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红外光谱技术对闽南乌龙茶品种的识别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程权 杨方 +2 位作者 王丹红 林振宇 邱彬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56-659,共4页
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一种快速无损的乌龙茶品种识别方法。收集闽南地区不同茶场中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与梅占等5个品种共210份具有代表性的乌龙茶样品,采集近红外光谱数据,选用1100~1300 nm ,1640~2498 nm作为检测波... 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一种快速无损的乌龙茶品种识别方法。收集闽南地区不同茶场中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与梅占等5个品种共210份具有代表性的乌龙茶样品,采集近红外光谱数据,选用1100~1300 nm ,1640~2498 nm作为检测波长范围,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 PCA)建立模型,并在实验过程中比较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 ,MSC)与标准正态变量校正(standard normal variate ,SNV)两种数据预处理方法对模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多元散射校正对模型的影响优于标准正态变量校正,对校正集的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6%,对预测集中样品的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0%。实验结果证明了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快速无损识别闽南地区乌龙茶,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种类识别 近红外光谱 主成分分析 欧氏距离判别法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工食品中若干动物成分的PCR检测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陈文炳 邵碧英 +2 位作者 廖宪彪 江树勋 李寿崧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338-342,共5页
本研究应用PCR技术检测了12种加工食品中的牛、羊、鸡、猪等动物源性成分,在此基础上还开发了真核生物所共有的18S核糖体DNA(18SrDNA)与食品中牛、羊、鸡、猪等多种动物物种特异性基因片段之间的二重PCR检测方法,还分析了牛、羊源性成分... 本研究应用PCR技术检测了12种加工食品中的牛、羊、鸡、猪等动物源性成分,在此基础上还开发了真核生物所共有的18S核糖体DNA(18SrDNA)与食品中牛、羊、鸡、猪等多种动物物种特异性基因片段之间的二重PCR检测方法,还分析了牛、羊源性成分单PCR检测的灵敏度,以及18SrDNA与牛、羊之间的二重PCR检测方法的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食品 动物成分 PCR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TR-TOF-MS与GC-MS技术的武夷水仙和武夷肉桂香气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邱晓红 张丹丹 +4 位作者 韦航 郑德勇 李小晶 林燕萍 叶乃兴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95-1201,共7页
采用质子传递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Proton Transfer Reaction-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ry,PTR-TOFMS)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对不同品种武夷岩茶(水仙、肉桂)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 采用质子传递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Proton Transfer Reaction-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ry,PTR-TOFMS)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对不同品种武夷岩茶(水仙、肉桂)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武夷水仙以反式橙花叔醇、(E,E)-2,4-庚二烯醛、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等为主;武夷肉桂是反式橙花叔醇、α-法尼烯、苯甲醛为主,且在武夷山肉桂中存在高浓度的m/z 207、223、281、291几个未知化合物。2种分析技术所检测到的香气成分和相对含量比例差异显著,两者各有优劣,相互补充,联合分析更加完整,更有利于准确地进行香气分析,同时发现PTR-TOF-MS法更能真实地反映茶叶香气的完整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质子传递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PTR-TOF-MS)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Y病毒福建分离物P1基因的分子变异和结构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史凤阳 高芳銮 +2 位作者 沈建国 常飞 詹家绥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13-722,共10页
