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诊断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肠炎1例
1
作者 陈小艺 蔡阿煌 +2 位作者 吴圣楠 徐喻 刘新秀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31-1031,共1页
患者男,25岁,10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腹部疼痛,排水样便2~3次/天、偶见脓血,排便后腹痛缓解;2周前因左上腹疼痛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急性胰腺炎”;无特殊家族病史。查体:营养不良、贫血面容,体质量指数16.2 kg/m^(2);腹软,无压痛及反跳... 患者男,25岁,10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腹部疼痛,排水样便2~3次/天、偶见脓血,排便后腹痛缓解;2周前因左上腹疼痛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急性胰腺炎”;无特殊家族病史。查体:营养不良、贫血面容,体质量指数16.2 kg/m^(2);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实验室检查:免疫球蛋白G4(immunoglobulin G4,IgG4)4890 mg/L,淀粉酶169 U/L,脂肪酶265 U/L,血红蛋白118 g/L,红细胞沉降率43 mm/h,C反应蛋白2.2 mg/L,粪钙卫蛋白(+),结核菌素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G4相关疾病 肠炎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联合血液学检验诊断急性复杂性阑尾炎
2
作者 陈梅华 林青青 +2 位作者 林碧霞 谢美香 黄文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7-481,共5页
目的观察超声联合血液学检验诊断急性复杂性阑尾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5例急性阑尾炎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将其分为急性复杂性阑尾炎组(复杂组,n=33)与急性非复杂性阑尾炎组(非复杂组,n=192);比较2组临床资料、术前血... 目的观察超声联合血液学检验诊断急性复杂性阑尾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5例急性阑尾炎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将其分为急性复杂性阑尾炎组(复杂组,n=33)与急性非复杂性阑尾炎组(非复杂组,n=192);比较2组临床资料、术前血液学检验及超声所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诊断急性复杂性阑尾炎的联合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单一各因素及其联合诊断急性复杂性阑尾炎的价值,并以DeLong检验进行比较。结果相比非复杂组,复杂组患者年龄较高,发热、呕吐者更多,C反应蛋白(CRP)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更高,阑尾外径更大,伴阑尾腔内粪石及阑尾周围脓肿者占比更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RP、NLR升高,以及超声显示阑尾外径增大、阑尾周围脓肿均为急性复杂性阑尾炎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据此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诊断急性复杂性阑尾炎的效能(AUC=0.854)高于各单一指标(Z=2.548~4.527,P均<0.05)。结论超声联合血清CRP及NLR诊断急性复杂性阑尾炎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阑尾炎 超声检查 血液学试验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超声表现:与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相对照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灿斌 刘晖 崔婕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41-1344,共4页
目的观察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PC)超声表现,并与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IBC-NST)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收集经病理确诊的14例EPC(EPC组),并按1∶2比例纳入28例年龄、性别及发病时间相匹配的IBC-NST(IBC-NST组)。比较组间声像图特征,应用... 目的观察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PC)超声表现,并与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IBC-NST)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收集经病理确诊的14例EPC(EPC组),并按1∶2比例纳入28例年龄、性别及发病时间相匹配的IBC-NST(IBC-NST组)。比较组间声像图特征,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EPC超声独立预测因素,比较组间穿刺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符合率和术后病理所示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结果组间病灶横径、纵径、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及腋窝淋巴结肿大与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混合回声是EPC的独立危险因素、后方回声衰减是EPC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EPC组穿刺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符合率及术后病理所示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均低于IBC-NST组(P均<0.05)。结论相比IBC-NST,EPC超声多表现为相对较大病灶内部呈混合回声(囊实性)、后方回声增强或无变化,少见腋窝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头状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对克罗恩病累及阑尾与化脓性阑尾炎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9
4
作者 张爱华 王璇 +3 位作者 陈海兰 陈燕 黄小花 刘新秀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50-955,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特征对克罗恩病(CD)累及阑尾与化脓性阑尾炎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7月—2022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确诊CD且病变累及阑尾的60例患者,收集同期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化脓性阑尾炎82例,对两组患... 