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舒地尔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横断伤后的轴突与髓鞘再生及功能恢复
1
作者 荆幸 施进兴 +3 位作者 徐丹 庄跃宏 谢昀 王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4-292,共9页
目的 探讨法舒地尔在改善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轴突与髓鞘再生及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SD大鼠30只,重(200±30)g,切断右侧坐骨神经,缝合后等分入2组,即对照组与法舒地尔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与10mg/kg的盐酸法舒地尔腹腔注射。术后2周,利... 目的 探讨法舒地尔在改善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轴突与髓鞘再生及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SD大鼠30只,重(200±30)g,切断右侧坐骨神经,缝合后等分入2组,即对照组与法舒地尔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与10mg/kg的盐酸法舒地尔腹腔注射。术后2周,利用NF-200一抗对损伤远端的轴突密度进行评估。术后4周,利用逆行示踪剂荧光金评估发出轴突进入损伤远端的位于L4~6DRG和腰骶膨大处的神经元数量。术后12周,对腓肠肌的湿重比、肌纤维的横截面积进行测量;利用NF-200与MPZ一抗及透射电镜对轴突的直径与髓鞘的厚度进行测量。术后4、6、8、10、12周采集足印,对两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进行评定。此外,体外培养大鼠胚胎脊髓背根神经节(DRG)和脊髓运动神经元(SMN),评估法舒地尔对其轴突生长的影响。结果 术后14 d,法舒地尔组损伤远端神经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4)。术后4周法舒地尔组被荧光金逆行标志的L4~6DRG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法舒地尔组有髓轴突的数量、有髓轴突的直径以及髓鞘的厚度都高于对照组(P<0.05),G-ratio值则低于对照组(P<0.05)。SFI数据结果显示,术后6、8、10及12周,法舒地尔组SFI值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对照组的患侧腓肠肌的湿重比及肌纤维的横截面积显著小于法舒地尔组(P<0.01)。培养5 d后,法舒地尔组DRG及SMN的轴突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结论 法舒地尔能够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横断伤后的轴突与髓鞘再生及其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抑制剂 法舒地尔 坐骨神经横断伤 轴突与髓鞘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组织的超微病理观察 被引量:19
2
作者 陈振斌 叶君健 +3 位作者 谢其扬 胡志坚 陈莲云 梁平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64-368,共5页
目的 :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髓核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 ,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 :应用电镜技术 ,对 19例患者手术中取出的髓核组织进行详细的超微结构观察 ,并探讨其病变程度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1)软骨样细胞减少 ,多呈不同程度地退... 目的 :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髓核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 ,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 :应用电镜技术 ,对 19例患者手术中取出的髓核组织进行详细的超微结构观察 ,并探讨其病变程度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1)软骨样细胞减少 ,多呈不同程度地退变、死亡 ,细胞外周致密颗粒增多 ,并与其退变程度成正相关。 2 )胶原原纤维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融合、扭结或钙化 ,胶原纤维束间裂隙增大。斑块状扭结的数量与胶原原纤维的退变程度成正比。 3)弹力纤维数量减少 ,伴老化、变性。 4 )髓核退变程度与患者的年龄、病程成正相关 ,而与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结论 :胶原原纤维的扭结和致密颗粒的数量是判断髓核退变程度的重要指标。多种因素诱发髓核组织多种成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核组织 腰椎间盘突出症 超微结构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肉瘤CD133 CD117 Ki-67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和危险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林金銮 林建华 +5 位作者 吴朝阳 蓝文彬 李祥 刘蔚楠 冯进益 王发圣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05-310,共6页
目的:研究骨肉瘤组织CD133、CD117及Ki-67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危险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二步法检测55例骨肉瘤组织标本中CD133、CD117和Ki-67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学指标和术后无瘤生存期进行比... 目的:研究骨肉瘤组织CD133、CD117及Ki-67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危险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二步法检测55例骨肉瘤组织标本中CD133、CD117和Ki-67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学指标和术后无瘤生存期进行比较分析,对照组为20例骨软骨瘤。