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翘苷通过调控CTRP3表达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1
作者 韩莎莎 尹丹 +1 位作者 李跃峰 叶琴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359,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连翘苷(PHN)对高糖(HG)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并分析其对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HG培养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并建立细胞损伤模型(HG组)。HG+PH...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连翘苷(PHN)对高糖(HG)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并分析其对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HG培养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并建立细胞损伤模型(HG组)。HG+PHN-L组、HG+PHN-M组、HG+PHN-H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分别用1μmol·L^(-1)、10μmol·L^(-1)、100μmol·L^(-1)PHN处理后进行HG诱导。HG+pcDNA组、HG+pcDNA-CTRP3组分别用pcDNA、pcDNA-CTRP3转染至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后进行HG诱导。HG+PHN-H+sh-NC组、HG+PHN-H+sh-CTRP3组分别用sh-NC、sh-CTRP3转染后,用100μmol·L^(-1)PHN处理HG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检测细胞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蛋白(Bax)、CTRP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Con组比较,HG组细胞凋亡率、MDA水平、Bax蛋白水平均升高,SOD、GSH-Px、Bcl-2蛋白、CTRP3 mRNA及蛋白水平均降低(均为P<0.05)。与HG组比较,HG+PHN-L组、HG+PHN-M组、HG+PHN-H组细胞凋亡率、MDA水平、Bax蛋白水平均降低,且HG+PHN-H组<HG+PHN-M组<HG+PHN-L组(均为P<0.05),SOD、GSH-Px、Bcl-2蛋白、CTRP3 mRNA及蛋白水平均升高,且HG+PHN-H组>HG+PHN-M组>HG+PHN-L组(均为P<0.05)。与HG+pcDNA组比较,HG+pcDNA-CTRP3组细胞凋亡率、MDA水平、Bax蛋白水平均降低,SOD、GSH-Px、CTRP3蛋白、Bcl-2蛋白水平均升高(均为P<0.05)。与HG+PHN-H+sh-NC组比较,HG+PHN-H+sh-CTRP3组细胞凋亡率、MDA水平、Bax蛋白水平均升高,SOD水平、GSH-Px水平、CTRP3蛋白、Bcl-2蛋白水平均降低(均为P<0.05)。结论PHN可减轻HG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CTRP3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翘苷 高糖 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EN凝胶引流管植入术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陈茵琪(综述) 姚贻华 朱益华(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7-556,共10页
XEN凝胶引流管植入术是一种新型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通过一种新型交联材料制成的微型引流管构建房水流出的结膜下外引流新通路。引流管可应用内、外入路2种方法植入,二者各有优劣。目前,XEN凝胶引流管已在多种类型的青光眼及白内障超... XEN凝胶引流管植入术是一种新型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通过一种新型交联材料制成的微型引流管构建房水流出的结膜下外引流新通路。引流管可应用内、外入路2种方法植入,二者各有优劣。目前,XEN凝胶引流管已在多种类型的青光眼及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手术中证实了其长、短期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与其他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展开对比研究。术后滤过泡相关的并发症常见,针刺分离和开放性滤过泡修复常用于其术后干预。该术式是MIGS的典型代表,具有操作较简单、组织损伤小、手术时间短、降眼压效果良好、安全性好等优点,明显扩大了MIGS适应证的范围,在青光眼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XEN凝胶引流管的材料及其特性、手术操作技巧、适应证及禁忌证、临床应用、并发症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青光眼引流植入物 眼科手术 临床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眼内液中细胞因子表达的meta分析
3
作者 朱树青 陈瑾媛 +4 位作者 周孟田 杜婕 许淑霞 李昊宇 梁远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8-546,共9页
