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注射用雷贝拉唑钠临床安全性评价:真实世界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宁美英 房太勇 +1 位作者 尹忠鹏 陈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3060-3063,3069,共5页
背景雷贝拉唑属于质子泵抑制剂,而注射用雷贝拉唑钠相对于口服雷贝拉唑具有起效迅速、对胃肠黏膜刺激小等特点。目前注射用雷贝拉唑钠的已知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来源于药品说明书、国家药物不良反应中心反馈及现有的文献报道,缺乏真实世界... 背景雷贝拉唑属于质子泵抑制剂,而注射用雷贝拉唑钠相对于口服雷贝拉唑具有起效迅速、对胃肠黏膜刺激小等特点。目前注射用雷贝拉唑钠的已知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来源于药品说明书、国家药物不良反应中心反馈及现有的文献报道,缺乏真实世界广泛人群应用的安全性评价数据。目的通过真实世界研究方法,评估注射用雷贝拉唑钠(奥加明■)在广泛人群使用中的安全性,包括药物不良反应类别、严重程度、发生率等,以期为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和合理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单臂开放、非干预性、病例登记、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设计方法,收集沧州市中心医院、沧州市人民医院、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乡市中心医院2016年11月-2018年6月使用注射用雷贝拉唑钠的3 004例住院患者的病历信息,5家研究中心的患者病历信息由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系统)导出。收集患者病历信息中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临床诊断、用药情况(用药剂量、用药频次、用药时间)、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3 004例患者来源于沧州市中心医院600例,沧州市人民医院385例,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198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 322例,新乡市中心医院499例。3 004例患者临床诊断,前4位分别是高血压338例(11.25%),肠部肿瘤258例(8.59%),肠梗阻254例(8.46%),消化道出血199例(6.62%)。3 004例患者注射用雷贝拉唑钠使用情况:单次剂量为10 mg/次13例(0.43%),20 mg/次2 949例(98.17%),30 mg/次5例(0.17%),40 mg/次21例(0.70%),80 mg/次1例(0.03%),有15例未记录单次剂量;给药频次为1次/d 1 924例(64.05%),2次/d 911例(30.33%),3次/d 23例(0.77%),有146例未记录给药频次;用药时间为≤5 d 1 620例(53.93%),6~10 d 886例(29.49%),11~20 d 405例(13.48%),>20 d 80例(2.66%),有13例未记录用药时间。61例(2.03%)患者在接受注射用雷贝拉唑钠治疗过程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其白细胞计数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肌酸激酶升高、收缩压升高、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谷氨酰转肽酶升高、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计数降低、舒张压升高的发生率均介于0.10%~0.50%,在注射用雷贝拉唑钠的药物不良反应说明书提供的参考范围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的发生率为0.03%,低于注射用雷贝拉唑钠的药物不良反应说明书提供的参考值(0.10%);注射用雷贝拉唑钠的药物不良反应说明书中未提供肌酸激酶升高发生率的参考值,本研究中患者肌酸激酶升高的发生率为0.30%;未发现罕见、新的、非预期的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间相互作用。患者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轻微,医生均根据临床经验做出相应治疗及处理。结论注射用雷贝拉唑钠常见药物不良反应轻微,临床应用安全性高,未发现严重的药物间相互作用,可满足临床用药安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药系统 医院 雷贝拉唑 药物毒性 真实世界研究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安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甲苷IV调控Snail1乳酸化和乙酰化介导巨噬细胞极化改善大鼠心肌梗死
2
作者 陈少鹏 康儒典 +1 位作者 洪新宝 留奕龙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9-299,共11页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Ⅳ(AS-Ⅳ)通过调控Snail1乳酸化和乙酰化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通路以巨噬细胞依赖性机制对心肌梗死(MI)进展的影响。方法采用氧葡萄糖剥夺(OGD)处理H9c2大鼠心肌细胞建立体外心肌缺血模型,并使用AS-Ⅳ处理。CCK-...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Ⅳ(AS-Ⅳ)通过调控Snail1乳酸化和乙酰化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通路以巨噬细胞依赖性机制对心肌梗死(MI)进展的影响。方法采用氧葡萄糖剥夺(OGD)处理H9c2大鼠心肌细胞建立体外心肌缺血模型,并使用AS-Ⅳ处理。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评估细胞损伤。使用脂多糖(LPS)处理小鼠RAW246.7细胞,ELISA检测培养基上清液中乳酸的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巨噬细胞表型标志物的表达。将RAW246.7细胞条件培养基(CM)与H9c2细胞共培养,评估AS-Ⅳ对巨噬细胞CM介导的H9c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使用LPS(100 ng/mL)联合IFN-γ(20 ng/mL)诱导RAW246.7细胞分化为M1样巨噬细胞,在M1巨噬细胞中过表达Snail1,并使用转染Snail1后的M1巨噬细胞CM与H9c2细胞共培养,验证AS-Ⅳ在心肌梗死中的作用机制。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结扎建立MI大鼠模型,并使用AS-Ⅳ治疗。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HE染色观察心脏组织病变情况。结果与OGD组相比,AS-Ⅳ处理促进细胞活力,减少细胞凋亡和LDH的释放。LPS上调RAW246.7细胞培养基上清液中乳酸的水平并诱导RAW246.7细胞极化为M1表型。AS-Ⅳ减弱RAW246.7细胞CM对H9c2细胞的损伤作用。在M1巨噬细胞中过表达Snail1后减弱AS-Ⅳ对H9c2细胞的保护作用。体内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MI组,AS-Ⅳ治疗后降低MI大鼠心脏组织中乳酸水平,改善大鼠心功能和心肌损伤,减轻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结论AS-Ⅳ通过抑制Snail1乳酸化和乙酰化抑制TGF-β通路激活以巨噬细胞依赖性方式抑制MI后心肌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甲苷Ⅳ(AS-Ⅳ) 心肌梗死 SNAIL1 巨噬细胞 乳酸化 乙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间断缺氧通过上调大鼠海马HMGB1和NF-κB损伤学习记忆 被引量:2
