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舒地尔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横断伤后的轴突与髓鞘再生及功能恢复
1
作者 荆幸 施进兴 +3 位作者 徐丹 庄跃宏 谢昀 王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4-292,共9页
目的 探讨法舒地尔在改善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轴突与髓鞘再生及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SD大鼠30只,重(200±30)g,切断右侧坐骨神经,缝合后等分入2组,即对照组与法舒地尔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与10mg/kg的盐酸法舒地尔腹腔注射。术后2周,利... 目的 探讨法舒地尔在改善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轴突与髓鞘再生及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SD大鼠30只,重(200±30)g,切断右侧坐骨神经,缝合后等分入2组,即对照组与法舒地尔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与10mg/kg的盐酸法舒地尔腹腔注射。术后2周,利用NF-200一抗对损伤远端的轴突密度进行评估。术后4周,利用逆行示踪剂荧光金评估发出轴突进入损伤远端的位于L4~6DRG和腰骶膨大处的神经元数量。术后12周,对腓肠肌的湿重比、肌纤维的横截面积进行测量;利用NF-200与MPZ一抗及透射电镜对轴突的直径与髓鞘的厚度进行测量。术后4、6、8、10、12周采集足印,对两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进行评定。此外,体外培养大鼠胚胎脊髓背根神经节(DRG)和脊髓运动神经元(SMN),评估法舒地尔对其轴突生长的影响。结果 术后14 d,法舒地尔组损伤远端神经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4)。术后4周法舒地尔组被荧光金逆行标志的L4~6DRG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法舒地尔组有髓轴突的数量、有髓轴突的直径以及髓鞘的厚度都高于对照组(P<0.05),G-ratio值则低于对照组(P<0.05)。SFI数据结果显示,术后6、8、10及12周,法舒地尔组SFI值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对照组的患侧腓肠肌的湿重比及肌纤维的横截面积显著小于法舒地尔组(P<0.01)。培养5 d后,法舒地尔组DRG及SMN的轴突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结论 法舒地尔能够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横断伤后的轴突与髓鞘再生及其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抑制剂 法舒地尔 坐骨神经横断伤 轴突与髓鞘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对股骨颈骨密度和皮质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毅中 庄华烽 +3 位作者 林金矿 姚学东 俞海明 潘源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3-145,共3页
目的观察年龄对股骨颈骨密度和皮质厚度的影响,及与股骨颈骨折的关系。方法对73例50岁以上因髋关节疾病住院病人行股骨近段CT扫描和DXA髋部骨密度测定,分为50~65岁组、66~80岁组和>80岁组,以股骨颈骨密度为标准判断骨质疏松程度,... 目的观察年龄对股骨颈骨密度和皮质厚度的影响,及与股骨颈骨折的关系。方法对73例50岁以上因髋关节疾病住院病人行股骨近段CT扫描和DXA髋部骨密度测定,分为50~65岁组、66~80岁组和>80岁组,以股骨颈骨密度为标准判断骨质疏松程度,以皮质比率作为评估皮质厚度的标准。结果股骨颈骨密度:50~65岁组为0.710±0.139、66~80岁组为0.613±0.104和>80岁组为0.572±0.061。66~80岁组和>80岁组与50~65岁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66~80岁组与>80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长径皮质比率:50~65岁组与66~80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66~80岁组与>80岁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股骨颈宽径皮质比率:50~65岁组与>80岁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股骨颈骨密度和皮质厚度随年龄增高而降低,提示股骨颈皮质厚度变薄是高龄髋部骨折风险高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 股骨颈骨折 皮质厚度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脆性股骨颈骨折的股骨近端几何结构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庄华烽 李毅中 +3 位作者 林金矿 李建龙 姚学东 俞海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4期324-327,共4页
目的研究脆性股骨颈骨折的股骨近端几何结构特点。方法将57例患者分为两组。骨折组29例,平均年龄73.6±9.9岁,性别:男10例,女19例;非骨折组28例,平均年龄64.8±9.3岁,性别:男10例,女18例。对患者股骨近端CT扫描的定位像进行健... 目的研究脆性股骨颈骨折的股骨近端几何结构特点。方法将57例患者分为两组。骨折组29例,平均年龄73.6±9.9岁,性别:男10例,女19例;非骨折组28例,平均年龄64.8±9.3岁,性别:男10例,女18例。对患者股骨近端CT扫描的定位像进行健侧股骨近端几何结构参数测量。结果骨折组的股骨颈颈长较长、颈中段皮质厚度变薄、颈干角较大、颈中段皮质厚度比率下降、颈中段宽度与颈轴长比率下降、颈长与颈轴长比率升高、颈长与颈宽度比率升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颈轴长、颈中段宽度、颈中段髓腔宽度在两组比较中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脆性股骨颈骨折中,股骨近端几何结构的参数在其绝对数值上有着重要性,而股骨近端各部分结构在比率上的合理配置对股骨近端的骨强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骨折 股骨颈 几何参数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lson合并症评分对脆性髋部骨折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培文 李毅中 +3 位作者 庄华烽 林金矿 姚学东 许昊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05-1008,共4页
