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病毒介导新型Tet-On系统调控大鼠GDNF和TH双基因表达对帕金森病大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张阳 张志坚 +5 位作者 俞晓岚 陈东平 吴秀丽 王志红 陈祖盛 陈秋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1-256,共6页
目的观察改良Tet-On系统修饰慢病毒(Lv-TH-GDNF)目的基因的表达调控及纹状体内直接转移对帕金森病(PD)大鼠的作用。方法 1用Lv-TH-GDNF与rt TA2s-M2病毒感染He La细胞,免疫印迹法检测强力霉素(Dox)对TH、GDNF基因表达的调控。2用Lv-TH-G... 目的观察改良Tet-On系统修饰慢病毒(Lv-TH-GDNF)目的基因的表达调控及纹状体内直接转移对帕金森病(PD)大鼠的作用。方法 1用Lv-TH-GDNF与rt TA2s-M2病毒感染He La细胞,免疫印迹法检测强力霉素(Dox)对TH、GDNF基因表达的调控。2用Lv-TH-GDNF与rt TA2sM2病毒共同注射到PD大鼠患侧纹状体,Dox诱导目的基因表达。通过观察阿扑吗啡(APO)诱导旋转行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患侧纹状体DA、DOPAC含量评估Lv-THGDNF治疗效应;通过移植侧纹状体内TH与GDNF蛋白量评估外源基因在体内的表达。结果 1在体外He La细胞实验,仅Dox阳性组见TH、GDNF蛋白条带。2在动物体内实验,病毒移植4周后,与PBS对照组相比,仅病毒+Dox组大鼠旋转行为明显改善(P<0.01),损伤侧黑质致密部TH阳性细胞数、纹状体DA、DOPAC含量及TH和GDNF蛋白量明显增高(P<0.01)。结论新型Tet-On系统修饰的Lv-THGDNF目的基因表达受四环素类抗生素调控,在体外实验未见基础活动,且纹状体内直接转移对PD大鼠有一定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t-On系统 TH基因 GDNF基因 帕金森病 慢病毒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胚胎中脑腹侧细胞和大脑皮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的比较 被引量:6
2
作者 孟涛 林玲 +1 位作者 郑志竑 郑瑜宏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93-496,共4页
体外培养的大鼠胚胎中脑腹侧(VM)细胞和大脑皮质神经干细胞(NSCs)分别移植入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毁损侧纹状体。移植后2,4,8周采用脑微透析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动态监测毁损侧纹状体内多巴胺水平,同期观察大鼠的旋转行为。移植后... 体外培养的大鼠胚胎中脑腹侧(VM)细胞和大脑皮质神经干细胞(NSCs)分别移植入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毁损侧纹状体。移植后2,4,8周采用脑微透析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动态监测毁损侧纹状体内多巴胺水平,同期观察大鼠的旋转行为。移植后8周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植入细胞的存活及分化情况。结果显示:移植后4,8周VM移植组多巴胺水平明显高于NSCs移植组或对照组,同期VM移植组较其余两组旋转行为有显著改善,而NSCs移植组与对照组多巴胺水平及旋转行为无显著差异。VM移植组较NSCs移植组植入的细胞易存活和分化。以上结果提示,大鼠胚胎VM细胞移植治疗PD模型的疗效明显优于胚胎大脑皮质N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帕金森病 细胞移植 脑微透析 多巴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HT_2受体-磷脂酶C的激活易化大鼠基底外侧杏仁核突触可塑性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陈爱琴 陈晓春 +2 位作者 周瑞祥 王玮 林春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29-532,共4页
为了探讨5-HT2受体激动剂盐酸2,5-二甲氧基-4-碘苯基丙烷(DOI)对杏仁核突触可塑性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在杏仁核脑片上记录基底外侧杏仁核(BLA)场电位,应用单串的θ频率波刺激(TBS)诱导突触可塑性,观察DOI对TBS诱导的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5-... 为了探讨5-HT2受体激动剂盐酸2,5-二甲氧基-4-碘苯基丙烷(DOI)对杏仁核突触可塑性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在杏仁核脑片上记录基底外侧杏仁核(BLA)场电位,应用单串的θ频率波刺激(TBS)诱导突触可塑性,观察DOI对TBS诱导的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5-HT2受体拮抗剂、磷脂酶C抑制剂能否抑制DOI的作用。结果显示:单串的TBS刺激外囊,在BLA仅诱导约为10min的短时程增强。灌流液中加入100μmol/L DOI 20min,对基础的场电位没有作用。但在DOI存在的情况下,单串的TBS即可诱导长时程增强,强直刺激30min后,增强的场电位斜率仍维持在基础值的(162.5±9.7)%(n=9,P<0.01)。DOI对TBS诱导的突触可塑性的易化作用可被5-HT2A/2C受体拮抗剂ketanserin和PLC抑制剂U73122所抑制。以上结果提示5-HT2A/2C受体的激活可通过磷脂酶C通路易化杏仁核的突触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I 5-HT2受体 磷脂酶C 突触可塑性 杏仁核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大鼠三叉神经根区Fyn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于映映 林凌 +2 位作者 罗丽丽 武婉莹 罗道枢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97-701,共5页
