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泉州地区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现状及预后Nomogram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2
1
作者 林永年 黄亚兰 +5 位作者 邓金兰 邱燕燕 黄秋燕 刘江福 郭如意 高艺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1,共7页
目的通过对泉州地区艾滋病(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现状、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为AIDS机会性感染的科学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确诊并接受住院治疗的172例AIDS合... 目的通过对泉州地区艾滋病(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现状、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为AIDS机会性感染的科学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确诊并接受住院治疗的172例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机会性感染情况,采用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确定影响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将独立预测因素引入R软件,根据各因素回归系数绘制预后Nomogram模型。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对该模型的区分度进行标定,利用校准图阐明Nomogram预测的预后与实际预后之间的关系,并采用决策曲线(DCA)对Nomogram模型的临床效用进行验证。结果172例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中,机会性感染共有8种,其中细菌性肺炎占比最高,达54.65%,其次为口腔白斑,占51.74%,肺孢子菌肺炎占43.60%,带状疱疹占28.49%,肺结核占21.51%,感染性腹泻占19.77%,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占12.79%,巨细胞病毒感染最低,仅占10.47%。男性明显多于女性,18~39岁人群居多。年龄、感染种数、基因型耐药、CD4+T淋巴细胞水平是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校准曲线及DCA显示Nomogram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临床有效性,且精准区分度较好。结论年龄、感染种数、基因型耐药、CD4+T淋巴细胞水平等因素是影响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预后的主要因子,而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能发挥较好的临床预测能力和有效性,为临床早识别、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机会性感染 预测模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结核分枝杆菌、梅毒螺旋体感染1例 被引量:3
2
作者 麻海龙 张少平 +2 位作者 刘江福 林惠宇 朱焱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2-564,共3页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感染的病例报道已常见,HIV感染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病例偶见报道,HIV感染者同时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罕见。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感染的病例报道已常见,HIV感染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病例偶见报道,HIV感染者同时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罕见。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于2018年7月29日收治1例HIV感染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结核分枝杆菌、梅毒螺旋体感染,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马尔尼菲篮状菌 结核分枝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诺卡菌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3
作者 林志强 刘江福 +1 位作者 朱焱 陈婷婷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了解拟诺卡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案。方法对1例拟诺卡菌所致皮肤感染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以"拟诺卡菌"为主题词检索万方、维普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以"Nocardiopsis"为主题词检索PubMed数据库,获取文献报道... 目的了解拟诺卡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案。方法对1例拟诺卡菌所致皮肤感染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以"拟诺卡菌"为主题词检索万方、维普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以"Nocardiopsis"为主题词检索PubMed数据库,获取文献报道的拟诺卡菌所致感染的病例,筛选并总结分析病例资料。结果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报道的1例病例因鱼刺刺伤左手指出现左臂多发性肿物,诊断为拟诺卡菌所致皮肤感染,经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治疗5个月后基本痊愈。文献检索到7例拟诺卡菌感染患者,包括该院病例共8例,其中皮肤感染4例、播散性感染2例、肺部及鼻感染各1例。4例皮肤感染患者中,3例患者分别被土豆叉、牙签、鱼刺刺伤所致感染。另外4例患者可能因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感染。3例皮肤感染患者采用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治疗,最终均治愈;其余5例患者治疗方案不一,1例患者死亡,其余患者均治愈。结论拟诺卡菌可在多种环境中定植,皮肤被刺伤后可致感染。