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服普萘洛尔对婴幼儿血管瘤MMP-2、MMP-9、TIMP-1、TIMP-2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李铭 陈幸生 +5 位作者 郭志辉 谢义德 詹明坤 周亚宽 江成鸿 陈小松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2403-2407,共5页
目的研究口服普萘洛尔前后婴幼儿血管瘤病灶内MMP-2、MMP-9、TIMP-1、TIMP-2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来我院就诊、年龄≤3个月、血管瘤病灶位于肢体或隐蔽部位、家属要求手术治疗却具备单独口服普萘洛尔治疗条件... 目的研究口服普萘洛尔前后婴幼儿血管瘤病灶内MMP-2、MMP-9、TIMP-1、TIMP-2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来我院就诊、年龄≤3个月、血管瘤病灶位于肢体或隐蔽部位、家属要求手术治疗却具备单独口服普萘洛尔治疗条件、排除口服普萘洛尔禁忌证、先前未接受过其他任何相关治疗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共39例。经过与家属沟通并征得其书面同意,先按口服普萘洛尔诊疗常规,口服用药前在局麻下夹取血管瘤体组织活检,后口服8周普萘洛尔[剂量:2 mg/(kg.d),分2次,每12小时用药],继而手术切除瘤体。采用免疫组化、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口服用药前后病灶组织内MMP-2、MMP-9、TIMP-1、TIMP-2表达水平的变化,计算口服用药前后病灶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免疫组化与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均提示,口服普萘洛尔后血管瘤病灶内MVD值明显减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t=18.458,P<0.01),MMP-2、MMP-9表达水平较用药前明显减少(P<0.01),TIMP-1、TIMP-2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且口服用药后上述4个因子免疫组化平均积分光密度、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与MVD值变化密切相关。结论普萘洛尔可下调血管瘤病灶内MMP-2、MMP-9的表达,上调TIMP-1、TIMP-2的表达,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普萘洛尔 MMP-2 MMP-9 TIMP-1 TIMP-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应用于股总静脉血栓临床分期 被引量:18
2
作者 洪登科 杨嘉嘉 +3 位作者 薛恩生 张宇 官云彪 李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00-1204,共5页
目的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应用于股总静脉血栓(CFVT)临床分期的价值。方法根据主诉发病时间将92例单侧CFVT患者分为急性期(1~14天,n=41)、亚急性期(15~30天,n=24)及慢性期(>30天,n=27),比较其二维超声评分及SWE所测杨氏模量... 目的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应用于股总静脉血栓(CFVT)临床分期的价值。方法根据主诉发病时间将92例单侧CFVT患者分为急性期(1~14天,n=41)、亚急性期(15~30天,n=24)及慢性期(>30天,n=27),比较其二维超声评分及SWE所测杨氏模量值。采用ROC曲线评价二维超声及SWE对急性期、慢性期CFVT的诊断效能。结果3期患者间二维超声评分及杨氏模量值总体比较(P均<0.001)及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杨氏模量值=13.50kPa为截断值,SWE诊断急性期CFVT的AUC为0.916(P<0.05),敏感度85.37%,特异度82.35%;以二维超声评分=2.00为截断值,二维超声诊断急性期CFVT的AUC为0.800(P<0.05),敏感度75.61%,特异度66.67%;2种方法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杨氏模量值=16.40kPa为截断值,SWE诊断慢性期CFVT的AUC为0.917(P<0.05),敏感度85.19%,特异度87.69%;以二维超声评分=2.03为截断值,二维超声诊断慢性期CFVT的AUC为0.842(P<0.05),敏感度87.21%,特异度69.23%;两种方法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SWE可用于判断CFVT临床分期,且效果好于常规超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股静脉 剪切波 弹性成像技术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诊疗相关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危险因素及治疗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周亚东 官云彪 +2 位作者 薛明 郑学洵 陈幸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3-246,共4页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入路介入诊疗过程中发生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IFPA)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就诊并接受经股动脉穿刺入路手术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统计分析术后IFPA发生及治疗...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入路介入诊疗过程中发生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IFPA)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就诊并接受经股动脉穿刺入路手术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统计分析术后IFPA发生及治疗情况。结果纳入经股动脉穿刺介入诊疗患者1605例,其中42例(2.61%)术后发生IFPA。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5.17,95%CI=1.92~13.93)、女性(OR=14.72,95%CI=6.06~35.78)、吸烟史(OR=20.90,95%CI=5.89~74.12)和置管溶栓(OR=6.25,95%CI=2.51~15.55)是IPFA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使用血管闭合装置(OR=0.03,95%CI=0.004~0.22)是IFPA发生的保护因素。42例IFPA患者中40例经超声定位手动按压破口治愈,2例通过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结论高龄、女性、有吸烟史及置管溶栓治疗患者经股动入路介入诊疗术后发生IFPA风险较高,应密切关注,早诊断早处理。采用血管闭合装置联合手动压迫可有效减少IFPA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股动脉 危险因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