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外科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陈丽玲 康月明 +3 位作者 严胜男 杨辛茹 方艳 林蓉金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2-897,共6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明确神经外科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识别和术后谵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神经外科术后谵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6月。对文献进行质... 目的:通过Meta分析明确神经外科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识别和术后谵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神经外科术后谵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6月。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提取后采用Stata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4篇文献,提取出20项影响因素进行Meta合并。Meta分析结果显示,神经外科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为24%。年龄、性别、焦虑或抑郁、肿瘤直径、肿瘤性质、高血压史、术前脑缺血、术后GCS评分、术后双额积气、低蛋白血症、低血氧饱和度、发热、睡眠障碍、额下入路术式、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及身体约束是神经外科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神经外科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较高,临床医护人员应加强对谵妄的监测和管理,根据相关危险因素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术后谵妄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 被引量:77
2
作者 魏俊吉 康德智 +10 位作者 赵元立 胡锦 江荣才 石广志 柴文昭 王宁 高亮 孙世中 彭斌 林元相 郭树彬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436-448,共13页
一概述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神经外科从理念和设备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尽管如此,在神经外科各个领域,尤其在神经外科重症医学(neurosurgical critical care)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别,诊疗规范各地仍存差异。近30年来,重症医学得到... 一概述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神经外科从理念和设备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尽管如此,在神经外科各个领域,尤其在神经外科重症医学(neurosurgical critical care)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别,诊疗规范各地仍存差异。近30年来,重症医学得到了长足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重症 专家 管理 重症医学 诊疗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程脊髓电刺激与双极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嘉芳 何龙 +5 位作者 林鹏 莫海兵 谢恬 庄国雄 林章雅 江昊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64-670,共7页
目的:比较短时程脊髓电刺激(short-term spinal cord stimulation,stSCS)和双极脉冲射频(bipolar pulse radiofrequency,bPRF)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福建医科大... 目的:比较短时程脊髓电刺激(short-term spinal cord stimulation,stSCS)和双极脉冲射频(bipolar pulse radiofrequency,bPRF)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8例PHN病人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分为st SCS组(40例)和b PRF组(68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等指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人术后各时间点VAS、PSQI、SAS和SDS评分均较术前(T0)显著降低(P<0.05)。术后6个月(T7)、9个月(T8)、12个月(T9)时st SCS组VAS评分显著低于b PRF组(P<0.05),术后1天(T1)、7天(T2)、14天(T3)、28天(T4)、2个月(T5)、3个月(T6)两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T8和T9时st SCS组病人PSQI、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b PRF组(P<0.05),但T1至T7时,这些评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 SCS组和b PRF组在近期疗效上相当,均可安全有效地治疗PHN。在远期疗效上st SCS组显示出更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短时程脊髓电刺激 双极脉冲射频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的神经影像学表现和手术结果对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林章雅 康德智 +4 位作者 陈富勇 余良宏 林元相 洪岳禅 黄小芬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59-761,共3页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TN是顽固性疼痛之一,分为原发性TN和继发性TN,或称症状性TN.