在技术应用不均衡、文化表达浅层化、协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基于社会... 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保护与传承面临技艺失传、传播受限等现实挑战。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闽茶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机遇,但当前实践存在技术应用不均衡、文化表达浅层化、协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本研究构建“技术驱动-文化适应-社会协同”三维分析框架,揭示数字赋能闽茶非遗保护的内在机理:通过技术工具精准匹配非遗保护需求,推动文化主体主动适应数字变革,并构建多元协同网络。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路径:一是构建分级适配的“数字茶生态”技术体系,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二是创新文化表达范式,推动非遗从“工艺说明”转向“价值共创”;三是完善协同保障机制,形成政府、企业、社区联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结合安溪铁观音数字化传承的案例实证,验证了“数字师徒制”“保护-研究-利用”循环等实践的有效性。研究为闽茶非遗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对推动中华茶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茶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保护 活化传承 创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的武夷岩茶产地溯源研究
3
作者 黄锐敏 李星 +2 位作者 何肖云 郑云云 杨欢 《福建农业科技》 2025年第6期17-25,共9页
武夷岩茶由于外形、工艺的一致性,无法通过外观特征来识别其产地,茶叶中元素组成因产地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形成茶叶产地特有的元素指纹。通过测定武夷岩茶不同产区的多种元素含量,借助化学计量统计方法建立产地判别模型,为武夷岩茶的... 武夷岩茶由于外形、工艺的一致性,无法通过外观特征来识别其产地,茶叶中元素组成因产地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形成茶叶产地特有的元素指纹。通过测定武夷岩茶不同产区的多种元素含量,借助化学计量统计方法建立产地判别模型,为武夷岩茶的产地判别提供技术参考。从武夷岩茶3个主要产区采集茶青样品共55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矿物元素含量,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同时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OPLS-DA)和Fisher线性判别(FLDA)2种判别方法对武夷岩茶进行产区判别。结果表明:武夷岩茶3个主产区茶叶样品中元素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对样品中元素的含量进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得出取样适切性量数(KaiserMeyer-Olkin,KMO)值为0.650,KMO>0.5说明分组聚类效果较好。通过主成分分析,成功提取了5个主成分,其特征值均超过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1.560%。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模型累积解释能力参数R^(2)X=0.652,R^(2)Y=0.752,预测能力参数Q^(2)为0.590,均大于0.5。Fisher线性判别模型对模型构建样本回代验证的正确判别率和交叉验证率均在90.9%以上。2种模型均能实现对3种不同产区采集的茶青样品进行准确判别。研究认为通过3个不同产区采集的武夷岩茶样品中矿物元素指纹分析结合化学计量统计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产地判别,为武夷岩茶原产地保护提供了鉴别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产地溯源 元素指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域下都市圈旅游业协同发展研究——以福州都市圈为例
4
作者 陈白璧 柯涌晖 李宝银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5期122-128,共7页
都市圈旅游业发展应着力增强旅游产业生态化与生态资源产业化的协同性。就福州都市圈而言,积极探寻都市圈旅游业协同发展之路,需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注重域内旅游业统筹协调发展;需要深挖旅游资源潜力,发展数字旅游经济;需要构建特... 都市圈旅游业发展应着力增强旅游产业生态化与生态资源产业化的协同性。就福州都市圈而言,积极探寻都市圈旅游业协同发展之路,需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注重域内旅游业统筹协调发展;需要深挖旅游资源潜力,发展数字旅游经济;需要构建特色产业体系,丰富旅游产品供给;需要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架构互联互通通道以及需要加大市场推广力度,舒缓生态承载压力。努力走好都市圈旅游业协同发展之路,有利于形成区域旅游业统一市场,增强旅游业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都市圈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都市圈 福州都市圈 旅游业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域生态旅游背景下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及障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郑秋琴 王超 +1 位作者 修新田 陈秋华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2-139,共8页
论文以全域生态旅游为研究背景,构建了资源—社会经济—环境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耦合协调度,采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以中国武平县为案例地,研究发现:(1)武平县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系统... 论文以全域生态旅游为研究背景,构建了资源—社会经济—环境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耦合协调度,采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以中国武平县为案例地,研究发现:(1)武平县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水平逐年上升,总体向更好状态转变;(2)发展模式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009—2013年为资源导向型、2014—2015年为经济发展型、2016—2017年为生态引领型和2018—2020年为经济发展型;(3)从均值看,武平县复合系统耦合度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呈初级协调,相较于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双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更为稳定,武平县全域生态旅游三个系统彼此之间还存在某种程度牵制;(4)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修复能力是阻碍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生态旅游 耦合协调度 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 障碍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务教育“双减”背景下茶旅研学行为意向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吴芹瑶 刘润芳 +1 位作者 方宇欣 曹海艳 《中国茶叶》 2024年第5期30-40,共11页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法,以福建福州为例,探析义务教育“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生家长对茶旅研学旅行的感知差异与意愿选择,并厘清影响其行为意向的因素。