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眼表疾病指数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和性能评价 被引量:131
1
作者 林晨 杨敏敏 郑虔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开发一个中文版的"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量表,并评价其信度和效度。方法经官方授权后,按照量表翻译的步骤翻译英文版"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为中文版COSDI。设置干眼组90人和对... 目的开发一个中文版的"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量表,并评价其信度和效度。方法经官方授权后,按照量表翻译的步骤翻译英文版"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为中文版COSDI。设置干眼组90人和对照组92人,均进行翻译后的问卷评估,抽取干眼组中28名志愿者2周后再次进行问卷评估,评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经过系统的翻译、回译及文化调适步骤后所得的COSDI量表运用于干眼症患者中,其克朗巴赫α系数在0.78~0.89之间,分半信度在0.66~0.86之间,重测信度的组内相关系数在0.75~0.91之间;经因子分析认为其结构效度良好;t检验认为其与对照组的判别效度良好。结论 COSDI符合中国的文化特点,其信度、效度均高,适用于干眼症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症 生活质量 量表 眼表疾病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及房角切开术操作规范专家推荐意见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秀兰 宋云河 +6 位作者 范肃洁 唐莉 卢岚 谢琳 唐广贤 原慧萍 周民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7-100,共4页
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在中国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严重眼病,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既往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PACG的手术方式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EI)联合小梁切除... 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在中国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严重眼病,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既往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PACG的手术方式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EI)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并发症较多。近年来PE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PACG被证实是安全和有效的,目前受到关注并且在我国已广泛开展,然而,PEI+GSL+GT手术治疗方案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国内部分青光眼专家根据PEI+GSL+GT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PACG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详细、完整的手术操作规范,对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麻醉方法、手术操作技术和围手术期用药方法提出推荐意见,使临床医生对该治疗方法的应用过程进行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微创青光眼手术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房角分离术 房角切开术 青光眼/手术疗法 推荐意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hlemm管手术是否适用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 被引量:9
3
作者 唐莉 原慧萍 +6 位作者 唐广贤 范肃洁 卢岚 周民稳 谢琳 聂昕 张秀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0-344,共5页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亚洲人群常见的青光眼类型,致盲率高,小梁切除术是其主要的手术治疗方式,但并发症较多。近年来,不依赖于滤过泡的青光眼微创手术治疗PACG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其中Schlemm管手术通过对Schlemm管的扩张、成...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亚洲人群常见的青光眼类型,致盲率高,小梁切除术是其主要的手术治疗方式,但并发症较多。近年来,不依赖于滤过泡的青光眼微创手术治疗PACG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其中Schlemm管手术通过对Schlemm管的扩张、成形或切开,解决Schlemm管和小梁网功能障碍,重新开放房水引流通道,达到降低眼压的目的,既往多用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治疗。然而,基于PACG的发病机制及其与POAG有共同的病理机制,Schlemm管手术是否可用于PACG的治疗引起了较多的争议。既往已有一些回顾性研究或前瞻性单臂研究表明,各类Schlemm管手术联合白内障摘出和房角分离术在PACG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相关高质量、高循证等级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有望为PACG的治疗方式带来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微创手术 SCHLEMM管 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在知觉性外斜视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陈彦茹 张俊华 +2 位作者 翁景宁 方丽君 王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13-1216,共4页
