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T_(1)WI增强不同机器学习模型鉴别胶质母细胞瘤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被引量:1
1
作者 林钱森 余红 +2 位作者 潘美娟 陈杰云 孟莉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基于T_(1)WI增强图像采用六种不同机器学习分类算法构建预测胶质母细胞瘤(GBM)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模型,比较不同机器学习模型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经病理证实的GBM 57例和PCNSL 49例患者... 目的:基于T_(1)WI增强图像采用六种不同机器学习分类算法构建预测胶质母细胞瘤(GBM)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模型,比较不同机器学习模型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经病理证实的GBM 57例和PCNSL 49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应用ITK-SNAP软件在术前T1WI增强图像手动逐层勾画瘤体感兴趣区(ROI)。基于慧医汇影放射组学Radcloud平台进行ROI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并采用方差阈值法(阈值>0.9)、单变量特征选择法(P<0.01)和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ASSO)进行特征降维,筛选出的特征采用支持向量机、极致梯度提升、逻辑回归(LR)、线性判别分析(LDA)、随机森林、K近邻等6种分类器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使用5折交叉验证方法进行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6种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模型之间AUC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共提取1 688个影像组学特征,经过特征降维及筛选后保留显著特征(5折交叉验证、每组分别25、10、31、17、14个特征)构建预测模型,6种模型中LDA、LR模型诊断效能最佳,在5折交叉验证集中LDA、LR模型平均AUC分别为0.965、0.958,准确度为87.8%、89.6%,敏感度为86.0%、86.0%,特异度为89.4%、93.0%。6种模型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T_(1)WI增强图像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机器学习模型可用于预测GBM与PCNSL且准确率较高,其中LDA、LR模型诊断效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ke-Davidoff-Masson综合征癫痫持续状态伴急性交叉性小脑失联络一例 被引量:1
2
作者 余红 林钱森 孟莉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7-428,共2页
病例资料患者,男,31岁,因发作性抽搐20余年,抽搐发作9小时入院。20余年前患者首次出现强直性阵挛发作,于入院前9小时再发抽搐,发作时双上肢阵挛性抽搐、双下肢强直阵挛性抽搐,伴意识丧失,每次持续4~5 min,发作间隔意识未恢复至基线水平... 病例资料患者,男,31岁,因发作性抽搐20余年,抽搐发作9小时入院。20余年前患者首次出现强直性阵挛发作,于入院前9小时再发抽搐,发作时双上肢阵挛性抽搐、双下肢强直阵挛性抽搐,伴意识丧失,每次持续4~5 min,发作间隔意识未恢复至基线水平。查体部分合作,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1级。颅脑MRI检查:入院前5个月常规颅脑MRI平扫示右侧大脑半球萎缩并同侧颅骨骨质不均匀增厚及鼻窦过度通气,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性小脑失联络 癫痫持续状态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门静脉癌栓伴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栓塞治疗
3
作者 朱聪辉 詹可芳 +1 位作者 陈斯经 万建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3年第6期329-332,共4页
目的探讨聚乙烯醇颗粒(PVA)配合碘油乳剂栓塞治疗门静脉癌栓伴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24例原发性肝癌伴有门静脉癌栓伴APS患者进行选择性TACE,根据肿瘤血供特点,采用不同的PVA及碘油乳剂注入方式,对分流血管及肿... 目的探讨聚乙烯醇颗粒(PVA)配合碘油乳剂栓塞治疗门静脉癌栓伴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24例原发性肝癌伴有门静脉癌栓伴APS患者进行选择性TACE,根据肿瘤血供特点,采用不同的PVA及碘油乳剂注入方式,对分流血管及肿瘤血供进行栓塞。术后观察APS闭塞情况、肿瘤大小变化、生存期等指标。结果 24例中,23例治疗后APS闭塞;多次治疗后19例肿瘤体积缩小,5例病情进展;3、6、12个月及以上生存率分别为95.83%(23/24)、79.17%(19/24)、79.17%(19/24)。结论 PVA配合碘油乳剂超选择栓塞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伴APS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动静脉分流 化学栓塞 治疗性 聚乙烯醇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及多模态影像表现 被引量:1
4
作者 林钱森 廖伟华 +1 位作者 陈杰云 孟莉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98-1504,共7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及多模态影像表现,旨在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弥漫性PCNSL患者的临床及多模态影像学资料。结果:11例中男7例、女4例,年龄34~67岁,平均(53.5±8.7)... 目的:探讨弥漫性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及多模态影像表现,旨在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弥漫性PCNSL患者的临床及多模态影像学资料。结果:11例中男7例、女4例,年龄34~67岁,平均(53.5±8.7)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病程2周~6个月。6例行血清及脑脊液寡克隆区带检查,3例行自身免疫抗体、中枢脱髓鞘四项检测,均为阴性结果。11例的主要影像表现为非对称性弥漫性脑白质病变,以深部脑白质或皮质脊髓束分布为主。10例行CT平扫,病灶呈稍低密度影5例,低~稍高密度影5例。11例均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病灶在T_(1)WI上呈等~稍低信号,在T_(2)WI上呈稍高信号,FLAIR图像上呈高信号;增强后呈散在斑点状或斑片状强化。5例短期复查,其中4例显示病变大小及强化范围均较前进展,其中2例出现结节或团块状明显强化。9例行DWI检查,7例表现为部分病灶扩散轻度受限,2例表现为病灶扩散明显受限。5例行1H-MRS检查,示病灶区的Cho峰增高、NAA峰减低,3例出现Lac峰、2例可见高耸的Lip峰。5例行SWI检查,病变内磁敏感信号(ILSS)分级均为0级。2例行DTI检查,显示病变区域白质纤维束破坏、中断,FA值明显减低。4例行PET-CT检查,病灶呈稍高代谢3例,高代谢1例。结论:非对称性弥漫性脑白质病变、以深部脑白质或皮质脊髓束分布为主、增强后主要呈斑点状或斑片状强化、短期复查显示病变进展较快时应考虑弥漫性PCNSL的可能,临床资料结合多模态成像可提高对弥漫性PCNSL的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多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