目的探讨Charl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plication index,CCI)评分对于脆性髋部骨折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并获得有效随访的老年脆性髋部骨折患者的资料,从住院病历资料中对患者... 目的探讨Charl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plication index,CCI)评分对于脆性髋部骨折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并获得有效随访的老年脆性髋部骨折患者的资料,从住院病历资料中对患者进行回顾性CCI评分,分别计算出每个患者的CCI总评分(合并症评分+年龄评分)和合并症评分,随访患者的存活情况,统计分析CCI评分与患者1年死亡率、随访期死亡率的关系。结果 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年龄超过50岁的并获得有效随访的老年脆性髋部骨折患者共690例,平均年龄(77.19±10.38)岁,患者随访时间为7~52个月,平均(28.53±9.75)个月。在这些患者中,1年内累计死亡99例,死亡率为15.60%(99/635);随访期总共累计死亡166例,随访期总死亡率为24.06%(166/690)。根据CCI总评分分成两组(<5分和≥5分),<5分组的患者1年死亡率、随访期总死亡率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CI合并症评分分成两组(<1分和≥1分),<1分组患者1年死亡率、随访期总死亡率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CCI评分对老年脆性髋部骨折的1年死亡率、随访期总死亡率有一定的影响,住院时对患者进行CCI评分为老年脆性髋部骨折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前指标,有助预测治疗结果,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 脆性骨折 Charlson合并症指数评分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密度和25羟维生素D在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作用 被引量:20
5
作者 李毅中 庄华烽 +6 位作者 郭良瑞 蔡思清 颜丽笙 林金矿 姚学东 潘源城 王培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57-1459,共3页
目的在股骨颈骨密度达到骨质疏松阈值的情况下,比较髋部骨折与无髋部骨折患者的年龄、骨密度和25羟维生素D,了解这些因素对髋部骨折的影响。方法对137例骨密度达到骨质疏松阈值的绝经后女性患者进行研究,无髋部骨折组62例,髋部骨折组75... 目的在股骨颈骨密度达到骨质疏松阈值的情况下,比较髋部骨折与无髋部骨折患者的年龄、骨密度和25羟维生素D,了解这些因素对髋部骨折的影响。方法对137例骨密度达到骨质疏松阈值的绝经后女性患者进行研究,无髋部骨折组62例,髋部骨折组75例,检测股骨颈骨密度和血清25羟维生素D,比较二组年龄、股骨颈骨密度和25羟维生素D水平。结果无髋部骨折组:年龄:(67.92±8.52)岁,股骨颈骨密度:(0.5064±0.0706)g/cm2,T值:-3.10±0.60,25OHD:(24.90±8.98)ng/ml。髋部骨折组:年龄:(78.49±8.52)岁,股骨颈骨密度:(0.4506±0.0983)g/cm2,T值:-3.51±1.18,25OHD:(14.89±8.94)ng/ml。结论在股骨颈骨密度达到骨质疏松阈值的情况下,髋部骨折患者具有更高年龄,更低骨密度和25羟维生素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髋部骨折 骨密度 25羟维生素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化酶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突出腰椎间盘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3
6
作者 俞海明 李毅中 +2 位作者 林金矿 姚学东 邱建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777-780,I0003,共5页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突出腰椎间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62个突出椎间盘标本取自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包括突起型22个,破裂型20个,游离型20个。取材部位分别为突出组织或游离组织(A部位)和椎...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突出腰椎间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62个突出椎间盘标本取自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包括突起型22个,破裂型20个,游离型20个。取材部位分别为突出组织或游离组织(A部位)和椎间隙残余髓核组织(B部位)。对照组取自4例新鲜年轻尸体的L3/4、L4/5及L5/S1椎间盘组织共12个标本,取材部位为椎间盘边缘(A部位)和中央髓核(B部位);应用免疫组化法对各组标本中COX-2和VEGF的表达进行检测;应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标本中COX-2和VEGF表达量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在腰椎间盘突出组,特别是破裂型和游离型组的突出组织中存在富含新生血管的肉芽组织,COX-2和VEGF染色阳性细胞主要表达于肉芽组织中及突出组织的椎间盘细胞中,对照组未见阳性染色细胞。