目的观察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在知觉性外斜视手术中的远期疗效,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的知觉性外斜视病例12例。外斜视度数均〉50△,患眼固视功能差。在斜视眼行外直肌超常量... 目的观察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在知觉性外斜视手术中的远期疗效,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的知觉性外斜视病例12例。外斜视度数均〉50△,患眼固视功能差。在斜视眼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缝合于原肌止点后12.0 mm)联合内直肌缩短术(4.0~7.0 mm),观察术后眼位、眼球运动、眼面外观及视功能远期疗效。结果随访13~27个月后,12例患者术后眼位正位,眼球外转稍有受限;眼面外观良好;均获得较稳定的患眼固视能力,但未建立明确的双眼视功能。结论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稳定了后徙外直肌的位置,减少了手术肌肉条数,具有安全可行、远期疗效稳定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觉性斜视 外斜视 外直肌超常量后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边虹膜切除联合房角分离及房角切开术操作规范专家推荐意见 被引量:6
5
作者 张秀兰 林凤彬 +6 位作者 范肃洁 唐莉 唐广贤 谢琳 卢岚 原慧萍 聂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1-103,共3页
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开展,其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的作用也逐渐突显。周边虹膜切除(SP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作为新型的微创联合术式,目前被证实在治疗合并透明晶状体或没有白内障手... 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开展,其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的作用也逐渐突显。周边虹膜切除(SP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作为新型的微创联合术式,目前被证实在治疗合并透明晶状体或没有白内障手术指征的中晚期PACG中是安全、有效的,目前在临床上已用于青光眼患者的治疗,但其手术操作及围手术期用药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影响了治疗效果的正确评价。国内部分青光眼治疗专家针对目前SPI联合GSL及GT治疗PACG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详细、完整的规范专家推荐意见,包括手术适应证、麻醉方法、手术部位、手术步骤、围手术期用药方法,以规范临床医生应用该技术治疗PACG的医疗过程,为更好地评价MIGS疗效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微创青光眼手术 周边虹膜切除术 房角分离术 房角切开术 推荐意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年资护士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26
6
作者 郭谊楠 许乐 +1 位作者 谢娜娜 余标君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7年第13期26-29,共4页
目的了解低年资护士心理韧性水平及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心理韧性水平以及社会支持两者的相关性。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14年11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在福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主要为内科、外科),临床工作的低年资护士230名为研究对象... 目的了解低年资护士心理韧性水平及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心理韧性水平以及社会支持两者的相关性。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14年11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在福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主要为内科、外科),临床工作的低年资护士23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中国版心理韧性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分析低年资护士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水平及其相关性。结果本研究中低年资护士心理韧性总分较低,为(63.08±12.97)分,且不同性别、有无长辈需要照顾、不同工作科室的护士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社会支持总分较低,为(35.77±6.02)分,不同婚姻状况、有无子女、有无长辈需要照顾者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两者间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提升低年资护士心理韧性,促进其适应工作,提升其护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年资护士 心理韧性 社会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近视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林文 刘秀珍 +2 位作者 张子武 郭彩庭 张巧红 《眼科新进展》 CAS 2001年第3期179-181,共3页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 aser in situ keratom ileusis,L ASIK)治疗高、中、低度近视的可预测性、稳定性及安全性。