3
作者 吴振纲 肖尧 +4 位作者 陈雅芳 张金英 郭泽铭 林君 杨美丽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4-230,共7页
目的:探索慢性间断缺氧(CIH)导致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以及对海马区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CIH大鼠模型,40只SD大鼠分为常氧组(normoxia)、缺氧4周组(CIH4组)、缺氧8周组(CIH8组)和缺氧1... 目的:探索慢性间断缺氧(CIH)导致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以及对海马区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CIH大鼠模型,40只SD大鼠分为常氧组(normoxia)、缺氧4周组(CIH4组)、缺氧8周组(CIH8组)和缺氧12周组(CIH12组)。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估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ELISA法检测大鼠海马区HMGB1和NF-κB的表达。结果:与常氧组相比,CIH12和CIH8组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和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显著缩短,CIH4组的无显著差异。另外,常氧组海马区HMGB1和NF-κB的表达未见明显表达,CIH4组可见少许表达,CIH8组和CIH12组可见明显表达,同时CIH12组的表达显著高于CIH8组。结论:CIH可导致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下降,且间断缺氧时间越长对其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越显著。此外,CIH还导致海马区HMGB1和NF-κB的表达水平升高,并且缺氧12周比8周增加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间断缺氧 高迁移率族蛋白1 核转录因子-ΚB 学习记忆 海马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F1R基因突变致ALSP发病研究进展
4
作者 黄正平 江佳薇 +5 位作者 刘淑芬 叶小芳 李弥弥 庄建龙 叶励超 陈春暖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3-178,共6页
成人发病的白质脑病合并轴索球样变和色素性胶质细胞(adult-onset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axonal spheroids and pigmented glia,ALSP)是临床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还未明确。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olony-stim... 成人发病的白质脑病合并轴索球样变和色素性胶质细胞(adult-onset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axonal spheroids and pigmented glia,ALSP)是临床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还未明确。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1 receptor,CSF1R)是一种细胞表面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与其相关的编码基因突变已被证实是ALSP的潜在致病因素。然而,目前关于CSF1R基因突变致使ALSP发病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回顾CSF1R基因在ALSP发病过程中的突变位点及致病机制研究,发现CSF1R突变可以通过显性负性效应、功能丧失、单倍体剂量不足及功能获得等机制导致小胶质细胞功能异常,进而引起ALSP的发病。对ALSP病因的深入认识有助于更好地探索潜在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发病的白质脑病合并轴索球样变和色素性胶质细胞 脑白质病变 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 遗传性疾病 小胶质细胞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一线治疗40例晚期肺鳞癌的观察 被引量:25
5
作者 林建光 许天文 +4 位作者 傅德强 赵爱月 戴毅君 赖金枝 戴炀斌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94-397,共4页
目的:观察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NAB-P)一线治疗老年晚期肺鳞癌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及预后因素。方法:前瞻性设计收集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入组40例老年晚期肺鳞癌患者,给予注射用NAB-P方案一线化疗,具体化疗... 目的:观察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NAB-P)一线治疗老年晚期肺鳞癌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及预后因素。方法:前瞻性设计收集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入组40例老年晚期肺鳞癌患者,给予注射用NAB-P方案一线化疗,具体化疗方案为:NAB-P 260 mg/m^2,静滴d1,3周为1个疗程,每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40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及获得随访,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2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3例,稳定(stable disease,SD)13例,进展(progression disease,PD)12例,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37.5%,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70.0%;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6.3个月、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12.6个月、1年生存率为62.5%;血液毒性方面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贫血较为常见,非血液毒性主要为乏力、便秘、恶心、呕吐、肌肉酸痛、脱发,大部分患者均能耐受上述不良反应;肿瘤分期、体力状况评分(ECOG)、有效率和PFS是影响老年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而年龄与患者的预后无关(P>0.05)。