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实验室诊断和病毒序列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翁育伟 张拥军 +8 位作者 谢剑锋 黄萌 陈炜 张炎华 何文祥 吴冰珊 王金章 郑奎城 严延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43-546,共4页
目的应用real-time RT-PCR和病毒序列测定等方法对福建省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开展实验室诊断。方法采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呼吸道标本并提取RNA,分别采用甲乙型流感通用引物和探针、季节性流感(包括H3N2、H1N1、H1N1pdm)特异性... 目的应用real-time RT-PCR和病毒序列测定等方法对福建省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开展实验室诊断。方法采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呼吸道标本并提取RNA,分别采用甲乙型流感通用引物和探针、季节性流感(包括H3N2、H1N1、H1N1pdm)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以及H7N9特异性引物和探针进行real-time RT-PCR检测。利用自行设计的引物扩增病毒基因组节段,测定并分析病毒基因序列。结果 real-time RT-PCR结果表明,应用甲型通用引物扩增结果阳性,乙型及季节性流感(包括H3N2、H1N1以及H1N1pdm)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特异性H7N9亚型流感病毒扩增结果阳性。序列测定获得的病毒4个节段的序列与已公布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序列高度一致。结论病例呼吸道标本中存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毒的基因与近期国内流行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高度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 H7N9亚型 实验室诊断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2004-2010年登革病毒E蛋白基因序列分析(英文) 被引量:11
2
作者 黄萌 张拥军 +3 位作者 林梅清 王金章 严延生 翁育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73-977,共5页
通过登革病毒包膜蛋白基因序列测定与进化分析,确定2004 2010年间福建省登革病毒的主要来源地。方法提取登革病毒分离株的RNA,扩增病毒外膜蛋白基因,扩增产物经TA克隆后提取质粒并测序,应用相关专业软件做序列分析。结果在测定的12株登... 通过登革病毒包膜蛋白基因序列测定与进化分析,确定2004 2010年间福建省登革病毒的主要来源地。方法提取登革病毒分离株的RNA,扩增病毒外膜蛋白基因,扩增产物经TA克隆后提取质粒并测序,应用相关专业软件做序列分析。结果在测定的12株登革病毒外膜蛋白基因核酸序列中,1、2型病毒的序列长度均为1 485bp,3型为1 479bp。BLAST比对与序列进化树均表明,2004-2010年期间,福建省所分离的登革病毒分离株与东南亚一带流行的毒株一致性最高,福建省与东南亚流行的毒株间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结论2004-2010年福建省流行的登革病毒应当是由东南亚一带输入,应加强对该地区入境人员的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包膜蛋白 进化树 贝叶斯 MRBAY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2010年登革热特征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吴生根 洪荣涛 +3 位作者 欧剑鸣 陈武 蔡少健 翁育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63-764,共2页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濒临东南亚各国,人群交往密切,从事经商、务工、旅游和探亲等,常年有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由于地处亚热带,长夏无冬,雨水量充沛,适合白纹伊蚊生长繁殖。1999年、2004年和2007年就因输入性病例发现不及时而导致...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濒临东南亚各国,人群交往密切,从事经商、务工、旅游和探亲等,常年有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由于地处亚热带,长夏无冬,雨水量充沛,适合白纹伊蚊生长繁殖。1999年、2004年和2007年就因输入性病例发现不及时而导致暴发疫情^[1-3]。