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协同发展视角下“红色+”旅游空间格局与耦合发展--基于闽西革命老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霄鹤 张丹 +3 位作者 宋志琳 林润泽 王梓凌 兰思仁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4-139,共16页
革命老区各类资源的协同发展是实现以特色旅游业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对于红色旅游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一红色旅游资源相关研究方面,较少涉及多资源协同发展的“红色+”旅游耦合发展的论证.因此首先引入协同发展理论,... 革命老区各类资源的协同发展是实现以特色旅游业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对于红色旅游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一红色旅游资源相关研究方面,较少涉及多资源协同发展的“红色+”旅游耦合发展的论证.因此首先引入协同发展理论,分析闽西“红色+”旅游发展的内涵;其次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闽西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以及与区域内其他优势资源的空间分布关系;最后在对闽西“红色+”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闽西“红色+”旅游发展的耦合度和协调度,以期为闽西革命老区构建以红色旅游为特色的全境旅游提供依据.研究发现:①闽西“红色+”旅游发展的内涵可从6个协同维度来解析,其中旅游资源的协同配置是实现其发展的先决条件.②闽西红色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在上杭县形成了高度集聚区,在长汀县、新罗区形成了次级高度集聚区;闽西红色旅游资源的交通便捷性高,较高集聚区内的红色旅游资源点均沿铁路、公路路网分布.③闽西存在潜在的“一轴一核多节点”的红色经典旅游空间发展格局.④探索了闽西“红色+风景名胜区”“红色+城市文化”“红色+传统村落”“红色+多元资源”的“红色+”旅游空间分布,提出“一核两心一轴线”的“红色+”旅游空间发展格局,可作为闽西“红色+”旅游战略实施的空间载体.⑤闽西“红色+”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的耦合度普遍较高,以高度耦合为主;协调度处于中等以下水平,以中度和勉强协调为主;闽西“红色+”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未能达到良好匹配,处于高度耦合中度协调较多,且与“红色+”旅游空间发展格局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 旅游空间格局 耦合协调度 旅游发展 闽西革命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GMMOP-PLUS模型的蓝绿空间多情景模拟预测
2
作者 卢俊涵 任维 +1 位作者 曹睿祺 黄乐妍 《中国城市林业》 2025年第4期12-23,共12页
【目的】针对既有蓝绿空间研究侧重绿色或蓝色单一类型空间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且PLUS模型缺乏土地利用格局多目标最优求解等问题,耦合GMMOP-PLUS模型以开展蓝绿空间多情景模拟预测研究,为科学合理管控蓝绿空间及其格局,实现最优... 【目的】针对既有蓝绿空间研究侧重绿色或蓝色单一类型空间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且PLUS模型缺乏土地利用格局多目标最优求解等问题,耦合GMMOP-PLUS模型以开展蓝绿空间多情景模拟预测研究,为科学合理管控蓝绿空间及其格局,实现最优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参考。【方法】以浙闽地区典型沿海中等城市福建漳州为对象,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PLUS模型、ArcGIS10.6、Lingo18.0等软件,设定自然发展(ND)、经济发展(ED)、生态保护(EP)和可持续发展(SD)4个情景,耦合GMMOP-PLUS模型实现漳州市2030年蓝绿空间多情景模拟预测,并对比其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综合价值。【结果】1)土地利用类型以蓝绿空间为主,水域和林地是主要地类,耕地和草地是次要地类。2)2000—2020年,蓝绿空间持续减少,主要转为建设用地;蓝色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年均温度和DEM,绿色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NDVI。3)以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综合价值衡量2030年的多情景模拟预测情况显示,SD情景为相对最优,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结论】漳州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蓝绿空间为主,SD情景可为蓝绿空间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未来应考虑在GMMOP模型中加入自然因素指标,构建更为全面的价值量化与权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GMMOP模型 PLUS模型 蓝绿空间 多情景模拟预测 浙闽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