方法利用 SCMD公司生产的微型角膜刀及 Com pak- 2 0 0型准分子激光机对 2 93例 5 6 5眼近视行矫治手术 ...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 aser in situ keratom ileusis,L ASIK)治疗高、中、低度近视的可预测性、稳定性及安全性。方法利用 SCMD公司生产的微型角膜刀及 Com pak- 2 0 0型准分子激光机对 2 93例 5 6 5眼近视行矫治手术 ,根据屈光度进行分组 , 组 :- 1.5 0~ - 5 .75 D12 0眼 ; 组 :- 6 .0 0~ - 9.75 D2 30眼 ; 组 :- 10 .0 0~- 14.75 D 148眼 ; 组 :- 15 .0 0~ - 2 6 .0 0 D 6 7眼 ;术后随访 6 m o以上。结果术后 6 mo时各组裸眼视力分别为 :1.15± 0 .2 0、0 .92± 0 .2 2、0 .6 9± 0 .2 4、0 .44± 0 .2 2 ;其中≥ 1.0者分别为 91.7%、5 6 .7%、18.0 %、0 % ;≥ 0 .5者分别为 10 0 %、94.6 %、85 .8%、47.7% ,基本达到术前矫正视力 ;术后各组屈光度稳定 ,6 mo时分别为 - 0 .14D± 0 .6 1D、- 0 .43D±1.2 0 D、- 0 .5 7D± 1.47D、- 1.79D± 2 .5 7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L ASIK对矫治近视是有效且安全的 ,但应注意其潜在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近视 并发症 LASI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NA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对牛晶状体上皮细胞体外增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翁景宁 博士生 张惠蓉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9-201,共3页
目的使用增殖细胞核抗原反义寡脱氧核苷酸(PCNA ASODN)作用于牛晶状体上皮细胞,观察其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以探讨PCNA ASODN技术防治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新途径。方法应用3H-TdR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 目的使用增殖细胞核抗原反义寡脱氧核苷酸(PCNA ASODN)作用于牛晶状体上皮细胞,观察其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以探讨PCNA ASODN技术防治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新途径。方法应用3H-TdR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 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 PCNA ASODN 30~50 μmol/L可使细胞增殖显著受抑制,其 CPM值分别从对照组的 6 699. 67下降为 5 986. 33,5 525. 33和 5 154. 67,PCNA蛋白在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阳性率下调至12.32%,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CNA SODN组则作用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PCNA ASODN组与PCNA SODN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PCNA ASODN可以显著抑制牛晶状体上皮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其抑制作用可能通过阻断PCNA mRNA的翻译过程而影响 PCNA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上皮细胞 增殖细胞核抗原 反义寡脱氧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发性视神经炎的线粒体DNA 11778位点检测 被引量:2
9
作者 童 绎 高静娟 林经安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7-237,共1页
Leber病系线粒体DNA基因突变引起的母系遗传性疾病,有家族史者易诊断.现将一组散发性视神经炎患者进行mt-DNA 11778位点突变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散发性原因不明的视神经病变21例,男性15例,女性6例,发病年龄在11~2... Leber病系线粒体DNA基因突变引起的母系遗传性疾病,有家族史者易诊断.现将一组散发性视神经炎患者进行mt-DNA 11778位点突变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散发性原因不明的视神经病变21例,男性15例,女性6例,发病年龄在11~20岁16例,21~25岁3例,26~30岁1例,35岁1例.双眼20例,单眼1例.急性球后视神经炎4例,急性视神经乳头炎2例,视神经萎缩15例.视力0.06~0.1者16例,0.2者3例,0.4者2例;RAPD阳性14例;眼底呈程度不等视神经萎缩15例;眼底无异常4例;有视乳头充血,境界不清等2例;视野检查者18例,其中12例有中心暗点,5例有亚铃状暗点,10例周边视野缺损超过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发性视神经炎 DNA11778位点 LEBER病 基因突变 视神经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角镜下房角分离术治疗PACG操作规范专家推荐意见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秀兰 林凤彬 +7 位作者 唐广贤 原慧萍 谢琳 卢岚 范肃洁 唐莉 聂昕 周民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43-845,共3页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房角分离术(GSL)可通过分离粘连在房角上的虹膜组织而使关闭的房角结构重新开放,是MIGS治...