在突出组的A部位从突起型、破裂型到游离型COX-2和VEGF的表达均逐渐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突出组的A部位COX-2和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B部位(P<0.01)。腰椎间盘组织中COX-2和VEGF的表达存在明显相关性(r=0.855,P<0.01)。结论:COX-2、VEGF参与腰椎间盘退变、突出的发病过程;随着腰椎间盘退变突出的进展,COX-2、VEGF的表达均逐渐增高;COX-2与VEGF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 环氧化酶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CT扫描观察老年股骨近端皮质骨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毅中 李建龙 +2 位作者 林金矿 姚学东 庄华烽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0期737-740,共4页
目的观察老年人股骨近段皮质骨变化。方法将61例病人分为<60岁组23例;≥60岁组38例;利用CT对股骨近段进行扫描。选取T20、T0、N的横断面CT影像,测量参数。结果 <60岁组与≥60岁组在T20髓腔中线宽径、T20髓腔中线宽径线上皮质厚度... 目的观察老年人股骨近段皮质骨变化。方法将61例病人分为<60岁组23例;≥60岁组38例;利用CT对股骨近段进行扫描。选取T20、T0、N的横断面CT影像,测量参数。结果 <60岁组与≥60岁组在T20髓腔中线宽径、T20髓腔中线宽径线上皮质厚度、N髓腔长径和N髓腔长径线上皮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60岁的老年人股骨近端髓腔扩大,皮质厚度变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 皮质骨 老年人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轻中度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走时冠状面运动学变化对稳定性和跌倒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林小斌 吴文华 +3 位作者 林晓聪 戴章生 叶晖 巫海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93-698,共6页
目的:研究老年轻中度髋关节骨性关节炎(HOA)患者在行走时冠状面运动学变化对稳定性和跌倒风险所产生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12例有跌倒倾向的轻中度HOA患者、12例匹配的健康老年人及12例健康年轻人,评估其过去1年跌倒次数、髋外展肌力... 目的:研究老年轻中度髋关节骨性关节炎(HOA)患者在行走时冠状面运动学变化对稳定性和跌倒风险所产生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12例有跌倒倾向的轻中度HOA患者、12例匹配的健康老年人及12例健康年轻人,评估其过去1年跌倒次数、髋外展肌力、跌倒恐惧性、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HHS)和疼痛情况。受试者在步行仪上以逐渐增加的速度行走。测量反映步态稳定性的参数,同时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冠状面重心运动和足部位置之间的关系。分析组间和组内的影响作用和交互作用,并将所有变量和跌倒次数进行回归相关性分析。结果:相对于健康的老年人和年轻人HOA患者跌倒次数更多,走得更快,步宽更大,患侧支撑相更短,患侧髋外展肌肌力更弱,重心的冠状面运动峰速更大,特别是朝向健侧的更大。HOA患者的静态稳定界限更大,但各组间的动态稳定界限没有区别。重心冠状面的位置和加速度能预测随后的步宽。朝向健侧的重心冠状面峰速和跌倒次数的公共方差为55%。结论:加快和加宽步伐能增加稳定性,患侧支撑相的缩短和/或患侧髋外展肌的无力会加快朝向健侧的躯干冠状面运动,从而导致跌倒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 跌倒风险 步态分析 冠状面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脆性股骨颈骨折的股骨颈皮质厚度和骨密度改变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毅中 庄华烽 +3 位作者 林金矿 姚学东 俞海明 李建龙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18-1021,共4页
目的研究脆性股骨颈骨折的股骨颈皮质骨厚度和骨密度变化。方法对76例病人行股骨近端CT扫描,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组42例,非骨折组34例。取对侧(正常侧)股骨小转子顶点上方20 mm(T20)平面CT横截面影像,计算T20长径和股骨颈寛径皮质比率... 目的研究脆性股骨颈骨折的股骨颈皮质骨厚度和骨密度变化。方法对76例病人行股骨近端CT扫描,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组42例,非骨折组34例。取对侧(正常侧)股骨小转子顶点上方20 mm(T20)平面CT横截面影像,计算T20长径和股骨颈寛径皮质比率,作为评估皮质厚度的指标;用DXA测量股骨颈骨密度,了解骨质疏松程度。结果 T20长径皮质比率: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组:(17.57±3.54)%;非骨折组:(21.64±3.75)%(P=0.000);T20股骨颈宽径皮质比率: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组:(25.98±5.51)%;非骨折组:(32.89±5.74)%(P=0.000)。骨密度:骨折组:0.590±0.084 g/cm2;非骨折组:0.698±0.138 g/cm2,P<0.000。结论股骨颈皮质变薄和骨密度降低是导致脆性股骨颈骨折重要因素,T20长径皮质比率和T20股骨颈宽径皮质比率是观察股骨颈皮质骨变化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折 股骨颈 皮质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海滨城市就医人群25(OH)维生素D水平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毅中 潘源城 +4 位作者 庄华烽 林金矿 姚学东 俞海明 郭良瑞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12-914,917,共4页
