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入境台湾果蔬3种重要有害生物的危害与防控
1
作者 吴佳教 冯晓东 +1 位作者 黄蓬英 尤民生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2019年第3期177-180,共4页
围绕入境台湾果蔬涉及的重要有害生物,在收集文献资料基础上,从传入和扩散、传入后的危害以及在中国大陆的适生区预测等3个方面阐述了橘小实蝇、三叶草斑潜蝇和螺旋粉虱在中国大陆的灾变过程。橘小实蝇、三叶草斑潜蝇和螺旋粉虱等3种有... 围绕入境台湾果蔬涉及的重要有害生物,在收集文献资料基础上,从传入和扩散、传入后的危害以及在中国大陆的适生区预测等3个方面阐述了橘小实蝇、三叶草斑潜蝇和螺旋粉虱在中国大陆的灾变过程。橘小实蝇、三叶草斑潜蝇和螺旋粉虱等3种有害生物相继传入台湾之后,分别经历了22年、17年和8年时间又相继传入中国大陆,且两者相距时间有缩短的趋势。橘小实蝇和三叶草斑潜蝇传入大陆后,得到迅速扩散蔓延,给大陆果蔬生产和贸易造成重大影响;而螺旋粉虱目前分布局限在海南,并在局部地区造成较严重的危害。台湾发生的有害生物在中国大陆均有较大范围的适生区,即便是已传入数十年的橘小实蝇,因气候等条件的变化,其在中国适生区也在扩大之中。根据分析结果,从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口岸查验和检疫、入侵害虫的监测与防控等方面提出有效管控入境台湾果蔬有害生物的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 果蔬 入侵害虫 害虫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膜生长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7
2
作者 潘晓鸿 洪纤纤 +6 位作者 方云 饶文华 陈芳容 聂丹玥 郭雪萍 张顶洋 关雄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52-758,共7页
通过单因素试验对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膜培养基成分(葡萄糖、Mg^(2+)、Ca^(2+)浓度)和培养环境(pH值、温度)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方案,探究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膜形成最优条件.结果表明:LB培养基中含有12 g·L^(-1)葡萄糖、10 ... 通过单因素试验对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膜培养基成分(葡萄糖、Mg^(2+)、Ca^(2+)浓度)和培养环境(pH值、温度)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方案,探究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膜形成最优条件.结果表明:LB培养基中含有12 g·L^(-1)葡萄糖、10 mmol·L^(-1) Mg^(2+)、1 mmol·L^(-1) Ca^(2+),初始pH值为8.0(灭菌前),25℃下培养,为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膜形成的最优条件,此时生物膜干重为0.167 9 g.与空白对照(纯LB培养基)相比,生物膜干重提高了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生物膜 培养条件 正交优化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瘟病菌MoSCJ1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3
作者 陈浩 王敏 +4 位作者 杨子峰 廖煌 吴欢 凌菡 汤蔚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9-316,共8页
以稻瘟病菌野生型菌株Guy11为材料,利用基因敲除和回补得到稻瘟病菌的突变体ΔMoscj1和互补菌株ΔMoscj1/MoSCJ1,并以野生型为对照,分析了MoSCJ1的生物学功能.结果发现:突变体ΔMoscj1在基本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显著下降,同时,MoSCJ1基... 以稻瘟病菌野生型菌株Guy11为材料,利用基因敲除和回补得到稻瘟病菌的突变体ΔMoscj1和互补菌株ΔMoscj1/MoSCJ1,并以野生型为对照,分析了MoSCJ1的生物学功能.结果发现:突变体ΔMoscj1在基本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显著下降,同时,MoSCJ1基因的缺失导致突变体对细胞壁胁迫剂更加敏感;但MoSCJ1基因的缺失并不影响稻瘟病菌的无性繁殖、附着胞发育及致病性.这说明MoSCJ1参与调控稻瘟病菌的营养生长和对细胞壁胁迫剂的应答过程,不参与调控该菌的无性繁殖及致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MoSCJ1 营养生长 细胞壁完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皂素杀螺活性及对3种水生生物的安全性 被引量:20
4
作者 麻程军 王瑞 +3 位作者 刘彬 黄斌 侯有明 汤宝珍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9-145,共7页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全球100种最具破坏性的外来入侵物种。茶皂素是一种杀螺效果良好的植物源农药,但关于其环境安全性评价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测定了茶皂素对福寿螺的室内活性,评价了其对3种水生生物的...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全球100种最具破坏性的外来入侵物种。茶皂素是一种杀螺效果良好的植物源农药,但关于其环境安全性评价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测定了茶皂素对福寿螺的室内活性,评价了其对3种水生生物的安全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茶皂素对福寿螺具有良好的室内毒杀效果,对成螺、中螺和幼螺的LC50值(有效成分,其余同)分别为2.61、2.39和2.68 mg/L。茶皂素对大型溞低毒(EC50值为17.77 mg/L),对斑马鱼为中等毒性(LC50值为1.76 mg/L);有效成分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茶皂素可显著促进羊角月牙藻生长。