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NMDA受体在慢性内脏高敏大鼠中作用研究Ⅰ 被引量:5
1
作者 林国威 林春 郑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341-1345,共5页
目的从整体行为学角度探讨脊髓NMDA受体在慢性内脏高敏大鼠中的作用。方法选用SD大鼠,模型组大鼠在出生后d8-d15内,每天接受一次结直肠扩张刺激;对照组除了不行结直肠扩张刺激外,其他情况同模型组。大鼠成年后用腹壁撤退反射(AWR... 目的从整体行为学角度探讨脊髓NMDA受体在慢性内脏高敏大鼠中的作用。方法选用SD大鼠,模型组大鼠在出生后d8-d15内,每天接受一次结直肠扩张刺激;对照组除了不行结直肠扩张刺激外,其他情况同模型组。大鼠成年后用腹壁撤退反射(AWR),进行肠道敏感性评估。观察两组鞘内注射MK-801前后AWR评分和腹外斜肌对结直肠扩张刺激的反应是否存在差异。结果①在20~60mm—HgCRD时,模型组AW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鞘内注射不同浓度MK-801后,模型组AWR测痛阈呈剂量依赖性升高(P〈0.05),而对照组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③鞘内注射MK-801(1.5mol·L^-1)后,模型组腹外斜肌对CRD反应较给药前明显降低(P〈0.05),肌电测痛阈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给药前后无改变。④模型组结直肠病理检查未见明显病理性改变。结论大鼠脊髓NMDA受体可能参与慢性肠道高敏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大鼠 内脏高敏 痛阈 肌电 MK-801 腹壁撤退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内脏痛觉敏化模型的两种行为学评价指标比较 被引量:16
2
作者 林国威 张睿 林春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3-156,共4页
目的:比较慢性内脏痛觉敏化模型的两种行为学评价指标,即腹壁撤退反射和腹外斜肌放电测量,为内脏痛觉敏化提供较为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方法:SD大鼠出生后8~15天内每天给予一次结直肠扩张(CRD)刺激以后正常饲养至第八周,分别采... 目的:比较慢性内脏痛觉敏化模型的两种行为学评价指标,即腹壁撤退反射和腹外斜肌放电测量,为内脏痛觉敏化提供较为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方法:SD大鼠出生后8~15天内每天给予一次结直肠扩张(CRD)刺激以后正常饲养至第八周,分别采用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法和腹外斜肌放电测量方法评估大鼠受CRD刺激时的痛觉敏化程度。结果:AWR评分方法比较模型组与对照组,在20~60 mmHg CRD时评分模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在80 mmHg CRD差异不明显;对照组痛阈为30.42±1.34 mmHg,模型组痛阈为13.13±1.34 mmHg,(P〈0.001);腹外斜肌放电测量,在20~60 mmHg CRD时模型组放电明显高于对照组,80 mmHg CRD差异不明显;两组痛阈分别为对照组37.5±4.53 mmHg,模型组25.0±3.27 mmHg,(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可作为慢性内脏痛觉敏化模型是否成功的筛选指标,相比之下,前者较为简便,后者较为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大鼠 内脏高敏 痛阈 肌电 腹壁撤退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蝎毒结肠靶向小球对幼鼠慢性内脏痛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9
3
作者 林国威 林春 +3 位作者 叶榕 郑伟 黄仁杰 林志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2年第10期1130-1136,共7页
目的:研究蝎毒结肠靶向小球对幼鼠慢性内脏痛的抑制作用。方法:选用新生SD大鼠,出生后8~14d内,每天固定时间给予一次60mm Hg结直肠扩张刺激,建立慢性内脏痛模型,对照大鼠除了不行结直肠扩张外,其他情况同模型大鼠。实验分组:对照组、... 目的:研究蝎毒结肠靶向小球对幼鼠慢性内脏痛的抑制作用。方法:选用新生SD大鼠,出生后8~14d内,每天固定时间给予一次60mm Hg结直肠扩张刺激,建立慢性内脏痛模型,对照大鼠除了不行结直肠扩张外,其他情况同模型大鼠。实验分组:对照组、对照空白小球组、对照蝎毒小球组、模型组、模型空白小球组、模型蝎毒小球低剂量组、模型蝎毒小球中剂量组、模型蝎毒小球高剂量组。大鼠第28天开始胃肠给药,连续给予蝎毒靶向制剂14d后,采用腹外斜肌放电来评估肠道痛觉的敏感性;进而采用离体脑片场电位的记录方法,观察慢性内脏痛幼鼠海马CAl区场电位LTP的变化。