对于原发性TN,目前认为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微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部入髓区(root ...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TN是顽固性疼痛之一,分为原发性TN和继发性TN,或称症状性TN.对于原发性TN,目前认为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微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部入髓区(root entry zone,REZ)所致[1].本文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2年本院行手术治疗的5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和术中所见情况,找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致病原因及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神经影像学表现 手术结果 核磁共振成像 神经血管压迫 顽固性疼痛 阵发性剧痛 微血管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质干细胞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应用促进兔脊髓外伤性截瘫的修复 被引量:10
5
作者 康德智 王灯亮 +3 位作者 林建华 余良宏 吴朝阳 雷盛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0-63,67,共5页
目的: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 arrow strom a cells,BM SCs)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 N F)联合应用对兔脊髓外伤性截瘫结构和功能修复的影响,以寻求建立一种更有效的治疗脊髓外伤性截瘫的疗法。方... 目的: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 arrow strom a cells,BM SCs)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 N F)联合应用对兔脊髓外伤性截瘫结构和功能修复的影响,以寻求建立一种更有效的治疗脊髓外伤性截瘫的疗法。方法:采用改良A llen打击法建立兔脊髓外伤性截瘫的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观察3d再分别行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BM SCs、BD N F和BM SCs+BD N F干预。脊髓损伤移植后1、3、5周进行改良Tarlov评分及CSEP评测,5周观察脊髓结构的变化。结果:与BM SCs组、BD N F组相比,移植后第5周,BM SCs+BD N F联合移植组脊髓损伤处结构恢复较好,第3周、5周后,BM SCs+BD N F组的CSEP和改良Tarlov评分亦明显好于BM SCs组和BD N F组(P<0.01)。结论:BM SCs和BD N F联合移植对急性脊髓外伤性截瘫的结构和功能有更好的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质干细胞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外伤性截瘫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治疗伴肢端肥大症垂体肿瘤生化指标缓解因素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江常震 康德智 +3 位作者 林元相 何斐 王晨阳 颜小荣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67-671,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伴肢端肥大症垂体肿瘤患者术后生化指标缓解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11月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治疗的61例肢端肥大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全面内分泌学检查,包括空腹... 目的探讨影响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伴肢端肥大症垂体肿瘤患者术后生化指标缓解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11月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治疗的61例肢端肥大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全面内分泌学检查,包括空腹或随机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水平、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GH谷值水平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术前GH值,术前IGF-1值,肿瘤是否侵犯颈内动脉下间隙,肿瘤包绕颈内动脉角度≥/<135°,Knosp分级,Hardy分级,肿瘤体积等。并对上述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1例接受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肿瘤切除术的肢端肥大症患者中,术后内分泌缓解32例(52.5%)。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前GH,颈内动脉包绕角度</≥135°,Knosp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前GH,肿瘤包绕颈内动脉角度</≥135°是影响神经内镜治疗肢端肥大症患者术后生化指标缓解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包绕颈内动脉角度≥135°是影响神经内镜治疗肢端肥大症患者术后生化缓解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GH值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化指标缓解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经鼻蝶手术 肢端肥大症 生化缓解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发电位监测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初步应用(英文) 被引量:5
