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I mRNA-binding protein 3,IMP3)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78例肺癌组织中IMP3蛋白及mRNA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肺...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I mRNA-binding protein 3,IMP3)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78例肺癌组织中IMP3蛋白及mRNA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肺癌组织中IMP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1)。IMP3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病理类型、病理学分期、血清CEA水平有关(P<0.05)。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IMP3表达、淋巴结转移、病理学分期与患者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有关,淋巴结转移、吸烟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有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IMP3表达、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病理学分期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IMP3表达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肺癌患者疾病进展的独立预测因子。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原发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原发心脏DLBCL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行HE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应用原位杂交以及荧光原位杂...目的探讨原发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原发心脏DLBCL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行HE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应用原位杂交以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细胞为大淋巴样细胞,弥漫性浸润性生长,核分裂象多见。肿瘤细胞弥漫表达CD20、PAX5,Ki-67增殖指数60%~95%,CD5阳性且C-MYC和BCL-2双表达1例。FISH检测未检出MYC、BCL-2、BCL-6基因断裂分离。2例行肿物切除/活检,未行化疗,分别于术后2、3个月死亡;3例行肿物切除/活检及R-CHOP方案化疗,分别随访2、10、38个月,预后良好。结论原发心脏DLBCL属于罕见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除特征性的病理形态学改变,需结合临床表现、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检测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进行规范治疗。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病理科诊断的5例MNT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目的探讨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病理科诊断的5例MNT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MNT中3例男性,2例女性。年龄49~64岁,中位年龄53岁,其中1例有咳嗽胸闷症状,其余4例均无症状。随访5例均未见复发转移。镜下5例肿瘤均境界清楚,有较完整的包膜,均有MNT典型的组织学表现:于大量淋巴细胞背景中见微结节状的上皮细胞巢,形态温和,罕见核分裂象,上皮巢内淋巴细胞稀少,背景淋巴细胞丰富,可见初级淋巴滤泡和伴有生发中心的次级淋巴滤泡形成。免疫表型:上皮细胞均表达CK、p63、CK5/6、CK19,背景淋巴细胞主要表达CD20,大部分为成熟的B淋巴细胞。原位杂交检测示5例上皮细胞及背景淋巴细胞均未见EBER表达。结论MNT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胸腺瘤类型,大部分预后较好。其好发于前纵隔,偶有其他部位的报道。其虽具有典型的组织形态学特征,仍需与其它类型胸腺瘤和淋巴瘤进行鉴别。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并探索可能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017年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诊断的18例EBV阳性DLBCL病例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目的观察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并探索可能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017年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诊断的18例EBV阳性DLBCL病例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EBER原位杂交等相关资料,并随访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EBV阳性DLBCL仅占EBV感染状态明确DLBCL病例的3.7%(18/483);发病年龄33~79岁,中位发病年龄69岁;男女比为2.6∶1;50岁以下的患者仅4例(22%,4/18);发病部位以淋巴结病变为主;临床上多数患者血常规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低,血乳酸脱氢酶水平明显增加;9例血清EBV DNA载量明显升高(64.3%,9/14);肿瘤细胞形态以多形性为主(88.9%,16/18)。免疫表型非生发中心起源型(non-germinal center origin subtype,non-GCB型)稍多(55.5%,10/18),多数病例表达CD30(62.5%,10/16);患者随访2~47个月,8例死亡,7例存活,3例失访,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发病部位的不同与患者生存时间的长短有一定的关系(P=0.022)。结论EBV阳性DLBCL是一类以老年男性为主、淋巴结病变多见的高侵袭性淋巴瘤,病理以多形性型及non-GCB免疫表型为主,总体病死率高,仅发生淋巴结病变的患者预后相对更差。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I mRNA-binding protein 3,IMP3)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78例肺癌组织中IMP3蛋白及mRNA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肺癌组织中IMP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1)。IMP3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病理类型、病理学分期、血清CEA水平有关(P<0.05)。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IMP3表达、淋巴结转移、病理学分期与患者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有关,淋巴结转移、吸烟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有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IMP3表达、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病理学分期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IMP3表达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肺癌患者疾病进展的独立预测因子。
文摘目的探讨原发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原发心脏DLBCL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行HE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应用原位杂交以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细胞为大淋巴样细胞,弥漫性浸润性生长,核分裂象多见。肿瘤细胞弥漫表达CD20、PAX5,Ki-67增殖指数60%~95%,CD5阳性且C-MYC和BCL-2双表达1例。FISH检测未检出MYC、BCL-2、BCL-6基因断裂分离。2例行肿物切除/活检,未行化疗,分别于术后2、3个月死亡;3例行肿物切除/活检及R-CHOP方案化疗,分别随访2、10、38个月,预后良好。结论原发心脏DLBCL属于罕见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除特征性的病理形态学改变,需结合临床表现、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检测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进行规范治疗。
文摘目的探讨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病理科诊断的5例MNT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MNT中3例男性,2例女性。年龄49~64岁,中位年龄53岁,其中1例有咳嗽胸闷症状,其余4例均无症状。随访5例均未见复发转移。镜下5例肿瘤均境界清楚,有较完整的包膜,均有MNT典型的组织学表现:于大量淋巴细胞背景中见微结节状的上皮细胞巢,形态温和,罕见核分裂象,上皮巢内淋巴细胞稀少,背景淋巴细胞丰富,可见初级淋巴滤泡和伴有生发中心的次级淋巴滤泡形成。免疫表型:上皮细胞均表达CK、p63、CK5/6、CK19,背景淋巴细胞主要表达CD20,大部分为成熟的B淋巴细胞。原位杂交检测示5例上皮细胞及背景淋巴细胞均未见EBER表达。结论MNT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胸腺瘤类型,大部分预后较好。其好发于前纵隔,偶有其他部位的报道。其虽具有典型的组织形态学特征,仍需与其它类型胸腺瘤和淋巴瘤进行鉴别。
文摘目的观察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并探索可能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017年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诊断的18例EBV阳性DLBCL病例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EBER原位杂交等相关资料,并随访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EBV阳性DLBCL仅占EBV感染状态明确DLBCL病例的3.7%(18/483);发病年龄33~79岁,中位发病年龄69岁;男女比为2.6∶1;50岁以下的患者仅4例(22%,4/18);发病部位以淋巴结病变为主;临床上多数患者血常规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低,血乳酸脱氢酶水平明显增加;9例血清EBV DNA载量明显升高(64.3%,9/14);肿瘤细胞形态以多形性为主(88.9%,16/18)。免疫表型非生发中心起源型(non-germinal center origin subtype,non-GCB型)稍多(55.5%,10/18),多数病例表达CD30(62.5%,10/16);患者随访2~47个月,8例死亡,7例存活,3例失访,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发病部位的不同与患者生存时间的长短有一定的关系(P=0.022)。结论EBV阳性DLBCL是一类以老年男性为主、淋巴结病变多见的高侵袭性淋巴瘤,病理以多形性型及non-GCB免疫表型为主,总体病死率高,仅发生淋巴结病变的患者预后相对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