应用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检验标准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骨肉瘤组织CD133、CD117、Ki-67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的骨软骨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6、P=0.008、P<0.001);CD133或Ki-67蛋白阳性表达骨肉瘤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及平均转移时间短于CD133或Ki-67蛋白阴性骨肉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33、Ki-67在外科分期和远处转移对骨肉瘤患者预后有影响,其中CD133是外科分期及远处转移而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CD133和Ki-67表达可能在骨肉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判断其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骨 肉瘤干细胞 CDL33 CDll7 KI-6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质干细胞经静脉注射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BDNF、NGF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董锋 林建华 吴朝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16-419,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at mesenchymal stemcells,rMSCs)静脉注射移植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injury,SCI)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at mesenchymal stemcells,rMSCs)静脉注射移植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injury,SCI)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表达的影响,并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运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T10脊髓外伤性截瘫模型,假手术组6只,损伤组8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rMSCs移植组。rMSCs组、假手术组接受rMSCs单细胞悬液1ml(1×106个rMSCs)自大鼠尾静脉缓慢注射移植,对照组静脉注射PBS1ml。移植后3h、6h、12h、24h、3d、7d、14d,应用RT-PCR方法检测损伤大鼠脊髓BDNF、NGFmRNA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和rMSCs移植组损伤脊髓BDNF、NGF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有明显增加(P<0.05);rMSCs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BDNF、NGFmRNA表达增加更为明显(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损伤脊髓局部的BDNF、NGF表达增加,rMSCs静脉注射移植后能促进损伤脊髓局部的BDNF、NGF更进一步的表达,这可能是促进大鼠神经结构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骨髓间质干细胞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 静脉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质干细胞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应用促进兔脊髓外伤性截瘫的修复 被引量:10
5
作者 康德智 王灯亮 +3 位作者 林建华 余良宏 吴朝阳 雷盛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0-63,67,共5页
目的: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 arrow strom a cells,BM SCs)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 N F)联合应用对兔脊髓外伤性截瘫结构和功能修复的影响,以寻求建立一种更有效的治疗脊髓外伤性截瘫的疗法。方... 目的: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 arrow strom a cells,BM SCs)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 N F)联合应用对兔脊髓外伤性截瘫结构和功能修复的影响,以寻求建立一种更有效的治疗脊髓外伤性截瘫的疗法。方法:采用改良A llen打击法建立兔脊髓外伤性截瘫的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观察3d再分别行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BM SCs、BD N F和BM SCs+BD N F干预。脊髓损伤移植后1、3、5周进行改良Tarlov评分及CSEP评测,5周观察脊髓结构的变化。结果:与BM SCs组、BD N F组相比,移植后第5周,BM SCs+BD N F联合移植组脊髓损伤处结构恢复较好,第3周、5周后,BM SCs+BD N F组的CSEP和改良Tarlov评分亦明显好于BM SCs组和BD N F组(P<0.01)。结论:BM SCs和BD N F联合移植对急性脊髓外伤性截瘫的结构和功能有更好的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质干细胞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外伤性截瘫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转移瘤的综合治疗 被引量:8
6
作者 林建华 陈飞 +2 位作者 王发圣 黄子达 林志成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1404-1407,共4页