为揭示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P1基因的分子变异及结构特征,并查明福建分离物P1基因的变异来源。文章设计一对简并引物从感染PVY的马铃薯病叶扩增、克隆获得福建分离物P1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析其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特... 为揭示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P1基因的分子变异及结构特征,并查明福建分离物P1基因的变异来源。文章设计一对简并引物从感染PVY的马铃薯病叶扩增、克隆获得福建分离物P1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析其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特征,并采用贝叶斯法重建P1基因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12个福建分离物均成功扩增出预期大小(约915 bp)的特异性片段,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已报道的PVY不同株系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73%~99%;QK44、XT02、XT08、LH05分离物的309 nt位置均检测到一个强烈的重组信号。12个PVY分离物中,P1蛋白有85个变异的氨基酸位点,表明其高度变异;P1蛋白的第41~275位是一个高度保守的结构功能域,含有3个保守的活性位点(H192、D201、V235);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福建分离物形聚为3种不同的簇,其对应的卷曲结构(Coiled-coil domain)和空间结构也不相同,表明不同株系型的P1基因在系统发育关系上分化较大。该研究结果表明PVY P1基因在核苷酸序列、氨基酸序列以及空间结构具有高度变异性,但行使P1蛋白功能的活性位点所在的氨基酸(H192、D201和V235)均高度保守;福建分离物P1基因的变异源主要来自碱基突变和基因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Y病毒 P1基因 变异 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福清地区马铃薯病毒病病原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9
5
作者 杨小龙 陈细红 +3 位作者 蔡伟 高芳銮 沈建国 吴祖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1-205,共5页
2017年调查福建福清地区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生情况,以明确该地区马铃薯主要病毒病原。共采集了46份疑似感染病毒的马铃薯植株,提取总RNA,利用RT-PCR技术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福清地区危害马铃薯的病毒有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 2017年调查福建福清地区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生情况,以明确该地区马铃薯主要病毒病原。共采集了46份疑似感染病毒的马铃薯植株,提取总RNA,利用RT-PCR技术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福清地区危害马铃薯的病毒有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 roll virus(PLRV)、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PVS),检出率分别为56.52%、17.39%和10.87%,以PVY检出率最高,说明PVY是危害该地区马铃薯样品的主要病毒病原。通过病毒复合侵染进行分析,发现该地区存在病毒复合侵染马铃薯现象。研究结果可为福清地区马铃薯种薯的引进和病毒病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清地区 马铃薯病毒 RT-PCR 检测与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和花粉微形态观察 被引量:8
6
作者 樊晓静 于文涛 +6 位作者 刘登勇 卢明基 郑洁 陈晓岚 魏明秀 林浥 叶乃兴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8-305,共8页
【目的】观察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和花粉的微形态,为茶树野生种质资源发掘、鉴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利用冷场发射扫描电镜对4份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和花粉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对茶树叶片气孔... 【目的】观察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和花粉的微形态,为茶树野生种质资源发掘、鉴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利用冷场发射扫描电镜对4份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和花粉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对茶树叶片气孔、茸毛和花粉极轴长、赤道轴长等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结果】4份野生茶树种质的叶片叶上表皮纹饰有平展型、皱脊型、波浪型3种;叶片下表皮气孔皆为长卵形,具异性气孔(腺鳞)且气孔密度相对栽培种较小;茸毛长度为(280.75±107.65)^(616.95±132.52)μm,且不同种长度差异明显,茸毛纹饰皆为平滑型;不同于栽培种,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茸毛表层均有脱落现象。4份野生茶树花粉均具三孔沟,属N3P4C5类型,其花粉大小在(427.69±153.94)^(1205.07±237.80)μm^2,皆小于福鼎大白茶。花粉极面观有近圆形和三裂近三角形2种,赤道面观各不相同,花粉形状有超长球形和近球形2种,花粉纹饰均为疣状。【结论】4份野生茶树和福鼎大白茶的叶片和花粉微形态特征有一定的共性和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茶树 种质资源 寿宁县 叶片 花粉 微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仙属DNA条形码鉴定技术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程飞 于文涛 +4 位作者 李敏 张慧 邢冬昊 陈清西 沈建国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52-460,共9页