临床诊断需要依赖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不宜经验性选用头孢菌素进行治疗,建议将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作为拟诺卡菌感染的首选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诺卡菌 鱼刺伤 皮肤软组织损伤 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者HBsAg/HBV DNA比率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郑怡娟 余雪平 +7 位作者 郭如意 柯邵鹏 李菊兰 王星 何秀华 林志鹏 林成祖 苏智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8-563,共6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HBsAg/HBV DNA比率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6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CHB-LM)患者、24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CHB-S)患者和2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患者入院时及40例CHB患者治疗12周...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HBsAg/HBV DNA比率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6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CHB-LM)患者、24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CHB-S)患者和2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患者入院时及40例CHB患者治疗12周的外周血;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等指标,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水平,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HBV DNA。结果 HBV-LC组HBsAg和HBV DNA均明显低于CHBLM(Z=-3.416和-2.636,均P<0.05)、CHB-S组(Z=-2.499和-2.407,均P<0.05),HBsAg/HBV DNA比率均稍高于CHB-LM、CHB-S组(均P>0.05);CHB-LM和CHB-S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0.649、-0.032和-0.885,均P>0.05)。HBeAg阴性组的HBsAg、HBV DNA水平均高于HBeAg阳性组(Z=-2.662和-4.950,P=0.008和<0.001),HBsAg/HBV DNA比率较HBeAg阳性组明显升高(Z=-2.544,P=0.011)。治疗12周与治疗前比较,完全应答组HBsAg、HBV DNA均明显下降(Z=-2.103和-3.297,P=0.035和0.0002),HBsAg/HBV DNA比率明显升高(Z=-3.233,P=0.01);部分应答组HBV DNA明显下降(Z=-2.666,P=0.005),HBsAg/HBV DNA比率明显升高(Z=-2.666,P=0.000 4),HBsAg水平稍下降(Z=-1.600,P=0.110);无应答组HBV DNA明显下降(Z=-3.059,P=0.023),HBsAg稍下降(Z=-0.341,P=0.733),但HBsAg/HBV DNA比率升高(P>0.05)。HBsAg/HBV DNA比率与PLT(r=0.561,P=0.002)呈明显正相关。HBsAg/HBV DNA比率预测病毒学完全应答的曲线下面积AUC(0.643)高于HBsAg(0.580)和HBVDNA(0.433)。结论进展性HBV-LC和HBeAg阴性CHB患者HBsAg/HBV DNA比率偏高,且升高的HBsAg/HBV DNA比率与抗HBV治疗疗效欠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HBSAG HBV DNA HBsAg/HBV DNA比率 核苷(酸)类似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针穿刺确诊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杨金玲 仇以利 +5 位作者 王婉玲 朱焱 蔡雪玉 刘江福 张宏图 陈一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0-445,共6页
目的分析马尔尼菲篮状菌(TM)感染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TM感染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特点、病原体检查、治疗情况等。结果15例TM感染性淋巴结炎中,男14例,女1例,年龄26~67岁,平均(49.1±11.87)岁,... 目的分析马尔尼菲篮状菌(TM)感染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TM感染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特点、病原体检查、治疗情况等。结果15例TM感染性淋巴结炎中,男14例,女1例,年龄26~67岁,平均(49.1±11.87)岁,包括13例艾滋病和2例糖尿病患者,伴有颈部、锁骨上、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浅表淋巴结肿大。粗针穿刺的条索状淋巴结组织,其结构全部或部分被炎性病变所取代,8例显微镜下形态以吞噬病原体的组织细胞弥漫性浸润为主;5例以广泛凝固性坏死为主伴散在少量病原体及核碎屑;2例以成纤维细胞小结节状增生,形成肉芽肿结构的改变为主,多核巨细胞少、散在分布。病原体大小、形态较一致,呈圆形、椭圆形或腊肠状,团聚成簇,如桑葚样,淀粉酶消化后过碘酸希夫及六胺银染色可见包含横隔的菌体结构。15例患者血液、肺泡灌洗液、痰液或者淋巴结抽出液真菌培养均查见TM生长。临床及时抗真菌治疗,15例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结论TM感染性淋巴结炎往往是全身侵袭性TM病晚期阶段的突出表现之一,容易被临床误诊,通过淋巴结粗针穿刺活检及早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从而提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篮状菌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淋巴结 病理学 影像诊断 实验室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TLA及其负性调节慢性HBV感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郑怡娟 余雪平 苏智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83-1286,共4页
