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林英 陈力 +2 位作者 彭菲 林建辉 卓传尚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09,共6页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接受人工肝治疗后血红蛋白(Hb)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接受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106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与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接受人工肝治疗后血红蛋白(Hb)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接受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106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与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等红细胞参数。重复测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人工肝治疗后Hb降低的影响因素。结果106例肝衰竭患者接受606人次人工肝治疗,其中402人次治疗前后均有Hb检测结果,肝衰竭患者接受人工肝治疗术后Hb[(97.49±20.51)g/L]较术前[(109.38±20.22)g/L]下降(t=32.764,P<0.001)。进一步对14例肝衰竭患者纵向观察,末次人工肝治疗术前Hb为(108.50±21.61)g/L,术后次日Hb[(103.14±19.15)g/L]较前恢复,术后第3天Hb[(102.57±21.73)g/L]未进一步回升,术后第7天Hb再次升高[(105.57±22.04)g/L]。肝衰竭患者术后次日Hb水平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而降低(F=8.996,P<0.001),而MCV和MCH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逐渐增高(F值分别为9.154和13.460,P值分别为0.004和<0.001),RDW-CV则先逐渐升高后下降(F=4.520,P=0.032),MCHC呈上下波动,无明显趋势(F=0.811,P=0.494)。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人工肝操作时长、模式和首次治疗是人工肝治疗后Hb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人工肝治疗可影响肝衰竭患者外周Hb水平,应加强肝衰竭人工肝治疗期间的患者血液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人工 血红蛋白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正化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纤维化及ACE-Ang Ⅱ-AT1R轴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霍苗苗 程变巧 +1 位作者 林伟国 吴旭玮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4-119,共6页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纤维化及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CE-AngⅡ-AT1R)轴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扶正化瘀方低剂量干预组(低剂量组)和扶正...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纤维化及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CE-AngⅡ-AT1R)轴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扶正化瘀方低剂量干预组(低剂量组)和扶正化瘀方高剂量干预组(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经高脂饲料喂养24周后,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0.75、1.5g/kg扶正化瘀方灌胃,1次/d,6次/周,共6周。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生化指标;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及肝组织中AngⅡ水平;采用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ACE、AT1R的表达;RT-q PCR测定α-SMA、ACE、AT1R m RNA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ALT、AST水平均明显降低,且高剂量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TC和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3组血浆及肝组织中AngⅡ均明显升高;3组间血浆Ang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低剂量组肝组织AngⅡ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及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肝细胞脂肪变性、炎性反应及肝纤维化程度均减轻,其中高剂量组效果更为明显。免疫组化分析显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α-SMA、ACE、AT1R等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其中高剂量组表达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T-q PCR结果显示,α-SMA、ACE、AT1R的m RNA水平显示出与蛋白表达相同的变化规律。结论扶正化瘀方能有效延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该机制可能与抑制ACE-AngⅡ-AT1R轴活性,从而有效抑制肝星状细胞的进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纤维化 扶正化瘀方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4
3
作者 赖静兰 刘玉明 +4 位作者 林春 孙芳 周锐 林勇 林元豹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890-893,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1受体拮抗剂(IL-1Ra)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福州市传染病医院2013年10月-2015年1月就诊的31例HBV-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28例急性乙...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1受体拮抗剂(IL-1Ra)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福州市传染病医院2013年10月-2015年1月就诊的31例HBV-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28例急性乙型肝炎(AHB)和3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作为对照。用Q-Plex法检测外周血IL-1Ra、IL-1β、IL-6、IL-4、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等细胞因子浓度,并检测各组肝功能、凝血功能等,将血清IL-1Ra等细胞因子浓度与患者肝功能、MELD评分及HBV DNA等进行相关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结果 IL-1Ra、IL-1Ra/IL-1β在3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HBV-ACLF组IL-1Ra水平[186.46(162.68-512.90)pg/ml]显著高于CHB组[70.47(47.07-92.47)pg/ml]和AHB组[143.69(117.75-208.54)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300,P〈0.001;Z=2.505,P=0.012);而HBV-ACLF患者IL-1Ra与IL-1β比值[2.92(2.20-4.74)]较AHB组[4.54(2.75-6.05)]低,但较CHB患者[2.49(1.50-2.50)]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966,P=0.048;Z=2.682,P〈0.001)。HBV-ACLF组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高于其他2组(P值均〈0.01)。血清IL-1Ra与TBil、MELD评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06、-0.818,P值均〈0.01),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呈正相关(r=0.475,P=0.007)。