目的系统评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眼内液中细胞因子的特征。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数据库中2022年6月以前发表的NVG细胞因子水平检测文献,2名研究者独立遵循纳入和排除标准完成文献... 目的系统评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眼内液中细胞因子的特征。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数据库中2022年6月以前发表的NVG细胞因子水平检测文献,2名研究者独立遵循纳入和排除标准完成文献检索、纳入和数据提取。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定量分析,使用I 2检验评估研究异质性,并使用相应的效应模型进行效应合并,完成meta分析。结果共筛选出24篇文献,包括NVG组771例患者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对照组)727例患者。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质量浓度在2个组间合并效应值标准均数差(SMD)为8.79,95%可信区间(CI):6.43~11.14;白细胞介素(IL)-6在2个组间SMD为12.50,95%CI:9.41~15.58。NVG组患者房水和玻璃体液中VEGF、IL-6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VG组房水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质量浓度较对照组下降(SMD:-3.03,95%CI:-5.50~-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VG组房水中IL-8(SMD:3.99,95%CI:1.14~6.85)、红细胞生成素(EPO)(SMD:9.62,95%CI:0.44~18.79)、胎盘生长因子(PIGF)(SMD:2.62,95%CI:1.38~3.8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SMD:3.37,95%CI:1.87~4.87)质量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间房水中IL-1β质量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VG患者房水中VEGF、IL-6、IL-8、EPO、PIGF、TNF-α质量浓度明显升高,PEDF质量浓度明显降低,这些生物标志物可以作为NVG潜在的治疗靶点或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房水 玻璃体液 细胞因子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底图像中黄斑中心与视盘自动检测新方法 被引量:9
4
作者 郑绍华 陈健 +2 位作者 潘林 郭健 余轮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586-2592,共7页
在眼底图像自动分析中,视盘与黄斑的定位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计算机辅助诊断或筛查的先决条件。该文提出一种应用方向局部对比度滤波结合局部血管密度的方法,直接先行检测黄斑中心再行定位视盘,不同于现有的先行检测视盘或血管再行定... 在眼底图像自动分析中,视盘与黄斑的定位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计算机辅助诊断或筛查的先决条件。该文提出一种应用方向局部对比度滤波结合局部血管密度的方法,直接先行检测黄斑中心再行定位视盘,不同于现有的先行检测视盘或血管再行定位黄斑的一般方法,有效地提高黄斑定位正确率,能更好地应用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自动评估。实验选取了网络公开的HEI-MED数据集中169幅黄斑水肿眼底图像,黄斑和视盘的定位正确率同步达到98.2%,算法简单且无监督,优于现有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识别 眼底图像 黄斑 视盘 方向局部对比度 血管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系的线粒体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林玲 陈贻锴 +3 位作者 童绎 郑志 林建银 朱进伟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7-270,共4页
为探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hereditaryopticneuropathy,LHON)家系线粒体DNA(mtDNA)常见致病原发突变的频谱,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edconformationalpolymorphism,SSCP... 为探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hereditaryopticneuropathy,LHON)家系线粒体DNA(mtDNA)常见致病原发突变的频谱,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edconformationalpolymorphism,SSCP)以及DNA测序的方法,对13个家系22位临床诊断为LHON的患者及其母系亲属21人的线粒体DNA进行检测,同时检测71例正常人作为对照。临床拟诊为LHON的13个家系中,11个家系存在mtDNA位点11778G→A突变,另2个家系存在14484位点T→C突变。说明中国LHON病人存在线粒体DNA11778或14484位点突变,其中14484位点突变在国内尚未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 线粒体基因 突变 线粒体DNA PCR-SSCP 遗传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动脉瘤与出血自动检测的NPDR图像分型方法 被引量:7
6
作者 郑绍华 潘林 +2 位作者 陈健 郭健 余轮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9-67,共9页
为构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自动筛查系统,依据新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际临床分型标准,提出了一种基于微动脉瘤(MAs)和视网膜内出血(HAs)自动检测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图像分型方法。首先在红色通道上利用自适应阈值、形态... 为构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自动筛查系统,依据新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际临床分型标准,提出了一种基于微动脉瘤(MAs)和视网膜内出血(HAs)自动检测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图像分型方法。首先在红色通道上利用自适应阈值、形态学技术及区域主动轮廓模型对视盘中心进行精确定位;再者,在绿色通道预处理及现有算法改进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Radon变换的方法对HAs和MAs进行识别,有效地抑制了血管或背景纹理的干扰,算法不依赖于血管的分割,也无需多尺度匹配滤波器。实验选取了120幅高分辨率的NPDR图像,对HAs和MAs的检测均得到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在各分型上准确率都达到了85%以上,不存在漏诊的情况。算法稳定,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微动脉瘤 出血 视盘 RADON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脂多糖活化的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黄礼彬 徐国兴 +3 位作者 谢茂松 林雯 崔乙 李剑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73-779,共7页