目的:研究骨转移瘤的发病特点、诊疗方法及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295例骨转移瘤患者,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Karnofsky生活质量评估及疼痛VAS评分,并对治疗结果进行研究。结果:29... 目的:研究骨转移瘤的发病特点、诊疗方法及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295例骨转移瘤患者,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Karnofsky生活质量评估及疼痛VAS评分,并对治疗结果进行研究。结果:295例患者中,男1 84例,女111例;年龄13~86岁,平均年龄56.9岁;原发肿瘤按发生率依次为:肺癌、未明部位恶性肿瘤、肝癌、消化道癌、甲状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骨转移部位依次为:脊柱、骨盆、四肢近端、肋骨、颅骨等。单发性转移52例,多发性转移243例,其中109 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他的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激素治疗、二磷酸盐治疗、止痛等综合治疗。治疗后患者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Karnofsky评分:治疗前50分,治疗后70分;疼痛VAS评分:治疗前5.6分,治疗后2.7分,治疗有效率达63.8%。结论:骨转移瘤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应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转移瘤 综合治疗 预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P-9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9
7
作者 陈雷 林建华 张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31-433,共3页
目的:研究骨肉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肿瘤细胞核增殖抗原(MMP-9、Ki-67)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与骨肉瘤侵袭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0例骨肉瘤、15例骨软骨瘤和15例正常骨组织行MMP-9和Ki-67免疫组化染色;对60例病例随... 目的:研究骨肉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肿瘤细胞核增殖抗原(MMP-9、Ki-67)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与骨肉瘤侵袭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0例骨肉瘤、15例骨软骨瘤和15例正常骨组织行MMP-9和Ki-67免疫组化染色;对60例病例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MMP-9在骨肉瘤中呈普遍阳性表达,明显高于骨软骨瘤及正常骨组织,与软组织浸润、Ki-67呈正相关,与预后有一定的关系。结论:1)MMP-9可作为骨肿瘤恶性表型的标志,可作为骨肉瘤诊断的辅助指标。2)MMP-9是骨肉瘤细胞增殖、侵袭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MMP-9 KI-67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动载荷对腰椎小关节接触力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都承斐 李俊伟 +1 位作者 刘海英 黄云鹏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3-368,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大小随动载荷在腰椎不同姿态下对小关节接触力的影响。方法建立非线性三维有限元腰椎模型(L1~S1),并考虑小关节软骨的非均一厚度和非线性材料特征。对腰椎模型施加不同大小的随动力预载荷(0、0.5、0.8、1.2 k N)以及7.5 N&#... 目的研究不同大小随动载荷在腰椎不同姿态下对小关节接触力的影响。方法建立非线性三维有限元腰椎模型(L1~S1),并考虑小关节软骨的非均一厚度和非线性材料特征。对腰椎模型施加不同大小的随动力预载荷(0、0.5、0.8、1.2 k N)以及7.5 N·m不同方向上(前屈、后伸、侧弯、轴向旋转)的纯力矩,对比各运动节段两侧小关节上在不同加载工况下的接触力,并定量研究随动载荷对小关节不对称性的影响。结果随动载荷的应用会增大屈伸以及侧弯(同侧)状态下的小关节接触力,而减少侧弯(对侧)时的小关节接触力,而且这种增大(或减小)效应会随着随动载荷本身的增大而减弱。对于轴向扭转,预载荷对小关节力几乎没有影响。在腰椎不同的姿态下,随动载荷对于小关节接触力不对称性的影响按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侧弯(同侧)、前屈、侧弯(对侧)、后伸、轴向扭转。结论随动载荷对腰椎小关节接触力的影响随腰椎运动姿态的不同而不同。在腰椎的生物力学研究中,小关节的不对称性需要被充分考虑,尤其是在生理载荷作用下腰椎后部结构的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关节 随动载荷 腰椎 接触力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山病患者颈椎矢状面形态及稳定性的X线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杰 张文明 +4 位作者 林建华 张立群 李文波 王柠 陈小荣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探索平山病患者颈椎x线征象,并分析平山病患者颈椎矢状面形态及稳定性。方法:2007年5月~2013年1月.我们对明确诊断的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患者28例(平山病组,均为男性,年龄15~24岁,平均19.5岁)及同年龄段健康志愿者2... 目的:探索平山病患者颈椎x线征象,并分析平山病患者颈椎矢状面形态及稳定性。方法:2007年5月~2013年1月.我们对明确诊断的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患者28例(平山病组,均为男性,年龄15~24岁,平均19.5岁)及同年龄段健康志愿者28例(对照组,均为男性,年龄18~23岁,平均20.9岁)进行比对研究,行颈椎正侧位(21例平山病患者和所有志愿者)和主动过伸过屈位X线检查检查,分别测量平山病组和对照组颈椎过屈侧位x线片上的屈曲活动度及角度位移,采用Borden法测量弧弦距来评价颈椎曲度。应用SPSS17.0行数据分析,两组比对,并对平山病患者颈椎屈曲活动度和颈椎曲度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平山病组患者颈椎屈曲活动度(C2~C7)为37.52。±9.09。,相较于对照组(25-39。±8.66。)增大(P〈0.05)。平山病组患者下颈椎过伸过屈角位移(C3/4~C6/7)分别为14.37。±5.22。、16.70。±3.44。、17.05。±3.66。及15.15。±4.25。,经过单因子方差分析,相比较对照组的11.03。±3.67。、11.69。±3.85。、13.29。±3.6l。及12.19。±3.55。显著增大(P〈0.05)。21例平山病组患者的弧弦距为5.42~7.35ram,28例对照组志愿者为9.10~2.60mm,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57.1%(12/21)的平山病患者弧弦距测量表现为颈椎曲度变浅、变直或颈椎反弓,弧弦距与颈椎屈曲活动度呈统计学负相关(r=-0.585,Irl〉0.50)。结论:平山病患者颈椎存在屈曲活动度增大、颈椎不稳定和颈椎曲度改变,其颈椎屈曲活动度增大与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弓具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山病(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 颈椎X线 颈椎屈曲活动度 颈椎不稳定 弧弦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手、腕部腱鞘结核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5
