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患者的术后管理策略 被引量:4
1
作者 吴青松 董疑 陈良万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共5页
左心室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LVAD)植入已成为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既可作为心脏移植前或恢复前过渡治疗的选择,也可成为无法进行心脏移植患者的永久性治疗。在我国,LVAD植入已被证实具有良好的早期疗效[1]... 左心室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LVAD)植入已成为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既可作为心脏移植前或恢复前过渡治疗的选择,也可成为无法进行心脏移植患者的永久性治疗。在我国,LVAD植入已被证实具有良好的早期疗效[1],是终末期心力衰竭的一种成熟的治疗手段,且使用数量正在逐步增加,并呈高速发展态势[2]。不过,现有术后管理经验仍然有限,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LVAD专家共识或应用指南,绝大部分是参考国外的LVAD指南和循证证据来指导临床应用[3-4]。因此,制定针对我国患者的LVAD术后管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即结合本中心LVAD患者植入经验对术后管理策略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左心室辅助装置 术后并发症 管理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移植的发展现状和新挑战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良万 李虔桢 +2 位作者 戴小福 方冠华 丘智煌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41,共11页
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首选治疗。供者不足一直以来都是限制心脏移植数量增长的主要问题,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引入,供者池被不断扩大,比如使用年龄较大的供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供者、毒品过量致死的供者或心脏死亡器官捐... 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首选治疗。供者不足一直以来都是限制心脏移植数量增长的主要问题,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引入,供者池被不断扩大,比如使用年龄较大的供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供者、毒品过量致死的供者或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者的心脏等。与此同时,高龄、多器官功能不全、机械循环支持及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致敏受者的比例近几年明显增加。供者数量的不足、受者状况的复杂化、免疫抑制治疗的个体化管理和远期移植物血管病的防治等都是心脏移植领域面临的挑战。本文通过概述现今全球在扩大供者库、提高受者质量、加强排斥反应的诊治和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的预防等方面的新进展,以期有助于改善在等待或已经接受心脏移植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CAV)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 脑死亡器官捐献(DBD) 常温机械灌注(NMP) 体外膜肺氧合(ECMO) 静态冷保存(SCS) 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PGD) 供者来源性细胞游离DNA(dd-cf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评估 被引量:17
3
作者 卢衡 陈良万 +2 位作者 张贵灿 廖东山 王齐敏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46-650,共5页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和/或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和/或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单纯性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32例,均在TTE和/或TEE监测下行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结果:32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1例术后即刻TT E复查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个月复查示残余分流消失。其余31例患者在术后即刻、1个月、3个月复查TT E,均未见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封堵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新型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描记术 封堵器 先天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囱”技术在主动脉弓病变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卢衡 陈良万 +2 位作者 曹华 黄忠耀 陈艺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22-527,共6页
目的:探讨'烟囱'技术在主动脉弓病变腔内修复术中应用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统计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应用'烟囱'技术处理主动脉弓病变的25例患者的方法、结果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本组25例主动脉弓病变腔内修复... 目的:探讨'烟囱'技术在主动脉弓病变腔内修复术中应用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统计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应用'烟囱'技术处理主动脉弓病变的25例患者的方法、结果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本组25例主动脉弓病变腔内修复技术中应用了'烟囱'技术,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38~78(65±5.8)岁。针对左颈总动脉的'烟囱'技术5例,针对左锁骨下动脉的'烟囱'技术20例。25例患者均获得技术成功。3例术后即刻造影提示少量I型内漏,未处理,术后1个月复查内漏消失;2例患者出现左上肢乏力,其中1例伴头晕,随访过程中逐渐恢复,无肢体缺血坏死。所有'烟囱'支架均通畅,无主动脉覆膜支架移位、内漏等并发症。结论:'烟囱'技术为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弓部病变提供了完全腔内微创治疗的方法,短期随访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支架 主动脉弓 腔内修复术 “烟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封堵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43例报告 被引量:9
5
作者 邱罕凡 陈良万 +2 位作者 张贵灿 陈彩湄 陈道中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5期398-399,共2页
