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某三甲医院73名护士离职原因及再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谢丽琴 郭舒文 +1 位作者 林小容 陈开珠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12期9-12,共4页
目的分析某三甲医院73名护士离职原因及再就业情况,探讨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减少护士离职的对策。方法对73名护士采取电话访谈方式了解离职原因及再就业情况。结果护士离职的主要原因依次为护理工作紧张压力大(87.67%)、工作环境不满意(... 目的分析某三甲医院73名护士离职原因及再就业情况,探讨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减少护士离职的对策。方法对73名护士采取电话访谈方式了解离职原因及再就业情况。结果护士离职的主要原因依次为护理工作紧张压力大(87.67%)、工作环境不满意(50.69%),科室人际关系紧张(41.10%)及考取外单位在编编制(38.36%)等6项原因。再就业包括继续从事护理专业(56.16%)、非护理专业(10.96%)、暂时休息(20.55%)等。结论应合理配置护士人力资源,缓解工作压力,实施更为人性化的管理,做好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等,以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降低离职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离职 再就业 调查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理性海盐水鼻腔冲洗对降低幼儿园中班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3
2
作者 罗春绸 方琼 +4 位作者 张丽芬 张淑芸 杨燕珍 林秀梅 严琳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1,共5页
背景学龄前儿童入幼儿园期间集体生活易引起较高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RTIs)的发生率。目的探讨生理性海盐水鼻腔冲洗对预防入幼儿园健康儿童发生AURTIs的效果研究,为托幼机构做好卫生保健提供理论基础。设计单中心RCT。方法以幼儿园中... 背景学龄前儿童入幼儿园期间集体生活易引起较高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RTIs)的发生率。目的探讨生理性海盐水鼻腔冲洗对预防入幼儿园健康儿童发生AURTIs的效果研究,为托幼机构做好卫生保健提供理论基础。设计单中心RCT。方法以幼儿园中班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随机抽样分组,本研究实施过程不设盲。干预组予常温下使用生理性海盐水喷雾洗鼻液及喷雾器行鼻腔护理,每日入园前和出园前各喷雾1次,持续一个学期中的在园日(96天192次)。根据2023年版《鼻腔盐水冲洗在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应用专家共识》推荐的操作方法。对照组班级每天不在入园和出园时有组织地干预。幼儿园保健医生登记每天2次鼻腔冲洗记录及不良反应,中断鼻冲洗时间、首次AURTIs上报时间,鼻部症状开始时间、缓解时间和消失时间,退出研究时间。数据剔除标准:CRF表中记录干预组中断鼻腔冲洗时间≥1周(包含周六和周日)的儿童;请假天数超过研究期间应上学天数的20%以上(≥19 d)的儿童;入组后中途退出(如转学等)的儿童;CRF表记录的研究期间有病历为依据的因非AURTIs疾病使用抗生素、抗病毒或抗支原体感染药物的儿童;CRF表中记录的首次发生AURTI或鼻部症状未在24 h内上报幼儿园的儿童。主要结局指标AURTIs发生率(入组48 h后首次发生AURTI人数/入组人数)。结果符合本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幼儿园中班儿童234名进入本文分析,干预组120名,对照组114名,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体重和实际在园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较对照组儿童在研究期间AURTIs发生率[55(45.8%)vs 81(71.0%)]和AURTIs平均次数[(0.7±1.0)vs(1.4±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男童女童、对照组男童女童AURTIs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较对照组男童和女童AURTIs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较对照组儿童首次出现鼻部症状的缓解时间[(2.3±1.0)d vs(2.8±0.9)d]和消失时间[(5.4±1.1)d vs(5.8±1.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3例发生轻微鼻出血,因儿童能耐受,故继续鼻腔冲洗干预,均未发生鼻部刺激感和耳痛等不良反应。结论生理性海盐水鼻腔喷雾冲洗护理可降低入幼儿园健康儿童AURTIs发生率及发生次数,同时可有效缓解AURTIs鼻部症状,缩短症状存在时间,临床操作简单方便,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性海盐水 鼻腔冲洗 健康学龄前儿童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儿脑损伤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9
3
作者 方小红 许丽萍 +3 位作者 林丽聪 陈雯雯 张浩 黄小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9-464,共6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损伤(BIPI)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出生且立即入住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的早产儿151例。采用颅脑B超和MRI检查诊断早产儿的BIPI(包括出血性脑损伤、缺血性脑损伤)发生...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损伤(BIPI)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出生且立即入住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的早产儿151例。