目的探讨超声特征对克罗恩病(CD)累及阑尾与化脓性阑尾炎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7月—2022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确诊CD且病变累及阑尾的60例患者,收集同期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化脓性阑尾炎82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腹痛特点,是否伴腹泻、排便异常及肛周脓肿,白细胞计数(WBC)及C反应蛋白(CRP)]和超声征象(阑尾壁厚度、层次结构、血流信号、是否可压缩,阑尾腔积液,阑尾周边网膜系膜及回盲部是否出现病变)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超声参数设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资料中,两组是否伴腹泻、排便异常、肛周脓肿,CRP、WBC值是否升高,CRP或WBC中至少1项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84、42.28、16.73、36.33、16.30,P均<0.05),转移性右下腹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征象中,两组阑尾壁增厚、层次消失和阑尾腔积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86、71.66,P均<0.01)。超声征象的多因素分析显示,阑尾壁增厚、层次消失为CD累及阑尾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D累及阑尾与化脓性阑尾炎均可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但前者常出现阑尾壁增厚、层次消失,伴慢性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以肛周脓肿为首发症状;后者多表现为阑尾腔积液,阑尾壁薄、层次结构可见,常伴WBC或CRP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累及阑尾 化脓性阑尾炎 超声检查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诊断克罗恩病合并肠巨型丝状息肉病1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璇 华进 +2 位作者 王承党 王密 刘新秀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98-798,共1页
患者女,19岁,反复腹痛、腹泻、便血5年余,伴消瘦;既往体健,无特殊家族史。肛门指诊触及肛周及会阴部多处瘘口。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35g/L,C反应蛋白47.97mg/L,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癌抗原199及癌抗原125均(-)。结肠镜:距肛缘约25cm处结... 患者女,19岁,反复腹痛、腹泻、便血5年余,伴消瘦;既往体健,无特殊家族史。肛门指诊触及肛周及会阴部多处瘘口。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35g/L,C反应蛋白47.97mg/L,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癌抗原199及癌抗原125均(-)。结肠镜:距肛缘约25cm处结肠腔狭窄,未继续进镜。口服2.5%甘露醇溶液后行肠道超声造影(oral contrast-enhanced bowel sonography,OCBS),见回肠末段及全结肠肠壁不均匀增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肠息肉病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的心尖相对纵向应变指标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6
作者 吴永鑫 林胜男 +2 位作者 崔婕琳 黄惠美 阮琴韵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86-1091,共6页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寻找能反映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心肌功能学特征的纵向应变指标。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典型AHCM患者30例(AHCM组),另纳入35例原发性高血...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寻找能反映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心肌功能学特征的纵向应变指标。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典型AHCM患者30例(AHCM组),另纳入35例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HTLVH)患者(HTLVH组)和45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三组患者的心腔大小及室壁厚度,应用2D-STI分析左心室收缩期纵向应变,获得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及心尖段、中间段、基底段纵向应变(LS_(A)、LS_(M)、LS_(B))。以心尖与整体及其余节段纵向应变的比值作为心尖相对纵向应变指标,包括心尖与基底段纵向应变比(ABLR,LS_(A)/LS_(B))、心尖与整体纵向应变比(AGLR,LS_(A)/GLS)、心尖与基底-中间段纵向应变比[ABMLR,LS_(A)/(LS_(B)+LS_(M))]。结果:AHCM组与HTLVH组的GL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AHCM组与HTLVH组的LS_(A)、LS_(M)、LS_(B)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但AHCM组以LSA降低为著且低于HTLVH组,而HTLVH组则以LSB降低为著且低于AHCM组(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HCM组的ABLR、AGLR、ABMLR均明显降低,而HTLVH组的ABLR、AGLR、ABMLR均显著增加(P均<0.05)。ROC曲线显示,在诊断AHCM时,ABLR、AGLR、ABMLR及LS_(A)的AUC为0.873~0.916,ABLR<1.28诊断AHCM的灵敏度(90.0%)和特异度(88.7%)最好。结论:心尖相对纵向应变指标较单一心尖纵向应变值更能反映AHCM患者的心肌功能学特性,尤其ABLR可能有助于鉴别AHCM与其他原因所致的左心室肥厚,可作为AHCM心肌功能损伤的评价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 心尖收缩功能 心尖相对纵向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信号外延评估分化型甲状腺癌后被膜外侵犯 被引量:1
7
作者 林娴静 何聚馨 +2 位作者 谢丽君 朱丽珊 陈树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5-188,共4页
目的观察血流信号外延评估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后被膜外侵犯的价值。方法纳入29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TC患者,观察术前结节被膜外受侵位置及其超声表现,包括结节大小、形态及有无血流信号外延、接触被膜、突出被膜外及被膜连续性中断等,... 目的观察血流信号外延评估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后被膜外侵犯的价值。方法纳入29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TC患者,观察术前结节被膜外受侵位置及其超声表现,包括结节大小、形态及有无血流信号外延、接触被膜、突出被膜外及被膜连续性中断等,并与病理所见进行对比。结果290例DTC患者中,18例(18/290,6.21%)存在前被膜外受侵,26例(26/290,8.97%)后被膜外受侵;后者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率均高于前者(P均<0.05)。血流信号外延评估DTC后被膜外受侵的敏感度为76.92%,特异度为92.42%,阴性预测值为97.60%,准确率为91.03%。44例存在被膜外受侵的DTC患者中,25例(25/44,56.82%)轻度受侵,19例(19/44,43.18%)重度受侵,轻、重度被膜外受侵DTC超声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流信号外延可用于评估DTC后被膜外受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超声检查 被膜 肿瘤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