淋巴细胞的活化依赖于双信号的共同刺激,其中第一信号由抗原特异性受体T细胞受体( TCR )或B细胞受体( BCR )与抗原结合产生;第二信号由共刺激分子或共抑制分子介导产生。共刺激分子和共抑制分子统称为共信号分子,分别行使正向激... 淋巴细胞的活化依赖于双信号的共同刺激,其中第一信号由抗原特异性受体T细胞受体( TCR )或B细胞受体( BCR )与抗原结合产生;第二信号由共刺激分子或共抑制分子介导产生。共刺激分子和共抑制分子统称为共信号分子,分别行使正向激发作用和负向调节功能,两者发挥协同作用,共同维持机体的平衡[1]。共信号分子按照结构可分为两大家族:一类是免疫球蛋白( Ig )超家族(或称 B7/CD28超家族),包括 CD28、ICOS、CTLA-4、PD-1和BTLA( B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 );一类是肿瘤坏死家族( TNF )/TNF受体( TNFR )超家族[2],包括4-1 BB、CD27、CD30、HVEM 和 OX40。 BTLA 是继PD-1、CTLA-4后发现的第三个 CD28家族新成员[3],其配体并非B7家族成员,而是TNF家族的HVEM( Herpesvirus entry mediator ),打破了同种家族受体只与同一家族配体结合的观点。研究表明,与PD-1、CTLA-4一样, BTLA同样具有抑制T细胞反应及细胞因子产生的作用。在对乙肝病毒( HBV)感染的研究中也发现BTLA在病毒特异性T细胞上高表达,对T细胞增殖活性、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等均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现就BTLA及其配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慢性HBV感染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HBV感染 BTLA 负性调节 B7/CD28 LYMPHOCYTE CTLA-4 分泌细胞因子 信号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及其肝硬化患者HBsAg与HBV DNA定量变化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34
7
作者 余雪平 郭如意 +7 位作者 柯邵鹏 黄清流 林成祖 林志鹏 陈素梅 李菊兰 杨鹏雅 苏智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82-686,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患者HBs Ag定量和HBVDNA定量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集46例CHB轻中度患者(CHB-LM组),24例CHB重度患者(CHB-S组)和28例HBV-LC患者入院时及51例患者经核苷(酸)类似物(NA)抗病毒治...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患者HBs Ag定量和HBVDNA定量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集46例CHB轻中度患者(CHB-LM组),24例CHB重度患者(CHB-S组)和28例HBV-LC患者入院时及51例患者经核苷(酸)类似物(NA)抗病毒治疗4.08±3.06月时的血清标本;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 Ag水平,荧光PCR定量检测HBVDNA载量。多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检测,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 HBs 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组、CHB-S组和HBV-LC组中逐渐下降(χ2=12.537和8.381,P=0.002和0.015);CHB-LM组和CHB-S组HBs Ag和HBV DNA定量值均高于HBV-LC组(P<0.05);CHB-LM和CHB-S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649和0.032,P>0.05)。HBe Ag阳性患者HBs 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组、CHB-S组和HBV-LC组中呈下降趋势(χ2=6.146,P=0.046和1.009,P>0.05);CHB-LM组HBs Ag定量高于HBV-LC组(Z=-2.247,P=0.025)。HBe Ag阴性患者HBs 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组、CHB-S组和HBV-LC组中逐渐下降(χ2=7.196和14.658,P<0.05);CHB-LM组和CHB-S组HBs Ag和HBV DNA定量均高于HBV-LC组(P<0.01)。HBs Ag与HBVDNA定量水平在CHBLM组(r=0.389,P=0.009)、HBV-LC组(r=0.431,P=0.022)中均呈正相关性;而在CHB-S组中无相关性(r=0.348,P=0.104)。与NA抗病毒治疗前相比,51例患者治疗后HBs Ag水平略有下降(Z=-1.050,P=0.294),而HBVDNA水平明显下降(Z=-5.415,P<0.001);治疗后HBs Ag定量与HBVDNA定量无统计学相关性(r=0.241,P=0.111);且两者治疗前后的差值也无统计学相关性(r=0.257,P=0.085)。结论 HBs 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CHB-S和HBV-LC患者中逐渐降低,按照HBe Ag阳性和阴性分组后,这种趋势依然存在;HBs Ag和HBVDNA之间呈正相关,但并非绝对平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SAG HBVDNA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CD64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苏密龙 苏智军 +4 位作者 余雪平 郭如意 黄绿叶 康斌 杨伟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72-1076,共5页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对感染监测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4月~2012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单纯感染性疾病患者90例(其中急性细菌性感染30例,急性病毒性感染30例,慢性乙型肝炎30例)及...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对感染监测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4月~2012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单纯感染性疾病患者90例(其中急性细菌性感染30例,急性病毒性感染30例,慢性乙型肝炎30例)及健康对照者3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结果: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在急性细菌性感染组(102.16±35.65,22.91±21.66)、急性病毒性感染组(157.10±39.35.24.18±22.95)分别显著高于相应的急性细菌性感染治疗后组(47.22±16.38,4.21±3.69,均P〈0.001)、急性病毒性感染治疗后组(53.47.±14.95,2.72±1.29,均P〈0.001)及健康对照组(39.22±8.77,1.54±0.28,均P〈0.0{31);单核细胞CD64表达水平在急性病毒性感染组、慢性乙型肝炎组(55.13±16.87)分别高于急性细菌性感染组(P〈0.001)及健康对照组(P〈0.001)。单核细胞与巾性粒细胞CD64比值在急性病毒性感染组(13.96±14.59)、慢性乙型肝炎组(32.78±8.33)也分别高于急性细菌性感染组(6.23±3.10,P=0.008)及健康对照组(26.02±6.75,P=0.001);急性细菌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与m清PCT水平成正相关(r=0.762,P〈0.001)。结论:急性细菌性感染患者中性粒细胞CD64较单核细胞CD64表达明显上调.但其并不能用于区别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单核细胞CD64可作为敏感、通用的感染监测指标.其在病毒性感染时上调幅度最大。联合检测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CD64对临床感染的监测及评价抗感染治疗效果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FcgRI(CD64) 单核细胞FcgRI(CD64) 流式细胞术 急性细菌性感染 急性病毒性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reg/Th17比率的检测及其与肝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林振忠 余雪平 +4 位作者 苏智军 郭如意 明德松 黄绿叶 苏密龙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36-1040,共5页