结果:模型幼鼠腹外斜肌放电明显增强,服用蝎毒靶向小球后,腹外斜肌放电幅值显著减少(P<0.05);记录离体海马场电位LTP显示,模型幼鼠场电位LTP较对照幼鼠的幅值显著增加(P<0.05),同时蝎毒结肠靶向小球可显著降低模型幼鼠海马场电位LTP的幅值(P<0.05),而对对照幼鼠的作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蝎毒结肠靶向小球可抑制幼鼠慢性内脏痛觉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靶向小球 长时程增强 海马 腹外斜肌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DA受体NR2B亚单位在慢性内脏痛觉敏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林春 林国威 +2 位作者 郑伟 陈爱琴 俞昌喜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15-1018,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与脊髓NMDA受体NR2B亚单位在慢性内脏痛觉敏化中的作用。方法模型组大鼠出生后d8~15,每天接受一次伤害性结直肠扩张刺激,8wk龄后用腹壁撤退反射(AWR)评估大鼠肠道敏感性。对腰骶背根神经节及胸腰与腰骶脊髓背角神经元进行... 目的探讨外周与脊髓NMDA受体NR2B亚单位在慢性内脏痛觉敏化中的作用。方法模型组大鼠出生后d8~15,每天接受一次伤害性结直肠扩张刺激,8wk龄后用腹壁撤退反射(AWR)评估大鼠肠道敏感性。对腰骶背根神经节及胸腰与腰骶脊髓背角神经元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对照与模型大鼠NR2B的表达。并比较对照与模型两组大鼠腹腔注射AP-7(NMDA受体拮抗剂)前后原发传入神经对结直肠扩张刺激的反应。结果①模型组大鼠AWR评分显著增高。②模型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NR2B亚单位表达增强。③模型大鼠脊髓内脏相关神经元NR2B亚单位表达增强。④AP-7显著抑制模型大鼠腰骶传入神经纤维对结直肠刺激的反应。结论NMDA受体NR2B亚单位可能参与慢性内脏痛外周与脊髓痛觉敏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 内脏痛 AP-7 NR2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期结肠刺激及性别对幼鼠内脏痛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张睿 吴斌 +1 位作者 林春 林国威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7-171,共5页
目的:探讨新生期伤害性结直肠扩张刺激(CI)对幼鼠内脏痛觉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方法:8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实验组新生鼠在出生第8天开始给予CI,每日1次,连续7天;对照组则不给予CI。到6周龄时进行内脏... 目的:探讨新生期伤害性结直肠扩张刺激(CI)对幼鼠内脏痛觉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方法:8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实验组新生鼠在出生第8天开始给予CI,每日1次,连续7天;对照组则不给予CI。到6周龄时进行内脏敏感性测定。采用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的测定作为不同的扩张压力下结直肠疼痛反应指标,评估肠道痛觉敏感性。结果:6周时两组大鼠体重无显著差异;两组大鼠降结肠均未见明显病理组织损伤;随着CRD压力增加,两组大鼠AWR评分逐渐增加;在控制幼鼠性别影响因素后,当CRD压力分别为20mm-Hg、40mmHg及60mmHg时,实验组AWR评分的边缘估计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意义。在控制组别等影响因素后,当CRD压力分别为60mmHg、80mmHg时,雌性幼鼠AWR评分的边缘估计均值均高于雄性幼鼠,差别有显著意义;当CRD压力为20mmHg、40mmHg时,虽然雌性幼鼠AWR评分的边缘估计均值仍高于雄性幼鼠,但差别无显著意义。结论:在新生期进行持续的结直肠刺激能造成幼鼠痛阈下降,出现慢性内脏痛觉高敏感性,并且这种高敏感性具有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鼠 性别 结直肠刺激 内脏痛觉敏化 腹壁撤退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幼鼠食物过敏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4
6
作者 刘俊红 吴斌 +1 位作者 赖乾坤 林春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53-958,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卵白蛋白(OVA)低剂量腹腔注射基础致敏及高剂量灌胃激发建立SD幼鼠食物过敏模型的适宜条件,并对模型进行评价。方法 16只3周龄的雌性SD幼鼠随机分为过敏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实验第1天过敏组予腹腔注射OVA 40μg和氢氧化铝... 目的探讨采用卵白蛋白(OVA)低剂量腹腔注射基础致敏及高剂量灌胃激发建立SD幼鼠食物过敏模型的适宜条件,并对模型进行评价。方法 16只3周龄的雌性SD幼鼠随机分为过敏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实验第1天过敏组予腹腔注射OVA 40μg和氢氧化铝混悬液0.2 m(l氢氧化铝1 mg),第2、4、7、9、11天腹腔注射OVA 0.2 m(l40μg)进行基础致敏;第20、24、28、30天予OVA 2.0 m(l15 mg/ml)灌胃激发;对照组同期给予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和灌胃。