7
作者 康德智 吴赞艺 +3 位作者 余良宏 王晨阳 林章雅 兰青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87-493,共7页
背景近年来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取得很大的进步,然而颅内动脉瘤手术仍然存在众多并发症。多种术中特定手术操作造成的大脑功能区缺血与术后神经系统功能损伤有关。为进一步提高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后脑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有必... 背景近年来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取得很大的进步,然而颅内动脉瘤手术仍然存在众多并发症。多种术中特定手术操作造成的大脑功能区缺血与术后神经系统功能损伤有关。为进一步提高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后脑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有必要在术中对相应脑血管供血区域的缺血性损伤进行实时的监测。我们在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中联合应用运动诱发电位(MEPs)、体感诱发电位(SSEPs)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s)监测,提高术中诱发电位(EPs)信号改变对特定手术步骤导致脑缺血的敏感性,并研究它们与术后神经功能结果之间的关联性。方法我们于2006年3月至2006年8月对我院25例采用显微手术的动脉瘤患者联合应用MEPs、SSEPs和BAEPs进行术中监测。对22例前循环动脉瘤手术,单纯行SSEPs监测4例,行MEPs及SSEPs监测18例,对3例后循环动脉瘤手术同时监测MEPs、SSEPs及BAEPs,将术中监测结果与术后神经功能作前瞻性观察研究。①SSEPs监测:记录及刺激电极均采用皮下针电极。监测上肢SSEPs时,按国际脑电学会制定(10-20)系统,参考电极放在Fz,记录电极放在C3’、C4’和双侧Erb点,分别记录双侧皮质电位和外周电位。刺激电极放在腕部左右正中神经,刺激强度为15-25 mA,刺激间期0.2 ms,刺激频率3.1 Hz,波带通50~300 Hz,分析时间50 ms。监测下肢SSEPs时,记录电极置于Cz和双侧胭窝,分别记录双侧皮质电位和胭窝电位。刺激电极放在内踝部左右胫后神经,刺激强度为20-30 mA,记录参数与上肢SSEPs监测相同。术中主要观察手术侧皮质电位(上肢为N20波,下肢为P37波)。所有波形均以麻醉后40 min SSEPs的值为标准,警报标准为波幅降低大于基线的50%或潜伏期延长10%。②MEPs监测:采用外接电刺激器(Digitimer D 185 stimulator),刺激电极采用螺旋塞电极,记录电极采用皮下针电极。刺激电极放在C3/C4或C1/C2前1-2 cm,阴极放在对侧相应的地方。刺激采用恒流经颅连续短串电刺激:5个单相方波,阳极刺激,持续时间300μs,刺激间隔2 ms(重复频率500 Hz),最大刺激电压600 V。记录从双侧肱二头肌、拇短展肌、胫前肌和拇展肌诱发的肌源性MEPs。警报标准为肌原性MEPs波幅消失。采用四联刺激肌肉收缩试验(TOF)监测神经肌肉反应活动。③BAEPs监测:记录电极采用皮下针电极,置于两侧乳突。参考电极置于头顶(Cz)。耳道插入式短声刺激。11.1 Hz疏密波,100 dBnHL级,对侧耳道60 dBnHL白噪音掩蔽。波带通30-1 500 Hz,分析时间15 ms,叠加1 000次。警报标准为V波潜伏期延长大于0.8 ms或波幅降低大于基线的50%。麻醉维持采用异丙芬、芬太尼、异氟醚、N2O和万可松,控制吸入性麻醉剂和肌松药的用量。结果对载瘤动脉临时阻断、载瘤及临近重要血管的误夹、过度脑牵拉、血管痉挛或小穿支血管损害等术中事件引起的脑缺血, MEPs5/21、SSEPs5/25、BAEPs1/3出现异常。3例术后出现新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病人中,术中均有MEPs异常,而SSEPs仅1例异常。术中EPs未出现异常的病例,术后均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通过本组初步研究,笔者认为MEPs监测对于运动系统缺血性损伤的敏感性优于SSEPs监测,术中EPs信号改变与术后神经功能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关联性,而稳定的EPs联合监测有助于预测健全的感觉运动功能,并且保证足够的远端侧支血流量,允许术者安全地完成潜在危险性的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运动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术中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酰半胱氨酸及德巴金预处理后氯化亚铁对皮层神经元膜电位及过氧化物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林元相 徐如祥 +5 位作者 姜晓丹 康德智 柯以铨 杜谋选 蔡颖谦 秦玲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8-451,共4页