10
作者 曾锦源 林章雄 +2 位作者 谢昀 陈春永 叶君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3-196,共4页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cell spot of Tuberculosis,T-SPOT.TB)在手、腕部腱鞘结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集64例怀疑手、腕部腱鞘结核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理诊断及临床表现...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cell spot of Tuberculosis,T-SPOT.TB)在手、腕部腱鞘结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集64例怀疑手、腕部腱鞘结核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理诊断及临床表现判断有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全部病例均经过T-SPOT.TB和胶体金标法分别进行体外γ-干扰素释放试验和血清结核抗体检测,采用Kappa、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分析相关病例64例,其中诊断为手、腕部腱鞘结核(结核病例)21例,非手、腕部腱鞘结核(非结核病例)43例。经T-SPOT.TB检测,结核病例阳性者20例,非结核病例阴性者40例,灵敏度为95.2%,特异度为93.0%,阳性预测值为87.6%,阴性预测值为97.6%。经胶体金标法检测血清结核抗体,结核病例阳性者5例,非结核病例阴性者37例,灵敏度为23.8%,特异度为86.0%,阳性预测值为45.4%,阴性预测值为69.8%。与临床诊断比较,T-SPOT.TB和胶体金标法的Kappa值分别为0.862和0.112,T-SPOT.TB比胶体金标法具有更好的一致性,且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POT.TB在手、腕部腱鞘结核诊断中具有良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和腕部腱鞘结核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胶体金标法 结核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
11
作者 郑和平 陈鹏 +2 位作者 洪发兰 陈超勇 张发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8-362,共5页
目的为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①前臂后皮神经走行与分布;②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与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间的吻合关系。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 目的为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①前臂后皮神经走行与分布;②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与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间的吻合关系。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①前臂后皮神经主干行于前臂背侧,约在指伸肌与尺侧腕伸肌之间下行达腕背部,分布于前臂后外侧1/3区域;②营养血管为多节段、多源性,其中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的位置相对恒定,在指伸肌与桡侧腕短伸肌的肌间隙、旋后肌与拇长展肌之间(肱骨外上髁下12.5~15.8cm范围内)穿过深筋膜至皮下,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前臂后皮神经的神经旁和神经干血管链的分支密切吻合,在指伸肌与桡侧腕短伸肌之间形成顺沿肌间隙和前臂后皮神经纵轴的血管丛。结论可以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为蒂形成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前臂、腕部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损伤 穿支 外科皮瓣 前臂后外侧 移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抑素基因对裸鼠移植骨肉瘤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林建华 张俐 +1 位作者 吴朝阳 黄宇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目的:探讨内皮抑素(endostatin,ES)基因对裸鼠骨肉瘤细胞UMR106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携带ES基因重组质粒体外扩增后,应用脂质体法转染骨肉瘤细胞UMR106,Zeocin抗性筛选得到ES-UMR106细胞。MTT法观察ES基因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 目的:探讨内皮抑素(endostatin,ES)基因对裸鼠骨肉瘤细胞UMR106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携带ES基因重组质粒体外扩增后,应用脂质体法转染骨肉瘤细胞UMR106,Zeocin抗性筛选得到ES-UMR106细胞。MTT法观察ES基因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法检测转染后肿瘤细胞的ES分泌情况。MTT法观察ES基因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应用ES-UMR106和UMR106细胞制作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两组动物移植瘤生长情况、瘤组织的病理变化及肺转移的情况。结果:ES基因转染不影响UMR106细胞的增殖能力;ES-UMR106细胞可表达有生物活性的ES,转染后48hES在培养液中超过350ng/ml。ES-UMR106细胞分泌的ES可明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UMR106细胞相比,ES-UMR106细胞在裸鼠接种的移植瘤生长速度缓慢、包膜完整,病理组织学显示瘤体内血管稀少,肿瘤细胞广泛坏死;UMR106细胞移植瘤裸鼠肺组织出现转移灶(2/8),ES-UMR106细胞移植瘤裸鼠无肺转移灶。结论:携带ES基因重组质粒转染骨肉瘤UMR106细胞后可抑制该骨肉瘤细胞移植瘤的生长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内皮抑素基因 基因治疗 抗血管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院内阴沟肠杆菌的感染状况及耐药性的4年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谢其扬 叶君健 +4 位作者 杨滨 陈守涛 郑力峰 陈春永 林章雄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53-1155,共3页