研究表明,家长对教育“双减”政策内涵理解全面且自身有较高茶文化认...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法,以福建福州为例,探析义务教育“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生家长对茶旅研学旅行的感知差异与意愿选择,并厘清影响其行为意向的因素。研究表明,家长对教育“双减”政策内涵理解全面且自身有较高茶文化认知水平是影响其选择茶旅研学的重要因素,茶旅研学的教育性、游憩性感知,以及主观规范与知觉控制行为与茶旅研学选择意向成正相关,对家长的选择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基于此,茶旅研学产品设计者和旅游行业需打造集游憩性、教育性和安全性为一体的茶旅研学基地,同时通过提升研学导师专业水平、丰富课程内容、完善宣传网络和交通设施等措施,进一步推动研学产业的发展。本研究为“农业、旅游、教育”三大体系实现协同发展提供了一个研究新视角与理论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 茶旅研学 茶文化传承 计划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鼻和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应用于高香红茶与传统工夫红茶香气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颜廷宇 林洁鑫 +7 位作者 朱建新 叶乃兴 金珊 黄建锋 王鹏杰 吴芹瑶 郑德勇 杨江帆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252-261,共10页
为探究高香红茶与传统工夫红茶香气差异,采用电子鼻和GC-MS技术研究了高香红茶与传统工夫红茶香气品质差异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高香红茶以花香为主,传统工夫红茶香气呈现甜香。GC-MS在两种红茶中检测出78种挥发性物质,其中氧化芳樟醇... 为探究高香红茶与传统工夫红茶香气差异,采用电子鼻和GC-MS技术研究了高香红茶与传统工夫红茶香气品质差异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高香红茶以花香为主,传统工夫红茶香气呈现甜香。GC-MS在两种红茶中检测出78种挥发性物质,其中氧化芳樟醇、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正戊醇、2-环丙基乙醇、香芹醇、β-环柠檬醛、2-乙基呋喃、对薄荷-1,3,8-三烯和1,4-戊二烯等是区分不同风味红茶的重要香气成分。传统工夫红茶的电子鼻检测响应值总和明显高于高香红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可选出S6、S10电极信号用于鉴别不同风味红茶,并预测1,4-戊二烯是鉴别不同风味红茶的重要挥发性物质。研究结果明确了高香红茶的香气组成特征及其与传统工夫红茶香气特征的区分,为不同风味红茶的进一步分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电子鼻 化学计量学 高香红茶 香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茶叶生产布局变迁研究 被引量:32
8
作者 吴芹瑶 杨江帆 +1 位作者 林程 管曦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90-300,共11页
以农业区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理性“经济人”假说为基础,构建考虑文化因素在内的中国茶叶生产布局变迁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1993—2018年16个产茶省区的面板数据,阐述了中国茶叶生产布局变迁的特征与规律,厘清其主要影响因子... 以农业区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理性“经济人”假说为基础,构建考虑文化因素在内的中国茶叶生产布局变迁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1993—2018年16个产茶省区的面板数据,阐述了中国茶叶生产布局变迁的特征与规律,厘清其主要影响因子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3—2018年期间,中国茶产业在生产规模上急剧扩张,茶叶生产空间变迁明显,特征差异显著;茶叶生产布局是自然资源、消费需求、文化因素、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茶叶生产布局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引起全国各产茶省的差异;自然资源、科技进步是茶叶生产布局变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茶叶生产布局变动的制约条件。茶叶生产布局变化的决定性条件是消费需求和社会经济因素。品牌建设和政策扶持对于当前的茶产业发展也是重要的补充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因地制宜优化茶叶生产布局;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合理规划茶园种植面积,保持茶产业持续稳定发展;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提高茶叶单产水平;利用茶叶生产区际交互影响,实现茶产业整体效益提升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生产布局 比较优势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旅融合发展效果评价与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34
9
作者 林曦 吴芹瑶 杨江帆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18-732,共15页
