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风险模型联合CT检查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叶小芬 陈琼 +2 位作者 王月桂 李玲 沈浩霖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3年第12期753-757,共5页
目的 构建超声风险预测模型,分析比较其与颈部CT检查不同的联合方式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district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诊断效能。方法 纳入2021年1~12月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手术病理... 目的 构建超声风险预测模型,分析比较其与颈部CT检查不同的联合方式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district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诊断效能。方法 纳入2021年1~12月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手术病理证实为PTC的病灶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美国放射学会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ACR TI-RADS)对病灶进行评分,以8∶2比例将所有病灶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基于训练集构建CLNM风险预测模型并在测试集进行内部验证。模型联合CT诊断CLNM以“串联模式”、“并联模式”的形式进行。分别绘制CT、模型、模型联合CT诊断CLNM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并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最终纳入440例患者共470个病灶。模型为:Y=-4.664+0.171×最大径+0.685×性别+0.600×病灶数量+0.251×ACR评分。经ROC曲线分析,模型的最佳诊断截值为0.407。当Y≥0.407时,认为CLNM阳性。在训练集中,模型C统计量为0.780(95%CI:0.661~0.756);在测试集中,C-index为0.778(95%CI:0.682~0.874),Hom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模型预测率与实际临床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0.879)。在测试集中,与CT、模型和“串联模式”比较,“并联模式”诊断的灵敏度(77.5%)、符合率(80.6%)以及阴性预测值(84.6%)均较高,但特异度(83.0%)相对较低。“并联模式”诊断CLNM的AUC高于“串联模式”(0.803 vs.0.669,Z=-2.931,P=0.003)。结论 模型联合CT以“并联模式”的方式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CLNM的正确率,可以弥补传统影像学超声和CT的不足,有一定的临床适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超声检查 预测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度向量成像评价不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尿毒症患者左心功能的价值 被引量:4
2
作者 江文婷 杨舒萍 +3 位作者 黄宁杰 沈浩霖 佘火标 叶家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09-814,共6页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定量分析不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尿毒症患者的左心功能,探讨该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60例尿毒症患者根据hs-CRP水平分为hs-CRP正常组(A组,30例)和hs-CRP升高组(B组,30例),并随机选择30例...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定量分析不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尿毒症患者的左心功能,探讨该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60例尿毒症患者根据hs-CRP水平分为hs-CRP正常组(A组,30例)和hs-CRP升高组(B组,30例),并随机选择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VVI技术测定左心长轴16个节段的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SR)、舒张期峰值应变率(DSR),并进行各组之间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B组心肌各节段DSR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A组相比,B组各节段DSR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SSR均减低,其中前壁及侧壁中间段、心尖段,下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后间隔心尖段,前间壁、后壁中间段的SS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VI技术可敏感地反映hs-CRP升高患者左心节段心肌功能的损害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 C反应蛋白质 超声检查 心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CR TI-RADS评分系统构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模型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婷婷 吕国荣 +3 位作者 沈浩霖 陈可悦 李玲 杨舒萍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5-219,共5页
目的 基于美国放射学会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ACR TI-RADS)构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预测模型。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96枚PTC病灶,依据ACR TI-RADS... 目的 基于美国放射学会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ACR TI-RADS)构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预测模型。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96枚PTC病灶,依据ACR TI-RADS进行评分,基于赤池信息准则(AIC),采用向后逐步回归,选择最小AIC值对应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内、外部验证。结果 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大径(OR=1.11)、癌灶数量(OR=2.13)、ACR TI-RADS总分(OR=1.46)、性别(OR=2.33)是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最小AIC值(270.135)对应的风险预测模型为:Y=-4.564+0.102×最大径+0.757×癌灶数量+0.380×ACR TI-RADS总分+0.846×性别;以0.421为诊断截值,模型的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759(95%CI 0.696~0.822),校准图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表明模型预测率与实际发生率一致性较好(P>0.05)。内部验证的C统计量为0.748(95%CI 0.632~0.864),外部验证的C统计量为0.866(95%CI 0.779~0.953)。结论 ACR TI-RADS评分可以全面反映甲状腺结节特征,基于AIC构建模型能避免过度拟合,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有助于术前更准确地评估PTC发生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 淋巴转移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赤池信息准则 模型 病理学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