结论:NAB-P单药一线治疗老年晚期肺鳞癌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晚期肺癌 鳞癌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梅毒临床误诊病例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叶励超 林弘 +1 位作者 黄玉婷 慕容慎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378-381,共4页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误诊原因,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4年2月曾经在院外误诊的l2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误诊原因。结果12例患者中2例脑膜血管梅毒者被误诊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2例脑膜梅毒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误诊原因,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4年2月曾经在院外误诊的l2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误诊原因。结果12例患者中2例脑膜血管梅毒者被误诊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2例脑膜梅毒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和动脉瘤,2例脊髓痨被误诊为多发性神经炎,6例全身麻痹性痴呆被误诊为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急性病毒性脑炎、路易体痴呆和帕金森病合并痴呆。误诊原因主要为:临床问诊忽略了患者的冶游史以及患者和家属有意隐瞒病史;体格检查不全面和定位诊断错误;全身性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病因诊断时考虑不充分(误诊的最主要原因)。结论神经梅毒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临床医师对此应有充分认识,对可疑病例应注重询问相关病史,认真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及特异性的血清学、脑脊液检查,以提高对本病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梅毒 误诊原因 诊断 患者 临床误诊 诊病 体格检查 临床医师 临床表现 病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姚伯昕 黄银辉 +2 位作者 陈雅芳 欧阳宛炯 蔡若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2044-2047,共4页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符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条件的16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符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条件的16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6分),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对两组患者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根据mRS评分,90 d时预后良好88例。90 d预后不良74例。预后良好组患者的年龄、溶栓前NIHSS评分、血糖、INR及溶栓后2 h收缩压、24 h收缩压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P〈0.01),糖尿病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比例低于预后不良组(P〈0.01),两组在其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显示糖尿病、溶栓前血糖、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2 h收缩压、溶栓后24 h收缩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均是溶栓预后独立的影响因素。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会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溶栓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同型半胱氨酸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缺血性脑卒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脑卒中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8
8
作者 林秀娇 万琼红 胡荣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 了解重症脑卒中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特征并分析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选择上报的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重症脑卒中患者308例为病例组,以性别进行1∶1匹配,选取同期住院的308例未发生压力性损伤患者为对照组,进行... 目的 了解重症脑卒中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特征并分析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选择上报的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重症脑卒中患者308例为病例组,以性别进行1∶1匹配,选取同期住院的308例未发生压力性损伤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因素.结果 3 573例重症脑卒中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308例,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8.62%;压力性损伤发生部位骶尾部最多(占33.97%),分期以1期为主(占55.49%).住院时间、空腹血糖>6.1 mmol/L、留置导管、机械通气、发热、贫血、瘫痪、大小便失禁是重症脑卒中患者压力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营养支持、使用气垫床、使用预防性敷料是保护因素(P<0.05,P<0.01).结论 应针对重症脑卒中患者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并加强营养,预防性使用保护器具,以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压力性损伤 危险因素 部位 分期 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自控镇痛治疗顽固性癌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林建光 许天文 +3 位作者 解方为 傅德强 戴毅君 赵爱月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586-589,共4页