基于产业融合、产业链价值和耦合协调理论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全国八大重点产茶区2011—2020年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为实证研究对象,构建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测评指标体系,结合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评价、呈现茶旅融... 基于产业融合、产业链价值和耦合协调理论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全国八大重点产茶区2011—2020年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为实证研究对象,构建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测评指标体系,结合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评价、呈现茶旅融合效果;运用回归模型探索茶旅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十年间重点产茶区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均高度耦合,处于融合发展的中后期阶段;总体趋势面呈现“中部高、两边低”,东西方向呈倒“U”型的空间特征;省域层面高值区始终为云南省。动力机制为内、外部共同影响,内部动因即茶产业与旅游产业间的内在耦合驱动茶旅融合新业态的形成;外部宏观环境中政策引导扶持是带动力,经济持续发展是驱动力,社会文化繁荣是牵引力,科技创新应用是支撑力。建议从加强政府引导扶持,完善要素保障;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夯实发展基础;挖掘凸显文化内涵,拓展发展深度;应用科技培育人才,强化发展支撑等4个方面,进一步促进茶旅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旅融合 耦合度 耦合协调度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乳酸菌发酵红茶汤香气成分及活性因子变化规律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清爱 林湘旋 +1 位作者 陈驰 韩金志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35-842,共8页
乳酸菌发酵可赋予茶饮料新的香气与滋味,且可产生多种益生活性因子等.本研究以植物乳杆菌和发酵乳杆菌作为复合发酵菌株,对不同发酵阶段红茶汤中的单糖、挥发性香气成分、游离氨基酸、有机酸、γ-氨基酸丁酸(GABA)、茶多酚、L-茶氨酸和... 乳酸菌发酵可赋予茶饮料新的香气与滋味,且可产生多种益生活性因子等.本研究以植物乳杆菌和发酵乳杆菌作为复合发酵菌株,对不同发酵阶段红茶汤中的单糖、挥发性香气成分、游离氨基酸、有机酸、γ-氨基酸丁酸(GABA)、茶多酚、L-茶氨酸和咖啡因等含量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茶汤中的葡萄糖、果糖和木糖等是复合乳酸菌发酵过程中的主要碳源物质;在不同发酵阶段茶汤中香气成分的丰度均显著增加,且主要香气组分结构呈差异性变化,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多样性在发酵72 h达最大值;茶汤中游离氨基酸和有机酸的组成与含量在不同发酵阶段呈动态变化,对于改善茶汤滋味起重要作用;茶汤中GABA和L-茶氨酸的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均呈先下降后略有上升的趋势,但茶多酚含量整体呈下降的趋势,咖啡因含量则基本保持不变.本研究分析了复合乳酸菌发酵红茶汤香气成分和活性因子在不同发酵阶段的变化规律,可为乳酸菌发酵茶饮料的品质控制与功能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乳酸菌 红茶汤 香气成分 活性因子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生态资源开发模式研究——以闽东畲乡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柯涌晖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6-107,共12页
使用公共治理观点,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资源开发模式的效率及外部性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闽东地区9个畲族行政乡的田野调查,研究发现:闽东各畲乡的生态资源开发过度依赖于政府或市场的单一主导,易造成区域内生态环境... 使用公共治理观点,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资源开发模式的效率及外部性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闽东地区9个畲族行政乡的田野调查,研究发现:闽东各畲乡的生态资源开发过度依赖于政府或市场的单一主导,易造成区域内生态环境破坏和民族生态文化损毁,导致“公共地悲剧”或“反公共地悲剧”。为此,应结合现代公共治理理论,将社会团体、地方组织、社区民众等更多利害关系人纳入开发主体范畴,进行生态资源开发的网络化治理;通过多元主体间持续性协商互动,发展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资源“六产化”的开发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资源开发 畲族 公共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种类对草鱼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阳 武红伟 《渔业研究》 2021年第5期487-493,共7页
通过分析草鱼鱼糜流变学特性、草鱼鱼糜凝胶特性等,研究不同种类淀粉的添加对鱼糜凝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种类淀粉(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木薯淀粉、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和醋酸酯淀粉)能不同程度地影响草鱼鱼糜的保水性和凝... 通过分析草鱼鱼糜流变学特性、草鱼鱼糜凝胶特性等,研究不同种类淀粉的添加对鱼糜凝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种类淀粉(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木薯淀粉、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和醋酸酯淀粉)能不同程度地影响草鱼鱼糜的保水性和凝胶品质,包括硬度、凝胶强度、胶着性以及咀嚼性;流变学结果也表明,适量添加淀粉能有效促进草鱼鱼糜凝胶的形成。其中,添加醋酸脂淀粉对草鱼鱼糜的凝胶特性影响最大,使得草鱼鱼糜凝胶强度、持水性和白度均达到最大值。因此,添加醋酸酯淀粉可以显著改善草鱼鱼糜流变及凝胶特性,有助于淡水鱼高值化利用与产业化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鱼糜 淀粉 凝胶特性 流变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沸石咪唑酯骨架ZIF-8修饰整体柱制备及在线检测软骨藻酸应用
13
作者 陈清爱 李珏 林旭聪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74-780,共7页
针对管内固相微萃取技术中普通整体柱比表面积小、结合位点少和作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基于有机金属框架柱后衍生原位生长技术,制备比表面积大、金属位点多的沸石咪唑酯骨架ZIF-8修饰整体柱,对整体柱的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并将其与高效液... 针对管内固相微萃取技术中普通整体柱比表面积小、结合位点少和作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基于有机金属框架柱后衍生原位生长技术,制备比表面积大、金属位点多的沸石咪唑酯骨架ZIF-8修饰整体柱,对整体柱的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并将其与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技术联用,进行花蛤和贻贝中软骨藻酸的在线富集及检测分析。结果表明:ZIF-8修饰整体柱的聚合结构紧密均匀,比表面积为230.92 m^(2)/g;花蛤和贻贝的贝肉样品中软骨藻酸的检测限达到0.3μg/kg,花蛤和贻贝中软骨藻酸的加标回收率分别达到(92.4±2.5)%~(94.5±1.0)%、(91.4±2.4)%~(92.6±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内固相微萃取 沸石咪唑酯骨架 整体柱 软骨藻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