背景视网膜小胶质细胞(RMG)的活化在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趋化因子CX3C模体配体1(CX3CL1)参与小胶质细胞稳态的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可通过旁分泌的方式释放可溶性因子,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细胞... 背景视网膜小胶质细胞(RMG)的活化在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趋化因子CX3C模体配体1(CX3CL1)参与小胶质细胞稳态的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可通过旁分泌的方式释放可溶性因子,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细胞的生物功能,但其对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途径和靶细胞是否为RMG尚不清楚。目的观察BMSCs对脂多糖(LPS)活化的RMG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探讨CX3CL1/CX3CR1信号通路对二者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视网膜胶质细胞混合培养和振荡分离的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RMG,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中CD11b、Iba1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表达以鉴定培养的RMG。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1mg/ml的LPS液2μl以刺激RMG24h,然后将细胞分为LPS对照组、BMSCs组和CB—BMSCs组,其中BMSCs组将RMG与BMSCs共培养24h,CB—BMSCs组将RMG与中和性抗体封闭CX3CL1的BMSCs共培养24h,未予LPS刺激的RMG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中RMG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变化;采用EdU法观察各组RMG的增生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MG吞噬荧光微球后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利用Transwell小室试验检测RMG的迁移细胞数。结果用视网膜胶质细胞混合培养和振荡分离的方法成功分离和培养出RMG,细胞中CD11b和Iba1阳性表达呈绿色荧光,GS呈阴性表达。空白对照组、LPS对照组、BMSCs组和CB—BMSCs组细胞上清液中TNF-α的分泌量分别为(2.55±0.97)、(24.91±3.07)、(20.38±2.97)和(24.90±1.88)ng/ml,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90,P〈0.05);IL-1β的分泌量分别为(1.12±0.36)、(10.40±2.76)、(7.00±1.75)和(9.55±1.11)ng/ml,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96,P〈0.05);其中BMSCs组TNF-α和IL-1β分泌量均低于LPS对照组(均P〈0.05),而CB—BMSCs组与LPS对照组间TNF-α和IL-1β分泌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RMG增生率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94,P〈0.05),其中BMSCs组RMG增生率明显低于LPS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MSCs组与CB—BMSC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RMG的MFI值和迁移细胞数量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0.55、15.49,均P〈0.05),其中BMSCs组MFI值和迁移细胞数量均明显高于LPS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CB—BMSCs组与LPS对照组间MFI值和迁移细胞数量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MSCs能够抑制LPS活化的RMG的增生能力,可能通过CX3CL1/CX3CR1信号通路来抑制活化的RMG分泌促炎性因子,并增强RMG的吞噬和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病理 间充质干细胞/代谢 趋化因子CX3CL1/代谢 视网膜变性 炎症 细胞培养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性瘫痪儿童视觉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林滨榕 徐国兴 +2 位作者 刘家瑞 杨娟 向秋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79-983,共5页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儿童视觉障碍的临床特点,讨论脑性瘫痪儿童的不同类型及围产期高危因素与其合并视觉障碍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4年12月确诊的125例脑性瘫痪儿童的临床资料,对其眼位、眼运动功能、眼底、屈光度等视觉功能及...