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扩散MRI的胶质瘤生境亚区分析预测MGMT启动子甲基化 被引量:1
1
作者 肖慧楠 邓凯吉 +6 位作者 郑莞怡 吴振兴 施宇婷 何颖颖 徐雪 薛蕴菁 蒋日烽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36-947,共12页
目的探讨平均表观传播子磁共振成像(MAP-MRI)联合生境分析对胶质瘤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基化的预测效能。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5例胶质瘤患者的MR... 目的探讨平均表观传播子磁共振成像(MAP-MRI)联合生境分析对胶质瘤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基化的预测效能。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5例胶质瘤患者的MRI和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结构和扩散加权成像。采用ImageJ软件勾画肿瘤实质区三维感兴趣区,使用nn-FAE软件基于平均扩散率(MD)图将肿瘤实质区分割成高MD值和低MD值2个生境亚区,分别提取肿瘤实质区及2个生境亚区中各扩散参数平均值。比较甲基化组与非甲基化组间肿瘤实质区及2个生境亚区中相应参数的差异,并计算相应曲线下面积。结果55例患者中,肿瘤实质区和低MD值生境区中MAP-MRI所有参数和MD,以及高MD值生境区中所有参数在MGMT启动子甲基化和无甲基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Z=-3.780~3.153,P均<0.05)。其中,低MD值生境区的回归原点概率(RTOP)诊断效能最优,生境分析前曲线下面积为0.771,生境分析后为0.827。在高级别亚组中,肿瘤实质区的回归轴向概率(RTAP)和RTOP,低MD值生境区的非高斯性、轴向非高斯性、RTAP和RTOP,以及高MD值生境区的非高斯性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Z=-2.820~-1.976,P均<0.05)。其中,低MD值生境区的RTOP诊断效能最优,生境分析前曲线下面积为0.725,生境分析后为0.798。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实质区及低MD值生境区中的RTAP、RTOP是预测MGMT甲基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MAP-MRI扩散参数具备预测胶质瘤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能力,且预测效能优于扩散张量成像。生境成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MAP-MRI参数预测MGMT启动子甲基化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 甲基化 分子分型 生境成像 病理学 外科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转移瘤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徐本华 韩露 +1 位作者 林少俊 Touboul E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425-1428,共4页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脑转移瘤的效果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 ̄2002年在巴黎Tenon医院放疗科行SRS(X线刀)治疗的脑转移患者102例,包括单发者78例,多发者24例,102例患者共有转移灶131个,转移灶最大直径≤4cm。其中1...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脑转移瘤的效果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 ̄2002年在巴黎Tenon医院放疗科行SRS(X线刀)治疗的脑转移患者102例,包括单发者78例,多发者24例,102例患者共有转移灶131个,转移灶最大直径≤4cm。其中18位患者同时接受全脑放疗(WBRT),93例患者120个转移灶有影像学随访。计算患者的生存期及局控率,并对潜在预后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总体局控率和1年局控率分别为91.7%和85.3%,102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单因素分析表明只有转移灶体积是影响局控率的预后因素;KPS>70、年龄≤60、无颅外其他器官转移以及SRS前行全脑照射是影响生存期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仅KPS评分为生存独立预后因素。结论SRS是脑转移的有效治疗方式,多种因素影响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转移瘤/放射疗法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和MRI及血浆EB病毒水平对鼻咽癌局部复发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许昀 郭岚晏 +5 位作者 彭荷苇 林城 王杰松 庄晴阳 张瑜 林庆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1115-1120,共6页
目的:比较^(18)F-FDG PET/CT、MRI在鼻咽癌局部复发和放疗后改变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确定更合适的SUV_(max)诊断阈值,探索血浆EBV-DNA在发现鼻咽癌复发转移方面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期间放疗结束至少6个月后在... 目的:比较^(18)F-FDG PET/CT、MRI在鼻咽癌局部复发和放疗后改变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确定更合适的SUV_(max)诊断阈值,探索血浆EBV-DNA在发现鼻咽癌复发转移方面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期间放疗结束至少6个月后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进行复查的鼻咽癌患者208例,均进行MRI、PET/CT及EB病毒DNA检查(均在1个月内完成)。以活检病理结果或影像学的密切随访(至少1年)作为诊断鼻咽癌是否局部复发的标准,对患者的影像检查结果及相关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有83例患者确诊为鼻咽癌局部复发,125例确诊为无局部复发,后者中77例伴有区域复发和(或)远处转移。PET/CT和MRI对鼻咽癌局部复发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9.2%vs.67.5%,90.4%vs.92.0%,89.9%vs.82.2%。当诊断临界值SUV_(max)=3.85时,PET/CT的诊断准确性最高,与SUV_(max)=2.5相比,特异性(89.6%vs.68.0%)和准确性(89.4%vs.78.4%)均有显著提升。对纳入患者中治疗失败患者的EB病毒DNA分析发现,局部复发患者的血浆EBV-DNA检测敏感性低于区域复发或远处转移患者。局部复发肿瘤患者的SUV_(max)值与血浆EBV-DNA存在相关性。结论:^(18)F-FDG PET/CT对鼻咽癌局部复发和放疗后改变的鉴别诊断效能优于MRI。SUV_(max)诊断阈值设为3.85时可获得更好的诊断效能。