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房角分离术(GSL)可通过分离粘连在房角上的虹膜组织而使关闭的房角结构重新开放,是MIGS治疗PACG的重要步骤。然而,目前我国GSL操作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影响了治疗效果的有效评价,也增加了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制定详细、完整的GSL操作规范专家推荐意见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是非常必要的。本专家组就GSL的适应证、手术麻醉方式、手术部位、手术步骤、房角分离范围、联合术式、围手术期用药等问题进行讨论,基于国内外重要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以及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对GSL技术提出专家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青光眼手术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房角分离术 专家意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模型探讨泪河的光学相干断层图像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晨 翁景宁 喻碧莺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02-60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成分组成的模拟泪河对光学相干断层(OCT)图像的影响以及OCT图像与裂隙灯照相图像的关系。方法建立一个泪河模型,向槽内加入水、油、血浆等不同物质,运用StratusOCT3扫描,观察其OCT图像特征并运用外部软件进行相关的测量;对... 目的探讨不同成分组成的模拟泪河对光学相干断层(OCT)图像的影响以及OCT图像与裂隙灯照相图像的关系。方法建立一个泪河模型,向槽内加入水、油、血浆等不同物质,运用StratusOCT3扫描,观察其OCT图像特征并运用外部软件进行相关的测量;对模拟泪河分别进行OCT扫描和裂隙灯照相,分别测量其泪河高度,并计算两种方法测量的组内相关系数(ICC),用于比较测量方法的可重复性。结果单纯的水、油均不能形成OCT图像,对于具有油脂层的液体可以在OCT上反映出来,其油脂的含量与OCT上脂质层的厚度呈高度正相关。OCT测量的泪河高度与裂隙灯照相结果呈高度相关,OCT结果低于裂隙灯照相结果。OCT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优于裂隙灯照相结果。结论泪液中的脂质层可能是泪河的OCT图像产生的基础。OCT测量结果与裂隙灯测量结果高度相关,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河分析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裂隙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散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复合性近视散光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文 刘秀珍 +2 位作者 郭彩庭 张子武 朱建琼 《眼科新进展》 CAS 2000年第2期132-133,共2页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散光性角膜切削术 (photoastigmatic refractive keratectomy,PARK )矫治复性近视散光的有效性、准确性和预测性。方法 采用 Comm pak- 2 0 0型准分子激光机 ,对 34例 46眼复性近视散光行角膜椭圆形切削 ,根据散...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散光性角膜切削术 (photoastigmatic refractive keratectomy,PARK )矫治复性近视散光的有效性、准确性和预测性。方法 采用 Comm pak- 2 0 0型准分子激光机 ,对 34例 46眼复性近视散光行角膜椭圆形切削 ,根据散光度大小分为 2组 :A组(- 1.75~ - 2 .75 D) ,B组 (- 3.0 0~ - 5 .2 5 D) ,并随访 0 .5 a以上 ,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屈光度、散光轴夹角的变化。结果 术后 0 .5 a视力≥ 0 .8者 44眼 (95 .7% ) ,屈光度在± 1.0 0 D内者 39眼 (84.8% ) ,其中 B组屈光度 (- 0 .6 6± 0 .5 2 D)明显高于 A组 (- 0 .19± 0 .6 7D)。 46眼散光及角膜散光矫正比例分别为 44 .2 %和 46 .2 % ,散光及角膜散光轴变化分别为 11.6 1°±9.97°和 12 .78°± 9.15°。B组被矫正的散光度明显高于 A组 ,但 A组角膜散光被矫正的比例(5 2 .8% )明显高于 B组 (30 .4% )。结论 PARK矫正复合性近视散光效果明显 ,但散光度越高 ,欠矫及回退的可能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散光 准分子激光 角膜切削术 PA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普钠对牛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13