目的探讨和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及德巴金(DP)预处理后氯化亚铁(FeCl2)对皮层神经元膜电位及过氧化物的影响。方法培养的新生SD大鼠皮层神经元细胞分为5组:对照组(PBS)、模型(FeCl2)组、NAC预处理组、DP预处理组、NAC+DP预处理组。... 目的探讨和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及德巴金(DP)预处理后氯化亚铁(FeCl2)对皮层神经元膜电位及过氧化物的影响。方法培养的新生SD大鼠皮层神经元细胞分为5组:对照组(PBS)、模型(FeCl2)组、NAC预处理组、DP预处理组、NAC+DP预处理组。采用反映细胞膜电位和过氧化物水平荧光强度的荧光探剂DiBAC4(3)和乙酰乙酸盐2′,7′二氯氢化荧光素(H2DCF)分别标记,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动态观察各组神经元细胞相对荧光强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反映过氧化物的荧光强度增强(P<0.05);与模型组比较, NAC组及NAC+DP组荧光强度降低(P<0.01),而DP组变化不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DP组及NAC+DP组可抑制神经元受FeCl2作用后膜电位变化,该两组荧光强度降低(P<0.01);而NAC组变化不明显(P>0.05)。模型组较对照组NF-κB染色强度明显增加,NAC组与NAC+DP组较模型组染色强度明显降低。结论 FeCl2对皮层神经元的作用可导致过氧化物的生成,NAC预保护可减少神经元受FeCl2作用后过氧化物等自由基的生成,DP可起到稳定神经元受 FeCl2作用后膜电位的作用,两者共同预处理可显著减轻神经元受FeCl2作用的损伤。抗氧化剂联合抗癫痫药可能有助于防治与铁剂诱发有关的癫痫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亚铁 N-乙酰半胱氨酸 德巴金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 神经元 过氧化物 膜电位 核因子-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经鼻蝶神经内镜手术训练模型的构建和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江常震 丁陈禹 +4 位作者 颜小荣 张元隆 林元相 康德智 林章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1-174,共4页
目的探讨3D打印经鼻蝶神经内镜手术训练模型的构建及其在神经内镜手术训练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3D打印方式制作经鼻蝶神经内镜手术训练模型。对制作的模型进行评价,并借助该模型对8名没有神经内镜操作经验的神经外科医师进行神经内镜... 目的探讨3D打印经鼻蝶神经内镜手术训练模型的构建及其在神经内镜手术训练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3D打印方式制作经鼻蝶神经内镜手术训练模型。对制作的模型进行评价,并借助该模型对8名没有神经内镜操作经验的神经外科医师进行神经内镜操作培训。结果 3D打印经鼻蝶神经内镜手术训练模型可利用的操作空间与实际的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相似。固定在模型上的鸡蛋具有蛋壳、壳膜、蛋清和蛋黄等多层次的结构,是良好的镜下操作练习对象。经过训练,学员均表示能从中获益;在末次重复练习时,学员磨除蛋壳的效率[(1.07±0.22)cm^2/min vs.(1.45±0.27)cm^2/min,P<0.001]以及壳膜破裂概率(8 vs.2,P=0.007)均较初次练习时有明显改善(P<0.001)。结论该模型有助于神经外科医生熟悉神经内镜下基本操作和提高手术技巧,而且可重复使用。可作为尸颅标本操作训练之前的基础操作训练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模拟训练 3D打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堃 蔡雄 +7 位作者 王子珍 何理盛 黄秋虎 戴琳孙 马春阳 郑传宜 孙邦勇 陈政刚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2期1628-1630,1633,共4页
目的: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10年9月间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5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结果:全部患者临床表现与其术中所见三叉神经受... 目的: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10年9月间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5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结果:全部患者临床表现与其术中所见三叉神经受血管压迫有密切关系。57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5年,41例(72.0%)术后疼痛完全消失,16例(28.0%)术后疼痛明显减轻;6例(10.5%)术后同侧面部有一过性轻度麻木,3例(5.2%)有轻度眼部干涩表现,所有患者无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显著,手术时在三叉神经近脑干区发现责任血管并进行充分分离、松解,实现三叉神经彻底减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显微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QST分型内镜经鼻与开颅手术治疗颅咽管瘤疗效分析
11
作者 张春林 江常震 +9 位作者 傅骏 王志成 朱建宇 樊文剑 陈显俊 李万海 罗文伟 陈文培 黄金生 颜小荣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81,共10页
目的在颅咽管瘤QST分型的基础下,探讨经颅入路(transcranial approach,TCA)和扩大内镜经鼻入路(endoscopic endonasal extended approach,EEEA)治疗颅咽管瘤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旨在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 目的在颅咽管瘤QST分型的基础下,探讨经颅入路(transcranial approach,TCA)和扩大内镜经鼻入路(endoscopic endonasal extended approach,EEEA)治疗颅咽管瘤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旨在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本院单中心接受颅咽管瘤手术的151例入组患者,按照QST分型法,将入组病例分为Q-CP(鞍隔下类型)、S-CP(垂体柄类型)和T-CP(结节部类型),分别对采用TCA和EEEA手术方法治疗后的疗效进行系统性收集和分析,评估基于QST各分型下两种不同术式的疗效差异。