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病患者弓形虫感染率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雅兰 张学亚 +1 位作者 林萍 谢若腾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09-2013,共5页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弓形虫的感染率。方法:对200名血液病患者进行弓形虫IgM抗体检测,同时与同期体检者和其他临床常见疾病的患者进行对照检测。结果:血液病患者的弓形虫Ig M抗体的阳性率为7.50%,体检者IgM抗体阳性率0.67%,其他临床常...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弓形虫的感染率。方法:对200名血液病患者进行弓形虫IgM抗体检测,同时与同期体检者和其他临床常见疾病的患者进行对照检测。结果:血液病患者的弓形虫Ig M抗体的阳性率为7.50%,体检者IgM抗体阳性率0.67%,其他临床常见疾病患者IgM抗体阳性率1.20%,血液病患者的阳性率高于后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液病患者中,骨髓肿瘤性疾病的弓形虫IgM抗体的阳性率为10.32%,高于骨髓非肿瘤性疾病阳性率2.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病患者对于弓形虫易感,应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弓形虫 感染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NK细胞数量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6
2
作者 郑淑霞 谢若腾 +1 位作者 官瑞婷 郭健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33-1137,共5页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外周血NK细胞数量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3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期组105例,缓解期组95例。选取同一时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外周血NK细胞数量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3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期组105例,缓解期组95例。选取同一时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外周血NK细胞数量和亚群的变化。结果:对照组NK细胞绝对数为(412.91±167.35)/μl,相对数为(13.31±2.56)%;白血病急性期组NK细胞绝对数为(97.84±23.18)/μl,相对数为(6.79±0.78)%;淋巴瘤急性期组NK细胞绝对数为(101.79±25.63)/μl,相对数为(7.12±1.03)%;白血病缓解期组NK细胞绝对数为(297.17±87.56)/μl,相对数为(10.15±1.64)%;淋巴瘤缓解期组NK细胞细胞绝对数为(288.52±118.52)/μl,相对数为(10.82±1.97)%。各组患者NK细胞数量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缓解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K细胞数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CD56bright亚群数为(25.28±4.72)%,在白血病急性期组为(65.46±11.21)%,在淋巴瘤急性期组为(70.71±12.14)%,在白血病缓解期组为(23.35±4.67)%,在淋巴瘤缓解期组为(24.89±4.58)%,各组间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NK细胞数量降低,细胞功能下降。经过治疗后,患者NK细胞数量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外周血NK细胞 CD56dim细胞 CD56brigh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后细胞质胸苷激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3
作者 吴宝花 梁双吟 郭熙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86-1389,共4页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化疗前后细胞质胸苷激酶(TK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NHL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比较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及疾病进展...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化疗前后细胞质胸苷激酶(TK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NHL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比较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及疾病进展(PD)患者治疗前后的TK1表达水平及其变化幅度。分析患者治疗后TK1水平与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相关性。结果:CR、PR及SD患者治疗后TK1水平明显下降(P<0.05)。CR患者治疗前TK1表达水平为1.49±0.34,治疗后为0.45±0.17,变化幅度为(68.12±5.41)%;PR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TK1表达水平分别是2.89±0.58,1.43±0.29及(50.27±4.82)%;PD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TK1表达水平分别是3.98±0.78,3.71±0.85和(5.04±0.31)%;SD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为3.49±0.92,2.45±0.57及(28.65±3.9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K1水平与OS及PFS显著相关(r=0.457,P<0.05)。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瘤患者TK1水平对患者的肿瘤负荷、治疗效果及预后具有提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胸苷激酶1(TK1) 国际预后评分(IP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性氧代谢物清除剂逆转ROM对NK细胞抗K562细胞系体外抑制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郭健欣 潘敬新 +5 位作者 朱元贵 骆永河 郭熙哲 蔡俊峰 李永加 李秋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589-595,共7页