目的:比较口服羟考酮控释片(oxycodone hydrochloride controlled-release tablets,OHCT)与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治疗顽固性癌痛的疗效、不良反应、治疗费用以及患者的满意率。方法:... 目的:比较口服羟考酮控释片(oxycodone hydrochloride controlled-release tablets,OHCT)与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治疗顽固性癌痛的疗效、不良反应、治疗费用以及患者的满意率。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顽固性癌痛患者89例,其中OHCT组47例,治疗方案为口服羟考酮控释片60~400 mg/d,每12 h给药1次;PCIA组42例,给药方式为“背景量+患者自控给药量”模式,视患者镇痛效果调节药物浓度。比较两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治疗费用以及患者的满意率。结果:换算后两组镇痛模式吗啡日均剂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PCIA组镇痛后24 h VAS评分及日均VAS评分低于OHCT组(P〉0.05),PCIA组出现恶心、呕吐的频率低于OHCT组(P〉0.05),PCIA组的治疗费用、满意率与OHCT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IA组镇痛效果优于OHCT组,不良反应更小,而其治疗费用、满意率与OHCT组相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镇痛 癌症 治疗费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病前使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欧阳宛炯 黄银辉 +6 位作者 李明媚 卓仕途 陈振杰 李隽静 张碧月 叶励超 蔡若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980-1983,共4页
目的探讨发病前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从2006年4月到2012年11月连续收集发病6 h内静脉溶栓治疗的18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前有无使用他汀类药物将患者分为使用他... 目的探讨发病前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从2006年4月到2012年11月连续收集发病6 h内静脉溶栓治疗的18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前有无使用他汀类药物将患者分为使用他汀类药物组和未使用他汀类药物组。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181例患者中发病前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溶栓治疗组30例,未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溶栓治疗组151例。两组在90 d内溶栓预后良好率(50.00%vs 56.95%,P=0.166)、颅内出血的发生率(26.67%vs 18.54%,P=0.309)、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16.67%vs 11.26%,P=0.408)及病死率(10.00%vs 4.64%,P=0.240)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发病前使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无影响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溶栓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种风险量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及不良转归预测的比较 被引量:14
11
作者 蔡乾昆 林若庭 +5 位作者 林化松 王凌星 叶励超 陈春暖 黄红红 蔡若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906-909,共4页
目的比较5种风险量表对急性脑梗死(AIS)患者静脉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sICH)与不良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发病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的AIS患者202例,用多中心脑卒中调查评分;年龄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 目的比较5种风险量表对急性脑梗死(AIS)患者静脉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sICH)与不良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发病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的AIS患者202例,用多中心脑卒中调查评分;年龄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的脑卒中预测评分;基线血糖、头颅CT早期脑梗死征、高密度血管征、年龄和NIHSS组合评分;血管事件健康风险汇总评分(THRIVE);入院血糖、种族、年龄、性别、入院收缩压、脑卒中严重程度组合评分等分别预测静脉溶栓后sICH与不良转归。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衡量量表预测能力。根据最大Youden指数的最佳量表截点值,将患者分为低危组(THRIVE≤3分)99例和高危组(THRIVE≥4分)103例,探讨分组与90d不良预后的关系。结果 5种风险量表预测sICH的AUC<0.8;THRIVE预测静脉溶栓后90d内死亡和不良预后的AUC最高(AUC=0.833,95%CI:0.768~0.893;AUC=0.813,95%CI:0.754~0.872)。THRIVE评分高危组较低危组90d不良预后更高(OR=11.498,95%CI:5.470~24.167,P<0.01)。结论5种风险量表对AIS静脉溶栓后sICH预测能力一般,THRIVE评分对90d不良转归预测能力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脑出血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罗替尼二线治疗38例铂类耐药晚期肺腺癌患者观察 被引量:10
12
作者 林建光 许天文 +5 位作者 解方为 黄雅瑜 傅德强 戴毅君 赵爱月 戴炀斌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999-1002,共4页
目的:分析安罗替尼二线治疗对铂类联合化疗耐药的晚期肺腺癌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收治的38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 目的:分析安罗替尼二线治疗对铂类联合化疗耐药的晚期肺腺癌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收治的38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行铂类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后,疾病进展行安罗替尼靶向治疗。治疗方案为安罗替尼12 mg/d,服药2周停药1周,3周为1个周期,每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每例患者平均行6.3个周期安罗替尼治疗。38例患者无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其中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为7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为21例、疾病进展(progression disease,PD)为10例。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18.4%(7/38),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73.7%(28/38)。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5.5个月,中位生存期(median survival time,MST)为11.4个月。最常见不良反应为高血压、乏力、食欲减退、蛋白尿、手足皮肤反应,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4%(7/38);大部分患者能够耐受安罗替尼治疗。结论:安罗替尼口服方便,且安罗替尼二线治疗对铂类联合化疗耐药的晚期肺腺癌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 肺癌 腺癌 安罗替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9
