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萍—鱼系统中红萍氮素吸收利用及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翁伯琦 唐建阳 +1 位作者 陈炳焕 刘中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5-31,共7页
本文报道以红萍为饵料,鱼类对红萍氮素消化吸收、转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草鱼和尼罗罗非鱼对红萍氮素的消化和吸收率约为60%,其中30%红萍氮素转化为鱼体动物蛋白,另外约30%氮素排出体外。在田间条件下,尼罗罗非鱼摄食红萍,每季平均... 本文报道以红萍为饵料,鱼类对红萍氮素消化吸收、转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草鱼和尼罗罗非鱼对红萍氮素的消化和吸收率约为60%,其中30%红萍氮素转化为鱼体动物蛋白,另外约30%氮素排出体外。在田间条件下,尼罗罗非鱼摄食红萍,每季平均增长率约为41—40%。稻田养鱼,以萍喂鱼,鱼粪肥田,萍体氮素得以吸收利用,效益明显。在稻萍鱼体系中,当季红萍氮素的总利用率可达45—50%,而红萍单作肥料处理其利用率仅为30—36%,第二季作物对红萍残留氮素回收率可达7.83—9.64%,比红萍单作肥料处理高3.33—4.11%。第二季残效明显优于红萍压施处理,晚季稻谷产量的增产率可达13—25%,比压施红萍作肥料处理高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萍 稻-萍-鱼系统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种红萍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与ISSR分子标记 被引量:3
2
作者 钟珍梅 黄勤楼 +4 位作者 黄毅斌 黄秀声 陈钟佃 冯德庆 唐龙飞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1年第10期1873-1877,共5页
通过杂交育种育出3个杂交萍品系MMC3-3、MMC5-1、MMC1-7,采用生物学特性观测和ISSR标记方法对杂交红萍和亲本进行鉴定,验证3个杂交萍品系与亲本的同源性和区别,结果表明,3个杂交红萍与亲本在基因型上已经发生分离,其中MMC3-3较耐热,而MM... 通过杂交育种育出3个杂交萍品系MMC3-3、MMC5-1、MMC1-7,采用生物学特性观测和ISSR标记方法对杂交红萍和亲本进行鉴定,验证3个杂交萍品系与亲本的同源性和区别,结果表明,3个杂交红萍与亲本在基因型上已经发生分离,其中MMC3-3较耐热,而MMC5-1、MMC1-7较耐寒。I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MMC3-3、MMC1-7和MMC5-1与亲本之间存在差异,且3个品系之间也存在差异,为杂交后代。经过聚类分析可知,MMC3-3与亲本3001遗传距离较近,MMC1-7与MMC5-1遗传距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红萍 生物学特性 ISSR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利用红萍氮的示踪法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陈炳焕 翁伯琦 +2 位作者 唐建阳 张伟光 刘中柱 《淡水渔业》 1986年第2期16-18,共3页
稻田养鱼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能增加水稻产罱,而且还能为人们提供动物蛋白,经济效益显著。新近建立的稻、萍、鱼共生结构促进和协调了稻田良好的生态体系。红萍固氮效率高,多年来一直被人们视为稻田良好的生物肥料,但红萍直接翻... 稻田养鱼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能增加水稻产罱,而且还能为人们提供动物蛋白,经济效益显著。新近建立的稻、萍、鱼共生结构促进和协调了稻田良好的生态体系。红萍固氮效率高,多年来一直被人们视为稻田良好的生物肥料,但红萍直接翻压作肥料,氮素利用率不高,一般只有20-24%.况且萍体富含植物蛋白,大约占物质干重的26%。红萍作为鱼类的饵料,让其氮素多次利用,提高养萍效益。本试验旨在探明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鱼类 氮素利用率 翻压 干重 氮效率 生物肥料 生态体系 增加 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萍养鱼的适口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毅斌 柯碧南 李桂芬 《福建农业科技》 1994年第5期15-16,共2页
