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七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梅芳 陈跃鸿 陈文伙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676-678,共3页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为累及外分泌腺的慢性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可累及多个系统,但神经系统损害相对少见。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并发神经系统损害具有多样性、反复性,临床容易误诊和漏诊,特别是以神经系统症状...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为累及外分泌腺的慢性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可累及多个系统,但神经系统损害相对少见。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并发神经系统损害具有多样性、反复性,临床容易误诊和漏诊,特别是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时需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进而采取相应的辅助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这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神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痫持续状态后并发选择性皮层坏死MR表现1例报告 被引量:4
2
作者 吴燕敏 陈跃鸿 +2 位作者 张梅芳 杨妙雄 陈文伙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33-233,238,248,252,共4页
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是指癫痫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min以上。它可以选择性引起神经元的坏死,在人类尸检及动物实验上已经得到证实_l_“。但对于人类癫痫持续状态引起的选择性皮层坏死... 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是指癫痫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min以上。它可以选择性引起神经元的坏死,在人类尸检及动物实验上已经得到证实_l_“。但对于人类癫痫持续状态引起的选择性皮层坏死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表现文献上报告尚不多,我们报告1例典型癫痫持续状态后并发选择性皮层坏死MRI表现,以期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持续状态 坏死 MR表现 皮层 并发 癫痫发作 MRI表现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误诊1例 被引量:5
3
作者 易婷玉 陈跃鸿 +3 位作者 吴宗忠 陈文伙 陈柏龄 郭婷辉 《中国卒中杂志》 2011年第11期891-894,共4页
1病例介绍患者,女,66岁,以“进行性四肢麻木、无力5d”于2010年7月11日收住入院。入院前5d无明显诱因于安静休息时突然出现四肢远端麻木,呈针刺样,伴有四肢无力,手指活动不灵活,
关键词 脑梗死 延髓 误诊 格林-巴利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四氮点燃模型大鼠海马苔藓纤维出芽与Cdk5/p35表达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田发发 郭婷辉 +5 位作者 陈金梅 马云峰 曾畅 李凤容 王新华 傅晶晶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01-1107,共7页
目的:动态观察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5(cyclin-dependent kinase 5,Cdk5)和调节亚基p35在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e,PTZ)致痫大鼠海马各区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苔藓纤维出芽(mossy fiber sprouting,MFS)的关系,以探讨其在癫痫发病机制中的... 目的:动态观察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5(cyclin-dependent kinase 5,Cdk5)和调节亚基p35在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e,PTZ)致痫大鼠海马各区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苔藓纤维出芽(mossy fiber sprouting,MFS)的关系,以探讨其在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SD雄性成年大鼠120只,随机分为PTZ组和对照组;PTZ组分为PTZ第1次注射后3 d、1周、2周、4周、6周共5个亚组,每亚组12只,对照组随机分为5个亚组,与PTZ组各时间点对应。以上各亚组再分2个小组,每小组6只大鼠,分别进行(1)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检测各时间点Cdk5与p35蛋白和mRNA在海马CA1和CA3区、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和门区的表达;(2)Timm染色并评分。结果:PTZ组大鼠上述各区Cdk5和p35 mRNA在第3天时表达即有明显上调(P<0.01),第4周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第6周时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各区Cdk5和p35蛋白表达从第3天起即上调(P<0.01),第2周时最强,其后下调,至第6周接近或达到对照组水平。PTZ组CA3区在点燃前MFS评分1~4分,点燃后MFS评分4~5分。MFS的变化趋势与Cdk5和p35的表达一致。结论:海马Cdk5/p35的表达变化可能参与苔藓纤维出芽,从而促进癫痫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四氮 点燃模型 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 苔藓纤维出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柏龄 陈文伙 陈跃鸿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88-1490,共3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漳州市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43例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狭窄组)的危险因素,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所有除外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102... 目的:探讨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漳州市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43例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狭窄组)的危险因素,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所有除外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102例(对照组)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饮酒史、糖尿病、高脂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烟、高血压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这3个因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吸烟史、高血压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行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与椎动脉狭窄开口相关性最高(P=0.003,OR=2.605),吸烟(P=0.009,OR=2.071)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P=0.031,OR=1.952)次之。结论: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椎动脉开口狭窄的重要相关危险因素,应加强高血压病的管理和治疗,加强戒烟宣传工作,加强脑卒中二级预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动脉开口狭窄 LOGISTIC回归分析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截瘫为首发症状的腹主动脉栓塞一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石炎川 吴宗忠 +1 位作者 易婷玉 陈跃鸿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312-314,共3页
患者男性,59岁。因突发双侧下肢无力、麻木8h,于2008年10月9日入我院治疗。患者于入院前8h,劳动中突发腰部剧烈酸痛并向腹部放射,呈束带感,大汗淋漓,双侧下肢麻木、疼痛、无力,不能站立行走,小便困难、尿潴留,大便未解。至当... 患者男性,59岁。因突发双侧下肢无力、麻木8h,于2008年10月9日入我院治疗。患者于入院前8h,劳动中突发腰部剧烈酸痛并向腹部放射,呈束带感,大汗淋漓,双侧下肢麻木、疼痛、无力,不能站立行走,小便困难、尿潴留,大便未解。至当地医院就诊,腰椎X线检查未见异常,建议转诊,遂急诊转入我院。患者既往有游走性大关节酸痛10余年,劳力性气短,不能耐受重体力活动,反复活动后出现气短、胸闷、心悸、双侧下肢浮肿等症状,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不规则服药(具体不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瘫 血栓栓塞 主动脉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复杂多发性大动脉炎1例