目的了解阴沟肠杆菌的医院感染现状及其耐药性变迁。方法对我院2004-2007年分离出阴沟肠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32株阴沟肠杆菌标本主要源于痰(66株,50.00)和血液(31株,23.49);菌株分布于住院部各个病区;阴沟肠杆菌对碳... 目的了解阴沟肠杆菌的医院感染现状及其耐药性变迁。方法对我院2004-2007年分离出阴沟肠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32株阴沟肠杆菌标本主要源于痰(66株,50.00)和血液(31株,23.49);菌株分布于住院部各个病区;阴沟肠杆菌对碳青酶烯类、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较高,耐药率均<20.00。结论阴沟肠杆菌是临床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危重患者是阴沟肠杆菌感染的易感人群,其耐药率较高,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要以药敏实验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沟肠杆菌 耐药性 医院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山病的颈部MRI表现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小荣 李银官 +3 位作者 林建华 王柠 曹仪荣 张文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61-564,共4页
平山病(Hirayama Disease,HD)又称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juvenile muscular atrophy of distal upper extremity),日本学者平山惠造于1959年首先报道,是一种原因不明,主要导致上肢远端肌萎缩的神经系统疾病。本病少见,
关键词 平山病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OR抑制剂FIM-A对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4
15
作者 罗鸿斌 刘蔚楠 +6 位作者 林建华 程元荣 张俐 黄捷 吴朝阳 林金銮 蓝文彬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9-424,共6页
目的:观察新型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抑制剂含磷西罗莫司衍生物FIM-A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1×10-9~1×10-5mol/L)FIM-A处理MG-63细胞后,采用CCK-8法检测M... 目的:观察新型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抑制剂含磷西罗莫司衍生物FIM-A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1×10-9~1×10-5mol/L)FIM-A处理MG-63细胞后,采用CCK-8法检测MG-63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MG-63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和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分泌量,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FIM-A对MG-63细胞中mTOR、p70核糖体S6激酶(p70S6 kinase protein,p70s6k)及4E结合蛋白1(4E-bindingprotein 1,4E-BP1)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人成骨hF-OB1.19细胞相比,人骨肉瘤MG-63细胞中mTOR、p70s6k及4E-BP1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FIM-A可有效抑制MG-63细胞的增殖(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r=0.940,P<0.01)。1×10-6mol/L FIM-A处理24 h后与对照组相比,G0/G1期MG-63细胞比例明显增加[(56.4±3.2)%vs(43.4±6.9)%,P<0.05],而MG-63细胞的凋亡率没有明显改变。不同浓度FIM-A作用24 h后,MG-63细胞中HIF-1α和VEGF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具有剂量依赖性(HIF-1α,r=-0.988,P<0.01;VEGF,r=-0.998,P<0.01)。同时,FIM-A对MG-63细胞中mTOR(r=-0.919,P<0.01)、p70s6k(r=-0.843,P<0.01)及4EBP1(r=-0.818,P<0.01)蛋白的磷酸化也具有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结论:FIM-A能抑制人骨肉瘤MG-63细胞的增殖,并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其机制可能与影响mTOR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OR抑制剂 FIM-A 骨肉瘤 MG-63细胞 M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支蒂足背外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基础 被引量:4
16
作者 梁成 谢昀 +5 位作者 郑和平 庄跃宏 谢志平 吴泽东 李磊 张发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7-380,共4页