作者 胡建石 翁景宁 +2 位作者 郑志竑 赵蓉 翁景宁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 探讨硝普钠对体外培养的牛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为后囊混浊的药物预防提供新线索。方法传代培养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经硝普钠处理后,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并采用MTT法测定硝普钠对其增殖的影响。结果 硝普钠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 目的 探讨硝普钠对体外培养的牛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为后囊混浊的药物预防提供新线索。方法传代培养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经硝普钠处理后,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并采用MTT法测定硝普钠对其增殖的影响。结果 硝普钠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硝普钠浓度在2.0 mmol/L以下时,作用12 h,其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0.05);当硝普钠浓度为1.0 mmol/L时,作用 24 h内呈时间依赖性(P<0.01)。ON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能明显清除硝普钠的抑制效应。 结论 硝普钠能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生长,其抑制效应主要是通过ON发挥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囊外摘出术 硝普钠 晶状体 上皮细胞 抑制作用 后囊混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诊为视神经脊髓炎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1例
14
作者 陈枝挺 方丽君 +4 位作者 王冰 王坚平 叶钦勇 黄华品 郑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7-87,91,96,共3页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eber hereditary optic neuroretinopathy,LHON)是一种线粒体遗传病,该病临床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单眼或双眼视力同时受损为首发症状,常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分受累,因此,该病极易与视神经炎、视神经...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eber hereditary optic neuroretinopathy,LHON)是一种线粒体遗传病,该病临床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单眼或双眼视力同时受损为首发症状,常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分受累,因此,该病极易与视神经炎、视神经脊髓炎或多发性硬化相混淆。本文就误诊为视神经脊髓炎的1例LHO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义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 线粒体遗传病 视神经脊髓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丙氧鸟苷系统抑制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研究
15
作者 邱海雁 翁景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1-524,共4页
背景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途径。目的研究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丙氧鸟苷(GCV)系统对PCO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新西兰白兔12只,用电脑随机选号法随机分为BSS+BSS组、BSS+GCV组、HS... 背景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途径。目的研究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丙氧鸟苷(GCV)系统对PCO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新西兰白兔12只,用电脑随机选号法随机分为BSS+BSS组、BSS+GCV组、HSV-tk+BSS组及HSV-tk+GCV组,每组3只。兔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出术,术中依据分组情况分别在晶状体囊袋中注入0.1mlBSS或携带有HSV-tk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术后12h分别在BSS+BSS组和HSV-tk+BSS组兔眼前房注入0.1mlBSS,BSS+GCV组及HSV-tk+GCV组以同样的方法注入GCV,每日1次,共3次。术后裂隙灯下观察眼前节情况,PCO分级按照Couderc的方法。术后4周摘除兔眼,采用Miyake-Apple法观察PCO情况,显微镜下取出晶状体囊袋后以电子天平称出整个囊袋湿质量,并行晶状体囊袋的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1~3d各组均可见角膜轻度水肿与房水混浊,2周内基本恢复正常。术后4周,HSV-tk+GCV组PCO明显轻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647、H=2.939、H=2.884,P〈O.05),而BSS+BSS组、BSS+GCV组、HSV-tk+BSS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0.631、H=0.924、H=0.589,P〉0.05)。Miyake-Apple法观察显示,HSV-tk+GCV组PCO面积与密度小于其他3组,晶状体囊袋湿质量也明显轻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9.93、q=10.15、q=10.07,P〈O.05),BSS+BSS组、BSS+GCV组、HSV-tk+BSS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q=0.22、q=0.07、q=015,P〉0.05)。囊袋组织学检查提示HSV-tk+GCV组可见少量赤道部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增生并向后囊膜迁移,在囊袋外周形成稀薄的soemmering环,在中央部无细胞和皮质,或仅形成单细胞层纤维膜。BSS+BSS组、BSS+GCV组、HSV—tk+BSS组可见大量赤道部LECs增生和迁移,在囊袋外周部soemmering环稠厚,在中央部形成多细胞层纤维膜。结论腺病毒载体介导的HSV-tk/GCV系统能有效抑制P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病毒载体 胸苷激酶 丙氧鸟苷 晶状体 后囊膜混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检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16