以进口荷兰黄水仙、多花水仙和中国水仙为研究对象,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和数据分析,来评估mat K基因、rbc L基因、trn H-psb A片段和ITS片段4个候选DNA条形码的鉴定能力.建树法分析结果显示:叶绿体基因片段具有鉴定黄水仙品种的能力,... 以进口荷兰黄水仙、多花水仙和中国水仙为研究对象,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和数据分析,来评估mat K基因、rbc L基因、trn H-psb A片段和ITS片段4个候选DNA条形码的鉴定能力.建树法分析结果显示:叶绿体基因片段具有鉴定黄水仙品种的能力,但中国水仙与黄水仙聚为一支;核基因片段ITS序列可以准确区分出中国水仙和黄水仙,但在区分黄水仙品种时支持率较低;4种基因片段的组合条形码具有较强的鉴定能力,能准确鉴定出中国水仙和黄水仙,也能识别出不同黄水仙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距离分析法的结果显示,ITS+mat K、ITS+trn H-psb A、ITS+rbc L和ITS+mat K+trn H-psb A+rbc L 4种组合条形码鉴定的成功率较高,适用于黄水仙品种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鉴定 条形码 水仙属 黄水仙 中国水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种特异性PCR技术快速鉴定辣椒实蝇 被引量:13
8
作者 黄振 陈韶萍 +1 位作者 谢婧 郭琼霞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0-466,共7页
【目的】辣椒实蝇Bactrocera latifrons(Hendel)为我国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其寄主范围广泛,危害严重。由于传统鉴定方法受到饲养周期、饲养条件、虫态等因素的限制,使得果蔬进出口贸易通关速度、疫情快速鉴定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迫切... 【目的】辣椒实蝇Bactrocera latifrons(Hendel)为我国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其寄主范围广泛,危害严重。由于传统鉴定方法受到饲养周期、饲养条件、虫态等因素的限制,使得果蔬进出口贸易通关速度、疫情快速鉴定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关于实蝇的快速鉴定识别的技术。【方法】本研究基于mt DNA COI序列设计了一对能够准确鉴定辣椒实蝇的种特异性引物FL680和RL1057,选用辣椒实蝇作为阳性对照,选用番石榴实蝇B.correcta(Bezzi)、桔小实蝇B.dorsalis(Hendel)和颜带实蝇B.cilifer(Hendel)等20种实蝇作为阴性对照,进行PCR扩增并将PCR产物进行电泳检测。【结果】仅目标种辣椒实蝇能够扩增出清晰且单一的约378 bp的条带,其余实蝇种类均未出现条带。将本实验建立的种特异性PCR(SS-PCR)鉴定方法应用于实际检疫工作中并得到了验证,表明该方法具有强的种特异性。【结论】本文提出辣椒实蝇快速鉴定识别技术可应用于实蝇的疫情监测和口岸的检疫检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实蝇 种特异性引物 种特异性PCR MTDNA COI 快速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乌龙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现状及其特色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林浥 于文涛 +2 位作者 李小晶 郑玉成 叶乃兴 《福建茶叶》 2018年第3期1-2,共2页
福建省是乌龙茶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之一,品类丰富,产值大,具有丰富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储备资源。本文概述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的福建省乌龙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现状,介绍了已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茶类,对其实施标准、保护地域、... 福建省是乌龙茶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之一,品类丰富,产值大,具有丰富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储备资源。本文概述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的福建省乌龙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现状,介绍了已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茶类,对其实施标准、保护地域、适制品种和加工工艺等特色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茶叶类地理标志保护的工作人员提供借鉴,促进福建乌龙茶产业的保护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乌龙茶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茶树品种 加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分析闽南乌龙茶中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在分类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0
作者 程权 杨方 +3 位作者 李捷 卢声宇 蓝锦昌 江锦彬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4-181,共8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 MS)分析了闽南乌龙茶中的挥发性成分。从48份不同等级和产季的乌龙茶(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和梅占)中获得了2 000余种挥发性化合物,经筛选得到51种...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 MS)分析了闽南乌龙茶中的挥发性成分。从48份不同等级和产季的乌龙茶(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和梅占)中获得了2 000余种挥发性化合物,经筛选得到51种共有组分,并结合质谱数据库、保留指数与结构谱图等进行了初步鉴定。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获得得分投影图,直观给出了不同样品的分类趋势。通过逐步判别获得9种对分类结果有显著影响的组分,并以此为变量通过Fisher判别法(FDA)建立了4个判别函数,对样品的分类准确率达到97.9%。本试验证实了以挥发性成分识别闽南乌龙茶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主成分分析 FISHER判别分析 挥发性成分 闽南乌龙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游离氨基酸组分的白茶滋味品质研究 被引量:46
