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的外科治疗(30例残胃食管吻合术) 被引量:19
1
作者 郭启祥 许建华 +1 位作者 林建清 郑今奋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573-575,共3页
自1989年6月至1996年6月对3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采用经左胸切除,后充分游离残胃脾胰体尾并将其移入左胸内行残胃食管弓下、弓上或颈部吻合,取得良好效果。术后并发症5例(16.6%)。其中吻合口瘘1例,非手术治... 自1989年6月至1996年6月对3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采用经左胸切除,后充分游离残胃脾胰体尾并将其移入左胸内行残胃食管弓下、弓上或颈部吻合,取得良好效果。术后并发症5例(16.6%)。其中吻合口瘘1例,非手术治愈,脓胸2例,心律失常频发室早、房早各1例,无手术死亡。作者认为本手术方法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除颈部吻合外通常一个切口一个吻合口即能完成手术,通过对残胃充分游离一般能上提20~25cm,使吻合无张力,同时食管切除长度达无瘤残留,同时还保留了残胃,有利于消化功能,是一种有实用意义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外科手术 胃切除术后 手术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6例早期食管癌临床诊治探讨 被引量:16
2
作者 许建华 郑正荣 +1 位作者 许双塔 叶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547-550,共4页
目的:探讨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和远期生存率的体会。方法: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自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手术治疗的86例早期食管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部分早期食管癌症状大多轻微,自觉不适病程长短不一,X线检出率为... 目的:探讨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和远期生存率的体会。方法: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自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手术治疗的86例早期食管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部分早期食管癌症状大多轻微,自觉不适病程长短不一,X线检出率为84.9%(73/86),电子胃镜检查确诊率为100%(86/86)(其中尚有1例经过3次镜检获得病理诊断)。手术切除率为100%(86/86),并发症发生率为14.0%(12/86)。术后均未再行辅助治疗,定期随访,5年生存率为94.2%(81/86)。结论:早期食管癌的病程进展比较缓慢,症状轻微,呈非特异性,容易忽视,应高度重视早期食管癌的症状,采用内镜结合碘染色等检查方法多次检查(必要时采用多项检查方法和定期复查),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分析,将有助于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一些分子生物学指标被用于食管癌的实验室诊断,亦将有助于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早期食管癌的手术治疗远期疗效佳,手术治疗(食管次全切除并常规区域淋巴结清扫)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有效方法。术后复发与转移是早期食管癌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食管癌手术治疗不能完全达到治愈目的,且术后患者生存期较长,应定期密切随访,以便尽早对食管复发癌或转移癌进行有效的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远期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诊断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段食管鳞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3
作者 叶凯 许建华 +2 位作者 许双塔 郑正荣 郭启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980-983,共4页
目的:了解胸段食管鳞癌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的转移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对120例临床资料完整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患者喉返神经旁旁淋巴结... 目的:了解胸段食管鳞癌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的转移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对120例临床资料完整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患者喉返神经旁旁淋巴结转移率为34.2%(41/120),其中左侧20.8%,右侧15.8%。影响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有肿瘤部位、浸润深度和组织分化程度,而与年龄、性别、肿瘤长度无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51.2%(21/41),明显高于无喉返神经转移组13.9%(11/79)(P<0.01)。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局部复发为8.3%,同期非三野清扫食管癌手术组3年局部复发率为18%。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食管癌患者3年生存期为29.3%,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58.2%(P<0.05)。结论:所有胸段食管鳞癌均应行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有助于提高根治的彻底性、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检测喉返神经淋巴结有助于指导食管癌患者是否行颈淋巴清扫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喉返神经旁 淋巴清扫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6在人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史海鸿 林建清 +3 位作者 郭启祥 吴鑫泉 余艺煌 陈祥荣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21-1225,共5页
目的:探讨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6(TRPC6)在人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阐明TRPC6与乳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关联性。方法:常规培养的不同侵袭能力乳腺癌细胞株分为MCF-7(低侵袭组)和MDA-MB-231(高侵袭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和RT-PCR法检测... 目的:探讨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6(TRPC6)在人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阐明TRPC6与乳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关联性。方法:常规培养的不同侵袭能力乳腺癌细胞株分为MCF-7(低侵袭组)和MDA-MB-231(高侵袭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和RT-PCR法检测2组中TRPC6蛋白和mRNA的表达;将MDA-MB-23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SKF96365组,不同浓度SKF96365(5、25和40μmol·L-1)预处理MDA-MB-231细胞,阻滞TRPC6通道,采用Transwell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法检测,高侵袭组MDA-MB-231细胞中TRPC6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低侵袭组MCF-7细胞(P<0.05);划痕实验,5、25和40μmol·L-1SKF96365组迁移细胞数(76.24±7.54、45.33±4.50和25.12±1.57)均少于空白对照组(130.48±9.55)(P<0.05);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不同浓度SKF96365(5、25和40μmol·L-1)组迁移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侵袭乳腺癌细胞MDA-MB-231可通过上调TRPC6表达提高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提示TRPC6在乳腺癌转移中可能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 6 乳腺肿瘤 肿瘤侵袭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段食管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临床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叶凯 许建华 +1 位作者 郑正荣 孙亚锋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035-1038,共4页