为防止类似疫情的发生,特对我省2010年登革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性登革热 福建省 暴发疫情 病例发现 东南沿海 生长繁殖 白纹伊蚊 东南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2005-2010年志贺菌分离株的毒力基因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爱平 李海丹 +5 位作者 熊美琴 许英英 杨劲松 罗朝晨 郑金凤 严延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83-586,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福建省志贺菌的毒力基因,了解我省不同志贺菌菌群及血清型的毒力基因分布情况以及流行模式,评估不同菌型的危害性,为菌痢防控工作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运用PCR扩增技术,对2005-2010年福建省腹泻病人中分离的104株志贺... 目的通过检测福建省志贺菌的毒力基因,了解我省不同志贺菌菌群及血清型的毒力基因分布情况以及流行模式,评估不同菌型的危害性,为菌痢防控工作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运用PCR扩增技术,对2005-2010年福建省腹泻病人中分离的104株志贺菌进行ipaH、set1(set1A和set1B)、sen、ial四种毒力基因的检测,分析各毒力基因的阳检率以及毒力基因的分布模式。结果 ipaH、set1(set1A和set1B)、sen、ial毒力基因的阳检率分别为100%、36.54%、66.35%、64.42%,其中set1基因在B群(福氏志贺菌)和D群(宋内志贺菌)的阳检率分别为85%和6.25%;104株志贺分为8种毒力基因分布模式命名为I-VIII,IV型是B群志贺菌的优势基因携带模式(67.5%),VI型是D群志贺菌优势基因携带模式(39.06%),同时D群中I型、VII型和V型基因模式分布也较高。结论 ipaH可作为志贺菌属的鉴定基因,set1毒力基因主要存在于福氏志贺菌(B群)中;B群志贺菌有一个集中优势的基因流行模式IV型,D群有较多的相对优势基因流行模式;说明在志贺菌进化过程中存在复杂分化形式,同时毒力基因的插入和缺失在菌型的变异和分化中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贺菌属 毒力基因 流行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调查与实验室诊断(英文) 被引量:7
5
作者 黄萌 叶雯婧 +7 位作者 李锋平 郑友限 张拥军 洪思让 郑奎城 严延生 欧剑鸣 翁育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6-219,共4页
目的通过实验室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福建省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方法调查病例的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采用病毒核酸检测、测序等方法进行实验室诊断。结果该病例临床表现符合基孔肯雅热特征,荧光PCR、RT-PCR和测序均证实为基... 目的通过实验室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福建省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方法调查病例的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采用病毒核酸检测、测序等方法进行实验室诊断。结果该病例临床表现符合基孔肯雅热特征,荧光PCR、RT-PCR和测序均证实为基孔肯雅病毒感染。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该病例的感染地点在东南亚一带,与扩增的部分病毒序列比对的结果一致。结论证实福建省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在流行季节亟需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孔肯雅病毒 流行病学调查 分子诊断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不产毒O1群霍乱弧菌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陈爱平 李曲文 +4 位作者 倪二茹 徐海滨 杨劲松 郑金凤 严延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82-485,共4页