观察两组幼鼠肠黏膜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密度、肥大细胞完整率及血清OVA-IgE含量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过敏组幼鼠毛发无光、排稀便,血清OVA-IgE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过敏组幼鼠空肠、回肠、结肠肠黏膜损伤,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肥大细胞聚集伴脱颗粒数目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致敏原OVA与免疫佐剂氢氧化铝,通过低剂量腹腔注射致敏联合高剂量灌胃激发所诱导的幼鼠模型与婴幼儿食物过敏临床特征、肠道病理改变一致,是一种理想的SD幼鼠食物过敏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过敏 卵白蛋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鼠结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与内脏痛敏的相关性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晓燕 吴斌 +2 位作者 杨燕珍 陈素清 林希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4期237-241,共5页
目的:新生期伤害性结直肠扩张刺激(CI)建立幼鼠痛高敏感模型,探讨结肠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与内脏痛敏的关系。方法:8d龄新生SD大鼠分成4组,每组8只。A组新生期给予结直肠伤害性气囊扩张刺激(CI)并在6周龄时给予结直肠扩张(CRD... 目的:新生期伤害性结直肠扩张刺激(CI)建立幼鼠痛高敏感模型,探讨结肠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与内脏痛敏的关系。方法:8d龄新生SD大鼠分成4组,每组8只。A组新生期给予结直肠伤害性气囊扩张刺激(CI)并在6周龄时给予结直肠扩张(CRD)刺激;B组新生期给予CI,但在6周龄时不予CRD刺激;C组新生期未接受CI,6周龄时给予CRD刺激;D组新生期未接受CI6,周龄时也未给予CRD刺激。A组和B组乳鼠在出生后8~15d,每天接受1次CI。常规喂养至6周龄,A组和C组幼鼠进行CRD刺激下内脏痛敏感性评价。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四组幼鼠结肠内CGRP表达情况。结果:随CRD压力增加,腹部收缩反射评分(AWR评分)逐渐增加,在相同CRD压力下,A组AWR评分明显高于C组(F=85.172,P<0.001);A组和C组幼鼠痛阈值分别为14.8±3.1mmHg和37.7±5.3mmHg(F=109.4,P<0.01)。新生期CI和幼年期接受伤害性CRD刺激后可导致幼鼠结肠内CGRP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结论:新生期持续CI会造成幼鼠内脏痛觉敏感性增高,其原因可能与结肠内CGRP表达增强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高敏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结肠 幼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引导下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 被引量:5
8
作者 郑辉哲 黄华清 +1 位作者 林振孟 孙阳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17-520,共4页
目的观察DSA引导下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均接受DSA引导下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均治疗2次)。分别于阻滞前、首次阻滞后第1天及第2次阻滞后第1、... 目的观察DSA引导下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均接受DSA引导下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均治疗2次)。分别于阻滞前、首次阻滞后第1天及第2次阻滞后第1、7天测量患侧腿围,记录患侧腿围缩小值。采用Inbody720多频生物电阻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阻滞前及第2次阻滞后1周时的组织水肿程度;观察症状改善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0例均顺利完成阻滞。1例术后出现短暂下肢无力,余无不良反应。首次阻滞后第1天及第2次阻滞后第1、7天患侧下肢各测量点腿围均不同程度缩小,且各测量点第2次阻滞术后第1、7天腿围缩小值均高于第1次术后第1天(P均<0.01)。第2次阻滞后1周组织水肿程度较术前降低(P<0.01),髋关节活动度较术前增加(P<0.01),患侧下肢肿胀感、紧绷感、疼痛感、麻木感均消失。结论DSA引导下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有效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水肿 下肢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自主神经传导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