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感染患儿医院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1
作者 吴斌 杨柳青 +2 位作者 陈素清 林希 黄妙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32-433,共2页
关键词 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颅内感染 患儿 危险因素 医院感染率 预防和控制 回顾性分析 科学依据 结果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小儿急性喉炎临床评价 被引量:41
2
作者 吴斌 林滨榕 +2 位作者 林希 刘健 唐秋雨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0-242,共3页
目的评价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急性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3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治疗的134例急性喉炎患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7例)采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其中,28例入院时喉梗阻明显者,先予甲基泼尼松... 目的评价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急性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3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治疗的134例急性喉炎患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7例)采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其中,28例入院时喉梗阻明显者,先予甲基泼尼松龙(甲泼尼龙)静滴,喉梗阻改善后改用布地奈德吸入,或在雾化治疗同时静滴甲泼尼龙;对照组(87例)仅采用甲泼尼龙静滴。结果治愈117例,好转出院17例,无一例死亡。观察组和对照组住院时间分别为(5.2±0.6)d、(7.3±0.7)d;入院前病程、入院后静脉应用甲泼尼龙治疗时间、喉梗阻程度及有无发生院内感染为影响患儿住院时间的主要因素。对照组和观察组住院期间应用甲泼尼龙治疗时间的边缘估计均值及95%CI分别为3.23(2.73,3.74)、4.20(3.92,4.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静脉应用甲泼尼龙治疗的115例喉炎患儿中,20例(17.4%)发生院内感染,只应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组无一例发生院内感染。结论小儿轻型急性喉炎可直接应用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出现喉梗阻或极度烦躁不安时应选用甲泼尼龙静滴,一旦病情稳定,应尽早改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可减少或避免全身应用甲泼尼龙的时间、降低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喉炎 儿童 布地奈德 雾化吸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龄前儿童铁营养状况及铁缺乏危险因素调查 被引量:14
3
作者 林希 陈晓冰 +2 位作者 钮红兵 吴斌 许能锋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探讨本地区学龄前儿童铁缺乏症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法对475名2~7岁儿童进行膳食调查、社会经济状况及饮食习惯调查 ,同时进行外周血血细胞分析、血清铁蛋白水平测定及幽门螺杆菌 (H.pylori)抗体检测。结果本地... 目的探讨本地区学龄前儿童铁缺乏症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法对475名2~7岁儿童进行膳食调查、社会经济状况及饮食习惯调查 ,同时进行外周血血细胞分析、血清铁蛋白水平测定及幽门螺杆菌 (H.pylori)抗体检测。结果本地区小儿铁缺乏率为22.1 % ;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铁缺乏症的5个危险因素 ,即 :儿童膳食中动物性食品来源的铁在总铁摄入量中所占比例低 (OR:3.13)、高膳食钙摄入(OR:3.43)、对小儿日常饮食进行特别安排 (OR :1.89)、不经常吃肉食品 (OR:2.05)、血清H.pylori抗体阳性(OR:8.13)和一个保护因素即儿童年龄 (OR:0.59)。结论本地区小儿铁缺乏症的发病率仍然较高 ,其与小儿不良饮食习惯、血红素铁摄入不足及H.pylori感染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营养学 铁缺乏 危险因素 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内脏痛觉敏化模型的两种行为学评价指标比较 被引量:16
4
作者 林国威 张睿 林春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3-156,共4页