作者 许晖 吴钢 +1 位作者 郑依勇 许国英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1期41-42,共2页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检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ION)的眼动脉 (OA)收缩期血流速度 (Vs)的价值。材料方法 :对 16例ION患者的TCD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为急性期、恢复期病眼和正常眼组 ,对各组TCD检测的OA血流Vs进行对比 ,统计...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检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ION)的眼动脉 (OA)收缩期血流速度 (Vs)的价值。材料方法 :对 16例ION患者的TCD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为急性期、恢复期病眼和正常眼组 ,对各组TCD检测的OA血流Vs进行对比 ,统计学采用两样本均数差别的t检验。结果 :16例患者共 32条OA的TCD资料中 ,其 2 4只病眼的OA血流 ,急性期 12只病眼OA的Vs有 11条明显减低 ;恢复期 12只病眼的OA血流与正常眼 (8只 )的OA血流基本相同 ;急性期病眼与恢复期病眼及正常眼OA的Vs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动脉 经颅多普勒超声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lpain抑制剂ALLN对H2O2诱导的661W细胞损害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方丽君 林颖彬 +1 位作者 黄恩 黄天文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1-185,共5页
目的探讨ALLN(N-acetyl-leu-leu-norleucinal)在过氧化氢(H_2O_2)对661W光感受器细胞的毒性损害过程中的可能影响。方法 MTT法测定H_2O_2对661W细胞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在H_2O_2作用661W光感受器细胞中不同时间点Calpain 1和C... 目的探讨ALLN(N-acetyl-leu-leu-norleucinal)在过氧化氢(H_2O_2)对661W光感受器细胞的毒性损害过程中的可能影响。方法 MTT法测定H_2O_2对661W细胞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在H_2O_2作用661W光感受器细胞中不同时间点Calpain 1和Calpain 2的蛋白水平。结果 MTT结果表明,H_2O_2作用于661W细胞24 h后,661W细胞数明显下降;100μmol·L^(-1)的H_2O_2作用于661W细胞12、18、24 h,Calpain 1和Calpain 2的蛋白水平随H_2O_2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MTT法测定661W细胞活性,发现ALLN+H_2O_2组细胞活性明显比单纯H_2O_2组高;MTT法检测不同浓度ALLN组(25、50、100、200μmol·L^(-1))的细胞活性,结果显示ALLN组细胞活力与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Calpain抑制剂ALLN可减轻H_2O_2对661W细胞的毒性损害作用,为光感受器细胞氧化损伤及保护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LN 661W H2O2 Calpain蛋白 光感受器细胞 视网膜色素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纳米光催化剂薄膜对人工晶状体表面修饰作用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单玫 翁景宁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6期407-411,共5页
目的研究经光激发后纳米TiO2光催化剂薄膜对体外培养的牛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的杀伤效应。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玻片表面制备TiO2光催化剂薄膜。体外培养牛LEC爬片生长于此薄膜上。设未经纳米TiO2光催化剂薄膜... 目的研究经光激发后纳米TiO2光催化剂薄膜对体外培养的牛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的杀伤效应。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玻片表面制备TiO2光催化剂薄膜。体外培养牛LEC爬片生长于此薄膜上。设未经纳米TiO2光催化剂薄膜修饰的玻片为对照。UVA分组激发玻片0~50min后,观察细胞形态,MTT比色法测定各组细胞存活率并比较。用HE染色、AO-EB染色观察牛LEC死亡现象。结果经UVA激发的纳米TiO2光催化剂薄膜对牛LEC有明显杀伤作用,光镜下见实验组激发20min以上细胞表面有大量泡状突起,大部分细胞收缩变圆;对照组细胞未见明显改变。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存活率有统计学意义,且随激发时间延长,TiO2薄膜对牛LEC的杀伤效应更加显著。HE染色可见实验组激发20min以上,细胞收缩变圆,细胞间隙增大,核固缩明显,未见核仁,部分胞膜破裂,细胞崩解为碎片;对照组细胞形态大致正常。AO-EB染色发现受激发40min,实验组大量牛LEC坏死。结论受激发的纳米TiO2光催化剂薄膜对牛LEC有明显杀伤作用。推断细胞死亡机制可能是TiO2受激发后产生超氧自由基等活性氧物质,在细胞膜表面产生氧化还原反应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细胞 晶状体 二氧化钛 光催化剂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刺激下晶状体上皮细胞HLE B-3调节性容积回缩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庄晓东 翁景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16-321,共6页