11
作者 张丹丹 叶小辉 +4 位作者 赵峰 王丹红 危赛明 郑德勇 叶乃兴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5-520,共6页
为研究游离氨基酸组分对白茶滋味品质的影响及通过氨基酸组分实现白茶品类的判别,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白茶主产区46个白茶试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白茶游离氨基酸总量为16.19~51.00mg·g^(-1),平均含量为39.36mg·g^(-1),... 为研究游离氨基酸组分对白茶滋味品质的影响及通过氨基酸组分实现白茶品类的判别,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白茶主产区46个白茶试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白茶游离氨基酸总量为16.19~51.00mg·g^(-1),平均含量为39.36mg·g^(-1),不同品类白茶氨基酸总量由高至低依次为贡眉(45.78±8.39)mg·g^(-1)、白毫银针(38.15±6.12)mg·g^(-1)和白牡丹(34.01±9.16)mg·g^(-1)。2白茶的茶氨酸含量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52.90%,是构成白茶鲜爽味的主要组分;脯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和苏氨酸是白毫银针甜味的贡献物质之一;亮氨酸、组氨酸和蛋氨酸对其苦味具有一定的影响;脯氨酸、缬氨酸、天冬氨酸和丙氨酸是贡眉甜味的贡献物质之一;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对其苦味具有一定的贡献;谷氨酸可能是白毫银针与贡眉鲜酸味物质的主要贡献氨基酸。3在基于游离氨基酸组分白茶不同品类分析中,对品类判别的回判正确率均达到100%,采用该模型对27个市售样品分别进行预测,3种白茶的品类判别正确率分别为100%、88.89%、88.89%。白茶中的氨基酸构成依据品类的不同存在各自的典型特征;依据茶汤中4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并结合PCA和LDA分析法能够实现对白茶品类的高准确率判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滋味 游离氨基酸组分 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塑料食品接触材料原料和成型品中11种元素溶出量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旻实 郑洁 +4 位作者 许才明 周雪晖 李小晶 郑思远 陈佳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36-239,共4页
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铅(Pb)、镉(Cd)、铬(Cr)、砷(As)、汞(Hg)、锑(Sb)、锌(zn)、锗(Ge)、镍(Ni)、硒(Se)和钡(Ba)11种元素溶出量的方法。方法采用4%乙酸作为模拟液,在特定时间和温度条件下浸泡样品,浸泡液加入金稳定剂... 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铅(Pb)、镉(Cd)、铬(Cr)、砷(As)、汞(Hg)、锑(Sb)、锌(zn)、锗(Ge)、镍(Ni)、硒(Se)和钡(Ba)11种元素溶出量的方法。方法采用4%乙酸作为模拟液,在特定时间和温度条件下浸泡样品,浸泡液加入金稳定剂后过0.45 μm滤膜上样,质谱检测,内标法定量分析。在优化条件下,11种元素在0.1~100 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在低、中、高3个水平进行添加实验,上述元素的平均回收率在97.5%~106.2%之间,重复性精密度在0.72%~2.76%(n=6)之间。结果表明,方法操作简单快速、重复性好、准确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元素 溶出量 塑料 食品接触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结合聚类分析与Fisher判别分析对铁观音品质等级的评价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程权 杨方 +3 位作者 李捷 卢声宇 蓝锦昌 江锦彬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25-531,共7页
采用丙酮超声萃取铁观音样品,以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丙酮提取物。经筛选,在24份不同产季与等级的铁观音中获得68种共有组分,并结合质谱数据库、保留指数与结构谱图等进行了初步鉴定。在此基础上以基于Ward法的聚类分析将所... 采用丙酮超声萃取铁观音样品,以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丙酮提取物。经筛选,在24份不同产季与等级的铁观音中获得68种共有组分,并结合质谱数据库、保留指数与结构谱图等进行了初步鉴定。在此基础上以基于Ward法的聚类分析将所有样品分为3个类别,获得了与感官审评基本相似的结果。通过逐步判别获得5种对分类结果有显著影响的组分,以此为变量通过Fisher判别法建立了4个判别函数,其对样品等级分类的结果与感官审评结果的符合率达到95.8%。证实了通过分析茶叶生化成分进行品质评判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铁观音 丙酮提取物 聚类分析 FISHER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豚毒素DNA适配子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邵碧英 陈彬 +3 位作者 陈文炳 杨方 缪婷玉 彭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205-208,共4页
人工合成78个碱基的随机ss DNA文库,采用指数富集配基的系统进化技术与诱变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结合的方法,通过筛选富集、克隆、测序,获得了与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特异结合的单克隆DNA适配子A3。DNA适配... 人工合成78个碱基的随机ss DNA文库,采用指数富集配基的系统进化技术与诱变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结合的方法,通过筛选富集、克隆、测序,获得了与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特异结合的单克隆DNA适配子A3。DNA适配子A3的二级结构主要为茎环结构,与TTX的亲和力为1.254。对适配子和TTX结合的磷酸盐缓冲液p H值、荧光染料结合时间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适p H值为7.5,最佳结合时间为10 min。建立的快速筛选检测TTX的DNA适配子-荧光染料法对TTX的检出限为10-6 mo1/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豚毒素 适配子 荧光染料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基因DNA条形码鉴定6个鳗鱼物种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文炳 邵碧英 +4 位作者 缪婷玉 彭娟 陈彬 张志灯 江树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3-169,共7页