目的调查福建省近年从病人和外环境中分离到的不产毒O1群霍乱弧菌的毒力基因分布特征,分析菌株间的遗传相似度。方法运用PCR扩增技术分别检测15株不产毒O1群霍乱弧菌的毒力相关基因tcpA、rstR、hlyA、zot、ace、toxR、ctxA,并通过脉冲... 目的调查福建省近年从病人和外环境中分离到的不产毒O1群霍乱弧菌的毒力基因分布特征,分析菌株间的遗传相似度。方法运用PCR扩增技术分别检测15株不产毒O1群霍乱弧菌的毒力相关基因tcpA、rstR、hlyA、zot、ace、toxR、ctxA,并通过脉冲肠凝胶电泳(PFGE)技术进行分子分型。结果15株不产毒O1群霍乱弧菌各毒力相关基因的阳检数分别为hly-ET(8/15)、tcpA-CL(6/15)、hly-Cl(4/15)、ace(3/15)、toxR(3/15),其余毒力基因均为阴性。按照100%的相似度,PFGE分为12个基因型别,无集中优势的PFGE型别;根据TENOVER原则有两个相对优势的G1、G2PFGE群。结论不产毒的O1群霍乱菌株不同程度地携带有相关的毒力因子,病人株和环境株毒力基因分布无明显差异,不产毒O1群霍乱菌株存在基因组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弧菌 非产毒株 毒力基因 脉冲场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畲族人群聚居地区结核病流行状况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林勇明 陈杏光 +7 位作者 陈求扬 刘锦华 梁庆福 陈志健 赵永 魏淑贞 林建 郑金凤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2年第9期618-620,共3页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福建省畲族人口总数约为37.51万人,位居全国畲族人口首位(占全国畲族人口的52.9%),主要聚居在宁德市的福安市、霞浦县和福鼎市等全国三大畲族聚居县(市)。1999年《健康报情况参考》第368期刊出"...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福建省畲族人口总数约为37.51万人,位居全国畲族人口首位(占全国畲族人口的52.9%),主要聚居在宁德市的福安市、霞浦县和福鼎市等全国三大畲族聚居县(市)。1999年《健康报情况参考》第368期刊出"畲族群众中结核病、妇科病等疫情严重,建议进行调查和防治"后,引起时任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状况分析 结核病 福建省 畲族 人群 人口普查 政府领导 福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福氏志贺菌4c亚型的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爱平 杨劲松 +4 位作者 李海丹 熊美琴 罗朝晨 郑金凤 严延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91-1194,共4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新出现的福氏志贺菌4c血清亚型的毒力基因分布,菌株间的遗传关联度以及基因组的多态性。方法运用PCR扩增技术对17株F4c菌进行ipaH、set1(set1A和set1B)、sen、ial 4种毒力基因的检测,同时运用脉冲肠凝胶电泳(PFGE)技术进... 目的分析福建省新出现的福氏志贺菌4c血清亚型的毒力基因分布,菌株间的遗传关联度以及基因组的多态性。方法运用PCR扩增技术对17株F4c菌进行ipaH、set1(set1A和set1B)、sen、ial 4种毒力基因的检测,同时运用脉冲肠凝胶电泳(PFGE)技术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ipaH、set1(set1A和set1B)、sen、ial基因阳性的菌株分别占100%、94.12%、82.35%、88.23%;17株F4c菌分为I-IV型不同的毒力基因分布模式,I型是优势模式占76.47%;按100%的相似度,PF-GE有12种型别(P1-P12),不存在集中优势的PFGE型别;根据TENOVER原则,分为3个PFGE群(G1-G3),G1是优势群,占64.71%。结论我省分离的F4c血清亚型的志贺菌大部分菌株具有较强的毒力特征;绝大多数感染患者之间无明显的传播关系,不同克隆群在传播中存在着集中趋势,提示某一克隆群的F4c菌有可能逐步演变成为我省主要且稳定的福氏志贺菌流行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贺菌属 4c血清亚型 分子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非典型 O1群埃尔托型霍乱弧菌的研究
9
作者 陈爱平 郑恩惠 +5 位作者 李曲文 徐海滨 杨劲松 王灵岚 郑金凤 严延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87-792,共6页
目的探索非典型O1群埃尔托型霍乱弧菌在福建省1962-2005年霍乱菌株中的存在及其意义。方法选择1962-2005年代表性霍乱菌株69株(稻叶21、小川48),运用PCR技术进行ctxB、tcpA、rstR、hlyA各毒力因子的古典型(Cl)和埃尔托型(El)基因的扩增... 目的探索非典型O1群埃尔托型霍乱弧菌在福建省1962-2005年霍乱菌株中的存在及其意义。方法选择1962-2005年代表性霍乱菌株69株(稻叶21、小川48),运用PCR技术进行ctxB、tcpA、rstR、hlyA各毒力因子的古典型(Cl)和埃尔托型(El)基因的扩增;同时对部分菌株的ctxB和rstR基因的序列进行测定和比对;分析福建省O1群埃尔托型霍乱弧菌(EVC)中非典型菌株出现的时间和存在意义。结果 1962年福建省分离的O1群EVC菌株中携带有ctxB-Cl、tcpA-Cl、hlyA-Cl基因;rstR-Cl基因仅在1994-2000年的霍乱菌株中检出。序列比对结果发现ctxB基因出现新的204位碱基突变位点(T→G);同时报道两种新的ctxB基因型别(10和11),且发现存在于同一个菌株中;ctxB基因型11的115位碱基为C,表现为古典型ctxB位点特征,203位碱基为T,表现为埃尔托型ctxB位点特征。