为了探讨新型反应性氧代谢物(reactiveoxygenmetabolites,ROM)清除剂在NK细胞抑制K562细胞时作为免疫佐剂的作用,采用IL-2及PHA活化单核(MO)细胞,使MO细胞的ROM产量增加,观察NK细胞活性和K562细胞抑制率(KIR)的相应变化,然后在不同比例... 为了探讨新型反应性氧代谢物(reactiveoxygenmetabolites,ROM)清除剂在NK细胞抑制K562细胞时作为免疫佐剂的作用,采用IL-2及PHA活化单核(MO)细胞,使MO细胞的ROM产量增加,观察NK细胞活性和K562细胞抑制率(KIR)的相应变化,然后在不同比例的MO+NK+K562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ROM清除剂(硫普罗宁),定期检测ROM产量及KIR(每种检测均做3个复孔),同时应用不同浓度的二氢氯组胺(DHT)作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在K562细胞、NK细胞混合培养体系中,当E/T=10/1时,加入IL-2/PHA后ROM的产量从33.17±25.02U/ml增至223.59±59.41U/ml(P<0.05),KIR从65.56%升至85.89%(P<0.05);当按E/MO=10/2、10/5、10/10三种比例加入MO细胞后,ROM产量随着MO细胞数量的增加而增加(ROM产量分别为389.79±43.83U/ml,456.74±42.77U/ml,601.42±21.92U/ml),而KIR则相反(KIR分别为82.36%,81.36%,48.09%);而在K562+NK+MO+IL-2/PHA混合培养体系中加入硫普罗宁、DHT后,当E/MO=10/2时,ROM产量从389.79±43.83U/ml分别降至-1.20±60.70U/ml和50.21±22.4U/ml(P<0.05),KIR则从82.53%分别升至96.09%和94.64%(P<0.05)。随着硫普罗宁、DHT浓度的增加,ROM产量逐渐减少。ROM产量与KIR呈负相关(r=-0.518)。当E/MO为10/5或10/10时,各浓度硫普罗宁及高浓度的DHT可使ROM产量减少(P<0.05),但KIR提高不明显(P>0.05)。硫普罗宁在提高KIR的效应方面与DHT相似(P>0.05),而在清除ROM方面,硫普罗宁较DHT为优(P<0.05)。结论:①MO细胞是ROM产生的最主要来源,其产生的ROM可使NK细胞的抗瘤(抗K562)活性下降;②新型ROM清除剂(硫普罗宁)可有效清除ROM,在一定程度上逆转ROM对NK细胞抗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且在逆转ROM方面优于DHT,在提高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抑制率方面效应强度与DHT相似,但毒副作用较低,有望替代DHT作为免疫佐剂用于白血病的过继性免疫治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性氧代谢物 硫普罗宁 二氢氯组胺 NK细胞 K56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丁酸氮芥对淋巴瘤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郭健欣 周雅虹 +3 位作者 潘敬新 郭熙哲 黄月琴 郭雅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60-1365,共6页
目的:探讨苯丁酸氮芥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A20细胞是否具有促凋亡效应及其在凋亡信号通路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方法:实验组使用终浓度为20μmol/L的苯丁酸氮芥处理A20细胞,对照组使用PBS处理A20细胞。使用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 目的:探讨苯丁酸氮芥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A20细胞是否具有促凋亡效应及其在凋亡信号通路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方法:实验组使用终浓度为20μmol/L的苯丁酸氮芥处理A20细胞,对照组使用PBS处理A20细胞。使用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使用Western blot检测淋巴瘤细胞中Active caspase-3、Survivin、NF-κB和p AKT的表达,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淋巴瘤细胞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苯丁酸氮芥干预组的A20细胞FITC^+/PI^+凋亡细胞的比例显著增高,而Active caspase-3的表达显著上调(t=7. 384,P=0. 000),Survivin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t=4. 384,P=0. 000),Survivin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t=12. 360,P=0. 000),NF-κB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t=5. 462,P=0. 000),p AKT的表达显著降低(t=7. 183,P=0. 000)。结论:苯丁酸氮芥促进淋巴瘤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NF-κB和Survivin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丁酸氮芥 B细胞淋巴瘤 A20细胞 细胞凋亡 存活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毒血凝酶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黄茂娟 王亚萍 庄伟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83-587,共5页
目的:探讨蛇毒血凝酶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low fibrinogenemia,LF)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期间应用蛇毒血凝酶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57例患者(LF组)的临床资料,选取... 目的:探讨蛇毒血凝酶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low fibrinogenemia,LF)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期间应用蛇毒血凝酶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57例患者(LF组)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应用蛇毒血凝酶未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LF组患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发生于用药后(5.4±1.1)d,主要表现为手术或创伤部位渗血、纤维蛋白原(Fib)降至0.694±0.211 g/L、D-二聚体升至4.468±1.442μg/ml,停药后(3.9±0.6)d Fib恢复正常。2组在年龄、性别、原患疾病、蛇毒来源、疗程、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和给药途径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07,OR=11.248)、疗程(P<0.001,OR=72.104)和给药途径(P=0.049,OR=13.389)为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高危因素。结论:应用蛇毒血凝酶应警惕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发生。老年、疗程长、静脉给药可增加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毒血凝酶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疾病特征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34b在白血病细胞株表达和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郭健欣 周雅虹 +3 位作者 官瑞婷 潘敬新 张学亚 钟金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35-1239,共5页
