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活检标本中胃泌酸腺肿瘤6例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陈雪燕 陈刚 +1 位作者 朱伟峰 黄榕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3-605,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活检标本中胃泌酸腺肿瘤的临床病理表现,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重新阅片3674例内镜活检病例,根据组织学形态筛选可疑胃泌酸腺肿瘤,查阅其内镜特征,补充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674例内镜活检病例中胃泌酸... 目的探讨内镜活检标本中胃泌酸腺肿瘤的临床病理表现,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重新阅片3674例内镜活检病例,根据组织学形态筛选可疑胃泌酸腺肿瘤,查阅其内镜特征,补充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674例内镜活检病例中胃泌酸腺肿瘤6例,女性4例,男性2例,年龄44~69岁。内镜显示胃底/胃体多发或单发息肉,无HP、肠化及萎缩。低倍镜下见腺体结构复杂、相互融合,结构异型明显;高倍镜下见细胞呈多层或复层,以主细胞为主,散在少量壁细胞,细胞异型性小,部分细胞核从基底层上移,核仁小而不明显。首次病理诊断:胃底腺息肉(2/6)、增生性息肉(1/6)、异型增生(1/6)、泌酸腺息肉(1/6)、胃底腺腺癌(1/6)。补充免疫组化标记:主细胞表达Pepsinogen 1。3例行ESD术,另3例失访。结论胃泌酸腺肿瘤发病率低,部分病理医师对其认识不足,存在误判现象,其组织形态具有特征性,在内镜活检中识别该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泌酸腺肿瘤 诊断 内镜活检 E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SMARCA4缺失的未分化肿瘤2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吴方君 肖伟进 +5 位作者 彭然 陈雪燕 朱伟峰 翁秀琴 林根 力超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48-952,共5页
目的 探讨胸部SMARCA4缺失的未分化肿瘤(SMARCA4-dificient undifferentiated tumor,SMARCA4-U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分子特点。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2例胸部SMARCA4-UT中CK、CD34、SOX-2、vimentin、BRG1、INI-1、BRM1、SALL4、TTF-... 目的 探讨胸部SMARCA4缺失的未分化肿瘤(SMARCA4-dificient undifferentiated tumor,SMARCA4-U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分子特点。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2例胸部SMARCA4-UT中CK、CD34、SOX-2、vimentin、BRG1、INI-1、BRM1、SALL4、TTF-1、PD-L1的表达;应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3例胸部SMARCA4-UT中基因突变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2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例,中位年龄65岁。镜检:17例胸部SMARCA4-UT呈实性片状或条索状生长,坏死明显,大部分肿瘤细胞呈横纹肌样形态,细胞间失黏附,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部分呈上皮样细胞形态,3例呈差分化癌与少量腺癌成分毗邻存在;2例具有鳞状上皮分化倾向,但无角化。免疫表型:肿瘤细胞BRG1有21例阴性,1例阳性。3例行二代测序检测,均检测到SMARCA4突变(无义突变)和TP53突变。其中1例同时检测到TSC2、ROS1和ATM突变。结论 胸部SMARCA4-UT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预后差。组织学多具有横纹肌样形态,少量病例表现为差分化癌与分化较好的非小细胞肺癌混合存在,并具有特征性免疫表型和分子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肿瘤 SMARCA4缺失 免疫组织化学 二代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结滤泡辅助T细胞淋巴瘤滤泡型7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3
作者 汤汪洋 王健超 +4 位作者 钟礼花 张文芳 朱琼 陈燕坪 陈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197,共7页
目的探讨淋巴结滤泡辅助T细胞淋巴瘤滤泡型(nodal follicular helper T-cell lymphoma,follicular type,nTFHL-F)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7例nTFHL-F的临床资料,总结组织学形态,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及分子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 目的探讨淋巴结滤泡辅助T细胞淋巴瘤滤泡型(nodal follicular helper T-cell lymphoma,follicular type,nTFHL-F)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7例nTFHL-F的临床资料,总结组织学形态,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及分子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女比为6∶1,中位年龄62岁。首发症状:6例为颈部淋巴结肿大,1例腹胀不适;临床分期:进展期6例,局限期1例。肿瘤呈滤泡结节状生长,无显著的多形性炎症背景及高内皮血管增生。其中5例呈进行性转化的生发中心(progression transformer germinal center,PTGC)样生长模式,2例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样生长模式。肿瘤细胞可表现为中心细胞样、单核B细胞样、胞质透亮水肿样3种形态。肿瘤细胞表达3种以上滤泡辅助T细胞标志物。FISH检测结果显示ITK∷SYK基因融合皆阴性(0/7),二代测序检出TET2基因突变2例(2/2),RHOA基因突变1例(1/2),VAV1基因突变1例(1/2)。随访2~64个月,3例死亡(3/7),中位生存时间37个月。结论nTFHL-F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临床分期高,预后较差。nTFHL-F与淋巴结滤泡辅助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型关系密切,可在同一个体中同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淋巴结滤泡辅助T细胞淋巴瘤 滤泡型 血管免疫母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的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周冬梅 林丽燕 +2 位作者 陈雪燕 朱伟峰 张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6-39,45,共5页