红萍养鱼的适口性研究黄毅斌,柯碧南,李桂芬(福建省农科院红萍研究中心,福州350013)红萍是由蕨藻组成的生物固氮共生体,具有生长迅速,适应性广,营养丰富的特点,近年,红萍作为鱼的饵料,广泛应用于池塘养鱼和稻萍鱼体系... 红萍养鱼的适口性研究黄毅斌,柯碧南,李桂芬(福建省农科院红萍研究中心,福州350013)红萍是由蕨藻组成的生物固氮共生体,具有生长迅速,适应性广,营养丰富的特点,近年,红萍作为鱼的饵料,广泛应用于池塘养鱼和稻萍鱼体系中。但不同红萍品种的适宜生长季节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萍 养鱼 适口性 水生青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农业生态现状及生态农业研究方向初探 被引量:3
5
作者 庄东萍 黄毅斌 《福建水土保持》 1999年第2期3-4,17,共3页
针对我省人多地少、耕地系统污染严重及山地资源丰富的特点,提出在耕地系统中,采取以减少化肥用量、改善肥料品种与配比及使用生物农药和低残农药为主的环保型生态农业;在山地系统中,发展荒地种草及果园套种牧草,并形成以草养畜为... 针对我省人多地少、耕地系统污染严重及山地资源丰富的特点,提出在耕地系统中,采取以减少化肥用量、改善肥料品种与配比及使用生物农药和低残农药为主的环保型生态农业;在山地系统中,发展荒地种草及果园套种牧草,并形成以草养畜为主的草牧型生态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生态农业 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红萍作鱼饵料的适口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黄毅斌 宋铁英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6年第A00期49-51,共3页
4种红萍喂养尼罗罗非鱼和草鱼的结果表明,一年4季的最佳红萍品种为:春季卡洲萍,夏季卡洲萍和羽叶萍,秋季羽叶萍,冬季细绿萍。而且红萍体内的蛋白质含量越高,纤维含量越低,其适口性越好。
关键词 红萍 青饲料 适口性 鱼类 饵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豆科决明属(Chamaecrista spp.)牧草喂兔效果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应朝阳 黄秀声 +2 位作者 黄毅斌 方金梅 陈恩 《中国草食动物》 CAS 2003年第2期11-13,共3页
对4个豆科决明属牧草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 cv.CPI34721(Wynn)、C.rotundifolia cv.CPI86134、C.nictitanscv.ATF2217、C.nictitans cv.ATF2219进行草粉替代精饲料饲喂肉兔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各供试决明品系草粉替代10%精饲料饲... 对4个豆科决明属牧草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 cv.CPI34721(Wynn)、C.rotundifolia cv.CPI86134、C.nictitanscv.ATF2217、C.nictitans cv.ATF2219进行草粉替代精饲料饲喂肉兔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各供试决明品系草粉替代10%精饲料饲喂家兔,兔只饲料报酬与全精料喂养(对照)比较差异不显著。各供试决明品系喂兔具有提高胴体品质与兔肉品质(氨基酸含量)作用。其中以圆叶决明CPI86134饲喂效果最佳,平均日增重高于对照13.63%,料肉比降低12.08%,可提高经济效益24.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牧草 圆叶决明 羽叶决明 饲料 饲喂肉兔 效果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交满江红3号(MH3-1)若干抗逆特性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郑德英 唐龙飞 +2 位作者 章宁 陈坚 余辉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CAS 1994年第2期21-27,共7页