结论福建省在1962年的O1群EVC菌株中就出现杂合有ctxB-Cl、tcpA-Cl、hlyA-Cl基因的非典型EVC菌株,是迄今为止报道出现非典型EVC最早的年代;1994年以后出现整合有rstR-Cl基因的非典型EVC菌株。另外,在福建省O1群EVC中存在国内外未曾报道的新的ctxB碱基突变位点和ctxB基因型别;同时在同一菌株中存在不同的ctxB基因型别杂合形式;ctxB序列也存在不同生物型别的特异位点组合形式。福建省O1群EVC表现为独特的地方性分子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弧菌 毒力基因 等位基因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21年福建省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监测及菌株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林慧琳 叶玲清 +3 位作者 叶海梅 黄智瑜 陈伟伟 郑奎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41-950,共10页
目的了解2011—2021年福建省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污染状况、毒力基因、耐药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参照GB 4789.30检测Lm;采用PCR方法对Lm的13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及开展血清学、MLST分型;应用微量肉汤稀释... 目的了解2011—2021年福建省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污染状况、毒力基因、耐药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参照GB 4789.30检测Lm;采用PCR方法对Lm的13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及开展血清学、MLST分型;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选择15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011—2021年共采集8166份即食食品,Lm总检出率为1.25%,以寿司、中式凉拌菜及熟肉制品检出率较高,分别为6.26%、5.60%、1.87%;毒力基因plcB、llsX、ptsA的检出率分别为55.42%、16.87%、22.89%,prfA等其余10个毒力基因检出率均为100%;83株Lm对头孢西丁的耐药率为100%,苯唑西林为15.66%、四环素为13.25%;寿司、中式凉拌菜、熟肉制品中检出多重耐药株,多重耐药率达13.25%;83株Lm分4种血清型,1/2a、1/2b为优势血清型;83株Lm MLST分型得到16种序列型(ST),ST87为优势型,其次是ST8,ST101。结论2011—2021年福建省即食食品存在不同程度的单增李斯特菌污染,寿司、中式凉拌菜、熟肉制品为主要污染食品;分离株耐药情况不容乐观、具有潜在的致病性、感染风险,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上述高风险类别食品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食食品 单增李斯特菌 毒力基因 耐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14年福州市环境污水应用于肠道病毒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杨秀惠 朱旺峰 +2 位作者 蔡少健 周勇 严延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了解环境污水监测对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相关疾病防控的意义和作用。方法选择福州祥板和洋里两个污水处理厂作为监测点,每月采集进口污水各1份,应用阴离子膜进行污水浓缩,接种RD、L20B和HEp-2进行病毒分离,微量血清中和试验及R... 目的了解环境污水监测对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相关疾病防控的意义和作用。方法选择福州祥板和洋里两个污水处理厂作为监测点,每月采集进口污水各1份,应用阴离子膜进行污水浓缩,接种RD、L20B和HEp-2进行病毒分离,微量血清中和试验及RT-PCR确定其血清型,VP1测序遗传特征分析。结果 2013-2014年采集的48份污水标本中44份(91.67%)病毒分离阳性,分离到268株病毒,已鉴定涵盖22个血清型;病毒分离高峰期为2-7月,较监测病例高峰早约2个月。2013年埃坷病毒(Echovirus,Echo)7型为优势血清型(43.61%),2014年转变为Echo6占绝对优势(62.96%);遗传特征分析显示:Echo6和Echo7污水分离株较同时期病例分离株更为多样;病例株与污水株具高度同源性,在遗传进化树图位于同一个分支。结论环境污水应用于肠道病毒监测,较现有的病例监测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 肠道病毒 监测 遗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革病毒的基因组分析及中国登革毒株的来源(英文)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拥军 周朝晖 +2 位作者 黄萌 王金章 陈炜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15-521,共7页
