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准微创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被引量:13
1
作者 戴朴 蒋刈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7-741,共5页
随着精准医学概念的提出,人工耳蜗手术从原来的微创手术入路,到"柔"手术电极植入保留残余听力,发展到现在的疑难耳蜗的精准定位及保留内耳精细结构的微创电极植入。这对人工耳蜗植入候选者的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和术后康复均... 随着精准医学概念的提出,人工耳蜗手术从原来的微创手术入路,到"柔"手术电极植入保留残余听力,发展到现在的疑难耳蜗的精准定位及保留内耳精细结构的微创电极植入。这对人工耳蜗植入候选者的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和术后康复均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希望通过良好的手术径路设计,减少人工耳蜗植入的皮瓣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通过"柔"手术技巧植入电极,保护耳蜗内精细结构和残余听力;通过对内耳畸形分类的标准化探索,影像重建对耳蜗结构及植入后电极位置的研究,实现个体化电极选择和精准电极植入;通过结合耳聋基因诊断预测植入效果,使得耳聋康复更加精准。让人工耳蜗植入步入精准微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耳蜗 精准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低频残余听力感音神经聋的人工耳蜗植入术 被引量:12
2
作者 叶青 Jan Kiefer 杨仕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3期221-225,共5页
目的介绍一种有低频残余听力感音神经聋的人工耳蜗植入技术,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对有残余听力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价值。方法15例有残余听力的患者接受了保护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术中电极植入深度在19mm~24mm左右。术后分别检... 目的介绍一种有低频残余听力感音神经聋的人工耳蜗植入技术,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对有残余听力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价值。方法15例有残余听力的患者接受了保护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术中电极植入深度在19mm~24mm左右。术后分别检测单纯使用助听器、单纯使用人工耳蜗、人工耳蜗结合助听器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听力。结果15例患者中,有13例术后残余听力保存良好,仅分别丢失5~20dB听力,但另2例术后残余听力全部丧失。术后在安静、信噪比15dB和10dB三种不同状态下的言语测试结果显示,人工耳蜗结合助听器使用者测试得分始终保持在很高水平;单纯使用人工耳蜗者也有较好的成绩,但在信噪比达10dB的条件下,测试成绩下降;而单纯使用助听器者,不仅在安静状态下听力成绩不甚理想,一旦加入竞争性噪声,听力测试成绩急剧下降。结论保护和利用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技术,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对象从重度或极重度聋扩大到高频为重度或极重度聋,低频(≤500Hz)为中、轻度聋的患者。接受这项技术患者的听力和言语识别能力均明显优于其单纯配戴助听器和单纯使用人工耳蜗时的听力和言语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听力 人工耳蜗植入 耳聋 听力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耳畸形的影像分类及相关基因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蒋刈 高搏 +6 位作者 蒋诗瑶 潘旭烽 林祥航 唐书频 王彦 许燕玲 戴朴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35-839,共5页
本文系统地综述了各种不同的内耳畸形分类方法,通过内耳畸形分类标准化的探索,完成对内耳畸形较为精准的分类,以准确有效地指导听觉植入实践。针对具有独特表型特征的内耳畸形耳聋亚群,综述了相关的耳聋基因检测和遗传学研究,为阐述各... 本文系统地综述了各种不同的内耳畸形分类方法,通过内耳畸形分类标准化的探索,完成对内耳畸形较为精准的分类,以准确有效地指导听觉植入实践。针对具有独特表型特征的内耳畸形耳聋亚群,综述了相关的耳聋基因检测和遗传学研究,为阐述各种内耳畸形的发生、发展和内在规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耳畸形 影像 基因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平面重建用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评估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蒋刈 高搏 +5 位作者 王强 林碧玉 袁永一 王国建 蔡剑鸣 戴朴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97-801,共5页
目的通过标准层面下颞骨影像重建技术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内耳精细结构进行评估。方法对42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病例进行颞骨CT检测,通过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同一标准层面下观察不同电极在耳蜗内的位置、电极的覆盖角度及电极对耳蜗内... 目的通过标准层面下颞骨影像重建技术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内耳精细结构进行评估。方法对42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病例进行颞骨CT检测,通过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同一标准层面下观察不同电极在耳蜗内的位置、电极的覆盖角度及电极对耳蜗内精细结构(蜗轴与骨螺旋板)的影响。结果同一标准层面下不同电极在耳蜗内的位置存在差异,电极的覆盖角度不同。颞骨CT下可以观察蜗轴和骨螺旋板。精细操作下人工耳蜗植入,电极对耳蜗内精细结构损伤小。结论标准层面的MPR可以帮助准确评估电极在耳蜗中的位置,虽无法评估其对基底膜造成的损伤,但是可以评价其对蜗轴与骨螺旋板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耳蜗植入 多平面重建(MPR) 耳蜗内精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toplan重建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评估和电极选择中的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高搏 蒋刈 +3 位作者 王强 吴丽华 蔡剑鸣 戴朴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07-811,共5页
