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股骨内髁逆行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A型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1
作者 林伟民 林小龙 +4 位作者 王盈盈 林俊 郭卫中 林成寿 林旺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2-929,共8页
目的采用有限元分析比较新型股骨内髁逆行髓内针与股骨普通逆行髓内针、股骨内髁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A型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以研究股骨内髁逆行髓内针的优势。方法设计新型股骨内髁逆行髓内针。对1名男性志愿者的下肢骨进行CT扫描,建... 目的采用有限元分析比较新型股骨内髁逆行髓内针与股骨普通逆行髓内针、股骨内髁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A型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以研究股骨内髁逆行髓内针的优势。方法设计新型股骨内髁逆行髓内针。对1名男性志愿者的下肢骨进行CT扫描,建立股骨三维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分割以建立股骨远端A2、A3型骨折模型。建立内固定物三维模型。对于A2型骨折,采用股骨内髁逆行小型髓内针(小型组)、标准型髓内针(标准组)、普通逆行髓内针(普通组)以及股骨内髁锁定钢板(钢板组)进行内固定。对于A3型骨折,则分别采用上述一种内固定物联合外髁钢板进行内固定。对A2、A3型骨折模型施加600 N轴向载荷及4 N·m扭转载荷,观察各组模型中股骨位移、应力,内固定物位移、应力,内固定物与骨骼间微动量,以及骨折两断端相对位移。结果A2、A3型骨折轴向载荷下标准组及标准联合组的内固定物位移峰值、应力峰值最小。A2、A3型骨折扭转载荷下标准组及标准联合组的股骨和内固定物位移峰值最小。标准联合组骨折两断端相对位移最小。结论对比股骨内髁锁定钢板和普通逆行髓内针,新型股骨内髁逆行髓内针在减少应力集中和降低内固定物失效风险方面显示出力学优势,可以单独用于治疗股骨远端A2型骨折,或者联合股骨外髁钢板用于固定股骨远端A3型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远端骨折 股骨内髁 逆行髓内针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联合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在骨盆前环损伤中的应用
2
作者 周东 吴舒婷 +3 位作者 郭卫中 王磊 李铖嵩 苏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15-819,共5页
目的探讨3D打印联合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治疗骨盆前环损伤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2月~2023年7月我们采用3D打印联合MIPPO治疗骨盆前环损伤15例,术前3D打印建立实体... 目的探讨3D打印联合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治疗骨盆前环损伤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2月~2023年7月我们采用3D打印联合MIPPO治疗骨盆前环损伤15例,术前3D打印建立实体模型,体外模拟手术精准预弯钢板及设计螺钉数量、方向及长度,然后沿骨盆前环骨膜下通道置入术前体外模拟手术已预弯好的内固定物,内外侧切口分别置入术前已规划好的螺钉固定。结果1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162.9±63.1)min,切口总长度(13.5±2.2)cm,术中透视次数(5.5±1.0)次,术中出血量(456.7±272.5)ml。骨折愈合时间(17.5±1.8)周。15例随访(15.2±3.9)月,Majeed功能评分由术前(18.3±2.3)分显著提高至术后6个月(86.3±6.0)分(t=-47.313,P=0.000);骨折复位Matta影像学标准:优14例,可1例,优良率93.3%(14/15)。结论3D打印联合MIPPO治疗骨盆前环损伤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前环损伤 3D打印 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髓内钉治疗明显移位的儿童股骨干骨折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朝强 周之平 +4 位作者 刘建全 何晓宇 程宏振 赖草生 赵德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38-1040,1052,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弹性髓内钉(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ESIN)技术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9月采用ESIN治疗的30例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病例资料,闭合复位24例,骨折端小切口切开复位6例。术后... 目的探讨微创弹性髓内钉(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ESIN)技术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9月采用ESIN治疗的30例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病例资料,闭合复位24例,骨折端小切口切开复位6例。术后1、2、3、6、9、12个月进行随访,X线片检查判断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30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2.1月。根据Flynn评价标准,优23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6.7%(29/30)。术后2个月28例可见明显骨痂形成。30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14周,平均9周。术后1例有皮肤刺激症状,其余均无髋、膝关节功能受限,无骨不连及肢体短缩畸形。结论 ESIN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骨折愈合良好,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干骨折 弹性髓内钉 内固定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并钢板治疗桡骨远端巨细胞瘤 被引量:2
4
作者 谢志平 郭卫中 +1 位作者 唐焕章 刘寿坤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3738-3740,共3页
目的:评价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并铜板治疗桡骨远端巨细胞瘤方法及效果。方法: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对10例患者进行异体骨关节合并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节段切除后骨缺损,男4例,女6例。年龄35-58岁,平均38.2岁,左侧7例、... 目的:评价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并铜板治疗桡骨远端巨细胞瘤方法及效果。方法: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对10例患者进行异体骨关节合并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节段切除后骨缺损,男4例,女6例。年龄35-58岁,平均38.2岁,左侧7例、右侧3例。按改良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本组Ⅱ级2例.Ⅲ级8例。用肌肉骨骼肿瘤学会保肢评分标准评定术后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感染、明显排异反应及骨不连等并发症,异体骨与自体骨平均愈合时间6.5个月。所有异体骨出现局部骨质疏松及少量骨吸收。腕关节活动范围:背伸15°~45°,掌屈25°-45°,桡偏5°~15°,尺偏20°~25°,前臂旋前30°~40°,旋后25°-75°。功能评价:优7例,良2例,可1例。结论: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并钢板治疗桡骨远端巨细胞瘤节段切除后骨缺损术后复发率低,腕关节活动明显改善,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桡骨远端 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近端两种锁定方式治疗Evans-JensenⅣ/Ⅴ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18
5
作者 陈少坚 林臻 +3 位作者 刘清平 高连云 阮康明 吴涛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3027-3032,共6页
目的回顾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近端两种锁定方式治疗Evans JensenⅣ/Ⅴ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纳入标准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手术PFNA内固定治疗的Evans JensenⅣ/Ⅴ... 目的回顾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近端两种锁定方式治疗Evans JensenⅣ/Ⅴ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纳入标准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手术PFNA内固定治疗的Evans JensenⅣ/Ⅴ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2例,按照Evans Jensen分型,Ⅳ型50例,Ⅴ型32例。PFNA固定根据近端主钉尾帽与螺旋刀片锁定方式分别采用动态锁定25例和静态锁定57例,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术后早期并发症、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术后远期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3±2.5)个月。股骨近端骨骼Singh指数、术后早期并发症、骨折复位质量(Baumgaertner′s改良标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动态锁定组(12.6±2.5)周,静态锁定组(10.8±2.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9,P=0.001)。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动态锁定组(82.7±5.4)分,静态锁定组(88.5±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8,P=0.001)。术后远期并发症:动态锁定组出现1例髋内翻、1例骨折不愈合和2例内固定失效(并发症发生率16%);静态锁定组出现2例髋内翻,无内固定失效(并发症发生率3.5%),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23,P=0.048)。结论在临床上PFNA内固定治疗Evans JensenⅣ/Ⅴ股骨粗隆间骨折时,螺旋刀片静态锁定固定比动态锁定发生髋内翻和螺纹刀片切割或切出等远期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疗效安全,更适合临床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PFNA固定 静态锁定 动态锁定 EVANS Jensen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