结论 IL-1Ra与反映HBV-ACLF严重程度的指标TBil、MELD评分呈负相关,与PTA呈正相关,IL-1ra在HBV-ACLF发病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肝炎 乙型 慢性 白细胞介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0天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冬青 郑瑞丹 +7 位作者 林明华 吴雯军 林升龙 王香梅 马华皙 李芹 叶寒辉 高海兵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316-2319,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治的119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90 d的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与生存组。抗病毒方案为... 目的探讨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治的119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90 d的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与生存组。抗病毒方案为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收集治疗基线时患者ALT、AST、ChE、Alb、CHO、AFP、HBV DNA水平等临床指标及重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计算MELD评分。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新的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评估新预测模型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诊断效能。结果在90 d内,33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27.7%。生存组与死亡组相比,年龄、ALT、Alb、ChE、MELD评分以及肝性脑病、原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时肝性脑病(OR=10.404,95%CI:2.522~42.926,P=0.001)、血清Alb水平(OR=0.853,95%CI:0.764~0.952,P=0.005)、MELD评分(OR=1.143,95%CI:1.036~1.261,P=0.008)是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将这3项指标联合建立新的预测模型,ROC曲线结果显示新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33,高于MELD评分的0.672。结论对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0 d预后评估,肝性脑病、Alb水平联合MELD评分建立的新模型较单纯MELD评分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预后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量代谢指标与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短期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生风险的相关性 被引量:6
5
作者 陈秀敏 林升龙 +5 位作者 王香梅 马华晳 张冬青 廖资渊 林明华 高海兵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11-1316,共6页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患者的间接能量代谢指标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2019年11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治住院的失代偿期HBV-L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住院后2周...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患者的间接能量代谢指标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2019年11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治住院的失代偿期HBV-L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住院后2周内发生SBP和无SBP患者的基线临床参数和能量代谢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发生SBP的相关风险因素。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新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的诊断效应,以最大Youden指数对应的点为模型的截断值,采用DeLong检验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纳入失代偿期HBV-LC患者50例,住院后2周内发生SBP患者23例(46%),无SBP患者27例(54%)。SBP患者的甘油三酯、前白蛋白以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均显著低于无SBP患者(P值均<0.05);而SBP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C反应蛋白(CRP)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则显著高于无SBP患者(P值均<0.05)。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能量代谢指标:SBP患者的呼吸熵(RQ)和碳水化合物氧化率(CHO)均较无SBP患者低[RQ:0.79(0.76~0.86)vs 0.85(0.79~0.91),P=0.041;CHO:20.50%(15.25%~41.05%)vs 41.6%(22.25%~68.05%),P=0.04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PTA为失代偿期HBV-LC患者住院期间发生SBP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0.004,P=0.008),并以PTA、CRP、RQ和CHO等变量构建回归模型,模型AUC为85.0%,当曲线的Youden指数为最大值时,模型截断值为0.60,特异度为85.19%,敏感度为73.91%,模型的区分度优于CRP(AUC=74.5%,P=0.049)和PCT(AUC=56.4%,P<0.01)。结论失代偿期HBV-LC患者短期内发生SBP的患者能量代谢指标RQ和CHO明显降低,结合PTA、CRP和CHO/RQ比值等指标,有助于临床医师早期判断SBP的高风险患者,并加强对高风险患者的营养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肝硬化 腹膜炎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点红致肝窦阻塞综合征1例报告 被引量:3
6
作者 陈阮琴 卓海燕 +1 位作者 李孝楼 陈立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778-2779,共2页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54岁。因“乏力、腹胀2个月,眼黄、尿黄、尿少3周”于2016年11月25日入外院。1年前因“颈部肿物”诊断为“鼻咽部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并于9个月前予以“R-CHOP方案”化疗1次,后长期服用“沙利度胺、乌苯美司、阿...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54岁。因“乏力、腹胀2个月,眼黄、尿黄、尿少3周”于2016年11月25日入外院。1年前因“颈部肿物”诊断为“鼻咽部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并于9个月前予以“R-CHOP方案”化疗1次,后长期服用“沙利度胺、乌苯美司、阿司匹林、甲泼尼龙”,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伴腹胀,无发热、腹痛,未重视,未治疗。1个月前停用“甲泼尼龙、沙利度胺”,3周前出现眼黄、皮肤黄,同时尿量减少,腹围增大,转诊本院,无酗酒史。查体:体温36.5℃;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2/80 mm Hg;神清,皮肤巩膜中度黄染,未见肝掌、蜘蛛痣。双侧颈部、锁骨上窝、腋窝可触及肿大淋巴结;肺部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膨隆、腹肌软,全腹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触诊不满意,Murphy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未引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点红 生物碱类 肝静脉闭塞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