背景调节性容积回缩(RVD)现象在生物界各种细胞中普遍存在,它不仅与细胞容积的稳定性相关,还参与多种细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但迄今为止,关于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RVD机制研究仍较少。目的观察低渗刺激下人LECs系HLE B-3... 背景调节性容积回缩(RVD)现象在生物界各种细胞中普遍存在,它不仅与细胞容积的稳定性相关,还参与多种细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但迄今为止,关于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RVD机制研究仍较少。目的观察低渗刺激下人LECs系HLE B-3细胞株RVD的过程,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氢离子缓冲剂(HEPES)将林格液分别配成质量分数45%、35%、25%和15%的低渗液(实际渗透压分别为165、195、225和255mOsm/kg),用NaOH将pH值调至7.4或6.8。HLE B-3在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FBS)的DMEM/F12培养基中进行体外培养,待细胞贴壁后稳定生长时,将HLEB一3细胞置于特制的培养板内,分别用不同质量分数的低渗林格液灌流培养,观察其对细胞RVD的影响。以45%低渗林格液刺激细胞作为对照组,通过Cl^-、K^+通道阻断剂干预,分别用无HCO3^+、无Ca^2+、无Cl^-或高K^+林格液灌流改变细胞外液离子成分或酸化溶液pH,在Image-Pro Plus6.0图像处理软件控制下实现时滞拍摄固定视野内的活细胞图像,分析细胞RVD的动态变化。结果在低渗刺激下细胞容积膨胀,随后即出现了RVD过程。45%低渗林格液刺激细胞产生RVD为(59.1±7.8)%,随着林格液渗透压的逐渐降低,细胞容积逐渐膨胀,细胞的RVD能力逐渐增强,细胞最大膨胀容积与RVD存在s形正相关(r=0.990,P〈0.05),当细胞最大膨胀容积在115%~135%时,RVD对其变化敏感。10mmol/L K^+通道阻断剂四乙基氯化铵(TEA)、5mmol/LBaCl2、100μmol/L5-硝基-2(3-苯丙胺),苯甲酸(NPPB)和相同浓度的氯Cl^-通道阻断剂二异硫氰基芪-2,2^+-二磺酸(DIDS)可分别使RVD减少(16.5±1.6)%、(14.7±2.28)%(P〈0.01)。当细胞外液为高K^+及无Cl-的环境时,RVD分别减少(5.8±1.6)%和(2.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无Ca^2+条件下,RVD几乎消失。细胞外液为pH6.8时,仅能暂时延缓细胞的RVD过程,而非明显的抑制,尤其是在容积回缩的前10min内,pH6.8的45%低渗林格液刺激时细胞的RVD速率为(0.86±0.24)%/min,明显低于pH7.4的45%低渗林格液刺激时的RVD速率(3.24±0.84)%/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渗刺激下人LECs可产生RVD,细胞内一定量的ca“存在是RVD激活的前提,而K^+和Cl^-是HLE B-3 RVD过程的关键性离子,Cl^-、K^+离子通道则是与细胞容积变化相关性Cl^-、K^+外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低渗液的酸化也可以延缓RvD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上皮细胞 调节性容积回缩 低渗刺激 细胞离子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白内障-小角膜综合征一家系突变基因及表型分析
20
作者 张达人 卢岚 +6 位作者 曾杰 李丹丽 王云 王希振 黄瓅 樊宁 刘旭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55-959,共5页
目的分析白内障-小角膜综合征(CCMC)一家系的临床特征和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7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的汉族CCMC一家系。详细询问病史,对家系中部分成员进行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裂隙... 目的分析白内障-小角膜综合征(CCMC)一家系的临床特征和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7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的汉族CCMC一家系。详细询问病史,对家系中部分成员进行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彩色眼底照相、眼部B型超声、角膜直径、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超声生物显微镜、角膜内皮镜及角膜地形图检查等。采集部分患者及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DNA。对先证者DNA进行靶向高通量测序,所用芯片包含188个与晶状体异常相关的已知致病基因,在家系其他成员中应用Sanger测序对可疑位点进行检测,验证突变是否与临床表型共分离,明确该家系致病基因。采用蛋白功能预测软件REVEL对发现的变异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评估该变异的致病性;采用InterPro分析蛋白保守结构域;采用ProtParam工具分析突变蛋白物理化学性质;采用PolyPhen-2在线软件预测突变蛋白的有害性;通过NCBI网站对致病基因的突变位点进行同源性分析,比较其在不同物种中的保守性。结果该家系共4代39人,其中患者11例,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表现为先天性白内障合并小角膜,其他眼部检查及全身系统性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存在CRYAA基因杂合变异c.61C>T,导致第21位氨基酸由精氨酸变异为色氨酸(p.Arg21Trp),Sanger测序验证结果证实该杂合变异与疾病共分离。ProtParam分析显示该位点变异后蛋白产物阳离子基团总数减少,且亲水性及稳定性下降;PolyPhen-2在线软件预测为有害变异;同源性分析显示该变异位点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在多物种中高度保守。结论CRYAA基因c.61C>T p.Arg21Trp可能是导致该家系发病的原因,为国内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小角膜综合征 家系 基因检测 突变 CRYAA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