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基底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被引量:3
1
作者 郑峥 程琼 +3 位作者 李永坤 刘君鹏 陈莹 汪银洲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169-173,共5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VAD)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和疗效。方法选择经DSA或CT血管成像(CTA)确诊的VAD患者28例。25例表现为后循环缺血(PCI),3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对25例PCI中的21例患者给予氯吡格雷(75 mg/d)或阿司匹林(100mg/d...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VAD)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和疗效。方法选择经DSA或CT血管成像(CTA)确诊的VAD患者28例。25例表现为后循环缺血(PCI),3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对25例PCI中的21例患者给予氯吡格雷(75 mg/d)或阿司匹林(100mg/d)治疗,3例给予血管内治疗;3例SAH患者中,2例实施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及椎动脉闭塞术。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并对疗效进行随访。结果①28例患者中,24例有明确的病因或诱因,分别为头颈部异常运动(15/24,53.6%)、动脉粥样硬化(4/24,16.7%)、上呼吸道感染(12.5%,3/24)、血小板增多症和酗酒(各4.2%,1/24),原因不明4例。②28例患者中,25例(89.3%)有PCI症状,其中21例为后循环急性脑梗死,4例为反复短暂性眩晕发作。3例(10.7%)为SAH。③DSA或CTA确诊30支椎动脉和1支基底动脉有VAD。16支(51.6%)表现为"线样征",9支(29.0%)为梭形或囊形动脉瘤,6支(19.4%)为"珠线征",2支(6.5%)为双腔征。夹层最多位于V4段(71.0%,22/31),其次为V2段(19.4%,6/31)。④25例PCI患者中,药物治疗的21例中19例预后良好,2例预后不良;9例复查CTA或DSA,4例血管狭窄程度减轻,4例狭窄程度无明显变化,1例椎动脉自行闭塞。血管内治疗的3例,预后均良好,复查CTA未发现血管再狭窄或动脉瘤复发。3例SAH患者中,2例行血管内治疗者的预后良好,复查CTA未发现动脉瘤复发;1例因家属拒绝手术而仅采用药物治疗,再发SAH后死亡。结论根据VAD患者的不同临床特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大部分患者的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基底动脉 夹层 后循环缺血 疾病特征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血浆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水平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赵振华 汪效松 +3 位作者 魏振 何莹超 程琼 汪银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2720-2723,共4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血浆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的水平。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6月于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及住院治疗的原发性PD患者40例,根据Hoehn-Yahr(H-Y)分期将其分为早期PD组(n=23)和中晚期PD组(n=17);另于同期在...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血浆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的水平。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6月于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及住院治疗的原发性PD患者40例,根据Hoehn-Yahr(H-Y)分期将其分为早期PD组(n=23)和中晚期PD组(n=17);另于同期在本院收集与PD患者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的血浆丙二醛(MDA)、8-羟基脱氧鸟苷(8-OHd G)、DJ-1蛋白水平。结果 3组血浆MDA、8-OHd 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早期PD组、中晚期PD组血浆MDA水平高于对照组,早期PD组血浆8-OHd 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浆DJ-1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患者血浆MDA水平高于健康人群,早期PD患者8-OHd G水平高于健康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氧化性应激 生物学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