以杂种榕萍1号为父本,以榕萍1号原母本小叶满江红为母本进行回交,获得回交满江红3号(MH3-1),脂酶同功酶谱等鉴定为真杂种。其抗热能力和耐盐性均比父母本及其他满江红为高,品质好,繁殖速度快,适用于我国南方晚季和滨海... 以杂种榕萍1号为父本,以榕萍1号原母本小叶满江红为母本进行回交,获得回交满江红3号(MH3-1),脂酶同功酶谱等鉴定为真杂种。其抗热能力和耐盐性均比父母本及其他满江红为高,品质好,繁殖速度快,适用于我国南方晚季和滨海盐土开发利用。回交满江红3号较其他萍种在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均有大幅度提高,是回交满江红3号免受盐害的生理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江红 杂交 抗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满江红孢子果空间诱变效应的研究 Ⅱ空间条件对不同品系满江红耐荫性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鲁雪华 卞祖良 +1 位作者 郭文杰 陈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6期833-837,共5页
研究了高空条件对不同品系满江红孢子果诱变的效应 ,结果表明 ,高空处理对不同品系满江红孢子果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1] ,在生物学观察测定的基础上引入生化测定方法 ,探讨不同光照条件下经高空处理与留地对照满江红 3个品系体内多... 研究了高空条件对不同品系满江红孢子果诱变的效应 ,结果表明 ,高空处理对不同品系满江红孢子果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1] ,在生物学观察测定的基础上引入生化测定方法 ,探讨不同光照条件下经高空处理与留地对照满江红 3个品系体内多酚氧化酶 (PPO)活性变化趋势。其结果再次表明 ,光照影响各满江红品系的生长速率 ,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 ,各品系的生长速率都下降 ,但在低光照下 ,经高空处理的 19H品系其体内PPO活性明显高于其它品系 ,同样的也比留地对照的同一品系 19CK高 13.8% ,充分说明经高空处理后的 19H品系耐荫性得到明显提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江红 孢子果 空间诱变效应 生物量 吸光度 多酚氧化酶 耐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满江红孢子果空间诱变效应的研究 Ⅰ.高空条件对不同品系满江红孢子果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文杰 鲁雪华 +2 位作者 林勇 陆培基 刘中柱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89-492,共4页
研究了高空条件对不同品系满江红孢子果诱变的效应 ,结果表明 :高空处理对不同品系满江红孢子果的萌发率有明显的影响 ,但未出现遗传变异的突变体。经生育期观察 ,高空处理的 19号满江红品系生长速率明显提高 ,且表现出一定的耐荫性。
关键词 满江红孢子果 空间诱变效应 生长速率 光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红壤冬季牧草引种与鸡脚草喂鹅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冯德庆 黄秀声 +1 位作者 陈忠佃 唐龙飞 《家畜生态》 2004年第4期71-74,共4页
 在山地红壤引种冬季牧草鸡脚草、宽叶型一年生黑麦草、牛尾草、白三叶,并利用鸡脚草进行喂鹅试验。引种观测表明几种牧草均适应在福州山区种植,鸡脚草、宽叶型一年生黑麦草、白三叶对鹅适口性很好。鸡脚草喂鹅试验结果表明,经40d饲养...  在山地红壤引种冬季牧草鸡脚草、宽叶型一年生黑麦草、牛尾草、白三叶,并利用鸡脚草进行喂鹅试验。引种观测表明几种牧草均适应在福州山区种植,鸡脚草、宽叶型一年生黑麦草、白三叶对鹅适口性很好。鸡脚草喂鹅试验结果表明,经40d饲养,仔鹅平均日增重达43.0g,比饲喂当地野生杂草的对照组有明显的提高,饲料报酬比对照组提高28.6%,在屠体品质方面,也有改善和提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脚草 山地红壤 一年生黑麦草 牧草引种 白三叶 冬季 平均日增重 趋势 山区 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牧草的研究与利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黄毅斌 应朝阳 +1 位作者 翁伯奇 郑仲登 《福建水土保持》 2000年第4期27-28,38,共3页
关键词 生态牧草 水土流失 防治 山地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萍作为鱼饲料的利用效果 被引量:4
13
作者 林忠华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1997年第8期24-24,18,共2页