目的:在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动物模型基础上,研究三叉神经根区(trigeminal nerve root entry zone,TREZ)Fyn蛋白的表达。方法:通过三叉神经根慢性压迫损伤诱导建立大鼠TN动物模型,von Frey丝检测大鼠口面部术前1 d和术... 目的:在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动物模型基础上,研究三叉神经根区(trigeminal nerve root entry zone,TREZ)Fyn蛋白的表达。方法:通过三叉神经根慢性压迫损伤诱导建立大鼠TN动物模型,von Frey丝检测大鼠口面部术前1 d和术后1、3、7、14、21 d和28 d的机械性痛敏,然后在大鼠分别存活7、14、21 d和28 d时灌注取材,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以及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三叉神经根区Fyn的表达变化。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TN模型组大鼠术后14 d的机械性痛敏阈值明显降低,与假手术(Sham)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2)免疫荧光染色显示:TN模型组大鼠术后三叉神经根区Fyn阳性细胞增多,Sham组未见明显变化。(3)Western Blot显示:TN模型组大鼠术后7 d Fyn表达量相对Sham组降低(P<0.05),术后14 d降至最低;术后21 d Fyn表达上调,但仍低于Sham组;术后28 d TN组Fyn表达量明显上升且高于Sham组。结论:大鼠TREZ慢性压迫损伤后,Fyn表达在TN早期降低,而在TN后期Fyn表达升高,提示Fyn可能参与TN动物模型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根 慢性压迫 FY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ferroportin 1过表达慢病毒载体构建及其转染PC12细胞
5
作者 林清 赵小贞 +2 位作者 林凌 冯俊生 王玮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7-163,共7页
目的:构建含大鼠ferroportin 1(FP1,膜铁转运蛋白1)基因和E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并转染PC12细胞。方法:化学合成含有目的基因FP1的质粒,将酶切获得的目的基因连接入线性化慢病毒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GC-FU-FP1并进行... 目的:构建含大鼠ferroportin 1(FP1,膜铁转运蛋白1)基因和E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并转染PC12细胞。方法:化学合成含有目的基因FP1的质粒,将酶切获得的目的基因连接入线性化慢病毒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GC-FU-FP1并进行测序鉴定;鉴定正确的阳性克隆采用Lipofectamine2000转染293T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和Western Blot检测FP1表达情况;在脂质体介导下将PGC-FU-FP1、pHelper1.0和pHelper2.0三质粒系统共转染入293T细胞,包装产生慢病毒,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病毒滴度。以重组慢病毒载体质粒PGC-FU-FP1转染PC12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FP1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FP1基因序列经测序后与GeneBank报道的序列完全一致;重组质粒PGC-FU-FP1中携带有正确的FP1基因并能在293T细胞中表达;病毒滴度为2×108TU/ml。荧光显微镜、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证实目的基因FP1能被重组慢病毒高效导入PC12细胞并得到过表达。结论:成功构建携带FP1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并获得FP1基因修饰的PC12基因工程细胞。为进一步研究FP1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及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P1 慢病毒载体 转染 PC12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纹状体中谷氨酸、γ-氨基丁酸与多巴胺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7
6
作者 刘婷婷 孟涛 +1 位作者 刘中海 林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7-310,共4页
目的:了解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纹状体内谷氨酸(glutamate,Glu)、γ-氨基丁酸(gama-aminobutyric acid,GABA)和多巴胺(dopamine,DA)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探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方法:动物分为溶剂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帕金森模型组。大脑... 目的:了解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纹状体内谷氨酸(glutamate,Glu)、γ-氨基丁酸(gama-aminobutyric acid,GABA)和多巴胺(dopamine,DA)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探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方法:动物分为溶剂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帕金森模型组。大脑右侧黑质致密部和前脑内侧束两点注射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溶剂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不注射任何药物,采用脑微透析术于建模后第3,4,5,6周连续动态透析大鼠毁损侧纹状体,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动态监测各组谷氨酸、GABA和多巴胺的变化。结果:(1)PD组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到第5周仅为溶剂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的1/5;(2)谷氨酸含量随建模时间逐渐升高,到第6周PD组是溶剂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的1倍以上;(3)GABA含量呈下降趋势,到第6周约降至溶剂对照组、假手术组的1/2。结论: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纹状体内谷氨酸的变化与多巴胺分泌可能存在某种联系;GABA含量随建模时间的增加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谷氨酸 Γ-氨基丁酸 多巴胺 微透析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