结果EEEA组术后视觉症状改善率总体高于TCA组(59.1%vs.36.5%,P=0.006),视觉恶化率总体低于TCA组(3.0%vs.14.1%,P=0.006)。然而,EEEA组脑脊液漏总体发生率较高(15.2%vs.3.5%,χ2=4.986,P=0.026)。TCA组术后癫痫(8.2%vs.0%,P=0.019)、脑挫伤(10.6%vs.0%,P=0.005)、硬膜下积液发生率(9.4%vs.0%,P=0.01)总体高于EEEA组。在Q-CP类型患者中,接受EEEA术式后肿瘤全切率较高(92.9%vs.65.2%,P=0.025)和复发率较低(3.6%vs.21.7%,P=0.047),住院时间及术后住院费用较少,TCA组在该类型中术中出血量较高(300 mL vs.200 mL,Z=-2.261,P=0.024)。在S-CP类型中,接受EEEA术式后肿瘤的全切率高(91.3%vs.74.2%),复发率低(0%vs.12.9%,P=0.031),且术后住院费用低。T-CP类型因位置较深,EEEA在保护下丘脑功能方面有所不足,TCA组术后下丘脑功能评分较优(P=0.035)。结论基于QST分型,EEEA在Q-CP和S-CP类型中具有优势,推荐为首选术式;而在TCP类型中推荐TCA术式更有助于保护下丘脑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咽管瘤 QST分型 经颅手术 经鼻手术 并发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富勇 陶蔚 +2 位作者 林章雅 林元相 康德智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4期264-267,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背根入髓区(dorsal root entry zone,DREZ)切开术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病人4例,其中3例为直肠癌侵犯骶神经致会阴区神经病理性疼痛,1例为左侧乳腺癌侵犯臂丛神经导致上... 目的:探讨脊髓背根入髓区(dorsal root entry zone,DREZ)切开术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病人4例,其中3例为直肠癌侵犯骶神经致会阴区神经病理性疼痛,1例为左侧乳腺癌侵犯臂丛神经导致上肢神经病理性疼痛。4例均接受患侧损伤和疼痛节段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治疗,显微镜下用双极电凝切开病变节段脊髓背根的入髓区。随访2年以上,分别于术后2周、术后每半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术后2周,2例疼痛消失,2例疼痛缓解>75%。随访2年,疗效满意率逐渐下降,2例疼痛缓解>75%,1例疼痛缓解60%,1例术后6月死亡。并发症发生情况:同侧下肢深感觉障碍3例,痛觉过敏2例,在术后6月随访时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是一种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安全、有效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脊髓背根入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臂丛神经撕脱伤后疼痛患者脑区灰质容积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富勇 陶蔚 +3 位作者 秦文 于春水 胡永生 李勇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9期525-530,535,共7页
目的: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技术探讨臂丛神经撕脱伤后疼痛患者与慢性疼痛相关的脑结构改变。方法:选择左侧臂丛神经撕脱伤后慢性疼痛,行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后疼痛减轻>75%的患者,共10例,以及10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纳... 目的: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技术探讨臂丛神经撕脱伤后疼痛患者与慢性疼痛相关的脑结构改变。方法:选择左侧臂丛神经撕脱伤后慢性疼痛,行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后疼痛减轻>75%的患者,共10例,以及10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纳入研究。疼痛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半年采集MRI数据,同时行视觉模拟评分(VAS),汉密尔顿抑郁(HADD)和焦虑评分(HADA)。用统计参数图5(SPM5)软件分析数据。结果:与健康志愿者相比,在臂丛神经撕脱伤后慢性疼痛患者中,灰质容积减低的脑区为中央导水管周围灰质和患肢同侧的海马;灰质容积增高的脑区为患肢同侧的前扣带回(BA24)、对侧的额下回(BA47)。而术前疼痛和术后半年疼痛消失的两组之间比较发现,臂丛神经撕脱伤后疼痛患者的脑区结构无明显改变。结论:研究提示臂丛神经撕脱伤后慢性疼痛患者存在皮层或皮层下脑组织结构上的重组,这些改变可能在疼痛的慢性化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臂丛神经撕脱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 脊髓背根入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镜辅助经幕下小脑上入路在脑深部病变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颜小荣 陈嘉芳 +3 位作者 江常震 王晨阳 游鸿海 林章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71-475,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技术的应用范围、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于2017年6月至2020年10月期间采用神经内镜辅助经幕下小脑上入路进行外科手术干预的19例病例,术后随访时间6~36个月。结果19例患者均...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技术的应用范围、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于2017年6月至2020年10月期间采用神经内镜辅助经幕下小脑上入路进行外科手术干预的19例病例,术后随访时间6~36个月。结果19例患者均获得良好的病灶显露,所有肿瘤性病变/血管畸形行全切除或部分切除,2例蛛网膜囊肿行囊肿造瘘,1例脓肿减压并囊壁部分切除。术后并发颅内感染及肺部感染各1例,余17例术后无明显临床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手术治疗松果体区,脑干及小脑上蚓部等脑深部病变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幕下小脑上入路 脑深部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通道菌落特征及其与术后颅内感染的关系及防治 被引量:7
