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子色谱法测定呼出气和唾液中的葡萄糖
1
作者 许健军 楼超艳 +1 位作者 卓延红 朱岩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5-251,共7页
建立了一种离子色谱测定人体呼出气和唾液中葡萄糖的方法。通过自制的呼出气冷凝装置和非刺激性方法分别收集人体呼出气和唾液,利用离子色谱对呼出气冷凝液(EBC)和唾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进行了检测。经过实验优化后,确定最佳冷凝温度为-14... 建立了一种离子色谱测定人体呼出气和唾液中葡萄糖的方法。通过自制的呼出气冷凝装置和非刺激性方法分别收集人体呼出气和唾液,利用离子色谱对呼出气冷凝液(EBC)和唾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进行了检测。经过实验优化后,确定最佳冷凝温度为-14℃,最佳呼气流量为15 L/min。以Dionex CarboPac MA1离子色谱柱(250 mm×4 mm)为分析柱,柱温为30℃;以0.8 mol/L氢氧化钠溶液为流动相,泵流速设置为0.4 mL/min。在此条件下,葡萄糖在0.01~2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9,检出限为2.1μg/L,定量限为7.0μg/L。呼出气样品中葡萄糖含量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7.5%(n=5),唾液样品中葡萄糖含量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7.1%(n=5)。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测定的呼出气和唾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与血糖水平之间均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决定系数(R 2)分别为0.8431和0.8204。采用该方法对6位糖尿病患者和6位健康受试者呼出气和唾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分别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在空腹状态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呼出气中的葡萄糖含量差异并不大,但在口服葡萄糖1 h后,糖尿病患者呼出气中的葡萄糖含量(48.4~140.0 ng/L)比健康受试者(1.7~7.9 ng/L)高6~80倍。在空腹状态下,糖尿病患者唾液中的葡萄糖含量(87.6~158 mg/L)比健康受试者(31.6~70.9 mg/L)高1.2~5.0倍;在口服葡萄糖2 h后,糖尿病患者唾液中的葡萄糖含量(136~257 mg/L)比健康受试者(33.1~75.2 mg/L)高1.8~7.7倍。本方法采样过程简单,精密度好且对人体无副作用,可为其他人体代谢物的检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凝收集 离子色谱 呼出气 唾液 葡萄糖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苯乙肼对套细胞淋巴瘤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詹丽芬 黄轶群 +1 位作者 陈强 马旭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30-1035,共6页
目的:研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苯乙肼在体外对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T方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Bax及P21蛋白表... 目的:研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苯乙肼在体外对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T方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Bax及P2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组蛋白H3K4单甲基化、双甲基化、三甲基化及组蛋白H3乙酰化状态的变化,以及Wnt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苯乙肼可上调Bax、caspase-3、P21蛋白表达,下调Bcl-2,抑制Jeko-1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并呈浓度依赖性(r=0.981);苯乙肼上调Jeko-1细胞组蛋白H3K4me1和H3K4me2水平及H3乙酰化水平,而组蛋白H3K4me3水平无明显改变;苯乙肼处理24 h后Jeko-1细胞的WNT通路蛋白p-GSK-3β、β-catenin、c-myc、cyclin D1表达均下降(P<0.05)。结论:单胺氧化酶抑制苯乙肼能调控组蛋白甲基化、乙酰化,抑制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从而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有望成为套细胞淋巴瘤的靶向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苯乙肼 套细胞淋巴瘤 组蛋白甲基化 WNT信号转导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浆D型利钠肽水平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陈鑫 洪华山 +1 位作者 陈良龙 陈丽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1239-1244,共6页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浆D型利钠肤(DNP)浓度的变化,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因胸痛住院并行冠脉造影的患者,所有病例按照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每个...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浆D型利钠肤(DNP)浓度的变化,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因胸痛住院并行冠脉造影的患者,所有病例按照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每个病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计算Gensini评分代表冠脉病变严重程度。ELISA测血浆DNP,环磷酸鸟苷(cGMP)及中性内肤酶(NEP)浓度。结果: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患者48例,冠脉造影冠脉正常者45例作为对照组。冠心病组血浆DNP水平高于对照组[(5060±1870)pg/mL vs(4250±1270)pg/mL,P<0.05];而冠心病组血浆cGMP、NEP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类型冠心病组间DNP浓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冠心病组血浆DNP浓度与Gensini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二者间没有明显相关(r=0.105)。以是否冠心病为因变量,DNP、N端脑钠肤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示:DNP、NT-proBNP及hs-CRP与冠心病阳性率存在正相关,而LVEF值与冠心病阳性率存在负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DNP浓度升高,可能在冠心病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D型利钠肽 环磷酸鸟苷 中性内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