建立6种鳗鱼的物种多基因DNA条形码精准鉴定方法。以鳗鱼DNA为模板,采用3对通用引物对6种鳗鱼的3个基因(16S rRNA、Cyt b、COⅠ)部分DNA片段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测序,结果6种鳗鱼各获得3条16S r DNA(638~643 bp)、Cyt b(464~466 bp... 建立6种鳗鱼的物种多基因DNA条形码精准鉴定方法。以鳗鱼DNA为模板,采用3对通用引物对6种鳗鱼的3个基因(16S rRNA、Cyt b、COⅠ)部分DNA片段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测序,结果6种鳗鱼各获得3条16S r DNA(638~643 bp)、Cyt b(464~466 bp)、COⅠ(705~707 bp)基因部分DNA序列,从中选取各物种序列同源的片段设计3对新引物对6种鳗鱼的16S rRNA、Cyt b、COⅠ基因部分DNA片段进行PCR扩增,其产物大小分别为504~507、400、609 bp,再从各片段中筛选出具有6种鳗鱼物种特异性强的、碱基数分别为262、280、300 bp的3条DNA片段序列,作为6种鳗鱼物种的3个基因的标准DNA条形码,应用DNAMAN V6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并通过Gen Bank数据库的比对验证,制定了供检测实践用的同源率判别指标,建立鳗鱼物种的多基因条形码检测方法。应用该方法对30个待检鳗鱼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各样品基于3个基因DNA条形码的比对,符合同源率指标,物种判别结果互相吻合,从而精准判别样品的所属物种。该方法稳定、精准、易于操作,可应用于6种鳗鱼的物种鉴定,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 RRNA基因 CYT B基因 COⅠ基因 多基因DNA条形码 鳗鱼物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Y病毒pipo基因的分子变异及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高芳銮 沈建国 +3 位作者 史凤阳 常飞 谢联辉 詹家绥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25-1134,共10页
为揭示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pipo基因的分子变异和结构特征,文章根据文献报道的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pipo基因保守区序列设计一对简并引物,从感染PVY的马铃薯病叶中克隆获得pipo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析其核苷酸序... 为揭示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pipo基因的分子变异和结构特征,文章根据文献报道的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pipo基因保守区序列设计一对简并引物,从感染PVY的马铃薯病叶中克隆获得pipo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析其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特征,并基于氨基酸序列使用贝叶斯法重建了Potyvirus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20个PVY分离物成功扩增出预期大小(约235bp)的特异性片段,其核苷酸序列与已报道的其它PVY株系的pipo基因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均在92%以上;5′端均含有典型的G1-2A6-7基序(motif),无碱基插入/缺失,所有的核苷酸变异都是碱基置换,共发现13个多态性位点,其中4个简约信息位点,9个单一变异位点,表明该基因高度保守,但不同分离物也存在一定的分子变异;PIPO蛋白理论等电点11.26~11.62,无信号肽和跨膜区,是可溶的亲水性蛋白;整个蛋白含有3个保守区,其中位于10~59aa的基序最为保守。该蛋白主要定位于线粒体中,可能是线粒体导肽。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源于PVY不同株系优先相聚成簇,而向日葵褪绿斑驳病毒(Sunflower chlorotic mottle virus,SuCMoV)与辣椒重花叶病毒(Pepper severe mosaic virus,PepSMV)的亲缘关系较PVY相比更近,与前人的结果相一致,表明PIPO蛋白可以作为研究Potyvirus系统发育关系的新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Y病毒 pipo基因 病毒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水作用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检测食品接触产品中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单体迁移量 被引量:6
17
作者 吕水源 井伟 +5 位作者 李小晶 江晓芬 刘正才 唐熙 陈旻实 陈锦权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59-162,共4页