目的:探讨Treg、Th17细胞及Treg/Th17比率与肝功能的相关性,以便更好地反映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脏免疫炎症。方法:收集41例HBeAg阳性CHB患者、29例HBeAg阴性CHB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细胞(CD4+CD25hi... 目的:探讨Treg、Th17细胞及Treg/Th17比率与肝功能的相关性,以便更好地反映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脏免疫炎症。方法:收集41例HBeAg阳性CHB患者、29例HBeAg阴性CHB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细胞(CD4+CD25highCD127low)和Th17细胞(CD3+CD8-IL-17+)的频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TGF-β1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等指标。结果:CHB患者Treg和Th17细胞的频数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Treg/Th17比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CHB患者Treg细胞频数与TBil、DBil和AST呈正相关(P<0.05),Th17细胞与以上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HBeAg阳性CHB患者Treg/Th17比率与TBil、DBil和ALT呈正相关(P<0.05),且随病情进展Treg/Th17比率呈上升趋势(P>0.05),TGF-β1则明显升高(P<0.05);HBeAg阴性患者Treg/Th17比率与ALT呈负相关(P<0.05)。综合治疗平均2个月后,HBeAg阳性患者Treg/Th17比率仍与TBil保持正相关(P<0.05)。结论:Treg细胞和Treg/Th17比率与CHB患者的肝功能具有良好相关性。监测Treg、Th17细胞及其比率,有助于反映CHB患者肝组织的免疫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TREG细胞 TH17细胞 TGF-Β1 肝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与肝组织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郭如意 余青 +4 位作者 余雪平 林志鹏 林成祖 林琪 苏智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7-401,408,共6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eAg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序列研究方法,搜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肝组织活检术的137例HBeAg阳性CHB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HBeAg滴度均采用微粒子免疫发...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eAg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序列研究方法,搜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肝组织活检术的137例HBeAg阳性CHB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HBeAg滴度均采用微粒子免疫发光法检测,血清HBV 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与血清HBeAg滴度呈负相关,与ALT水平呈正相关,与HBV DNA水平无相关性;血清HBeAg和ALT水平可独立预测肝组织炎症≥G2和纤维化≥S2,优于血清HBV DNA水平和年龄;且血清HBeAg预测肝组织炎症≥G2的价值优于ALT,而预测纤维化≥S2的价值略低于ALT。肝细胞HBcAg阳性组血清HBeAg、HBV DNA水平均高于肝细胞HBcAg阴性组(均P<0.01)。血清HBeAg滴度预测肝细胞表达HBcAg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02%和65.89%,高于血清HBV DNA(78.89%和43.21%)。血清HBeAg滴度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r=0.274,P=0.002),与ALT水平呈负相关(r=-0.212,P=0.013)。结论血清HBeAg与肝组织炎症程度及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血清HBeAg滴度预测肝组织炎症程度的价值优于年龄、血清ALT、HBV DNA水平,预测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低于ALT。血清HBeAg较血清HBV DNA更能反映肝细胞内HBV复制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HBEAG HBV DNA ALT 肝组织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严重程度与腹腔内脂肪面积、身体质量指数及腰围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志鹏 苏智军 +3 位作者 蒋建家 孙炳庆 林振忠 曾志雄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445-448,共4页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严重程度与腹腔内脂肪面积(VAT)、身体质量指数(BMI)及腰围(WC)的相关性。方法 127例NAFLD病例,根据彩超脂肪变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其中轻度61例、中度45例、重度21例,选择21例同期就诊的非...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严重程度与腹腔内脂肪面积(VAT)、身体质量指数(BMI)及腰围(WC)的相关性。方法 127例NAFLD病例,根据彩超脂肪变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其中轻度61例、中度45例、重度21例,选择21例同期就诊的非脂肪肝患者作为对照。所有研究对象均由专人测量身高、体重、WC,接受肝脏超声波检查及肝功能等检测,并接受腹部CT扫描,测量VAT、腹壁皮下脂肪面积(SAT)、腹部脂肪总面积(TA)。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者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方差不齐者以ANOVA(Welch法)比较,否则改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者再行两两比较。