13
作者 黄银辉 李明媚 +4 位作者 陈振杰 林友榆 欧阳宛炯 卓识途 蔡若蔚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81-586,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7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治疗后7 d内行头颅CT检查,根据头颅有无出血性转化分为HT组及无HT组,比...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7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治疗后7 d内行头颅CT检查,根据头颅有无出血性转化分为HT组及无H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HT组(33例)与无HT组(138例)相比,既往有糖尿病者较多(P=0.008),溶栓前头颅CT有早期缺血改变者较多(P=0.040),溶栓前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高(P=0.033),起病-溶栓时间(onset to treatment time,OTT)较长(P=0.043),溶栓后2 h收缩压、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较高(P=0.008、P=0.049、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溶栓前头颅CT有早期缺血改变者、溶栓前NIHSS评分高、溶栓后2 h及24 h收缩压高者与溶栓后HT发生显著相关。结论溶栓前头颅CT有早期缺血改变、溶栓前NIHSS评分的分值偏高、溶栓后2 h及24 h收缩压偏高是溶栓后HT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转化 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纤维支气管镜射频治疗在恶性中央气道狭窄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华平 曾奕明 +4 位作者 陈晓阳 陈云峰 樊冀闽 黄勤淼 林辉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2148-2149,共2页
恶性肿瘤所致的中央气道狭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我院自2008年起应用经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射频治疗恶性中央气道狭窄107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纤维支气管镜 射频治疗 气道狭窄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 被引量:14
15
作者 欧阳宛炯 陈雅芳 +2 位作者 林友榆 蔡若蔚 黄银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88-292,共5页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4例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将研究对象分为脑室-腹腔分流术组,无脑室-腹腔分流术组。结果 23例行脑室-...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4例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将研究对象分为脑室-腹腔分流术组,无脑室-腹腔分流术组。结果 23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治愈率78.26%,平均住院天数(106.00±11.97)d,其两性霉素B平均应用天数(90.17±10.95)d。对照组31例,治愈率48.39%,其治愈者平均住院天数(153.03±28.35)d,两性霉素B平均应用天数(127.70±28.93)d。两组在治愈率、恶化率、治愈者平均住院天数、治愈者两性霉素B平均应用天数等临床疗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26、0.032、0.000、0.000)。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可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腹腔分流术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肺活检172例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徐训发 曾奕明 +1 位作者 吕良超 邱建龙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2期142-142,共1页
关键词 经皮穿刺肺活检 并发症 适应症 穿刺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间断性缺氧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NF-κB及其靶基因TNF-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美丽 黄银辉 +6 位作者 姚力 曾奕明 卓识途 李明媚 许盈盈 张碧月 蔡若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03-1306,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脑皮质炎症因子[核转录因子κB(NF-κB p65)]及其靶基因TNF-α的表达,探讨慢性间断缺氧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影响。方法将SD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慢性间断缺氧组、线栓组、慢性间断缺氧+线栓组,每组... 目的观察大鼠脑皮质炎症因子[核转录因子κB(NF-κB p65)]及其靶基因TNF-α的表达,探讨慢性间断缺氧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影响。方法将SD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慢性间断缺氧组、线栓组、慢性间断缺氧+线栓组,每组6只。建立SD大鼠慢性间断缺氧联合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脑皮质中NF-κB p65、TNF-α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CIH、CIR、CIH+CIR均可促使NF-κB p65及TNF-α的表达增多,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IH与CIR存在交互作用(P<0.05),CIH+CIR与CIH及CIR比较可促使NF-κB p65及TNF-α表达明显增多,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脑皮质NF-κB p65与TNF-α呈正相关(r=0.90,P<0.01)。结论慢性间断性缺氧可使大鼠脑缺血再灌注NF-κB p65及其靶基因TNF-α的表达显著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间断性缺氧 缺血再灌注 核转录因子-ΚB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尤瑞克林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NF-κB、TNFa的影响及治疗效果探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美丽 洪志林 +3 位作者 蔡若蔚 叶励超 陈雅芳 王凌星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5-590,共6页