目的为穿支蒂足背外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上解剖观测:1足背外侧皮神经/足外侧缘静脉的走行与分布;2足底外侧动脉足背穿支与足背外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 目的为穿支蒂足背外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上解剖观测:1足背外侧皮神经/足外侧缘静脉的走行与分布;2足底外侧动脉足背穿支与足背外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间吻合关系。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 1足背外侧皮神经外侧支为主干的延续,伴足外侧缘静脉恒定的沿足外侧缘径直前行,分布于足背外侧缘及第5趾外侧缘皮肤;2足背外侧皮神经/足外侧缘静脉营养血管为多节段、多源性,其中足底外侧动脉在第5跖骨与小趾外侧群肌之间浅出的足背穿支位置相对恒定,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足外侧缘静脉旁血管链的分支密切吻合。结论可形成以足底外侧动脉足背穿支蒂足背外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外侧动脉 第5跖骨 足背外侧皮神经 足外侧缘静脉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间前血管腕背支骨膜瓣移位修复骨不连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许卫红 林建华 +3 位作者 洪发兰 张发惠 郑和平 钟桂午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3-285,共3页
目的 :报道用骨间前血管腕背支骨膜瓣移位修复骨不连、骨坏死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根据应用解剖学研究 ,设计以骨间前动脉腕背支为蒂的骨膜瓣 ,顺行移位修复尺、桡骨骨不连 ,逆行移位修复手舟骨、月骨不连与骨坏死。结果 :临床应用... 目的 :报道用骨间前血管腕背支骨膜瓣移位修复骨不连、骨坏死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根据应用解剖学研究 ,设计以骨间前动脉腕背支为蒂的骨膜瓣 ,顺行移位修复尺、桡骨骨不连 ,逆行移位修复手舟骨、月骨不连与骨坏死。结果 :临床应用 19例 ,随访 1年 ,在术后 3~ 6月均达到骨愈合和骨坏死修复 ,关节活动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的骨膜瓣移位术适合邻近骨不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间前血管 腕背支 骨膜瓣 移位术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7-92基因簇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林金銮 王发圣 +3 位作者 叶君健 吴朝阳 李祥 林建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1532-1535,共4页
目的:探讨人骨肉瘤组织和邻近正常骨组织中mi R-17-92基因簇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Q-PCR法检测63例骨肉瘤组织及邻近部位正常骨组织中mi R-17-92基因簇的表达水平,并分析mi R-17-92基因簇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 目的:探讨人骨肉瘤组织和邻近正常骨组织中mi R-17-92基因簇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Q-PCR法检测63例骨肉瘤组织及邻近部位正常骨组织中mi R-17-92基因簇的表达水平,并分析mi R-17-92基因簇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mi R-17-92在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P<0.05),另外,mi R-17-92基因簇高表达患者预后更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mi R-17-92基因簇在骨肉瘤组织和邻近正常骨组织中表达存在差异性,可能在骨肉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骨肉瘤患者预后一种新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7-92基因簇 骨肉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支蒂足背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基础 被引量:6
19
作者 黄磊 胡德庆 +4 位作者 王田佺 钮朋 洪旭 戚瑞林 郑和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01-604,共4页
目的为穿支蒂足背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上解剖观测:1足背中间皮神经的走行与分布;2足底弓第3足背穿支及其与足背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间吻合关系。另在1侧新... 目的为穿支蒂足背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上解剖观测:1足背中间皮神经的走行与分布;2足底弓第3足背穿支及其与足背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间吻合关系。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 1足背中间皮神经主要为腓浅神经外侧支的延续,经十字韧带表面,径直前行至第4跖骨间隙近端附近分为第3、4跖背支,分布于部分足背和趾背皮肤;2足背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为多节段、多源性,与术式关系密切在第4跖骨间隙近端浅出的足底弓第3足背穿支位置相对恒定,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足背中间皮神经干或旁营养血管链的分支密切吻合。结论可形成以足底弓第3足背穿支蒂足背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弓第3足背穿支 足背中间皮神经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治疗研究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6
20
作者 林曦 叶君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19,共3页
我们对腰椎间盘退变诱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他相关疾患多采取保守或手术治疗.虽然短期内患者受益.却无法逆转或延缓椎间盘的退变,切除了椎间盘.脊柱的稳定性被破坏.反而加快退变的进程。导致更严重的脊柱疾患的发生。因此,需要... 我们对腰椎间盘退变诱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他相关疾患多采取保守或手术治疗.虽然短期内患者受益.却无法逆转或延缓椎间盘的退变,切除了椎间盘.脊柱的稳定性被破坏.反而加快退变的进程。导致更严重的脊柱疾患的发生。因此,需要通过人工干预逆转椎间盘的退变,使其生物学功能得到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退变 生物学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疾患 生物学功能 手术治疗 人工干预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