目的分析登革病毒的基因组序列,了解目前世界范围存在的各种登革病毒基因型,探索部分中国毒株的可能来源。方法分析GenBank数据库中有完整基因组序列的登革病毒序列,利用NCBI服务器对基因组编码区序列进行在线比对,按最小进化法用MEGA5.... 目的分析登革病毒的基因组序列,了解目前世界范围存在的各种登革病毒基因型,探索部分中国毒株的可能来源。方法分析GenBank数据库中有完整基因组序列的登革病毒序列,利用NCBI服务器对基因组编码区序列进行在线比对,按最小进化法用MEGA5.0软件绘制种系发生树。结果分析了全球范围四种血清型共3000余株登革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分别将各血清型毒株划分为4-6个基因型。通过对各基因型毒株背景的分析,证明基因型分布与毒株的地理来源存在一定联系。39株中国毒株中,多数能够通过种系发生树确定其来源。结论全球登革病毒的基因型分布具有地区特异性,中国登革毒株的传播来源存在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 基因组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陈爱平 陈建辉 +1 位作者 杨劲松 林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08-811,共4页
目的分析总结3起公共卫生事件中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发挥的作用。方法在这3起事件中,实验室诊断先后采用常规细菌培养、血清学和生化鉴定,以及部分基因的PCR、实时荧光PCR、核酸序列分析等方法。结果常规方法只能将这3起事件的可能致病... 目的分析总结3起公共卫生事件中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发挥的作用。方法在这3起事件中,实验室诊断先后采用常规细菌培养、血清学和生化鉴定,以及部分基因的PCR、实时荧光PCR、核酸序列分析等方法。结果常规方法只能将这3起事件的可能致病因子鉴定到普通大肠杆菌,一系列特异基因片段的PCR检测可以进一步鉴定到不同的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结论分子生物学诊断手段与常规方法的有机结合,对细菌性病原菌来讲是今后公共卫生事件实验室调查的一个有力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技术 致泻性大肠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次睾吸虫在鸡体内发育及其对宿主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智芳 程由注 +5 位作者 江典伟 张春梁 林国华 方彦炎 李莉莎 陈宝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69-876,共8页
目的了解东方次睾吸虫感染实验动物的动态发育以及对宿主的致病过程。方法从福建省浦城县东方次睾吸虫流行区捕捞麦穗鱼,分离东方次睾吸虫囊蚴,分组定量感染实验动物鸡,然后在不同时间段解剖,检测虫回收率和观察虫体发育,同时观察鸡肝... 目的了解东方次睾吸虫感染实验动物的动态发育以及对宿主的致病过程。方法从福建省浦城县东方次睾吸虫流行区捕捞麦穗鱼,分离东方次睾吸虫囊蚴,分组定量感染实验动物鸡,然后在不同时间段解剖,检测虫回收率和观察虫体发育,同时观察鸡肝脏、胆囊病变;每日观察实验鸡临床变化,对肝脏、胆囊按常规石蜡切片法观察病理变化。结果东方次睾吸虫在鸡体内发育迅速,但个体发育不同步,至6周全部虫才发育成熟。感染鸡生长缓慢,发育受阻,死亡率高。并发由肝胆管阻塞引起的一系列急慢性病变,感染时间越久,虫的回收率越低,且胆囊病变越严重。结论东方次睾吸虫能在鸡体内发育迅速,对宿主致病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次睾吸虫 实验感染 宿主 发育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养老机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翁顺太 郑巧珍 +7 位作者 林杰 陈敏红 阮宏锦 邱玉锋 陈建辉 谢芳钦 李曲文 郑奎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92-395,共4页