红萍作为鱼饲料的利用效果福建省农科院红萍研究中心林忠华红萍作为绿肥在培养地力、减少水田污染、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等方面曾经发挥过显著的效果。近年来,红萍以其蛋白质含量高、品质优良、适口性好、个体大小适中、不需切碎加工等特... 红萍作为鱼饲料的利用效果福建省农科院红萍研究中心林忠华红萍作为绿肥在培养地力、减少水田污染、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等方面曾经发挥过显著的效果。近年来,红萍以其蛋白质含量高、品质优良、适口性好、个体大小适中、不需切碎加工等特点,在农牧渔业上作为鱼饲(饵)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萍 鱼饲料 利用 畜禽饲料 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控稻田人工生物圈及其新耕作体系研究 Ⅳ.综合调控技术对水稻生长和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毅斌 翁伯琦 +5 位作者 唐建阳 陈炳焕 贾芬 陈震南 李振武 刘中柱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1997年第3期44-50,共7页
研究稻田人工生物圈的综合调控技术对水稻生长和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人工生物圈中水稻的分蘖能力比传统稻作(对照)稍弱,但其成穗率提高13.4%,结实率提高5.5%,产量提高5.7%,而且稻草和稻谷中的N、P、... 研究稻田人工生物圈的综合调控技术对水稻生长和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人工生物圈中水稻的分蘖能力比传统稻作(对照)稍弱,但其成穗率提高13.4%,结实率提高5.5%,产量提高5.7%,而且稻草和稻谷中的N、P、K、Mg含量比对照高。稻田人工生物圈的稻飞虱比对照减少48.9%~65.1%,枯心苗减少40.0%~46.2%,纹枯病减少45.5%~53.5%,稻田杂草的发生率减少99.5%。稻田人工生物圈采用的宽窄行插秧方式,其宽行稻间透光率比对照提高57.0%~521.5%,窄行的透光率比对照下降16.3%~80.5%,总的透光率比对照提高。在稻鱼共生期间,稻田人工生物圈鱼对红萍的摄食量为31623kg/hm2。夏季稻田人工生物圈中鱼坑的最高水温比气温下降3~4℃,比田面水温下降0.9~2.6℃。试验证明稻田人工生物圈的综合调控技术有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及改善稻田生态环境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生物圈 综合调控 水稻生长 稻田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膘亚属满江红及其种间杂种雄性器官的数量分类研究初报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坚 罗涛 +1 位作者 唐龙飞 林永辉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1997年第4期42-46,共5页
以17种三膘亚属满江红及其种间杂种的雄性器官泡胶块为基本分类单位,根据数量分类的原理,定义了13种不同横隔数的钩毛为属性指标并测定其数量,而后利用模式分析软件(PATN)进行了聚类分析。通过探讨类群组与三膘亚属种(系... 以17种三膘亚属满江红及其种间杂种的雄性器官泡胶块为基本分类单位,根据数量分类的原理,定义了13种不同横隔数的钩毛为属性指标并测定其数量,而后利用模式分析软件(PATN)进行了聚类分析。通过探讨类群组与三膘亚属种(系)间亲缘性的关系,以及在种群鉴别中的作用,认为数量分类可作为满江红分类研究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江红 三膘亚属 种间杂种 雄性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控稻田人工生物圈及其新耕作体系研究Ⅲ.外源喷水系统的增氧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毅斌 翁伯琦 +4 位作者 唐建阳 张逸清 宋铁英 何萍 刘中柱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1996年第1期17-21,共5页