目的总结微创封堵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初步经验。方法43例手术前均确诊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缺损长径9.8~36.3mm。右前胸2~3cm切口,在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输送器置入封堵伞,闭合房间隔缺损。结果43例手术均获得成功。2例... 目的总结微创封堵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初步经验。方法43例手术前均确诊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缺损长径9.8~36.3mm。右前胸2~3cm切口,在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输送器置入封堵伞,闭合房间隔缺损。结果43例手术均获得成功。2例术中出现一过性III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中等量胸腔积液,均治愈。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肺动脉压力(38±16)mmHg较术前(52±21)mmHg显著降低(t=2.917,P=0.005)。43例随访3~21个月,(13.6±8.3)月,封堵伞无移位、无残余漏。结论微创封堵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适合各年龄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封堵伞 封堵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修复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33例 被引量:2
6
作者 邱罕凡 林峰 +2 位作者 曹华 陈良万 陈道中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454-1457,共4页
目的总结应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初步经验。方法 2007年7月至2011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对33例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患者实施血管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其中男性24例,女... 目的总结应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初步经验。方法 2007年7月至2011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对33例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患者实施血管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其中男性24例,女性9例,年龄28~81(61.3±19.5)岁,包括累及弓部分支的B型主动脉夹层19例,主动脉弓降部真性动脉瘤7例,主动脉弓降部假性动脉瘤3例,主动脉弓穿透性溃疡3例,主动脉食管瘘1例。所有患者均实施了血管腔内修复,其中12例先进行解剖外旁路手术,16例1期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2例使用覆膜支架近端开槽技术保留左锁骨下动脉,3例使用"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或左颈总动脉。结果全组均取得技术成功。术后1例因脑梗塞伴肺炎、肾功能衰竭不治,其余均痊愈出院。30例随访2~52个月,均恢复正常生活。3例出现头晕等窃血表现,在1个月内缓解。术后随访CT血管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示:主动脉支架无移位,6例原有内漏已消失,无新的内漏发生,夹层假腔或动脉瘤腔内已有血栓形成,远端夹层假腔无明显扩大,旁路人工血管及"烟囱"支架通畅。结论应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有满意的近期疗效,是治疗此类病变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瘤 血管腔内修复术 旁路手术 烟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氮吸入对婴幼儿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7
作者 张光磊 林晓明 +1 位作者 龚曼斐 邱罕凡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89-192,235,共5页
目的探讨吸入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对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例室间隔缺损的婴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于再灌注第11min开始,吸入40ppmNO直至关胸。观察术中平均肺动脉压(MPAP)、吸入... 目的探讨吸入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对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例室间隔缺损的婴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于再灌注第11min开始,吸入40ppmNO直至关胸。观察术中平均肺动脉压(MPAP)、吸入氧浓度(FiO2)及潮气末端二氧化碳浓度(ET-CO2),同时取左桡动脉血作血气分析,计算肺泡死腔率(VD/VT),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和肺泡氧合指数(OI),测定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以及白细胞介素-8(IL-8),观察术后应用人工呼吸的时间,并行肺超微结构检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再灌注后VD/VT,P(A-a)O2,OI明显降低(P<0.05),术后使用人工呼吸机时间显著缩短(P<0.01);ICAM-1、IL-8、MDA明显降低(P<0.05);SOD明显升高;肺超微结构检查显示肺水肿明显减少。结论婴幼儿体外循环术中存在明显的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再灌注后11min吸入40ppmNO对该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增加SOD活性,抑制ICAM-1、IL-8及MDA活性,降低及灭活/减少氧自由基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再灌注损伤 局部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移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被引量:5
8
作者 郑子赫 许政 +4 位作者 林炘凡 王涛 王威 江鑫 戴小福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7-234,共8页
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心脏同种移植面临供心保存困难、排斥反应和术后并发症多等诸多问题。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大多问题已得到解决,然而器官短缺问题日益凸显。为缓解器官短缺,人工心脏和心脏异种移植... 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心脏同种移植面临供心保存困难、排斥反应和术后并发症多等诸多问题。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大多问题已得到解决,然而器官短缺问题日益凸显。为缓解器官短缺,人工心脏和心脏异种移植方案受到重视,且近年来获得重大进展。人工心脏应用于临床后极大改善了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有望成为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标准疗法。心脏异种移植还面临许多挑战,距离真正应用于临床还很遥远。本文对心脏移植的历史、心脏同种移植的发展、人工心脏的使用和心脏异种移植的进展做一综述,并对心脏移植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心力衰竭 心脏同种移植 器官短缺 边缘供心 人工心脏 心脏异种移植 基因编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