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儿童视觉障碍的临床特点,讨论脑性瘫痪儿童的不同类型及围产期高危因素与其合并视觉障碍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4年12月确诊的125例脑性瘫痪儿童的临床资料,对其眼位、眼运动功能、眼底、屈光度等视觉功能及其可能存在的高危因素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1125例患儿中,存在视觉障碍的53例,视觉障碍发生率为42.40%;其中斜视43例,占受检者总数的34.40%;屈光不正39例,占31.20%;眼球震颤21例,占16.80%;眼球运动异常14例,占11.20%;眼底异常10例,占8.00%。合并的视觉障碍中以斜视与屈光不正发生率最高,分别为34.40%和31.20%。2痉挛型组视觉障碍发生率为60.94%,较其他组增高(χ2=8.56,P<0.05);痉挛型脑瘫儿童的斜视率、屈光不正的发生率分别为53.16%和42.19%,也均较其他组增高(χ2=9.32,P<0.05;χ2=8.63,P<0.05)。3早产儿组视觉障碍发生率为45.90%,高于非早产儿组(χ2=5.766,P<0.05)。4低出生体重组(BW<2.5kg组)视觉障碍的发生率为57.14%,高于其他组(χ2=18.35,P<0.05)。结论:1脑性瘫痪儿童的视觉障碍在临床常见,以斜视与屈光不正发生率最高。2痉挛型脑瘫患者视觉障碍发生率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的斜视率、屈光不正发生率也高。3早产、低出生体重等围生期高危因素的脑性瘫痪儿童中,合并视觉障碍的发生率高,应及早随访予以早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屈光不正 视觉障碍 视敏度 斜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表面镜片术建立兔棘阿米巴角膜炎模型 被引量:6
9
作者 朱学军 林秀丽 +2 位作者 胡建章 韩晓丽 徐国兴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18-421,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理想的模拟临床人角膜棘阿米巴感染的动物模型,并对其角膜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观察。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利用角膜表面镜片术建立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动物模型,在角膜植片内皮面作"#"形划痕,用1... 目的建立一种理想的模拟临床人角膜棘阿米巴感染的动物模型,并对其角膜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观察。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利用角膜表面镜片术建立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动物模型,在角膜植片内皮面作"#"形划痕,用10-0尼龙缝线将其固定于受体角膜上,将棘阿米巴滋养体混悬液注入植片与植床间,建立棘阿米巴角膜炎模型,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并在接种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9天、第14天、第28天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临床评分、角膜刮片湿封片镜检、角膜组织病理检查及培养。结果应用角膜表面镜片术成功建立兔眼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动物模型,并经角膜刮片及培养、组织病理切片染色检查证实。实验眼角膜出现水肿,基质环形浸润,角膜新生血管等表现,对照眼均未见感染;实验眼病理组织切片上可见基质层内的棘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伴有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浸润。结论应用角膜表面镜片术建立的兔棘阿米巴角膜炎动物模型模拟了临床人角膜棘阿米巴感染过程,为研究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奠定了可靠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阿米巴角膜炎 动物模型 角膜表面镜片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娟 谢茂松 +2 位作者 郑卫东 胡建章 曲强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41-1044,1050,共5页
目的探讨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治疗视网膜变性(RP)疾病的前景。方法采用贴壁法进行分离培养BMSC,经慢病毒载体将GAP43基因导入BMSC得到GAP43基因修饰的BMSC。将63只皇家外科学院(RCS)大鼠按随... 目的探讨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治疗视网膜变性(RP)疾病的前景。方法采用贴壁法进行分离培养BMSC,经慢病毒载体将GAP43基因导入BMSC得到GAP43基因修饰的BMSC。将63只皇家外科学院(RCS)大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接受视网膜下注射GAP43基因修饰的BMSC混悬液,阴性对照组组接受视网膜下注射BMSC混悬液,空白对照组接受视网膜下注射PBS。移植后30 d,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视网膜厚度,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紫红质在RCS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GAP43基因修饰的BMSC移植30 d后,实验组视网膜厚度显著增加,视网膜视紫红质明显增强。结论 GAP43基因修饰的BMSC移植能增加光感受细胞的存活数,延缓视网膜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变性疾病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基因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先天无虹膜患者的PAX6基因新突变(c.1286del C)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大光 阳菊华 +2 位作者 童绎 赵广健 马旭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301-1306,共6页