建立一种亲水作用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同时检测食品接触产品中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单体迁移量的方法。样品采用水、体积分数4%乙酸溶液、体积分数10%乙醇溶液、异辛烷和橄榄油模拟物进行浸泡。在优化色谱及质谱条件下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能... 建立一种亲水作用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同时检测食品接触产品中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单体迁移量的方法。样品采用水、体积分数4%乙酸溶液、体积分数10%乙醇溶液、异辛烷和橄榄油模拟物进行浸泡。在优化色谱及质谱条件下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能很好分离,且分别在1~100ng/mL和2~200ng/mL范围内,峰面积和质量浓度线性关系良好。在50ng/mL添加回收实验结果表明,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6.2%~134.0%和78.9%~156.0%,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6.44%~17.93%和5.95%~11.78%。该法简便、快速、准确,可同时测定食品接触产品中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单体迁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水作用色谱串联质谱 食品接触产品 三聚氰胺 三聚氰酸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PCR方法检测霍乱弧菌的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黄晓蓉 吕海沧 +3 位作者 郑晶 陈文炳 陈彬 汤敏英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11-13,共3页
霍乱弧菌是霍乱的病原体,可以分为O1群、O139群和非O1/非O139群。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产生的霍乱肠毒素(也称霍乱毒素)是产生霍乱的主要原因,也只有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可引起霍乱。其他群的霍乱弧菌毒性不高,但在食品中也不允许被检... 霍乱弧菌是霍乱的病原体,可以分为O1群、O139群和非O1/非O139群。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产生的霍乱肠毒素(也称霍乱毒素)是产生霍乱的主要原因,也只有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可引起霍乱。其他群的霍乱弧菌毒性不高,但在食品中也不允许被检出。实验以霍乱胶原酶基因和霍乱毒素基因为目的基因,试图建立一种PCR方法对霍乱弧菌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用于食品中的霍乱弧菌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弧菌 聚合酶链式反应 霍乱毒素 胶原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种河豚鱼COⅠ基因部分DNA序列分析及在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文炳 缪婷玉 +4 位作者 翁国柱 陈融斌 邵碧英 彭娟 江树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145-148,共4页
应用COⅠ基因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通用引物,对福建省和海南省搜集的3属13种河豚鱼样品与9个未知种名的河豚鱼样品的COⅠ基因靶序列片段进行PCR扩增和测序,13个已知物种样品的DNA序列提交基因库(GenBank)... 应用COⅠ基因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通用引物,对福建省和海南省搜集的3属13种河豚鱼样品与9个未知种名的河豚鱼样品的COⅠ基因靶序列片段进行PCR扩增和测序,13个已知物种样品的DNA序列提交基因库(GenBank),取得相应的登录号。各物种COⅠ基因靶序列长度均为681 bp。应用DNAMAN V6软件对样品的DNA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建立样品间系统关系同源树。基于COⅠ基因序列,供试13个样品被划分为4个类群组。群间的同源率为84%,群内同源率为90%~100%。根据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9个未知种名的样品被归类到2个类群组中,判定这9个样品为东方鲀属或腹刺鲀属,其中1个样品(HNW2)为月腹刺鲀,4个样品(HNW3、HNW4、FJW2、FJW5)为棕斑腹刺鲀,1个样品(HNW1)为暗鳍腹刺鲀;3个样品(FJW1、FJW3、FJW4)为横纹东方鲀。探讨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COⅠ基因靶序列片段在河豚鱼种属鉴别中应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豚鱼 CO I基因 DNA条形码 物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寄主来源的马铃薯Y病毒群体遗传结构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常飞 邹文超 +2 位作者 高芳銮 沈建国 詹家绥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2-301,共10页
文章以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P3和pipo基因为分子标记,比较分析烟草和马铃薯两个寄主的PVY遗传多样性和群体分化,并评估突变、选择、基因流等遗传力所起的作用。通过P3和pipo基因计算获得的烟草和马铃薯群体分化指数FST分别... 文章以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P3和pipo基因为分子标记,比较分析烟草和马铃薯两个寄主的PVY遗传多样性和群体分化,并评估突变、选择、基因流等遗传力所起的作用。通过P3和pipo基因计算获得的烟草和马铃薯群体分化指数FST分别为0.116和0.120,且统计检验差异显著,表明烟草和马铃薯寄主的PVY之间中度分化。变异分析结果显示,烟草分离物P3和pipo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85.2%~100%和76.5%~100%,而马铃薯分离物的P3和pipo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5.7%~100%和93.0%~100%,表明烟草PVY变异程度高于马铃薯。同时,P3基因内检测到大量的净化选择位点,表明该基因大部分位点的变异为有害突变,在进化过程中被剔除。此外,P3基因内还检测到两个显著正向选择位点,表明这两个位点的变异为有益突变,有利于病毒的生存竞争。在pipo基因中未检测到显著的选择位点,表明该基因上的变异基本不受自然选择影响。通过P3和pipo基因计算烟草和马铃薯群体间的基因流Nm值分别为1.91和1.83,表明这两个群体间存在较强的基因交流。以上结果表明,来源于烟草和马铃薯寄主的PVY遗传差异显著,突变、自然选择以及基因流都影响两者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Y病毒 P3基因 pipo基因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