7
作者 陈文伙 陈跃鸿 +4 位作者 吴宗忠 吴燕敏 陈柏龄 易婷玉 张梅芳 《中国卒中杂志》 2011年第7期564-567,共4页
患者男,39岁,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能5d”于2010年1月6日收住我院。患者入院前5d无明显诱因活动中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伴右上肢麻木、持物不稳,尚能行走,但不稳,伴头晕,无视物旋转、耳鸣、听力减退,伴双额部头痛,呈阵发... 患者男,39岁,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能5d”于2010年1月6日收住我院。患者入院前5d无明显诱因活动中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伴右上肢麻木、持物不稳,尚能行走,但不稳,伴头晕,无视物旋转、耳鸣、听力减退,伴双额部头痛,呈阵发性搏动性,伴不能言语,但能听懂他人话意,无呕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炎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类型的低灌注脑梗死1例
8
作者 陈文伙 陈跃鸿 +4 位作者 吴宗忠 陈柏龄 吴燕敏 易婷玉 张梅芳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1期45-49,共5页
1病例介绍 患者,男,49岁,主因“反复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4d,加重伴胡言乱语1d”于2012年3月21日收住我院。患者入院前4d无明显诱因活动中突发一过性左侧肢体无力,持物及行走不稳,伴左。
关键词 脑梗死 低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良好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甘淑娟 易婷玉 +1 位作者 白雪松 陈文伙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86-395,共10页
目的 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术后90 d良好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基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神经内科前瞻性登记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数据库,回顾性纳入2015年2月至2021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 目的 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术后90 d良好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基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神经内科前瞻性登记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数据库,回顾性纳入2015年2月至2021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且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基础疾病、起病形式、术前是否接受静脉溶栓、是否为醒后卒中、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以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侧支循环[采用基底动脉CT血管成像(BATMAN)评分、后循环侧支评分(PC-CS)、基预底动脉闭塞血管造影侧支分级系统(ACGS-BAO)评估]及手术相关资料,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系统评估闭塞血管再通程度,闭塞血管完全再通定义为术后即刻mTICI分级2b~3级,部分再通定义为mTICI分级1~2a级。采用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mRS评分≤2分定义为良好预后,mRS评分>2分定义为不良预后,并依据预后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之间的基线资料、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结局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良好预后的相关因素,并绘制森林图。结果 共入组246例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90例,预后不良组156例,良好预后率为36.6%(90/246);术后即刻闭塞血管完全再通率为91.9%(226/246),部分再通率为2.8%(7/246),术后36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8.5%(21/246);术后随访3个月,病死率为30.9%(76/2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塞血管完全再通是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OR=13.990,95%CI:1.677~116.720),ACGS-BAO分级及pc-ASPECTS与预后呈正相关[OR(95%CI)分别为1.759(1.232~2.512)、1.438(1.138~1.818)],术前NIHSS评分与预后呈负相关[OR(95%CI)为0.948(0.917~0.979)],醒后卒中不利于术后90 d良好预后[OR(95%CI)为0.376(0.170~0.8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闭塞血管完全再通及高的ACGS-BAO分级、高pc-ASPECTS和低的术前NIHSS评分、非醒后卒中与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术后90 d良好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基底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预后 后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血管内治疗同期颈动脉支架植入对颈动脉串联病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燕敏 林定来 +5 位作者 易婷玉 林晓晖 陈荣城 潘志南 郑秀芬 陈文伙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2-79,共8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在急诊血管内治疗同期行颈动脉支架植入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以及急诊颈动脉支架植入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我科2015年5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31例发病24 h内行急诊血管内治... 目的探讨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在急诊血管内治疗同期行颈动脉支架植入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以及急诊颈动脉支架植入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我科2015年5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31例发病24 h内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根据急诊血管内治疗中是否同期行颈动脉支架植入将患者分为支架植入组(93例)和无支架植入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率与死亡率、急性期责任血管再闭塞率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根据术后90 d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67例)及预后不良组(64例),对术后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与无支架植入组相比,支架植入组患者年龄较大、罹患糖尿病者占比较高、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低、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术后90 d死亡率、术后sICH发生率、责任血管再闭塞率相较无支架植入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患者更年轻、入院时NIHSS评分较低、术后C臂CT检查有高密度影的患者占比较低、颅内出血和sICH发生率均较低、支架植入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低(OR=0.931,95% CI 0.886~0.979,P=0.005)、未发生sICH(OR=0.069,95% CI 0.008~0.628,P=0.018)及术后C臂CT检查未见高密度影(OR=0.187,95% CI 0.060~0.589,P=0.004)是急诊行血管内治疗的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未行支架植入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OR=4.583,95% CI 1.476~14.228,P=0.008)。结论对于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在急诊血管内治疗同期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是安全、可行的,并且急诊颈动脉支架植入是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串联病变 血管内治疗 颈动脉支架植入 预后 症状性颅内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