目的对某养老机构发生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方法采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推荐的个案调查表和依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指南(试... 目的对某养老机构发生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方法采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推荐的个案调查表和依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指南(试行第一版)"进行。结果某养老机构有8名护理人员和住院老人感染新冠肺炎,年龄中位为59岁,男、女比例1∶7。于末次暴露后4~15 d确诊。排查出225名密切接触者,无三代院内续发传播;不排除无症状感染存在传染的可能性;病亡1例。结论本次聚集性疫情的感染来源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建议防控策略应关注养老机构、监管场所等重点部门、重点人群的管控与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聚集性疫情 养老机构 流行病学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1群霍乱弧菌PFGE分子分型和菌株流行能力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爱平 杨劲松 +4 位作者 李曲文 徐海滨 王灵岚 郑金凤 严延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9-262,共4页
目的调查福建省1962-2005年不同流行时期、不同流行血清群的O1群埃尔托型霍乱弧菌(EVC)的菌株间的遗传关联度和基因组的多态性;探讨不同PFGE型(簇)和霍乱菌株流行能力的关系。方法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PFGE)技术,对福建省1962-2... 目的调查福建省1962-2005年不同流行时期、不同流行血清群的O1群埃尔托型霍乱弧菌(EVC)的菌株间的遗传关联度和基因组的多态性;探讨不同PFGE型(簇)和霍乱菌株流行能力的关系。方法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PFGE)技术,对福建省1962-2005年代表性霍乱菌株进行分型,结合流行病学背景资料探讨不同PFGE型(簇)和相关霍乱菌株的流行能力。结果 77株霍乱菌株按100%的相似度分为61个PFGE型,按照90%的相似度可得到5个主要的PFGE簇,命名为G1-G5;52株小川型霍乱弧菌,按照100%的相似度分为47个PFGE型,按照90%的相似度可得到4个主要的PFGE簇[G1(o)-G4(o)];25株稻叶型霍乱弧菌按照100%的相似度分为15个PFGE型,按照90%的相似度,可得到2个主要的PFGE簇[G1(i)-G2(i)]。各个流行时期的菌株均有优势的PFGE簇,散发的菌株呈现分散的PFGE型,没有集中趋势。结论福建省3次流行的霍乱菌株有遗传关联性,在流行过程中产生基因变异出现新的优势PFGF簇;各地区间的霍乱流行有传播上的相关性。小川型G2(o)PFGE簇和稻叶型G1(i)PFGE簇的菌株有引起霍乱持续流行的能力,后者更有引发大规模病例数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弧菌 PFGE 分子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KatG Asn329Val突变导致异烟肼耐药 被引量:5
17
作者 邓艳琴 陈亮 +5 位作者 张丽水 王加熊 赵秀芹 肖方震 万康林 严延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01-1105,共5页
目的研究结核分枝杆菌katG基因Asn329Val突变导致异烟肼耐药的机制。方法扩增含有突变位点和野生型的全长katG基因,经TA克隆、定向克隆构建表达载体,原核表达KatG蛋白,纯化后比较重组KatG酶活性。结果获得了katG基因的高效表达。重组蛋... 目的研究结核分枝杆菌katG基因Asn329Val突变导致异烟肼耐药的机制。方法扩增含有突变位点和野生型的全长katG基因,经TA克隆、定向克隆构建表达载体,原核表达KatG蛋白,纯化后比较重组KatG酶活性。结果获得了katG基因的高效表达。重组蛋白酶活性显示,Asn329Val突变导致重组KatG过氧化氢酶活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一定的过氧化物酶活性;Ser315Thr突变导致重组KatG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部分丧失;Arg463Leu突变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影响均不大。结论 katG Asn329Val突变引起了KatG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完全丧失,可能是导致菌株对异烟肼耐药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KATG基因 异烟肼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EV71感染情况及病毒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秀惠 蔡少健 +4 位作者 张红榕 何爱华 吴瑞红 林志强 严延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79-683,687,共6页