目的探讨子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的癌(invasive 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carcinoma,IS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2021年褔建省肿瘤医院诊治的6例子宫颈ISMC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 目的探讨子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的癌(invasive 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carcinoma,IS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2021年褔建省肿瘤医院诊治的6例子宫颈ISMC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均可见经典的ISMC形态,实性癌巢由胞质内黏液多少不等的复层上皮细胞组成,边界较圆钝,巢周细胞呈栅栏状排列,类似子宫颈产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转移灶与原发灶形态一致或癌巢较不规则。免疫表型:肿瘤细胞p16、CEA、CK7、CK8/18均阳性,ER、PR、PAX8和Syn均阴性,CK5/6、p40阴性或灶性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70%~80%。结论子宫颈ISMC是新近命名的HPV相关的腺癌亚型,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预后较其它HPV相关腺癌差,识别子宫颈癌中ISMC成分具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浸润性复层产黏液的癌 HPV相关腺癌 产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非黏液型微小浸润性腺癌309例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刘伟 王晓江 +4 位作者 王健超 钟礼花 朱伟峰 林丽燕 陈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64-668,共5页
目的探讨肺非黏液型微小浸润性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09例肺非黏液型MI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行CD34和TUBB3免疫组化染色,探讨其在辅助判断早期浸润中的价值。结果309例... 目的探讨肺非黏液型微小浸润性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09例肺非黏液型MI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行CD34和TUBB3免疫组化染色,探讨其在辅助判断早期浸润中的价值。结果309例肺非黏液型MIA中,男女比为1∶2,中位年龄54岁,多数为体检发现(84.5%),吸烟者仅占8.1%。CT表现均为周围型磨玻璃病变(ground-glass opacity,GGO),中位直径1.0 cm,其中31.4%为多发病变,双肺者占5.5%。所有淋巴结清扫标本均未见肿瘤转移。随访期间仅有1例同侧肺叶复发。CD34在肺非黏液型MIA的非浸润成分及正常肺泡壁中呈阳性,显示出完整的肺泡壁结构,而微浸润灶中癌巢周染色明显减少,呈间断性分布,部分呈阴性。TUBB3在非浸润成分中均阴性,在微浸润灶中的阳性率达65.9%。结论肺非黏液型MIA好发生于女性及非吸烟者,且多无临床症状,约1/3为多灶性。患者预后极好,罕见复发、转移;CD34和TUBB3可作为辅助判断早期浸润灶的免疫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原位腺癌 微小浸润性腺癌 CD34 TUBB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V相关性胃癌中PIWIL1和PIWIL4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2
6
作者 林华妹 邹长棪 +6 位作者 胡丹 苏颖 廖锦容 林可焴 相智声 郑雄伟 林贤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37-642,649,共7页
目的探讨PIWIL1和PIWIL4表达与EBV相关性胃癌(EBV-associated gastric cancer,EBVaGC)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胃腺癌111例,采用原位杂交技术鉴定EBVaGC,应用qRT-PCR检测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EBV阴性胃癌细胞株MKN... 目的探讨PIWIL1和PIWIL4表达与EBV相关性胃癌(EBV-associated gastric cancer,EBVaGC)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胃腺癌111例,采用原位杂交技术鉴定EBVaGC,应用qRT-PCR检测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EBV阴性胃癌细胞株MKN-28、EBV感染的胃癌细胞株AGS-BX1、胃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IWIL1和PIWIL4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Kaplan-Meier和Logistic以及Cox分析PIWIL1和PIWIL4表达与EBVaGC预后的相关性。结果PIWIL1与PIWIL4在EBVaGC组中的表达均高于非EBV相关性胃癌(non-EBV-associated gastric cancer,EBVnGC)组(P<0.05)。PIWIL1和PIWIL4在EBVaGC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556±0.096、0.778±0.440,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量为0.240±0.121、0.501±0.431,分别上调2.31倍及1.55倍(P=0.033,P=0.029)。AGS-BX1中PIWIL1与PIWIL4表达水平高于GES-1和MKN-28(P<0.01)。PIWIL1和PIWIL4表达与胃腺癌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PIWIL4高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期较低表达组差(P=0.007)。Logistic及Cox分析显示PIWIL4表达与EBVaGC的预后相关(P<0.05),是EBVaGC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BVaGC中PIWIL1和PIWIL4过表达,并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且PIWIL4与患者总生存期相关,是EBVaG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IWIL4可能是判断EBVaGC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EBV PIWIL1 PIWIL4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