目的:探讨miR-34b在白血病细胞株表达和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例非血液系统疾病患儿作为对照组,收集对照组骨髓细胞标本,另选择HL-60和K562白血病细胞株,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对照组骨髓细胞、HL-60和K562细... 目的:探讨miR-34b在白血病细胞株表达和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例非血液系统疾病患儿作为对照组,收集对照组骨髓细胞标本,另选择HL-60和K562白血病细胞株,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对照组骨髓细胞、HL-60和K562细胞株的miR-34b相对表达量,并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各组miR-34b甲基化状态。用地西他滨处理HL-60和K562细胞株,用同样方法检测两种细胞株miR-34b相对表达量及甲基化状态。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Has-miR-34b转染至K562细胞株,根据转染是否成功分为未转染组、阴性对照组和Has-miR-34b转染组,记录各组培养后不同时间细胞的增殖情况,并计算增殖抑制率。结果:对照组miR-34b相对表达量为(5.23±0.75),HL-60相对表达量为(0.05±0.01),K562相对表达量为(0.04±0.01),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4.812,P=0.000)。HL-60细胞株和K562细胞株分别在启动子区CpG岛存在甲基化状态,10例非血液系统疾病患儿骨髓细胞无甲基化现象。经过地西他滨处理后HL-60和K562细胞株miR-34b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加地西他滨前后白血病细胞株启动子区CpG岛均存在甲基化,但是加药后甲基化明显减弱,提示地西他滨对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具有抑制作用。培养48、72、96和120 h后Has-miR-34b转染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4.8%、46.7%、33.6%和24.7%,细胞增殖率均显著低于未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血病细胞株miR-34b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使其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这也是miR-34b对细胞株增殖抑制作用降低的原因;miR-34b也有可能是一种抑癌基因参与调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细胞株 miR-34b CPG岛甲基化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对人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庄伟煌 潘敬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期269-273,共5页
胰岛素(INS)作为一种具有多项生物学效应的激素,除了经典的代谢调节作用外,还具有调控细胞增殖、分化,保证胚胎及未成年个体的生长发育等方面的作用。胰岛素在体外能刺激细胞的增殖及分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其在体内也是一种重要的生... 胰岛素(INS)作为一种具有多项生物学效应的激素,除了经典的代谢调节作用外,还具有调控细胞增殖、分化,保证胚胎及未成年个体的生长发育等方面的作用。胰岛素在体外能刺激细胞的增殖及分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其在体内也是一种重要的生长调节因子。胰岛素在细胞水平的作用是由胰岛素与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的结合所启动,但在较高的胰岛素浓度下也可以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受体途径而发挥作用,在不同细胞体系中可能会有所不同。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膜上广泛表达胰岛素受体(INS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IGF-1R)。最近,高胰岛素血症与肿瘤关系的研究屡见报告。本文就胰岛素促人白血病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胰岛素类似物潜在的应用前景等方面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白血病细胞增殖 生长调节 胰岛素受体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丁酸氮芥抗套细胞淋巴瘤细胞株Jeko-1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郭健欣 周雅虹 +3 位作者 潘敬新 郭熙哲 吴诗馨 黄月琴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66-1070,共5页
目的:探讨苯丁酸氮芥抗套细胞淋巴瘤细胞株Jeko-1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T法检测苯丁酸氮芥对Jeko-1细胞增殖的影响,Hoechst染色及Annexin V-FITC双染检测苯丁酸氮芥对Jeko-1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苯丁酸氮芥对Jeko-1细胞凋亡... 目的:探讨苯丁酸氮芥抗套细胞淋巴瘤细胞株Jeko-1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T法检测苯丁酸氮芥对Jeko-1细胞增殖的影响,Hoechst染色及Annexin V-FITC双染检测苯丁酸氮芥对Jeko-1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苯丁酸氮芥对Jeko-1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procaspase 3,procaspase 8,procaspase 9表达水平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结果:苯丁酸氮芥0、5、10和20μmol/L作用Jeko-1细胞24、48、72 h后,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并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r=0.873,r=0.932)。0,5,10,20μmol/L苯丁酸氮芥作用Jeko-1细胞72 h后,细胞凋亡率显著提高,BAX,procaspase 3,procaspase 8及procaspase 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BCL-2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I3K蛋白及AKT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结论:苯丁酸氮芥能显著诱导套细胞淋巴瘤细胞株Jeko-1凋亡,其作用机制与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丁酸氮芥 套细胞淋巴瘤细胞株Jeko-1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瘤患者接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茂娟 庄伟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56-1861,共6页