目的分析近10年来福建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EV71感染情况及病毒变异特征。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AFP病例中EV71感染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特点,分析EV71病毒VP1区核苷酸与氨基酸同源性阐析病毒变异特征与趋势。结果根据E... 目的分析近10年来福建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EV71感染情况及病毒变异特征。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AFP病例中EV71感染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特点,分析EV71病毒VP1区核苷酸与氨基酸同源性阐析病毒变异特征与趋势。结果根据EV71分离阳性数及AFP病例报告率推算,2003-2012年6月福建省15岁以下儿童EV71相关AFP病例平均发病率为2.24/1 000万,2008年以来呈上升趋势。AFP病例或其健康接触者分离的EV71病毒散在分布于9个设区市,以5-6月份多发,76.0%(19/25)为3岁以下儿童,男童为女童1.5倍。90.91%(20/22)的病例在麻痹前有发热,以单侧肢体麻痹(63.6%,14/22)为主,5例麻痹前有典型的手足口病表现,发病60d随访时2例仍残留麻痹。25例病毒株均属于C4基因型,除2003年分离毒株为C4b亚型外,其余均属于C4a亚型,2009-2011年病毒株间同源性高,与2008年安徽阜阳的代表株间同源性也较高,可能具有同一来源,并呈流行态势。结论利用完善的AFP监测系统,分析EV71相关AFP病例发病情况及分离株病毒的特征可以从另一侧面反映EV71流行强度及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 肠道病毒71型(EV71) 流行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套式RT-PCR检测患者凝血块中登革病毒RNA(英文)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拥军 黄萌 +2 位作者 翁育伟 郑友限 王金章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32-836,共5页
目的建立简便、灵敏、适合于全部血清型登革病毒核酸检测的多重套式RT-PCR体系,检测临床样品中登革病毒RNA,作为实验室辅助诊断的依据。方法利用登革病毒标准株核酸,建立多重RT-PCR检测方法。提取患者凝血块总RNA,分别用一步法RT-PCR及... 目的建立简便、灵敏、适合于全部血清型登革病毒核酸检测的多重套式RT-PCR体系,检测临床样品中登革病毒RNA,作为实验室辅助诊断的依据。方法利用登革病毒标准株核酸,建立多重RT-PCR检测方法。提取患者凝血块总RNA,分别用一步法RT-PCR及多重套式RT-PCR检测。结果通过对检测体系进行优化,多重RT-PCR能够同时检测4种血清型登革病毒核酸。采用多重套式RT-PCR方法,从8例登革热患者凝血块中有4例检测到病毒RNA,而其它核酸检测方法仅检出1例阳性。结论多重套式RT-PCR的方法能够从临床凝血块样品中检测到登革病毒核酸,并同时进行血清学分型,简化了登革病毒核酸检测步骤,有利于对临床样品开展病毒核酸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 多重套式RT-PCR 核酸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血清型登革病毒外膜蛋白重组抗原的表达 被引量:2
20
作者 翁育伟 张志珊 +4 位作者 林梅清 王金章 黄萌 郑奎城 严延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94-897,共4页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重组1-4型登革病毒外膜蛋白,为研制登革病毒抗体快速检测试剂提供原材料。方法根据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并经PCR方法扩增1-4型登革病毒部分外膜蛋白基因片段,克隆至表达载体pET30a(+)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小...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重组1-4型登革病毒外膜蛋白,为研制登革病毒抗体快速检测试剂提供原材料。方法根据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并经PCR方法扩增1-4型登革病毒部分外膜蛋白基因片段,克隆至表达载体pET30a(+)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小量表达以及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做SDS-PAGE分析并经WB实验验证其免疫活性。结果酶切消化及电泳结果表明4种重组质粒均构建成功。经IPTG诱导后,4种重组大肠杆菌均可表达相应的重组蛋白。纯化前后的重组蛋白经WB实验表明,4种重组蛋白均能与对应型别的病毒感染者血清反应。结论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成功表达重组1-4型登革病毒外膜蛋白,4种型别的重组蛋白可被各自血清型的抗体结合,均具有免疫反应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 外膜蛋白 重组抗原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