采用颅脑B超和MRI检查诊断早产儿的BIPI(包括出血性脑损伤、缺血性脑损伤)发生情况,通过查阅病历的方法收集早产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早产儿发生出血性脑损伤、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 151例早产儿中,共发生BIPI 61例(40.4%),其中出血性脑损伤47例(31.1%),缺血性脑损伤33例(21.8%),出血性合并缺血性脑损伤19例(12.6%)。不同胎龄,产妇是否发生绒毛膜羊膜炎(HCA),新生儿期是否发生脓毒症、低氧窒息、代谢性酸中毒、进行机械通气早产儿的出血性脑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分娩方式、出生体质量及是否多胎,产妇是否发生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高血压、孕期感染、使用地塞米松,新生儿期是否发生低血糖、高碳酸血症、低碳酸血症、合并肺部并发症早产儿的出血性脑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是否发生HCA,新生儿期是否发生脓毒症、低氧窒息、进行机械通气早产儿的缺血性脑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胎龄、分娩方式、出生体质量及是否多胎,产妇是否发生GDM、妊娠期高血压、孕期感染、使用地塞米松,新生儿期是否发生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高碳酸血症、低碳酸血症、合并肺部并发症早产儿的缺血性脑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产妇是否发生HCA,新生儿期是否发生脓毒症、低氧窒息、代谢性酸中毒是早产儿发生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因素(P<0.05);产妇是否发生HCA,新生儿期是否发生脓毒症、低氧窒息是早产儿发生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早产儿的BIPI发生率较高;胎龄<32周,产妇发生HCA,新生儿期发生脓毒症、低氧窒息、代谢性酸中毒是其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早产 脑损伤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地塞米松溶液浸管预防早产儿PICC所致静脉炎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罗春绸 谢丽琴 +6 位作者 郑素珠 林玮玮 林秀梅 余小琴 陈少环 陈素贞 许丽琴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8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预防早产儿PICC所致静脉炎的效果及其安全性,并研究其合理剂量。方法将180例需行PICC置管术的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60例,均依据标准操作规范置入PICC,置管前分别采用0.08mg/mL(观察1...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预防早产儿PICC所致静脉炎的效果及其安全性,并研究其合理剂量。方法将180例需行PICC置管术的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60例,均依据标准操作规范置入PICC,置管前分别采用0.08mg/mL(观察1组)、0.04mg/mL(观察2组)地塞米松稀释液30mL及生理盐水30mL(对照组)浸泡PICC,浸泡时间均为5min。比较三组患儿置管术后静脉炎的发生率、出现时间、严重程度及其他并发症等。结果三组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程度及发生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观察1组静脉炎发生率及发生时间显著低于和迟于对照组(P<0.0125,P<0.05);观察2组与对照组相比,虽静脉炎发生时间推迟(P<0.05),但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5);使用地塞米松预处理后患儿静脉炎严重程度显著降低(P<0.01)。三组患儿其他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产儿PICC置管前,使用0.08mg/mL地塞米松溶液浸泡预处理导管,能减轻PICC所致静脉炎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且能延缓静脉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 导管预处理 地塞米松 生理盐水 静脉炎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预防早产儿静脉炎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被引量:8
5
作者 罗春绸 陈开珠 +5 位作者 杨李娜 张淑芸 陈少环 余小琴 林娟斌 朱凌燕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5期352-355,共4页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在预防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静脉炎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186例需行PICC置管术的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标准操作规范置入PICC,地塞米松组92例置管前使用地塞米...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在预防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静脉炎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186例需行PICC置管术的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标准操作规范置入PICC,地塞米松组92例置管前使用地塞米松0.08 mg·mL-1稀释液50 mL浸泡PICC导管,生理盐水组94例使用生理盐水50 mL浸泡PICC导管,浸泡时间均为5 min。