目的:了解淋巴瘤患者接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后HBsAb阳转率,评价不同剂量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经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确认乙肝5项指标(HBsAg、HBsAb、HBeAg、HBeAb、HB... 目的:了解淋巴瘤患者接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后HBsAb阳转率,评价不同剂量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经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确认乙肝5项指标(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全阴性的淋巴瘤患者236人,于化疗前1-2周开始按0、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完成全程免疫接种1个月后检测HBsAb水平,比较HBsAb+和HBsAb-者各项指标间的差异。结果:淋巴瘤患者总HBsAb阳转率为75%,高剂量(20μg)组HBsAb阳转率为81.4%,明显高于低剂量(10μg)组的68.6%(χ^2=5.09,P<0.05)。HBsAb阳转率在年轻患者、女性患者、B细胞型(除外DLBCL亚型)、分期早、未使用激素、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中均较高(P<0.05),而在有无全身症状、是否应用来那度胺治疗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剂量的乙肝疫苗接种后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淋巴瘤患者接种高剂量乙肝疫苗可以取得更好的免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乙肝病毒 疫苗 HBsAb阳转率 流行病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2F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庄祥龙 官瑞婷 +2 位作者 吴诗馨 缪东 秦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1-316,共6页
目的:研究E2F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预后意义。方法:选取从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本院确诊为急性白血病(AL)的72例患者,同时选取2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2组E2F1基因表达变化,同时采... 目的:研究E2F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预后意义。方法:选取从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本院确诊为急性白血病(AL)的72例患者,同时选取2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2组E2F1基因表达变化,同时采用统计学分析E2F1基因表达与AL患者临床指标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结果:AL患者中E2F1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2F1基因高表达患者的WBC、β2-M G、LDH水平均明显高于E2F1基因低表达的患者(P<0.05),但E2F1基因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发热、疲劳、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外周血原始细胞水平无相关性(P>0.05)。E2F1基因的低表达的患者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E2F1基因的表达高的患者(P<0.05),而E2F1基因的低表达的患者耐药性低于E2F1基因高表达的患者(P<0.05)。治疗后症状缓解患者的E2F1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明显(P<0.05)。治疗后M1、M2、M5患者的E2F1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明显(P<0.05)。经Kaplan-M eier生存分析发现,E2F1基因低表达的患者组的OS和DFS优于高表达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和E2F1基因是OS独立影响因素(P<0.05);性别和E2F1基因是DFS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E2F1基因在AL患者中表达水平较高,其高水平表达与患者的预后不良密切相关。E2F1基因有望作为临床治疗AL患者的生物学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2F1基因 急性白血病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影响白血病细胞增殖信号通路研究的新进展
12
作者 黄月琴 潘敬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14-517,共4页
胰岛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得到肯定,而胰岛素受体(I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在结构上具有高度同源性,它们在白血病细胞中表达增高。研究证实,胰岛素能促进白血病肿瘤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结合IR、IGF-1R或IR-IG... 胰岛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得到肯定,而胰岛素受体(I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在结构上具有高度同源性,它们在白血病细胞中表达增高。研究证实,胰岛素能促进白血病肿瘤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结合IR、IGF-1R或IR-IGF-1R杂合受体,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而起作用。然而,大剂量胰岛素有可能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其机制不清楚。通过阻断IR、IGF-1R可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因而IR、IGF-1R有可能成为白血病靶向治疗的新靶点。本文主要对胰岛素影响白血病细胞增殖信号传导通路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 白血病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