为了研究遗传性先天无虹膜(Hereditary congenital aniridia)患者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采用PCR扩增PAX6基因编码区的11个外显子(exon4-13)及外显子和内含子相连接的区域、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1个遗传性先天无虹膜家系的所有成员进... 为了研究遗传性先天无虹膜(Hereditary congenital aniridia)患者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采用PCR扩增PAX6基因编码区的11个外显子(exon4-13)及外显子和内含子相连接的区域、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1个遗传性先天无虹膜家系的所有成员进行了遗传突变分析。结果表明,在家系中两个患者的PAX6基因exon11均存在c.1286delC新突变。此单个碱基的缺失造成了移码突变,导致肽链自309位氨基酸开始产生一段含55个氨基酸的异常肽段,并产生提前终止密码子(Premature termination codon,PTC),使PAX6蛋白羧基端的59个氨基酸缺失。另外,通过PCR-RFLP分析的方法对家系中所有正常成员和50名中国汉族健康对照个体基因组DNA进行分析均未检测到该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先天无虹膜 PAX6基因 家系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茄病镰刀菌对体外培养小鼠角膜基质细胞TLR4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礼彬 韩晓丽 +1 位作者 胡建章 徐国兴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47-750,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茄病镰刀菌刺激小鼠角膜基质细胞后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分布,探讨TLR4在角膜真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角膜基质细胞,采用茄病镰刀菌液(孢子密度为1×106CFU/mL)来刺激传3代的小鼠角膜基质细胞,于刺激0 h... 目的通过检测茄病镰刀菌刺激小鼠角膜基质细胞后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分布,探讨TLR4在角膜真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角膜基质细胞,采用茄病镰刀菌液(孢子密度为1×106CFU/mL)来刺激传3代的小鼠角膜基质细胞,于刺激0 h(即未刺激)以及3、6、12 h后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RT-PCR法测定各组细胞TLR4蛋白及mRNA的表达,ELISA法测定各组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水平。结果培养的角膜基质细胞1周后融合,波形蛋白荧光染色阳性。TLR4蛋白及mRNA在未刺激角膜基质细胞呈微弱表达,3 h较前明显升高,6 h达到高峰,12 h开始减弱,但与0 h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蛋白:t3 h=0.031,t6 h=0.097,t12 h=0.069,P<0.05;mRNA:t3 h=0.367,t6 h=0.422,t12 h=0.078,P<0.05)。TNF-α分泌量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6 h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3、6、12 h组与0 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 h=21.152,t6 h=40.854,t12 h=27.713,P<0.05)。TLR4mRNA及蛋白的表达与TNF-α的分泌间均呈正相关(r=0.729,0.751,P<0.05)。结论TLR4可能在角膜识别真菌感染、介导炎性防御反应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LR4 角膜基质细胞 茄病镰刀菌 真菌性角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眼部并发症5例误诊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娟 韩晓丽 +2 位作者 徐国兴 朱学军 胡建章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05-1005,1010,共2页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侵犯人体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严重疾病。随着AIDS发病率逐年上升,这类病例离我们越来越近。笔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侵犯人体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严重疾病。随着AIDS发病率逐年上升,这类病例离我们越来越近。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收集了5例以眼部症状首发,在多家医院眼科门诊误诊的AIDS眼部并发症病例,对其误诊原因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并发症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ll样受体2和4亚型在大鼠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敏 刘黎星 胡建章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5,I0001,共7页