目的了解亚热带海滨城市——泉州就诊病人冬季25-羟基维生素D状况。方法在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我们对282例20岁以上就诊病人进行血清25(OH)D3测定,按年龄每间隔10岁为1组共6组,按性别分2组,按检测月份分4组。结果血清25(OH)D3均值为1... 目的了解亚热带海滨城市——泉州就诊病人冬季25-羟基维生素D状况。方法在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我们对282例20岁以上就诊病人进行血清25(OH)D3测定,按年龄每间隔10岁为1组共6组,按性别分2组,按检测月份分4组。结果血清25(OH)D3均值为14.38±9.20 ng/mL,25(OH)D3<10 ng/mL有104例,10 ng/mL<25(OH)D3<30 ng/mL有159例,25(OH)D3≥30 ng/mL有19例。21~30岁组25(OH)D3均值最低;男性明显高于女性;2011年12月高于检测其他月份。结论维生素D不足具有很高的发生率,测定25(OH)D3有助于制定防治骨质疏松的策略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亚热带海滨城市 就医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脆性股骨颈骨折的皮质骨变化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毅中 庄华烽 +3 位作者 林金矿 李建龙 姚学东 俞海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508-510,共3页
目的研究脆性股骨颈骨折的股骨颈皮质骨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9例病人行股骨近端CT扫描,骨折组28例,年龄:74.4±9.3岁;男9例,女19例;非骨折组31例,年龄:64.1±9.2岁;男11例,女20例。取对侧(正常侧)股骨小转子顶点上方20 mm(T... 目的研究脆性股骨颈骨折的股骨颈皮质骨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9例病人行股骨近端CT扫描,骨折组28例,年龄:74.4±9.3岁;男9例,女19例;非骨折组31例,年龄:64.1±9.2岁;男11例,女20例。取对侧(正常侧)股骨小转子顶点上方20 mm(T20)平面CT横截面影像,计算T20长径和股骨颈寛径皮质比率,计算公式为:T20长径皮质比率=T20长径-T20髓腔长径/T20长径×100%;股骨颈宽径皮质比率=股骨颈宽径-股骨颈髓腔宽径/股骨颈宽径×100%。结果 T20长径皮质比率:骨折组:18.02%±4.62%;非骨折组:23.38%±5.19%(P=0.000);T20股骨颈宽径皮质比率:骨折组:26.78%±4.90%;非骨折组:33.08%±5.93%(P=0.000)。提示脆性股骨颈骨折病人股骨颈皮质明显变薄。结论股骨颈皮质变薄是导致脆性股骨颈骨折重要因素,T20长径皮质比率和T20股骨颈宽径皮质比率是观察股骨颈皮质骨变化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骨折 股骨颈 皮质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症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骨代谢、血尿酸的关系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杨瑞香 黄丽娥 +2 位作者 施雅丽 李强 陈守勃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4-247,共4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骨代谢、血尿酸(BUA)的关系。方法选取72例骨质疏松症合并高尿酸血症者患者作为合并疾病组、85例单纯骨质疏松症者患者作为单纯疾病组及6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组。所有受试者均检测...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骨代谢、血尿酸(BUA)的关系。方法选取72例骨质疏松症合并高尿酸血症者患者作为合并疾病组、85例单纯骨质疏松症者患者作为单纯疾病组及6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组。所有受试者均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骨钙素(BGP)、β-Ⅰ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β-CTX)、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BUA水平,并分析合并疾病组25-OHD3与骨代谢指标、BUA的关系。结果血清25-OHD3、BALP水平在合并疾病组<单纯疾病组<健康组,BGP、β-CTX、PINP、TRACP-5b水平在合并疾病组>单纯疾病组>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疾病组BUA水平明显高于单纯疾病组、健康组(P<0.05),单纯疾病组与健康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合并疾病组25-OHD3与BGP、β-CTX、PINP、TRACP-5b、BUA均呈负相关,与BALP呈正相关(P<0.05)。结论骨质疏松症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25-OHD3水平降低,与BGP、β-CTX、PINP、TRACP-5b及BUA呈负相关性,而与BALP呈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高尿酸血症 25羟维生素D3 骨代谢 血尿酸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脂肪组织对骨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蔡思清 颜丽笙 +4 位作者 李毅中 许昊 林长堃 刘晓峰 陈镇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人体脂肪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将160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进行骨密度和身体成分分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脂肪指数将女性和男性患者平分为高脂肪指数组和低脂肪指数组,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人体脂肪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将160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进行骨密度和身体成分分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脂肪指数将女性和男性患者平分为高脂肪指数组和低脂肪指数组,比较两组的股骨颈、全髋和腰椎骨密度。