15
作者 傅骏 林琳 +4 位作者 颜小荣 王志成 刘晓倩 丁陈禹 江常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66-569,共4页
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 surgery,EEAS)切除鞍区肿瘤是利用神经内镜技术,经鼻腔入路,充分显露并最大限度地切除鞍区病变。EEAS常用于治疗垂体腺瘤、脊索瘤、颅咽管瘤和鞍结节脑膜瘤等疾病[1-3]。EEAS切... 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 surgery,EEAS)切除鞍区肿瘤是利用神经内镜技术,经鼻腔入路,充分显露并最大限度地切除鞍区病变。EEAS常用于治疗垂体腺瘤、脊索瘤、颅咽管瘤和鞍结节脑膜瘤等疾病[1-3]。EEAS切口属于Ⅱ类切口,一旦鞍隔被破坏,手术通路上的细菌可能于术中或术后侵入颅内,从而导致术后颅内感染。EEAS通路上的菌落种类及数量特征与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存在因果联系,本文就这一主题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 颅内感染 菌落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外射频热凝术与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疗效比较
16
作者 林鹏 何龙 +6 位作者 陈嘉芳 莫海兵 谢恬 姚丽熙 姚培森 林章雅 江昊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64-670,共7页
目的:探究颅外射频热凝术(extracranial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ERT)与经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短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收集2020至2021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 目的:探究颅外射频热凝术(extracranial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ERT)与经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短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收集2020至2021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而接受治疗的60例病人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ERT组(n=29)和PBC组(n=31),并随访术后第1天、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巴罗神经科研究所(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BNI)疼痛量表、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和并发症。结果:共60例纳入研究。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疼痛侧别、病程、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内的BNI、NRS评分无明显差异。PBC组在第6个月仍有1例听力减退,2例眼部并发症,1例咀嚼肌肌力减退,ERT组术后6个月无上述并发症出现。面部麻木感发生率在前3个月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在第6个月ERT组明显高于PBC组(P<0.05)。结论:两种方式的近期疗效相当,PBC并发症较多,ERT会产生更持久的面部麻木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外射频热凝术 经皮球囊压迫术 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 短期疗效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去势后大鼠血清骨代谢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郑小花 徐颖 +2 位作者 林超琴 胡德婷 郑启斌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去势后SD大鼠血清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假手术组)、0VX组(模型对照组)、2 Hz组(0VX+TEAS 2 H...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去势后SD大鼠血清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假手术组)、0VX组(模型对照组)、2 Hz组(0VX+TEAS 2 Hz组)、50 Hz组(0VX+TEAS 50 Hz组),每组8只,3个月后分别检测血清骨代谢指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I型原胶原C端前肽(PICP)、I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I型胶原羧基端肽(ICTP)、吡啶啉(Pyr)、脱氧吡啶啉(D-Pyr)及BMD。结果0VX组较Sham组血清BALP、PICP、PINP、ICTP、Pyr、D-Pyr均显著增高(P<0.05);与OVX组比较,2 Hz组血清BALP、PINP、PICP、ICTP、Pyr、D-Pyr均显著降低,腰椎、右股骨BMD增加(P<0.05),50 Hz组血清BALP、PINP、PICP及BMD无明显变化,ICTP、Pyr、D-Pyr亦均显著降低(P<0.05);与50 Hz组比较,2 Hz组腰椎BMD增高(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能通过调控骨吸收和骨形成指标,参与抗骨质疏松作用,且2 Hz电刺激频率可能较50 Hz更适用于临床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电刺激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骨代谢 骨密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刺激疗法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小花 郑云燕 +3 位作者 郑启斌 陈春花 林超琴 徐颖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3,共5页