目的:应用卵清蛋白(OVA)建立大鼠变应性鼻炎(AR)模型,探讨Toll样受体(TLR)2和4亚型(TLR2和TLR4)在AR发病中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方法: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R模型组、AR+脂多糖(LPS)组和AR+肽聚糖(PGN)组,每组20只... 目的:应用卵清蛋白(OVA)建立大鼠变应性鼻炎(AR)模型,探讨Toll样受体(TLR)2和4亚型(TLR2和TLR4)在AR发病中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方法: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R模型组、AR+脂多糖(LPS)组和AR+肽聚糖(PGN)组,每组20只。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鼻黏膜组织形态学改变并计数炎症细胞浸润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鼻黏膜组织中TLR2、TLR4和IgE蛋白表达水平,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大鼠鼻黏膜组织中TLR2和TLR4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R+LPS组和AR+PGN组大鼠鼻部症状评分和炎症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鼻黏膜组织变应性损伤明显,鼻黏膜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AR+LPS组和AR+PGN组大鼠鼻黏膜组织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R+LPS组和AR+PGN组大鼠鼻黏膜组织中TLR2、TLR4和IgE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AR+LPS组大鼠鼻黏膜组织中TLR4和IgE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AR+PGN组大鼠鼻粘膜组织中TLR2和IgE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也明显升高(P<0.05)。结论:应用OVA腹腔注射及局部喷鼻能有效建立AR模型,TLR2和TLR4在AR发病中发挥调节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Toll样受体亚型 脂多糖 肽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光感受器样细胞的体外诱导和微环境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洪玉 徐国兴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59-663,共5页
背景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眼科方面已成功诱导分化为角膜细胞、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视网膜神经样细胞等,但诱导成为光感受器细胞及其微环境的研究尚少。目的研究骨髓MSCs(BMSCs)在体外定向分化为光感受器样细胞的可... 背景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眼科方面已成功诱导分化为角膜细胞、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视网膜神经样细胞等,但诱导成为光感受器细胞及其微环境的研究尚少。目的研究骨髓MSCs(BMSCs)在体外定向分化为光感受器样细胞的可能性及其所需的微环境。方法分别将第2代BMSCs细胞株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株进行常规培养和传代,取第4代人BMSCs细胞株及第3代RPE细胞株用于实验。将BMSCs分为诱导组和对照组,诱导组的BMSCs与含有2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20μg/L表皮生长因子(EGF)及20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骨髓干细胞培养基(MSCM)及RPE细胞的条件培养液共培养进行BMSCs的诱导分化,而对照组的BMSCs仅用MSCM培养基进行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分化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RPE细胞诱导BMSCs3、5、7d时细胞中视紫红质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以鉴定分化细胞的表型。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RPE细胞诱导BMSCs5d、7d时细胞中视紫红质和恢复蛋白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培养的BMSCs形态均一,呈纺锤形或梭形,RPE细胞形态均一,呈多边形或六边形,细胞内充满色素颗粒,生长良好。诱导后的部分BMSCs呈神经样细胞形态,细胞变圆,突起增长,突起末端可见一级、二级分支,相互间连接呈网状。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表明,诱导组细胞诱导后第3、5、7天细胞中可见视紫红质的表达,表达率分别为(5.83±0.29)%、(20.36±0.32)%和(29.80±2.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71±0.35)%、(2.56±0.24)%和(2.32±0.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d=41.510,t5d=107.290,t7d=30.036,P〈0.01)。RT—PCR法检测显示,诱导后5d、7d诱导组细胞中视紫红质和恢复蛋白mRNA表达的灰度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视紫红质mRNA:t5d=103.506,t7d=122.584,P〈0.01;恢复蛋白mRNA:t5d=106.674,t7d=189.992,P〈0.01)。结论采用含bFG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 诱导分化 光感受器样细胞 微环境 条件培养液 视紫红质 恢复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竭素高氯酸盐促进离体兔角膜基质细胞凋亡的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韩晓丽 朱梅红 +1 位作者 胡建章 徐国兴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55-759,共5页