结果 54例高脂肪指数组女性的脂肪指数为(10.0198±1.6811)kg/m^2,身体脂肪百分比为(36.71±3.06)%;54例低脂肪指数组女性的脂肪指数为(6.7167±1.0130)kg/m^2,身体脂肪百分比为(30.05±3.76)%。26例高脂肪指数组男性的脂肪指数为(6.9240±0.9090)kg/m^2,身体脂肪百分比为(25.72±3.17)%;26例低脂肪指数组男性的脂肪指数为(4.8085±0.7368)kg/m^2;身体脂肪百分比为(21.55±2.39)%。女性高脂肪指数组的股骨颈、全髋和腰椎骨密度均显著高于低脂肪指数组(P<0.05);男性高脂肪指数组与低脂肪指数组的各部位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脂肪量对股骨颈、全髋和腰椎骨密度有正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 骨密度 身体成分 女性 男性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不同类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特点 被引量:8
14
作者 庄华烽 林金矿 +3 位作者 李毅中 蔡冬鹭 颜丽笙 姚学东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84-788,共5页
目的比较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患者在髋部骨密度及几何结构上的不同特点。方法将137例50岁以上髋部骨折的患者分为两组:股骨颈骨折组69例,男20例,女49例,年龄50-97岁(75.1±9.6),体重指数(BMI):21.6±4.1 kg/m2;股... 目的比较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患者在髋部骨密度及几何结构上的不同特点。方法将137例50岁以上髋部骨折的患者分为两组:股骨颈骨折组69例,男20例,女49例,年龄50-97岁(75.1±9.6),体重指数(BMI):21.6±4.1 kg/m2;股骨转子间骨折组48例,男16例,女32例,年龄50-91岁(78.1±9.1),体重指数(BMI):21.5±4.3 kg/m2。对所有患者的健侧股骨近端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定,并利用该仪器的HSA软件分析髋部几何结构参数。结果两组患者在男女构成比例、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的比较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在股骨颈区(Neck)、大转子区(Troch)、Ward区、转子间区(Inter)、全髋(Total hip)的比较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股骨颈区及转子间区的横截面积(CSA)、横截面转动惯量(CSMI)、屈曲应力比(BR)的比较上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股骨颈区域的皮质骨厚度的比较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转子间区域的皮质骨厚度的比较上有统计学差异(P=0.013)。结论在脆性髋部骨折的不同骨折类型的发生机制上,皮质骨变薄是引起不同髋部骨折类型的一个主要因素,尤其是对于高龄的髋部骨折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骨 髋部骨折 骨质疏松 DX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地区部分脆性髋部骨折的发病特点及治疗现状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培文 李毅中 +4 位作者 林金矿 姚学东 俞海明 庄华烽 林晓聪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88-893,898,共7页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闽南地区到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脆性髋部骨折患者的发病特点以及治疗的现状,为本地区老年人脆性髋部骨折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10-2012年骨科收治的年龄大于50岁的脆性髋部骨折患者...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闽南地区到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脆性髋部骨折患者的发病特点以及治疗的现状,为本地区老年人脆性髋部骨折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10-2012年骨科收治的年龄大于50岁的脆性髋部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及部分获得随访的患者的随访资料,采集患者个人特征(性别与年龄)、受伤的年份与季节、骨折类型、治疗方式、抗骨质疏松方案、随访1年的死亡率,并进行统计分析整理。结果 3年间我院收治年龄大于50岁的脆性髋部骨折患者560例,发病有地区性特点,各年份病例数基本持平(2010年190例,2011年184例,2012年186例),各年份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373例)明显多于男性(187例),男女比例为1∶2,男女构成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316例)多于股骨转子间骨折(244例);平均年龄高达77.19±10.38岁,各年龄段构成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例数以春季(149例)、冬季(145例)为多,冬春季与夏秋季间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手术治疗比例89.11%(499/560);住院期间有进行骨密度检查的患者80例,住院期间有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比例63.93%(358/560),获得随访的患者出院后继续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比例仅20.63%(59/286);随访超过1年的231例患者中,手术组1年死亡率(6.57%)明显低于非手术组(72.73%),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闽南地区脆性髋部骨折发病有其地区特点,尤其在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发病季节、治疗方法有一定分布规律,目前抗骨质疏松治疗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应加强宣传,深入开展防治策略研究来预防骨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 