目的:比较慢性内脏痛觉敏化模型的两种行为学评价指标,即腹壁撤退反射和腹外斜肌放电测量,为内脏痛觉敏化提供较为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方法:SD大鼠出生后8~15天内每天给予一次结直肠扩张(CRD)刺激以后正常饲养至第八周,分别采... 目的:比较慢性内脏痛觉敏化模型的两种行为学评价指标,即腹壁撤退反射和腹外斜肌放电测量,为内脏痛觉敏化提供较为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方法:SD大鼠出生后8~15天内每天给予一次结直肠扩张(CRD)刺激以后正常饲养至第八周,分别采用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法和腹外斜肌放电测量方法评估大鼠受CRD刺激时的痛觉敏化程度。结果:AWR评分方法比较模型组与对照组,在20~60 mmHg CRD时评分模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在80 mmHg CRD差异不明显;对照组痛阈为30.42±1.34 mmHg,模型组痛阈为13.13±1.34 mmHg,(P〈0.001);腹外斜肌放电测量,在20~60 mmHg CRD时模型组放电明显高于对照组,80 mmHg CRD差异不明显;两组痛阈分别为对照组37.5±4.53 mmHg,模型组25.0±3.27 mmHg,(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可作为慢性内脏痛觉敏化模型是否成功的筛选指标,相比之下,前者较为简便,后者较为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大鼠 内脏高敏 痛阈 肌电 腹壁撤退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期结肠刺激及性别对幼鼠内脏痛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张睿 吴斌 +1 位作者 林春 林国威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7-171,共5页
目的:探讨新生期伤害性结直肠扩张刺激(CI)对幼鼠内脏痛觉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方法:8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实验组新生鼠在出生第8天开始给予CI,每日1次,连续7天;对照组则不给予CI。到6周龄时进行内脏... 目的:探讨新生期伤害性结直肠扩张刺激(CI)对幼鼠内脏痛觉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方法:8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实验组新生鼠在出生第8天开始给予CI,每日1次,连续7天;对照组则不给予CI。到6周龄时进行内脏敏感性测定。采用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的测定作为不同的扩张压力下结直肠疼痛反应指标,评估肠道痛觉敏感性。结果:6周时两组大鼠体重无显著差异;两组大鼠降结肠均未见明显病理组织损伤;随着CRD压力增加,两组大鼠AWR评分逐渐增加;在控制幼鼠性别影响因素后,当CRD压力分别为20mm-Hg、40mmHg及60mmHg时,实验组AWR评分的边缘估计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意义。在控制组别等影响因素后,当CRD压力分别为60mmHg、80mmHg时,雌性幼鼠AWR评分的边缘估计均值均高于雄性幼鼠,差别有显著意义;当CRD压力为20mmHg、40mmHg时,虽然雌性幼鼠AWR评分的边缘估计均值仍高于雄性幼鼠,但差别无显著意义。结论:在新生期进行持续的结直肠刺激能造成幼鼠痛阈下降,出现慢性内脏痛觉高敏感性,并且这种高敏感性具有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鼠 性别 结直肠刺激 内脏痛觉敏化 腹壁撤退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肺出血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郑丽玲 吴斌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12-815,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新生儿肺出血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治疗的69例确诊为肺出血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关联因素,并以此为基础,... 目的:探讨影响新生儿肺出血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治疗的69例确诊为肺出血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关联因素,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新生儿肺出血死亡与吸入性肺炎、高胆红素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力衰竭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相关联。多元回归模型提示患儿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OR=6.90,95%CI:1.51-31.42)和心力衰竭(OR=9.62,95%CI:1.71-54.15),以及肺出血前MPV〈11 fl(OR=7.01,95%CI:1.48-33.31),是肺出血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并存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力衰竭及MPV值低的新生儿肺出血应采取更积极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肺出血 死亡 高危因素 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幼鼠食物过敏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刘俊红 吴斌 +1 位作者 赖乾坤 林春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53-958,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卵白蛋白(OVA)低剂量腹腔注射基础致敏及高剂量灌胃激发建立SD幼鼠食物过敏模型的适宜条件,并对模型进行评价。方法 16只3周龄的雌性SD幼鼠随机分为过敏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实验第1天过敏组予腹腔注射OVA 40μg和氢氧化铝... 