双变量正态分布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不服从双变量正态分布或等级变量资料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各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WC、VAT、TA、SAT、BMI、AST、ALT、GG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AFLD严重程度与BMI、WC、VAT、SAT、TA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67(P=0.000)、0.503(P=0.000)、0.473(P=0.000)、0.280(P=0.001)、0.465(P=0.000)。结论控制体重,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者,是预防NAFLD的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人体质量指数 体脂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相关预测因子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如意 余雪平 +3 位作者 苏智军 林成祖 林志鹏 林琪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LdT)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年的疗效,应用Logistic回归探讨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因子。方法收集58例采用LdT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分析其性别、年龄、基线ALT水平、基线HBV DNA载量、基线HBeAg和HBsA...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LdT)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年的疗效,应用Logistic回归探讨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因子。方法收集58例采用LdT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分析其性别、年龄、基线ALT水平、基线HBV DNA载量、基线HBeAg和HBsAg滴度与治疗3年时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BeAg血清转换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3年时ALT复常率为84.48%,HBV DNA阴转率为70.69%,HBeAg阴转率为50.00%,HBeAg血清转换率为43.10%。与ALT≤2倍正常值上限(2×ULN)相比,基线ALT>5×ULN的患者HBeAg转换率显著增高(P<0.05);与HBeAg≤100(S/CO)组相比,基线HBeAg>200 S/CO的患者HBeAg的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均显著下降(P<0.05);与HBV DNA≤6 log拷贝/ml组相比,HBV DNA>7 log拷贝/ml的患者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和HBeAg转换率下降显著(P<0.05);患者性别、年龄及基线HBsAg滴度对以上疗效指标无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仅基线HBeAg滴度低的患者更易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结论 LdT能有效恢复肝功能,抑制HBV复制和提高HBeAg血清转换;基线HBeAg滴度可预测LdT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的HBeAg血清转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e抗原 乙型 替比夫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株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的全基因组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志军 苏智军 +2 位作者 林成祖 郭如意 林万松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28-730,共3页
目的研究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变异特点。方法 PCR扩增并克隆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全基因组DNA,测序并进行基因结构分析。结果获得23株HBV全基因组DNA,它们均属于C或B基因型。与中国HBV B、C基因型参照序列相比,H... 目的研究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变异特点。方法 PCR扩增并克隆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全基因组DNA,测序并进行基因结构分析。结果获得23株HBV全基因组DNA,它们均属于C或B基因型。与中国HBV B、C基因型参照序列相比,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来源的HBV在表面抗原、P蛋白、X蛋白的反式激活区及增强子II/核心启动子区发生了一些有意义的共有变异。结论 HBV变异可能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变异 全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fh在慢性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14
作者 郑怡娟 余雪平 苏智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17-920,共4页
Tfh细胞是最近发现的第5个CD4^+Th细胞新亚群,主要定位于淋巴滤泡中,是T-B细胞相互作用的桥梁,主要在调节B淋巴细胞增殖、浆细胞分化及抗体类别转换等方面发挥作用。以上功能的实现与转录因子Bcl-6、细胞因子IL-21、趋化因子受体CXCR5... Tfh细胞是最近发现的第5个CD4^+Th细胞新亚群,主要定位于淋巴滤泡中,是T-B细胞相互作用的桥梁,主要在调节B淋巴细胞增殖、浆细胞分化及抗体类别转换等方面发挥作用。以上功能的实现与转录因子Bcl-6、细胞因子IL-21、趋化因子受体CXCR5、共刺激分子ICOS与CD40L及共抑制分子PD-1等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Tfh细胞功能的失调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免疫缺陷病等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Tfh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慢性肝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fh细胞 慢性肝脏疾病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