比较两组患儿置管术后静脉炎的发生率、出现时间、严重程度及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地塞米松组静脉炎发生率14.1%(13/92),平均出现时间为(4.4±1.0)d,生理盐水组分别为33.0%(31/94)和(2.8±0.8)d,地塞米松组静脉炎严重程度低于生理盐水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产儿PICC置管前,使用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能降低PICC所致静脉炎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且能延缓静脉炎出现时间,未增加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 静脉炎 早产儿 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数量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家祥 翁开枝 +4 位作者 梅序桥 张宝忠 郑源海 柯专叶 吴阿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48-750,共3页
目的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及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的数量,并分析它们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鼻咽部分泌物的呼吸道合胞病毒。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71例RSV感染... 目的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及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的数量,并分析它们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鼻咽部分泌物的呼吸道合胞病毒。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71例RSV感染(轻度、中度和重度)细支气管炎患儿及48例正常婴幼儿外周血mDC及pDC的数量。结果 RSV感染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mDC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婴幼儿(P<0.01),pDC数量明显低于正常婴幼儿(P<0.01)。重度RSV感染细支气管炎患儿入院时外周血mDC、pDC数量均明显低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SV感染细支气管炎患儿早期外周血mDC明显升高、pDC降低。mDC数量越高,提示其病情越轻;pDC数量越低,提示喘息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支气管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肺出血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郑丽玲 吴斌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12-815,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新生儿肺出血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治疗的69例确诊为肺出血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关联因素,并以此为基础,... 目的:探讨影响新生儿肺出血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治疗的69例确诊为肺出血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关联因素,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新生儿肺出血死亡与吸入性肺炎、高胆红素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力衰竭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相关联。多元回归模型提示患儿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OR=6.90,95%CI:1.51-31.42)和心力衰竭(OR=9.62,95%CI:1.71-54.15),以及肺出血前MPV〈11 fl(OR=7.01,95%CI:1.48-33.31),是肺出血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并存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力衰竭及MPV值低的新生儿肺出血应采取更积极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肺出血 死亡 高危因素 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细胞淋巴瘤患者β-catenin和P-GSK-3β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何金水 黄轶群 +3 位作者 翁剑鸣 肖丽云 翁开枝 马旭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07-410,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经典Wnt信号通路中β-catenin和P-GSK-3β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异常表达,探讨其与MCL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β-catenin蛋白和P-GSK-3β蛋白在套细胞淋巴瘤和增生性淋巴结炎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目的:通过检测经典Wnt信号通路中β-catenin和P-GSK-3β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异常表达,探讨其与MCL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β-catenin蛋白和P-GSK-3β蛋白在套细胞淋巴瘤和增生性淋巴结炎中的表达差异。