目的探讨采用卵白蛋白(OVA)低剂量腹腔注射基础致敏及高剂量灌胃激发建立SD幼鼠食物过敏模型的适宜条件,并对模型进行评价。方法 16只3周龄的雌性SD幼鼠随机分为过敏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实验第1天过敏组予腹腔注射OVA 40μg和氢氧化铝混悬液0.2 m(l氢氧化铝1 mg),第2、4、7、9、11天腹腔注射OVA 0.2 m(l40μg)进行基础致敏;第20、24、28、30天予OVA 2.0 m(l15 mg/ml)灌胃激发;对照组同期给予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和灌胃。观察两组幼鼠肠黏膜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密度、肥大细胞完整率及血清OVA-IgE含量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过敏组幼鼠毛发无光、排稀便,血清OVA-IgE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过敏组幼鼠空肠、回肠、结肠肠黏膜损伤,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肥大细胞聚集伴脱颗粒数目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致敏原OVA与免疫佐剂氢氧化铝,通过低剂量腹腔注射致敏联合高剂量灌胃激发所诱导的幼鼠模型与婴幼儿食物过敏临床特征、肠道病理改变一致,是一种理想的SD幼鼠食物过敏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过敏 卵白蛋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鼠结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与内脏痛敏的相关性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晓燕 吴斌 +2 位作者 杨燕珍 陈素清 林希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4期237-241,共5页
目的:新生期伤害性结直肠扩张刺激(CI)建立幼鼠痛高敏感模型,探讨结肠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与内脏痛敏的关系。方法:8d龄新生SD大鼠分成4组,每组8只。A组新生期给予结直肠伤害性气囊扩张刺激(CI)并在6周龄时给予结直肠扩张(CRD... 目的:新生期伤害性结直肠扩张刺激(CI)建立幼鼠痛高敏感模型,探讨结肠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与内脏痛敏的关系。方法:8d龄新生SD大鼠分成4组,每组8只。A组新生期给予结直肠伤害性气囊扩张刺激(CI)并在6周龄时给予结直肠扩张(CRD)刺激;B组新生期给予CI,但在6周龄时不予CRD刺激;C组新生期未接受CI,6周龄时给予CRD刺激;D组新生期未接受CI6,周龄时也未给予CRD刺激。A组和B组乳鼠在出生后8~15d,每天接受1次CI。常规喂养至6周龄,A组和C组幼鼠进行CRD刺激下内脏痛敏感性评价。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四组幼鼠结肠内CGRP表达情况。结果:随CRD压力增加,腹部收缩反射评分(AWR评分)逐渐增加,在相同CRD压力下,A组AWR评分明显高于C组(F=85.172,P<0.001);A组和C组幼鼠痛阈值分别为14.8±3.1mmHg和37.7±5.3mmHg(F=109.4,P<0.01)。新生期CI和幼年期接受伤害性CRD刺激后可导致幼鼠结肠内CGRP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结论:新生期持续CI会造成幼鼠内脏痛觉敏感性增高,其原因可能与结肠内CGRP表达增强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高敏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结肠 幼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磷酰胺对一线免疫治疗失败的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疗效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林希 陈丽婷 +1 位作者 曾甲斌 马碧泓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8-102,共5页
目的分析环磷酰胺作为二线药物治疗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疗效。方法3例经过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后,仍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的抗NMDAR脑炎患儿后续给予环磷酰胺治疗,并进行疗效观察。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 目的分析环磷酰胺作为二线药物治疗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疗效。方法3例经过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后,仍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的抗NMDAR脑炎患儿后续给予环磷酰胺治疗,并进行疗效观察。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用于评估3例患儿起病情况和随访预后。结果3例患儿经过一线免疫治疗4周后,仍有明显症状包括语言障碍、认知损害、意识障碍等。其中2例予环磷酰胺二线免疫治疗;还有1例先予利妥昔单抗二线治疗,在治疗4周后,仍有意识障碍、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睡眠障碍,再予环磷酰胺治疗。经过环磷酰胺4~5个月治疗,3例患儿最终结局良好,智力、运动、语言功能大致恢复。在二线免疫治疗结束后6个月,3例患儿mRS评分均≤1分,提示预后良好。目前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29个月,无1例复发,无1例合并肿瘤。结论环磷酰胺对于一线免疫治疗失败的儿童抗NMDAR脑炎患儿,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 儿童 环磷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鼠内脏痛觉高敏感性与脊髓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希 吴斌 +2 位作者 杨燕珍 陈素清 张睿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2-486,共5页