目的观察天然药物血竭素高氯酸盐(Dp)对离体兔角膜基质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为临床上角膜瘢痕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新西兰白兔18只,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中培养兔角膜基... 目的观察天然药物血竭素高氯酸盐(Dp)对离体兔角膜基质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为临床上角膜瘢痕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新西兰白兔18只,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中培养兔角膜基质细胞,通过含有EDTA的胰蛋白酶消化进行传代。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Dp(10~80μg/mL)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电镜观察Dp作用后角膜细胞的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FCM)检测Dp作用后细胞凋亡率。结果第3代角膜基质细胞呈现对波形蛋白单克隆抗体阳性反应和对角蛋白12多克隆抗体的阴性反应。角膜上皮细胞对角蛋白12抗体呈现绿色的荧光反应。Dp作用24、48、72h后,其IC50分别为47.721、41.40、32.01μg/mL。MTT比色法显示Dp对角膜基质细胞的抑制率呈现明显的质量浓度依赖性;电镜可观察到角膜细胞的凋亡;FCM检测Dp作用24h的细胞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升高(P〈0.01)。在Dp作用后24、48、72h,Dp质量浓度与抑制率呈正相关(r=0.984,P〈0.01;r=0.947,P=0.007;r=0.920,P=0.03)。结论Dp对兔角膜基质细胞的增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呈量效关系促进角膜基质细胞发生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基质细胞 血竭素高氯酸盐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先天性眼球震颤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庄建福 阳菊华 +3 位作者 朱益华 童绎 马旭 赵堪兴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15-1018,共4页
目的对4个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先天性眼球震颤(XL-CIN)家系进行候选致病基因FRMD7突变筛查。方法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5 ml,提取基因组DNA;以4个家系的先证者基因组DNA为模板,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FRMD7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外显子-内含... 目的对4个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先天性眼球震颤(XL-CIN)家系进行候选致病基因FRMD7突变筛查。方法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5 ml,提取基因组DNA;以4个家系的先证者基因组DNA为模板,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FRMD7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外显子-内含子拼接部的序列,DNA直接测序筛查突变位点;一旦发现突变致病性位点,则采用DNA双向测序方法在其他家系成员进行疾病与致病突变共分离分析,以及进一步确认突变,将患者的FRMD7基因外显子8和10的扩增产物克隆至TA克隆载体测序。结果 4个XL-CIN家系皆为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伴外显不全,其中2个家系携带FRMD7基因已知致病性突变:XL-CIN 02家系存在c.G886C/GGT>CGT(p.G296R)错义突变,位于FRMD7基因外显子8;XL-CIN 03家系存在c.C910T/CGA>TGA(p.R304X)无义突变,位于外显子10。结论 FRMD7 G296R和R304X是导致XL-CIN 02和XL-CIN 03家系致病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眼球震颤 基因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线粒体DNA突变观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童绎 高静娟 +3 位作者 林玲 陈贻锴 林经安 黄欧兴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国人Leber病线粒体DNA3个原发位点突变的发生频率及其相关研究。方法视力、视野、视觉电生理、FFA等检查而确诊为视神经病变者,常规采用外周血液行mtDNA3个位点检测,行单链构像多态分析、突变特异引物多聚酶反应、改良等位基因... 目的探讨国人Leber病线粒体DNA3个原发位点突变的发生频率及其相关研究。方法视力、视野、视觉电生理、FFA等检查而确诊为视神经病变者,常规采用外周血液行mtDNA3个位点检测,行单链构像多态分析、突变特异引物多聚酶反应、改良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及序列分析等;同时对发病性别、年龄、视力等进行观察。结果65个家系中有104例mtDNA突变。11778位点阳性,发病97例,男73例,女24例;携带者41例,男8例,女33例。mtDNA14484位点突变9例,5例发病;3460位点突变3例,2例发病(同时并发11778位点突变)。其发生频率11778占93.3%,14484占4.8%,3460和11778占1.9%.发病年龄15岁以下占48%,25岁以下93.3%.视力低于0.05者占60.6%.长期随访中有10例视力不同程度恢复,自发恢复率占9.6%.结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以男性mtDNA11778位点突变占绝对多数,可作为国人常规初筛,属母系遗传,严重威胁视力,发病年龄有偏低趋势,视力恢复与不同位点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ber遗传性视神经萎缩 线粒体DNA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那白滞素在治疗大鼠前节内眼模拟手术诱发的血-视网膜屏障破坏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郑永征 谢茂松 +1 位作者 刘光辉 潘铭东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阿那白滞素在治疗前节内眼模拟手术诱发的血-视网膜屏障(blood-retinal barrier,BRB)破坏中的疗效。