目的:探计胸段食管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临床价值,为指导食管癌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发生孤立性淋巴结转移胸段食管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探明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常见部位,分析其与肿瘤所在部位、浸... 目的:探计胸段食管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临床价值,为指导食管癌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发生孤立性淋巴结转移胸段食管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探明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常见部位,分析其与肿瘤所在部位、浸润深度的关系,并对本组患者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本组食管癌孤立性淋巴结中喉返神经旁、食管旁和胃周为淋巴结转移高发组,跳跃性淋巴结转移20例(30.3%)。、浅表型食管癌孤立性淋巴结常集中分布于2~3个区域,而进展型广泛分布于颈、胸、腹各组淋巴结。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36.4%和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跳跃性与非跳跃性淋巴结转移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35.0%和3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发现,浸润深度是影响本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胸段食管癌孤立性淋巴结分布与肿瘤部位、浸润深度密切相关,双侧喉返神经旁、食管旁及胃周淋巴结是其高发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孤立性淋巴结 淋巴结清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及其抑制剂(TIMP-1)在食管鳞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林建清 朱世泽 林若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08-711,共4页
目的:探讨MMP-9及TIMP-1在食管鳞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法检测86例食管鳞癌组织及42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MMP-9、TIMP-1的表达情况。结果:1)42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表达阴性。2)MMP-9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5.12%。其... 目的:探讨MMP-9及TIMP-1在食管鳞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法检测86例食管鳞癌组织及42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MMP-9、TIMP-1的表达情况。结果:1)42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表达阴性。2)MMP-9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5.12%。其中高、中分化和低分化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06%和82.05%(P<0.01);Ⅰ、Ⅱ期患者和Ⅲ、Ⅳ期患者分别为42.86%和80.39%(P<0.01);淋巴结转移组和无转移组分别为75.81%和37.50%(P<0.01)。3)TIMP-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39.02%。其中高、中分化和低分化者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67%和28.21%(P<0.05);Ⅰ、Ⅱ期患者和Ⅲ、Ⅳ期患者分别为54.29%和25.49%(P<0.01);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22.58%和75.00%(P<0.01)。4)Kaplan-Meier分析,MMP-9高表达和TIMP-1低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低于MMP-9低表达和TIMP-1高表达患者(P<0.05)。结论:MMP-9和TIMP-1的表达与食管鳞癌关系密切,对判断其预后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MMP-9/TIMP-1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胸下段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清扫范围 被引量:3
7
作者 林建清 许天文 郭启祥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89-791,共3页
目的探讨食管胸下段癌淋巴结转移规律,评价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根据淋巴结清扫术范围分为2组,三野组45例,经右胸后外侧切口,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二野组42例,经左胸后外侧切口,隆凸水平之下胸-腹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 目的探讨食管胸下段癌淋巴结转移规律,评价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根据淋巴结清扫术范围分为2组,三野组45例,经右胸后外侧切口,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二野组42例,经左胸后外侧切口,隆凸水平之下胸-腹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对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前CT检查结果及3年生存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野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8.9%)高于二野组(9.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三野组淋巴结转移率为71%,颈、胸、腹野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44%和58%;二野组淋巴结转移率为64%,胸、腹野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0%与60%。三野组的3年生存率(55.2%)高于二野组(46.3%)(χ2=6.73,P<0.05)。但二野组中下颈部及上纵隔CT检查显示阴性者淋巴结转移率为58%,其3年生存率(54.6%)与三野组相比无明显差异(χ2=3.24,P>0.05)。结论食管胸下段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呈区域性和上、下双向转移,三野组预后较二野组好。但若中下颈部、上纵隔CT检查显示阴性,选择经左胸径路二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清扫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淋巴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许天文 林建清 +3 位作者 郭启祥 吴春林 李永加 史海鸿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40-843,共4页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淋巴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评估它们作为诊断和监测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6例结直肠癌患者、22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VEG...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淋巴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评估它们作为诊断和监测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6例结直肠癌患者、22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VEGF-C和VEGF的水平。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EGF-C的浓度为(1 688.02±325.02)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948.68±250.52)pg/ml](P<0.01)。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组血清VEGF-C的浓度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按照有无淋巴管浸润和血管浸润分组,VEGF-C水平在浸润组中高于无浸润组。血清VEGF-C水平>1 439.7 pg/ml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达80.0%和77.8%;而血清VEGF水平>237.2pg/ml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达73.3%和72.2%;VEGF-C和VEGF水平联合检测,淋巴结转移阳性率的预测价值达84.6%,而阴性率的预测价值达94.7%。结论血清VEGF-C水平可为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是否转移提供新的诊断依据。血清VEGF-C和VEGF水平的联合检测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前临床分期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淋巴管内皮生长因子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治性癌痛1例治疗体会
9
作者 林建光 许天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012-1012,共1页
患者女,52岁,诊断为:声门上型喉癌放化疗后,颈部淋巴结转移术后复发(Ⅳa期),无手术及放疗指征,左头枕部及左颈部刀割状疼痛,芬太尼透皮贴剂使用量达4.2 mg×(6~8)贴,疼痛无缓解。∶1.5~2)36~48 mg,拟给40 mg。
关键词 癌痛 疼痛治疗 羟考酮 芬太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