目的探讨脊髓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参与幼鼠痛觉高敏感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 8日龄新生SD大鼠分成4组,每组8只。A1B1组新生期给予结直肠扩张刺激(CI),并在6周龄时给予结直肠扩张(CRD)刺激;A1B2组新生期给予CI,6周龄时不予CRD刺激;A2B... 目的探讨脊髓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参与幼鼠痛觉高敏感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 8日龄新生SD大鼠分成4组,每组8只。A1B1组新生期给予结直肠扩张刺激(CI),并在6周龄时给予结直肠扩张(CRD)刺激;A1B2组新生期给予CI,6周龄时不予CRD刺激;A2B1组新生期未接受CI,6周龄时给予CRD刺激;A2B2组新生未接受CI,6周龄时也未给予CRD刺激。A1B1组和A1B2组乳鼠在出生后8~15 d,每天接受1次CI。常规喂养至6周龄,A1B1组和A2B1组幼鼠进行CRD刺激下内脏痛敏感性评价。之后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4组幼鼠脊髓内CGRP表达情况。结果随CRD增加,A1B1组和A2B1组幼鼠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均逐渐增加。CRD在15、30、45、60 mmHg时,A1B1组腹外斜肌放电幅值明显高于A2B1组,CRD 75 mmHg时,两组腹外斜肌放电幅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期CI和接受伤害性CRD刺激后可导致幼鼠脊髓内CGRP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结论新生期持续CI会造成幼鼠痛阈下降,出现慢性内脏高敏感性。幼鼠慢性内脏痛敏感性异常可能与脊髓内CGRP异常表达相关;CGRP可能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参与内脏痛觉敏感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高敏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脊髓 幼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莫司琼降低幼鼠内脏痛觉敏感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希 杨帆 +2 位作者 吴斌 张晓燕 林春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2年第10期1102-1107,共6页
目的:采用行为学和电生理学评价方法,探讨应用5-羟色胺3(5-HT3)受体拮抗剂雷莫司琼对幼鼠内脏痛觉敏感性影响。方法:新生期反复结直肠刺激(colorectal irritation,CI)建立幼鼠内脏痛觉高敏感性模型。32只SD新生大鼠按2×2析因设计分... 目的:采用行为学和电生理学评价方法,探讨应用5-羟色胺3(5-HT3)受体拮抗剂雷莫司琼对幼鼠内脏痛觉敏感性影响。方法:新生期反复结直肠刺激(colorectal irritation,CI)建立幼鼠内脏痛觉高敏感性模型。32只SD新生大鼠按2×2析因设计分成4组,每组8只,A1B1组:新生期反复CI,15~21d腹腔注射雷莫司琼;A1B2组:新生期反复CI,15~21d腹腔注射生理盐水;A2B1组:新生期未接受CI,15~21d腹腔注射雷莫司琼;A2B2组:新生期未接受CI,15~21d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常规饲养到幼鼠期(6周龄),通过观察幼鼠在不同压力结直肠扩张(colorectaldistension,CRD)刺激后的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内脏痛阈和腹外斜肌放电测量进行内脏痛觉敏感性评价。结果:幼鼠痛阈受建立内脏痛敏化模型和早期雷莫司琼干预两因素影响。建立内脏痛敏化模型可使幼鼠痛阈降低11.56mm Hg,早期雷莫司琼干预则使幼鼠痛阈提高9.06mm Hg,两者存在交互作用。应用雷莫司琼使AWR评分及腹外斜肌放电幅值降低,对于AWR评分的主效应在各个CRD压力下有统计学意义;对腹外斜肌放电幅值的主效应在各不同CRD压力下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5-HT3受体拮抗剂雷莫司琼能够降低幼鼠内脏痛觉的高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痛高敏感 5-羟色胺3受体拮抗剂 雷莫司琼 幼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呼吸道巨细胞病毒感染30例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妙辉 吴丽瑟 +3 位作者 吴斌 姚华英 郭永建 戴赓孙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4-115,共2页