目的应用Otoplan软件对患者术前颞骨CT原始数据进行重建,结合耳蜗螺旋函数(Spiral Function)计算蜗管长度以评估植入电极长度,对预测电极长度与术中植入电极进行比对,评估该方法的准确性。方法对13例(14耳)人工耳蜗植入候选者进行颞骨H... 目的应用Otoplan软件对患者术前颞骨CT原始数据进行重建,结合耳蜗螺旋函数(Spiral Function)计算蜗管长度以评估植入电极长度,对预测电极长度与术中植入电极进行比对,评估该方法的准确性。方法对13例(14耳)人工耳蜗植入候选者进行颞骨HRCT检测,在耳蜗重建的标准观测层面上通过耳蜗螺旋函数公式进行耳蜗测量,计算耳蜗蜗管长度。根据测量结果选择合适的植入电极,与实际耳蜗植入的电极长度进行比对。结果通过Otoplan软件重建技术结合耳蜗螺旋函数公式准确预测了12例(12耳)患者的植入电极长度,1例(2耳)耳蜗骨化患者预测电极长度大于实际电极植入长度。结论应用Otoplan软件对耳蜗进行影像重建结合耳蜗螺旋函数公式分析,预评估植入电极具有一定准确性,然而对于耳蜗骨化等特殊病例还应结合核磁共振检查进行综合评估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toplan 影像重建 人工耳蜗植入 电极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总参数模型的人工耳蜗圆窗植入位置对残余听力影响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倪广健 庞嘉 +3 位作者 高搏 蒋刈 戴朴 明东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64-569,共6页
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治疗重度到极重度感音性耳聋的有效方法。低频残余听力能够让患者具有较好的言语识别及音乐鉴赏能力,因此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保护患者残余听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人工耳蜗通过圆窗植入时的不同位置对残余听... 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治疗重度到极重度感音性耳聋的有效方法。低频残余听力能够让患者具有较好的言语识别及音乐鉴赏能力,因此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保护患者残余听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人工耳蜗通过圆窗植入时的不同位置对残余听力可能带来的影响。研究首先基于医学影像利用有限元方法对耳蜗圆窗膜进行建模,将其简化为椭圆形平板结构;随后计算分析了10种人工耳蜗电极在圆窗上的植入位置对圆窗膜刚度变化的影响;进而通过集总参数模型预测了不同圆窗植入位置对残余听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圆窗中心沿长轴方向偏移较远的植入方案可以帮助有效保护残余听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耳蜗 圆窗植入 残余听力 有限元分析 集总参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1000 Hz探测音ESR测试刺激持续时间的研究
7
作者 郭浩伟 危艳萍 +2 位作者 林碧玉 李燕萍 陈婷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2-525,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1000 Hz探测音电诱发镫骨肌反射(electrically evoked stapedius reflex,ESR)测试中刺激持续时间的最佳设置,及其阈值(electrically evoked stapedius reflex threshold,ESRT)与最大舒适阈值(most comfortable ...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1000 Hz探测音电诱发镫骨肌反射(electrically evoked stapedius reflex,ESR)测试中刺激持续时间的最佳设置,及其阈值(electrically evoked stapedius reflex threshold,ESRT)与最大舒适阈值(most comfortable level,MCL值)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植入MED-EL SonataTi100型人工耳蜗的患儿21例(年龄2~11岁,平均7.80±2.21岁,人工耳蜗至少使用一年且效果良好)。对17例受试者进行刺激持续时间分别为300、500、800和1000 ms的1000 Hz探测音ESR测试,对其余4例受试者进行500 ms刺激持续时间的ESR测试,测试电极为2、6、11号电极,获取相应的ESRT,并记录相应电极的MCL值。对三个电极四种刺激持续时间的ESRT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500 ms刺激持续时间的ESRT和MCL值进行相关性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21例受试者500 ms刺激持续时间的ESR总引出率为90.48%(57/63)。17例受试者每个电极300 ms刺激持续时间的ESRT均显著高于500、800和1000 ms刺激持续时间的ESRT(P<0.05);而每个电极500、800及1000 ms刺激持续时间的ESRT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每种刺激持续时间的三个电极之间的ES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号电极的ESRT最大,6号次之,2号最小。500 ms刺激持续时间的三个电极的ESRT与MCL值均显著相关(P<0.01)。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1000 Hz探测音ESR测试中推荐使用≥500 ms的刺激持续时间,其阈值可指导MCL值的调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诱发镫骨肌反射 刺激持续时间 最大舒适阈值 人工耳蜗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CT观察正常人后鼓索神经小管及其毗邻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玮 马明平 +5 位作者 王一红 王晓燕 童永秀 罗敏 曹稳福 郑礼禄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CT(HRCT)观察各年龄段健康人后鼓索神经小管(PCCT)及其毗邻关系。方法对108名健康人采集颞骨HRCT,按年龄间隔10岁分为6组,每组18名,记录PCCT起始位置,测量其与面神经管乳突段(MSFC)及第二膝、外耳道后壁、圆窗下缘、砧...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CT(HRCT)观察各年龄段健康人后鼓索神经小管(PCCT)及其毗邻关系。方法对108名健康人采集颞骨HRCT,按年龄间隔10岁分为6组,每组18名,记录PCCT起始位置,测量其与面神经管乳突段(MSFC)及第二膝、外耳道后壁、圆窗下缘、砧骨短突最后缘的距离及角度,比较不同性别、侧别、不同年龄组间各参数差异。结果101名PCCT均起自MSFC,7名起始于茎乳孔外;105名PCCT为单干线型,3名双侧均为单干双支型;不同性别间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侧与右侧PCCT起始点与面神经管第二膝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P=0.02);不同年龄组双侧PCCT与MSFC连线中点至圆窗下缘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0、3.35,P均<0.05)。结论HRCT可用于术前充分评估PCCT起始位置、走行及毗邻关系,有助于避免或降低耳蜗植入术及后鼓室成形术中神经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索神经 面神经 解剖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