目的:探索尤瑞克林注射液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影响。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线栓组和治疗组。线检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再灌注模型,通过缺血2 h后拔出线栓恢复血流再灌注24 h。比较脑梗塞体积和神经... 目的:探索尤瑞克林注射液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影响。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线栓组和治疗组。线检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再灌注模型,通过缺血2 h后拔出线栓恢复血流再灌注24 h。比较脑梗塞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观察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左侧大脑皮质内NF-κB p65、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1)假手术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比线栓组低,差别具有显著意义(P <0. 01);缺血侧脑皮质内NF-κB p65和TNF-α的表达均较线栓组低(P <0. 01);(2)与线栓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脑梗塞体积小,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0. 01); NF-κB p65和TNF-α表达均较线栓组减少(P <0. 01)。结论:尤瑞克林注射剂减少实验大鼠脑梗塞体积,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 p65、TNF-α等炎性因子的表达来实现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核因子ΚB 肿瘤坏死因子-α 尤瑞克林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镜像视觉反馈对脑梗死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康复疗效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美丽 吴振纲 +5 位作者 叶励超 陈雅芳 黄银辉 卓识途 何惠玲 王凌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镜像视觉反馈对脑梗死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脑梗死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42例,按照随机信封法隐藏分配方案分为对照组20例和镜像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康复,镜像组在常规治疗和康复基础上采用镜像视觉反... 目的探讨镜像视觉反馈对脑梗死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脑梗死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42例,按照随机信封法隐藏分配方案分为对照组20例和镜像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康复,镜像组在常规治疗和康复基础上采用镜像视觉反馈治疗。对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评价,忽略程度采用凯瑟林-波哥量表(CBS)评分,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法(FIM)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CBS评分明显降低,BBS和FIM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对照组比较,镜像组治疗后CBS评分明显降低[(10. 65±4. 17)分vs (15. 76±8. 89)分,BBS和FIM评分明显升高(56. 10±20. 23)分vs (44. 43±11. 38)分,(74. 69±17. 71)分vs (57. 82±12. 11)分,P <0. 05]。结论镜像视觉反馈对脑梗死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能显著改善平衡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是临床便捷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功能偏侧化 视觉 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蔡若蔚 陈雅芳 +6 位作者 黄银辉 林友榆 张金英 卓识途 杨美丽 许盈盈 张碧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22-1625,1641,共5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2月—2013年6月间发病4.5 h内给予rt-PA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神经功能恢...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2月—2013年6月间发病4.5 h内给予rt-PA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并根据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6分)。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预后良好组(n=92)与预后不良组(n=83)在高血压病比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30%vs 67.47%,P=0.870)。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既不是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OR=0.453,95%CI:0.087-2.352,P=0.346),也不是影响溶栓预后的因素(OR=1.014;95%CI:0.933-1.101,P=0.746)。结论高血压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急性缺血性卒中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