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局部治疗组和全身治疗组,每组36只。造模后4 h、1 d、2 d、3 d、5 d和7 d,采用ELISA法检... 目的探讨阿那白滞素在治疗前节内眼模拟手术诱发的血-视网膜屏障(blood-retinal barrier,BRB)破坏中的疗效。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局部治疗组和全身治疗组,每组36只。造模后4 h、1 d、2 d、3 d、5 d和7 d,采用ELISA法检测房水和玻璃体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浓度。采用Evans蓝作为示踪检测BRB的完整性。结果造模后1 d、2 d、3 d、5 d四组间房水和玻璃体内IL-1β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局部治疗组和全身治疗组房水和玻璃体内IL-1β浓度在造模后4 h略有增加(均为P>0.05),造模后1 d显著增加(均为P<0.05),造模后2 d达到峰值(均为P<0.05),造模后3 d、5 d均下降(均为P<0.05),造模后7 d接近对照组水平(均为P>0.05)。局部治疗组和全身治疗组房水和玻璃体内IL-1β浓度在造模后1 d、2 d、3 d、5 d均低于模型组(均为P<0.05)。局部治疗组房水和玻璃体内IL-1β浓度在造模后1 d、2 d均低于全身治疗组,但造模后3 d高于全身治疗组(均为P<0.05)。造模后1 d、2 d、3 d、5 d四组间视网膜Evans蓝渗漏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视网膜Evans蓝渗漏量在造模后1 d局部治疗组低于全身治疗组(均为P<0.05),但在造模后2 d和3 d局部治疗组均高于全身治疗组(均为P<0.05)。局部治疗组和全身治疗组视网膜Evans蓝渗漏量在造模后1 d、2 d、3 d、5 d均低于模型组,但均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IL-1β在前节内眼模拟手术诱发的BRB破坏中起重要作用,阿那白滞素可以减轻BRB的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那白滞素 白细胞介素1Β 血-视网膜屏障 眼前节 手术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中ABCA1的表达及其对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黎星 闵羡慧 +1 位作者 张敏 胡建章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8-453,I0002,共7页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外周静脉血清中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蛋白表达的特点,阐明ABCA1对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同期住院、年龄、孕周无明显差异的子痫前期患者40例(按病情轻重分为轻度、重度组)及正常...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外周静脉血清中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蛋白表达的特点,阐明ABCA1对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同期住院、年龄、孕周无明显差异的子痫前期患者40例(按病情轻重分为轻度、重度组)及正常妊娠者20名,采用ELISA试剂盒定量检测3组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清中ABCA1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表达水平的差异。原代分离并培养上述3组研究对象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采用荧光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检测内皮细胞的单层屏障功能;采用MTT法检测内皮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内皮细胞的一氧化氮(NO)合成能力;计算OX-LDL/ABCA1比值,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子痫前期组患者外周静脉血清中ABCA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OX-LDL表达水平及OX-LDL/ABCA1比值明显升高(P<0.05);ABCA1与OX-LDL表达水平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681,P<0.05)。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子痫前期组患者通过单层内皮细胞的BSA水平明显升高(P<0.05),内皮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5);内皮细胞分泌NO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病情越严重,上述改变越明显。子痫前期组患者血清中OX-LDL/ABCA1比值与通过内皮细胞的BSA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791,P<0.05),与内皮细胞的增殖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812,P<0.05),与内皮细胞中NO水平也呈负相关关系(r=-0.635,P<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中ABCA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引起氧化应激,OX-LDL和ABCA1表达失衡,这与全身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密切相关,可能是参与子痫前期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 氧化应激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脐静脉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