脆性骨折 发病特点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骨密度和髋部结构强度变化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毅中 蔡思清 +4 位作者 颜丽笙 林金矿 姚学东 庄华烽 王培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46-549,共4页
目的观察女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骨密度和髋部结构强度变化。方法对95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女性患者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和髋关节结构分析,年龄:76.60±9.36岁,体重指数:20.88±3.72 kg/m2;将63例年龄≥50岁骨密度正常的女... 目的观察女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骨密度和髋部结构强度变化。方法对95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女性患者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和髋关节结构分析,年龄:76.60±9.36岁,体重指数:20.88±3.72 kg/m2;将63例年龄≥50岁骨密度正常的女性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女性年龄57.24±5.65岁,体重指数:26.56±4.82 kg/m2,比较二组股骨颈骨密度和结构强度参数(包括骨横截面积、皮质厚度和屈曲应力比)。结果髋部骨折患者的股骨颈骨密度、股骨颈和转子间的骨横截面积和皮质厚度均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屈曲应力比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87.4%髋部骨折患者的股骨颈和转子间屈曲应力比均>10;而84.1%正常骨密度组患者的股骨颈和转子间屈曲应力比均<10。结论髋部骨折患者的股骨颈骨密度及髋关节结构强度均发生非常显著改变,骨强度降低,HSA提供的结构强度参数有助于预测髋部骨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骨密度 结构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转换标志物监测双膦酸盐治疗反应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毅中 郭良瑞 +2 位作者 庄华烽 蔡思清 潘源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75-1177,1215,共4页
目的利用骨转换标志物监测双膦酸盐治疗的早期反应。方法对60例新接受双膦酸盐治疗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在治疗前和16w时监测血清β-CTX和P1NP,判断治疗有效性。结果治疗前β-CTX:0.390±0.230 ng/mL,P1NP:51.445±25.955 ng... 目的利用骨转换标志物监测双膦酸盐治疗的早期反应。方法对60例新接受双膦酸盐治疗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在治疗前和16w时监测血清β-CTX和P1NP,判断治疗有效性。结果治疗前β-CTX:0.390±0.230 ng/mL,P1NP:51.445±25.955 ng/mL;24例存在骨转换标志物升高,36例骨转换标志物正常;治疗后血清β-CTX:0.133±0.120 ng/mL,P1NP:18.853±10.225 ng/mL,均非常显著降低,治疗有效率达95%。结论β-CTX和P1NP是监测双膦酸盐早期治疗反应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转换标志物 双膦酸盐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其处理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小路 林其仁 叶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1-82,共2页
手术治疗已成为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治疗手段,大部分患者可获满意疗效。但文献报道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后症状无缓解或复发需再次手术率为2.0%~9.2%。我院1992年1月~2007年10月收治37例腰椎间盘突出... 手术治疗已成为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治疗手段,大部分患者可获满意疗效。但文献报道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后症状无缓解或复发需再次手术率为2.0%~9.2%。我院1992年1月~2007年10月收治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患者,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再次手术 治疗效果 手术治疗 摘除术后 非手术 手术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女性股骨颈骨折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髋部骨密度差异分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吴少明 谢俊杰 +3 位作者 刘夏莹 卢天祥 吴世强 吴文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00-1504,共5页