巨细胞病毒感染是我国常见的围生期感染之一。近几年来,关于CMV感染与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关系已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对呼吸道感染患儿口腔分泌物和尿液中CMV的检测,探讨CMV相关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结果 一、对象 4... 巨细胞病毒感染是我国常见的围生期感染之一。近几年来,关于CMV感染与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关系已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对呼吸道感染患儿口腔分泌物和尿液中CMV的检测,探讨CMV相关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结果 一、对象 41例均为1992年9月~1993年12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患儿,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2例,急性支气管炎7例,急性支气管肺炎22例,年龄8天~6岁。按全国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标准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 巨细胞病毒感染 病例分析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期芬太尼镇痛下调幼鼠脊髓Fos蛋白表达
13
作者 林希 黄意坚 +1 位作者 吴斌 张晓燕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4年第8期856-860,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幼鼠腰骶段脊髓背角Fos蛋白表达,探讨新生期芬太尼镇痛抑制幼鼠慢性内脏痛觉高敏感性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32只SD新生大鼠按2×2析因设计分成4组,每组8只,A1B1组:新生期反复结直肠刺激(colorectal irritation,CI),建... 目的:通过观察幼鼠腰骶段脊髓背角Fos蛋白表达,探讨新生期芬太尼镇痛抑制幼鼠慢性内脏痛觉高敏感性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32只SD新生大鼠按2×2析因设计分成4组,每组8只,A1B1组:新生期反复结直肠刺激(colorectal irritation,CI),建立幼鼠内脏痛觉高敏感模型,CI前腹腔注射芬太尼;A1B2组:新生期反复CI,CI前腹腔注射生理盐水;A2B1组:新生期未接受CI,腹腔注射芬太尼;A2B2组:新生期未接受CI,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常规饲养到幼鼠期(6周龄),留取L6-S2脊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脊髓Fos阳性细胞数(FLI细胞数)和积分光密度值半定量分析。结果:新生期CI前腹腔注射芬太尼镇痛,可使幼鼠腰骶段脊髓背角FLI细胞数和FLI细胞积分光密度值显著减低;幼鼠腰骶段脊髓背角Fos蛋白表达受到新生期CI和新生期应用芬太尼两因素的影响,两者存在交互作用,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期CI前腹腔注射芬太尼,能够导致幼鼠脊髓神经元Fos蛋白高表达下降,抑制幼鼠慢性内脏痛觉高敏感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期 芬太尼镇痛 FOS蛋白 幼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14
作者 吴斌 林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11期1026-1027,共2页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疾病 治疗 儿童 雷尼替丁 法莫替丁 奥美拉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戊酸对癫患儿骨代谢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柯钟灵 林希 +3 位作者 孙立军 邵巧燕 陈素清 吴斌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5期356-362,共7页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丙戊酸对癫患儿骨代谢的影响。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EMCC、PubMed、OVID及Cochrance图书馆,纳入丙戊酸对癫患儿骨代谢影响的观察性研究,采...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丙戊酸对癫患儿骨代谢的影响。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EMCC、PubMed、OVID及Cochrance图书馆,纳入丙戊酸对癫患儿骨代谢影响的观察性研究,采用NOS量表评估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14篇文献(英文10篇,中文4篇)进入Meta分析,均为病例对照研究,累计病例组507例,对照组48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丙戊酸对血钙(MD=0.01,95%CI:-0.05~0.06,P=0.13)、血磷(MD=-0.03,95%CI:-0.19~0.13,P=0.67)、碱性磷酸酶(MD=0.37,95%CI:-19.02~19.77,P=0.97)无明显影响,但丙戊酸组骨密度低于对照组,MD=-0.03,95%CI:-0.06^-0.00,P=0.03;丙戊酸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MD=4.83,95%CI:1.15~8.50,P=0.01;丙戊酸组25-羟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MD=-2.46,95%CI:-4.37^-0.55,P=0.01。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丙戊酸对癫患儿血钙、血磷和ALP无显著影响,但对骨密度、25-OH-VtiD和PTH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 儿童 骨代谢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