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行于功能平面水平向后牵引猴上颌骨矫形作用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黄家昕 张晓蓉 姚激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6-199,共4页
目的采用螺旋CT断层扫描原始DICOM数据,建立猴颅面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其在后牵引矫形力载荷条件下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选用混合牙列期雄性恒河猴1只,行螺旋CT扫描,建立猴颅面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 12.1... 目的采用螺旋CT断层扫描原始DICOM数据,建立猴颅面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其在后牵引矫形力载荷条件下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选用混合牙列期雄性恒河猴1只,行螺旋CT扫描,建立猴颅面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 12.1软件分析不同大小后牵引矫形力作用下,上颌骨各标志点在三维方向上的位移变化。结果随着力值的加大,各标志点的位移变大,位移与力值大小呈线性关系。其中,在x轴方向,各点的位移均较小;在y轴方向,各点的位移呈现较大的变化,方向沿y轴向后,而且随力值加大,位移增加明显;在z轴方向,上颌前部的上齿槽座点和前鼻棘点位移向下,上颌骨后部的后鼻棘点位移向上。结论水平向后牵引对上颌骨有明显的后移作用且上颌产生顺时针方向的旋转,但对上颌宽度产生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牵引 上颌骨 矫形作用 三维有限元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治疗中前磨牙区开的原因分析
2
作者 王斌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1-683,共3页
对440例非开的错患者采用标准直丝弓矫正技术,正畸治疗进入正畸第三阶段前观察前磨牙区的覆情况。有41例患者出现了前磨牙区的Ⅰ度开。其中男性20例,女性21例,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牙矫治患者前磨牙区开的发生率明显... 对440例非开的错患者采用标准直丝弓矫正技术,正畸治疗进入正畸第三阶段前观察前磨牙区的覆情况。有41例患者出现了前磨牙区的Ⅰ度开。其中男性20例,女性21例,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牙矫治患者前磨牙区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拔牙矫治患者,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发生开的原因从高到低依次为:前磨牙向拔牙间隙侧倾斜,前磨牙区托槽定位不佳,磨牙升高,不良口腔习惯。因此对于拔牙矫治患者,在关闭间隙过程中要使用硬丝轻力,争取牙的整体移动;前磨牙区的托槽定位要兼顾尖牙和磨牙的临床冠高度;颌间牵引要慎用,使用颌间牵引过程中要用轻力及加强磨牙支抗;要加强口腔卫生宣教,防止患者发生不良的口腔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直丝弓矫正技术 开 托槽定位 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次数对不同方法染色的氧化锆陶瓷粘接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冯靓婧 于皓 程辉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2-175,共4页
目的:探讨烧结次数对不同方法染色的氧化锆陶瓷粘接性能的影响。方法:制作225个片状氧化锆陶瓷试样(10mm×10mm×1.5mm),分为3组(n=75):浸泡染色组(A2色)、预成染色组(A2色)及对照组(白色)。每组随机分为5个亚组,分别烧结2、3、... 目的:探讨烧结次数对不同方法染色的氧化锆陶瓷粘接性能的影响。方法:制作225个片状氧化锆陶瓷试样(10mm×10mm×1.5mm),分为3组(n=75):浸泡染色组(A2色)、预成染色组(A2色)及对照组(白色)。每组随机分为5个亚组,分别烧结2、3、4、5、6次。将试样与自粘接树脂水门汀(Speed CEM)对位粘接,粘接面为直径1mm的圆形。试样经冷热循环2 000次后,扫描电镜和能谱仪进行氧化锆陶瓷表面形貌、成分分析,使用万能试验机检测粘接面微剪切粘接强度,体式显微镜观察树脂水门汀断裂模式。结果:随着烧结次数的增加,氧化锆陶瓷的微剪切粘接强度增加。经过6次烧结后,氧化锆陶瓷的微剪切粘接强度最高。浸泡染色组的氧化锆陶瓷微剪切粘接强度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浸泡染色的氧化锆陶瓷可获得较好的与树脂水门汀的粘接效果,烧结次数对氧化锆陶瓷的粘接性能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泡染色 预成染色 氧化锆陶瓷 烧结 微剪切粘接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