血浆EBV-DNA检测在鼻咽癌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方面较灵敏,局部复发者的阳性率并不高,对这部分患者的诊断价值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局部肿瘤复发 核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EB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EB病毒DNA拷贝数检测在鼻咽癌转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张莹莹 曹卡加 +3 位作者 洪明晃 陈明秋 李小波 徐本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2005-2008,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EB病毒DNA(Epstein-Barr virus DNA EBV DNA)拷贝数在鼻咽癌转移患者化疗疗效监测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6年12月至2007年6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确诊的16例鼻咽癌转移患者,均接受6个疗程化疗。化疗方...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EB病毒DNA(Epstein-Barr virus DNA EBV DNA)拷贝数在鼻咽癌转移患者化疗疗效监测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6年12月至2007年6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确诊的16例鼻咽癌转移患者,均接受6个疗程化疗。化疗方案以PF为主,辅以TP方案。每2个疗程化疗后外周静脉采血并采用影像学检查评价疗效。血浆EBV DNA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结果:化疗后,EBV DNA下降者,疗效评价与EBV DNA变化基本一致,一致率达80%以上;升高者,疗效评价与EBV DNA变化高度一致,一致率达100%。而EBV DNA始终为0者,或在治疗过程中降为0者,疗效评价与EBV DNA变化不一致。根据疗效分为PR、SD、PD三组,将化疗前后EBV DNA拷贝数的对数值进行分析,三组分别为-4.63±2.5、-2.25±2.3、3.23±0,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25)。结论:血浆EBV DNA检测可作为评价鼻咽癌转移患者化疗疗效的一项血清学指标,与影像学联合应用可提高鼻咽癌疗效评价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鼻咽癌 EB病毒DNA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疗效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许贞书 战榕 +2 位作者 陈志哲 徐本华 张铭斌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1350-1353,共4页
目的:分析单中心的原发性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复习了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6例原发性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病变受累部位、Ann-Arbor分期、B症状... 目的:分析单中心的原发性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复习了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6例原发性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病变受累部位、Ann-Arbor分期、B症状、血清乳酸脱氢酶、血清β2微球蛋白、国际预后指数以及治疗方法。电话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统计分析生存曲线和治疗效果。随访截止时间是2009年12月31日。结果: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是38个月。16例患者治疗后获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2例疾病稳定状态;4例治疗期间疾病进展。16例完全缓解的患者中,中位生存时间为61个月,第1、2、5年总生存率分别是88%、73%、62%,第1、2、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是85%、58%、35%。中低危IPI的患者预后明显好于高危IPI的患者,前者中位生存时间是48个月(95%CI:34~62),而后者中位生存时间仅14个月(95%CI:11~17)。手术切除后联合化疗1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均为100%,而单纯局部照射治疗1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是67%和33%。采用含利妥昔单抗的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5年OS为50%,而无利妥昔单抗的只有30%(P=0.335)。结论:原发性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没有明显的生存平台期,中低级国际预后指数的患者疗效较好。手术切除后联合化疗早期效果明显,单纯局部放射治疗效果差。采用含利妥昔单抗的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患者总生存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 非霍奇金淋巴瘤 国际预后指数 利妥昔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浮培养肿瘤细胞的生物钟同步化细胞模型建立及其在择时给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秦文娟 潘梅萍 +3 位作者 苏泽杰 侯茹蓉 陆海杰 乐志操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8-143,共6页
生物钟与肿瘤的发生和治疗都密切相关,但目前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同步化方法欠佳,导致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很难表现出生物钟节律现象.针对上述问题,采用悬浮培养的方法,同时进行同步化处理,定时取样分析,在体外细胞培养体系中可获得良好... 生物钟与肿瘤的发生和治疗都密切相关,但目前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同步化方法欠佳,导致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很难表现出生物钟节律现象.针对上述问题,采用悬浮培养的方法,同时进行同步化处理,定时取样分析,在体外细胞培养体系中可获得良好的周期性生物钟节律.将该同步化培养方法用于不同的生物钟节律阶段给药,能引起肿瘤细胞的差异反应,即择时给药的效果.该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以在体外细胞培养体系中广泛采用的生物钟同步化新方案,可用于探讨生物钟调控肿瘤细胞药物反应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钟 肿瘤治疗 同步化 药物反应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