结果:套细胞淋巴瘤组的β-catenin蛋白异常表达为73.33%,明显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中的异常表达6.7%(P<0.05);P-GSK-3β在套细胞淋巴瘤组阳性率为66.67%,显著高于其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中的表达16.67%(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两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852,P<0.01)。结论:套细胞淋巴瘤存在β-catenin和P-GSK-3β蛋白的异常高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细胞淋巴瘤 Β-连环素 P-GSK-3β GSK-3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catenin特异性抑制剂XAV939对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增殖抑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何金水 黄轶群 +3 位作者 翁剑鸣 肖丽云 翁开枝 马旭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11-415,共5页
目的:通过短发夹RNA(shRNA)干扰β-catenin基因的表达及使用β-catenin特异性抑制剂XAV939作用于套细胞淋巴瘤(MCL)Jeko-1细胞株,了解特异性抑制β-catenin活性对Jeko-1细胞增殖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构建β-catenin shRNA真核表达... 目的:通过短发夹RNA(shRNA)干扰β-catenin基因的表达及使用β-catenin特异性抑制剂XAV939作用于套细胞淋巴瘤(MCL)Jeko-1细胞株,了解特异性抑制β-catenin活性对Jeko-1细胞增殖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构建β-catenin shRNA真核表达载体转染Jeko-1细胞,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鉴定干扰效果,用不同浓度XAV939处理MCL细胞株Jeko-1;应用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yclin D1、C-MYC、caspase-3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shRNA转染48 h后,RTPCR、Western blot检测发现,Jeko-1细胞的β-catenin的mRNA、蛋白表达下降;无论使用shRNA或抑制剂处理,均可抑制Jeko-1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凋亡相关蛋白BCL-2、Cyclin D1、C-MYC的表达下降,而BAX、caspase-3表达上升。结论:特异性抑制β-catenin活性能有效地抑制Jeko-1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发夹核糖核酸 XAV939抑制剂 β-连环素套细胞淋巴瘤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细菌性肺炎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秋玲 翁开枝 +3 位作者 朱玲 梅序桥 许丽萍 林捷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67-1070,共4页
目的检测新生儿细菌性肺炎患者外周血总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及其各亚群百分率的变化,探讨NK细胞在其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8例新生儿细菌性肺炎患者及18例正常新生儿的总NK细胞及其各亚群占外周血总淋巴细胞百分率... 目的检测新生儿细菌性肺炎患者外周血总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及其各亚群百分率的变化,探讨NK细胞在其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8例新生儿细菌性肺炎患者及18例正常新生儿的总NK细胞及其各亚群占外周血总淋巴细胞百分率,住院天数在10 d以内(含10 d)为A组、住院天数10 d以上为B组;入院时外周血白细胞的数量<5.0×109/L或>20.0×109/L者为重度感染组,5.0×109/L<外周血白细胞数量<20.0×109/L者为轻度感染组。结果新生儿细菌性肺炎患者外周血总NK细胞及CD3-CD56negCD16bright百分率低于正常新生儿(P<0.01),但NK细胞CD3-CD56bright CD16neg/dim及CD3-CD56dimCD16bright亚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CD3-CD56negCD16bright亚群百分率低于正常新生儿(P<0.01),而总NK细胞及其他亚群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总NK细胞及CD3-CD56negCD16bright亚群百分率低于正常新生儿(P<0.01),且B组总NK细胞及各亚群百分率低于A组(P<0.05)。重度感染组总NK细胞及其各亚群百分率明显低于轻度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细菌性肺炎患者病情越重住院时间越长,总NK细胞及其各亚群百分率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细菌性肺炎 自然杀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基因突变及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翁开枝 郑湧智 +2 位作者 庄树铨 陈海榅 乐少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11-1818,共8页