实验证明淡水白鲳、尼罗罗非鱼、鲤鱼、革胡子鲶正常生长的水体溶氧重应高于3mg/l。稻田人工生物圈中水体的溶氧量的日变化规律与池塘相似都为昼高夜低,但人工生物圈水体的溶氧量低于池塘,而且鱼坑中的溶氧量又低于田面,在养殖... 实验证明淡水白鲳、尼罗罗非鱼、鲤鱼、革胡子鲶正常生长的水体溶氧重应高于3mg/l。稻田人工生物圈中水体的溶氧量的日变化规律与池塘相似都为昼高夜低,但人工生物圈水体的溶氧量低于池塘,而且鱼坑中的溶氧量又低于田面,在养殖的后期人工生物圈中水体夜间的溶氧量表现为缺乏。用外源喷水的方式进行增氧,结果表明,在夜间喷水45min,喷水量225m ̄3/hm ̄3,可以满足产量为4377.2kg/hm ̄2的稻田人工生物圈中鱼类对溶氧的要求。而且,外源喷水系统的增氧效果与水体中鱼类的密度成反比。在相同鱼种及放养比例的条件下,有喷水的人工生物圈的鱼产量是不喷水的高密度养鱼的2倍,且成活率高、个体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人工生物圈 增氧方式 溶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稀释法测定红萍固氮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1
17
作者 唐建阳 翁伯琦 陈炳焕 《福建农业科技》 1989年第3期20-22,共3页
组萍速生快繁,固氮效率高。但如何正确测定红萍的固氮量?这是关系到评价红萍的利用价值问题。鉴于以往测定红萍固氮量存在问题,我们用15N稀释法测定红萍固氮量时,采取选择同系的无藻萍作为红萍的参考作物,改进试验装置,采用15N吸收丰度... 组萍速生快繁,固氮效率高。但如何正确测定红萍的固氮量?这是关系到评价红萍的利用价值问题。鉴于以往测定红萍固氮量存在问题,我们用15N稀释法测定红萍固氮量时,采取选择同系的无藻萍作为红萍的参考作物,改进试验装置,采用15N吸收丰度校正方法,并在不同季节进行长周期的红萍固氮量测定,以求所测的红萍年固氮量尽量接近实际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萍 固氮 稀释法 绿肥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人工生物圈的环保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忠华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1996年第4期177-181,共5页
稻田人工生物圈内,每公顷可产稻谷达7500kg,鲜鱼3750kg,鲜红萍150000-225000kg。研究结果表明,每公顷施用鲜红萍51000kg,既可增产稻谷4%-6%,也可减少化肥50%-70%、少用农药50%... 稻田人工生物圈内,每公顷可产稻谷达7500kg,鲜鱼3750kg,鲜红萍150000-225000kg。研究结果表明,每公顷施用鲜红萍51000kg,既可增产稻谷4%-6%,也可减少化肥50%-70%、少用农药50%,增加收入3-6倍,又可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和环保效应。稻田人工生物圈及其新耕作体系是一种高产、低耗、优质、高效的农田生态系统,适宜稻田广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人工生物圈 环保效应 农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满江红九膘亚属种雄性育性的初步调查研究
19
作者 金桂英 陈坚 唐龙飞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5期132-135,共4页
将满江红九膘亚属 3个种小孢子育性调查结果分成两大类。第一类特点是小孢子败育程度严重 ,全败育或近全败育 ;第二类特点为小孢子败育程度轻或较轻 ,总败育率变化幅度大。讨论了影响小孢子育性因素———遗传和外界环境条件。另外 ,就... 将满江红九膘亚属 3个种小孢子育性调查结果分成两大类。第一类特点是小孢子败育程度严重 ,全败育或近全败育 ;第二类特点为小孢子败育程度轻或较轻 ,总败育率变化幅度大。讨论了影响小孢子育性因素———遗传和外界环境条件。另外 ,就大型小孢子的发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江红 九膘亚属种 小孢子育性 遗传 外界环境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人工生物圈的调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林忠华 《耕作与栽培》 1997年第1期24-28,共5页
多年来系统研究的结果证明,稻田人工生物圈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应。作者认为:生态工程标准化、水稻畦栽密植和田间管理规范化、鱼苗自繁自育、鱼病综合防治以及红萍饵料的周年供应,是人工调控技术的关键和实现体系内物质良性... 多年来系统研究的结果证明,稻田人工生物圈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应。作者认为:生态工程标准化、水稻畦栽密植和田间管理规范化、鱼苗自繁自育、鱼病综合防治以及红萍饵料的周年供应,是人工调控技术的关键和实现体系内物质良性循环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红萍 生物圈 人工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