目的明确骨质疏松女性股骨颈骨折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髋部骨密度差异,探讨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与骨折部位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于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的... 目的明确骨质疏松女性股骨颈骨折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髋部骨密度差异,探讨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与骨折部位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于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的住院治疗的骨质疏松及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72例,其中无病史的原发骨质疏松患者109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39例、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24例。分别统计3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糖尿病患病情况、骨折侧别、髋部各部位骨密度、血清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CTX)、I型原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I N propeptide,PINP)、25羟基维生素D(25-OH-D)。分别进行三组间及两两组间比较。结果三组间年龄、体质指数、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67,P=0.072;F=0.882,P=0.416;χ^2=3.216,P=0.232),股骨颈骨折组与股骨转子间骨折组组间骨折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8,P=0.328),三组间髋部Ward区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37,P=0.056),髋部骨密度比较,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股骨转子间、髋部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25,P=0.001;F=8.668,P<0.001;F=9.657,P<0.001)。股骨颈骨折组、转子间骨折组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股骨转子间、髋部整体骨密度均小于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组与转子间骨折组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髋部整体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β-CTX、P1NP、维生素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组、转子间骨折组β-CTX、维生素D均小于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子间骨折与骨质疏松组P1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颈骨折组与转子间骨折组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髋部整体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类型可能并不取决局部的骨密度,可能与骨微结构等因素相关,要得到明确、可靠的结果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股骨颈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和维生素D状态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握力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毅中 庄华烽 +1 位作者 林长堃 蔡思清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0-312,420,共4页
目的观察年龄和维生素D状态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握力的影响。方法对123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进行血清25(OH)D检测和手握力测量,25(OH)D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手握力测量使用手持式Jamar测力计,取优势侧握力最大值作为分析数... 目的观察年龄和维生素D状态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握力的影响。方法对123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进行血清25(OH)D检测和手握力测量,25(OH)D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手握力测量使用手持式Jamar测力计,取优势侧握力最大值作为分析数据。观察患者年龄与最大握力的相关性和患者年龄与血清25(OH)D的相关性,研究血清25(OH)D与最大握力的相关性。结果年龄44~91岁,平均(65.55±10.66)岁。最大握力6~34 kg,平均(22.24±6.05)kg,年龄与最大握力呈显著负相关;25(OH)D为6.32~52.23 ng/ml,平均(24.35±8.23)ng/ml,年龄与血清25(OH)D呈显著负相关,25(OH)D与最大握力无显著相关性,当25(OH)D≤10 ng/ml时,最大握力显著降低。结论在绝经后骨质疏松女性中,年龄是导致握力和25(OH)D水平下降的重要因素,维生素D缺乏时可致握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 维生素D 握力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 绝经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