目的:分析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患者相关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福建省多中心19例JMML患儿的基因突变结果及临床资料,并根据基因突变结果,分为伴PTPN11基因突变组和不伴有PTPN11... 目的:分析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患者相关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福建省多中心19例JMML患儿的基因突变结果及临床资料,并根据基因突变结果,分为伴PTPN11基因突变组和不伴有PTPN11基因突变组,比较2组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19例JMML患儿中,男14例,女5例,男∶女:2.8∶1。诊断中位年龄13(3-48)个月,19例中14例(73.68%)<2岁。首诊症状以腹胀、发热多见,所有患儿均有脾肿大。诊断时白细胞数39.82(4.53-103.4)×109/L,单核细胞数4.37(1.04-23.12)×109/L。8例(42.11%)血红蛋白F高于同年龄正常高值。所有患儿费城染色体及BCR-ABL1融合基因均阴性。19例患儿中,1例突变基因检测阴性,18例检测出JMML相关突变基因,其中PTPN11突变7例(36.84%),K-Ras突变6例(31.58%),NF1突变2例(10.53%),N-Ras突变2例(10.53%),同时检出NF1和N-Ras复合突变1例(5.26%)。仅接受支持治疗的15例均死亡,中位生存期9.2(0.4-58.1)个月;4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死亡,3例存活。相比不伴有PTPN11基因突变组,伴有PTPN11基因突变组血红蛋白F高于同年龄正常值的患者比例更高(P=0.048),中位生存期更短(P=0.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JMML以男性婴幼儿多见,基因突变类型以PTPN11和Ras突变多见,如不及时干预,多数患儿短期内死亡。积极建议患儿尽早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基因突变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溶液封管预防经外周静脉导管输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罗春绸 蔡惠贞 +2 位作者 姚秀娥 吴桑 黄志芬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溶液封管在预防经外周静脉导管(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PVC)输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便利抽样法选择某院骨科需静脉输注甘露醇治疗的患者39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溶液封管在预防经外周静脉导管(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PVC)输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便利抽样法选择某院骨科需静脉输注甘露醇治疗的患者39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94例,采用0.1mg/ml地塞米松封管溶液5ml进行脉冲封管;对照组198例,采用生理盐水5ml进行脉冲封管。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及PVC留置天数以及其他PV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甘露醇总使用血管数368条,发生静脉炎血管数为41条,发生率为11.14%。对照组甘露醇总使用血管数374条,发生静脉炎血管数为76条,发生率为2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PVC留置时间分别为(2.88±1.60)d及(2.62±1.5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两组患者在其他PV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封管溶液PVC输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有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留置针 封管溶液 地塞米松 静脉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学龄前儿童入幼儿园前后鼻咽部病原学变化的队列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罗春绸 蔡惠贞 +5 位作者 张月葵 蔡梦云 林秀梅 刘玲红 严琳 谢丽琴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1-204,共4页
目的:了解入托儿童第1次上呼吸道感染(AURTIs)咽拭子标本病原学演变。方法:以幼儿园为队列研究现场,以首次入托的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入幼儿园生活作为暴露因素,于入托前体检时、入托48 h后第1次发生AURTIs时、1个学期结束时(未发生... 目的:了解入托儿童第1次上呼吸道感染(AURTIs)咽拭子标本病原学演变。方法:以幼儿园为队列研究现场,以首次入托的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入幼儿园生活作为暴露因素,于入托前体检时、入托48 h后第1次发生AURTIs时、1个学期结束时(未发生AURTIs的学龄前儿童),用咽拭子采集鼻咽部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型(Iva)、B型(Ivb)、副流感病毒Ⅰ型(PIVⅠ)、Ⅱ型(PIVⅡ)、Ⅲ型(PIVⅢ)病毒、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检测。结果:115例学龄前入托儿童进入本文分析,平均3.4岁。入托前体检时培养出细菌114例,共培养出9种细菌,平均每例(3.3±0.8)种,检出支原体阳性1例(1.1%)。91例(79.1%)在学期期间第1次AURTIs,共培养出12种细菌。第1次AURTIs较入托时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化脓性链球菌细菌数量鉴定≥3+的例数有所增加。检出支原体和病毒25例(27.5%),其中支原体14例,Iva 5例,PIVⅠ、Ivb、ADV各2例。学期结束时24例学龄前儿童未发生AURTIs,共培养出9种细菌,平均每例(3.6±0.5)种;学期结束时较入托时仅化脓性链球菌细菌数量鉴定≥3+增加了1例,均未检出支原体、衣原体和病毒。115例学龄前健康儿童入托时和24例在学期期间未发生AURTIs的定植菌包括奈瑟菌属、草绿色链球菌、微球菌、革兰阳性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和化脓性链球菌。结论:79.1%健康学龄前儿童入托后发生AURTIs,以细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化脓性链球菌)、支原体和病毒(Iva、PIVⅠ、Ivb、ADV)感染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上呼吸道感染 鼻咽部病原学 细菌 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