目的总结电刺激疗法在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中的应用,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检索近年来电刺激疗法在OP中的相关研究,总结其治疗模式、具体参数选择、治疗部位及时间强度等。结果电刺激疗法在OP的应用基础研究报道较临床研究多... 目的总结电刺激疗法在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中的应用,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检索近年来电刺激疗法在OP中的相关研究,总结其治疗模式、具体参数选择、治疗部位及时间强度等。结果电刺激疗法在OP的应用基础研究报道较临床研究多,常见的治疗模式包括脉冲电磁场、电针疗法、直流电、电容耦合、经皮神经电刺激等,目前没有固定的治疗参数方案,影响较大的为频率,最佳的频率仍具有争议性。治疗部位多集中在肌肉、神经、穴位等方面。治疗时间多为1个月(4周)、3个月,每周3~5次。结论电刺激在OP中的应用有效,但无固定的参数方案,需开展更多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骨质疏松症 频率 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效果的非病理级别因素初步探讨 被引量:9
19
作者 林志雄 谭淑莲 +4 位作者 周爱萍 梅文忠 何理盛 江常震 康德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437-441,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效果的非病理级别因素。方法31例恶性胶质瘤患者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手术完全切除者17例,非完全切除者14例。依纳入时间分为前期组(10例)和后期组(21例),前期组施行替莫唑胺常规剂量[150~200mg/(m2... 目的探讨影响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效果的非病理级别因素。方法31例恶性胶质瘤患者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手术完全切除者17例,非完全切除者14例。依纳入时间分为前期组(10例)和后期组(21例),前期组施行替莫唑胺常规剂量[150~200mg/(m2·d)]化疗方案;后期组根据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检测结果分别采用替莫唑胺常规剂量和小剂量[50mg/(m2·d)]化疗方案。结果31例患者随访6~27个月,17例肿瘤完全切除者均存活,其手术后放射治疗及药物化疗效果与MGMT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14例非完全切除患者,治疗客观有效率为42.86%(6/14,3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疾病控制率为57.14%(8/14,3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2例病情稳定);另有5例肿瘤进展,1例肿瘤假性进展。肿瘤进展和假性进展者MGMT表达均呈阳性,MRS分析提示肿瘤进展者手术部位存在高水肿区和高乳酸代谢区。结论脑胶质瘤的组织病理学类型是影响替莫唑胺化疗效果的主要因素,在非完全切除患者中,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者以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为主;而近期肿瘤进展者以胶质母细胞瘤为主。于替莫唑胺化疗之前对非完全切除者进行MGMT检测和手术部位局部水肿程度及乳酸水平评估,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卡巴嗪 神经胶质瘤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胶质瘤的血瘤屏障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振斌 林志雄 +3 位作者 张弸飞 吴翊钦 江常震 陈莲云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79-684,共6页
目的 :探讨脑部胶质瘤中血瘤屏障的超微结构改变与胶质瘤细胞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电镜观察 1 3例胶质瘤患者瘤组织中血瘤屏障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血瘤屏障发生的一系列改造和重建 :1、多数血瘤屏障中... 目的 :探讨脑部胶质瘤中血瘤屏障的超微结构改变与胶质瘤细胞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电镜观察 1 3例胶质瘤患者瘤组织中血瘤屏障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血瘤屏障发生的一系列改造和重建 :1、多数血瘤屏障中毛细血管基膜呈限局性或广泛性增厚 ,基板多层化 ,胶原纤维增生 ;2、多数毛细血管基膜的胶质膜侧常见大小不等 ,多少不一的虫蚀状空洞或血管外间隙扩大 ;3、毛细血管胶质膜侧脚板外侧基板常不完整 ;4、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延长 ,偶见内皮细胞出现窗孔 ,内皮细胞增生出芽。结论 :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血瘤屏障发生的一系列改造和重建的超微结构改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血瘤屏障 超微结构 细胞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