有效成分用量分别为2.03、2.25和2.48 kg/hm^(2)时,茶皂素对福寿螺2 d和4 d的田间防效均在90%以上,且与两种对照药剂四聚乙醛(metaldehyde,0.45 kg/hm^(2))和杀螺胺乙醇胺盐(niclosamide ethanolamine,0.57 kg/hm^(2))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田间有效利用茶皂素防控福寿螺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农药 茶皂素 福寿螺 杀螺活性 安全性评价 田间药效 水生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于单一最大熵生态位模型的混合烟粉虱生境风险评估模型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志鹏 张心怡 +2 位作者 王苗苗 陈宏 赵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76-1285,共10页
预测入侵生物的潜在地理分布、快速评估其高脆弱性区域是实现入侵生物前瞻性风险预警的重要手段。MaxEnt生态位模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生境风险评估方法,操作简单,预测精度较高,但模型对数据的质量和数量过分依赖。以烟粉虱Bemisia tab... 预测入侵生物的潜在地理分布、快速评估其高脆弱性区域是实现入侵生物前瞻性风险预警的重要手段。MaxEnt生态位模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生境风险评估方法,操作简单,预测精度较高,但模型对数据的质量和数量过分依赖。以烟粉虱Bemisia tabaci为对象,引入地理探测器显式描述评价因子的空间关联规律和贡献度,结合MaxEnt生态位模型,提出一种混合生境风险评估模型(Geo-MaxEnt),并与单一MaxEnt生态位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地理探测器模型显示,海拔(0.56)、土地利用(0.43)、最热月最高温度(0.36)和年平均温度(0.30),对烟粉虱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各因子对烟粉虱生境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海拔和土地利用PD值最高,是影响烟粉虱生境的主要驱动因子。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强化了各个因子的影响力。(2)单一MaxEnt生态位和所构建的模型总体精度分别是94.86%(AUC 0.91)和98.13%(AUC 0.94),相较之下,所构建的模型精度略高,表明所构建的模型是合理的,具有高度的可靠性;(3)对于高风险区,混合模型优于MaxEnt模型,但两者在空间分布方面高度一致,主要分布在东部区域;对于非适生区,两种模型结果较为一致,MaxEnt模型的非适生区略大于混合模型。地理探测器能够解释入侵驱动因素相互作用和协同效应,能够较好地表达入侵昆虫生境适宜度与候选因子的生态学意义,在评价入侵昆虫生境风险上更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风险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探测器 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 烟粉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渣基生物质炭的制备及其对双草醚的吸附 被引量:4
6
作者 方云 陈芳容 +4 位作者 洪慈清 桂芳泽 游雨欣 关雄 潘晓鸿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81-787,共7页
生物质炭是一类具有较高孔隙率、较大比表面积的高度芳香化富碳固体,其表面含有丰富的化学官能团,因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而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双草醚是一种常用于稻田杂草防治的高效嘧啶水杨酸类除草剂,因水溶性较大而易造成水体污... 生物质炭是一类具有较高孔隙率、较大比表面积的高度芳香化富碳固体,其表面含有丰富的化学官能团,因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而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双草醚是一种常用于稻田杂草防治的高效嘧啶水杨酸类除草剂,因水溶性较大而易造成水体污染,进而影响生态环境。本研究选用废弃茶渣为原材料,分别通过500℃和700℃高温热解制备生物质炭(BC-500和BC-700),进一步将BC-500与氢氧化钾水溶液混合,并于700℃下高温热解,得到活化生物质炭(TBC-700)。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比表面积测定(BET)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通过Zeta电位测定探究其吸附机理;比较了BC-700及TBC-700对双草醚吸附效果的差异,并采用TBC-700对双草醚的吸附过程进行动力学及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表明:TBC-700材料表面有丰富的孔状结构,比表面积为768.07 m^(2)/g,与BC-700相比,其比表面积提高了约143倍。BC-700对双草醚的去除率最大为0.95%,吸附量仅为0.66 mg/g;而TBC-700对双草醚的去除率最大可达98.67%,吸附量为65.97 mg/g,其吸附效果提高了近100倍。拟合结果表明,TBC-700对双草醚的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本研究结果可为环境中残留的双草醚除草剂的高效去除及茶渣的可持续性利用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渣 生物质炭 碱活化 双草醚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烟区烟蚜种群生长繁殖的适合寄主筛选 被引量:1
7
作者 顾钢 赖荣泉 +2 位作者 周挺 白晶晶 吴晓婷 《农学学报》 2021年第3期7-11,共5页
为了筛选出较适合福建烟区烟蚜生长繁殖的寄主植物,更好地扩大烟蚜及烟蚜茧蜂规模化繁殖,提高防控效果。本试验以茄子、油菜、白萝卜、小白菜、豇豆、‘红花大金元’、‘K326’等为材料,用盆栽法测得烟蚜及烟蚜茧蜂寄生率。结果表明:小... 为了筛选出较适合福建烟区烟蚜生长繁殖的寄主植物,更好地扩大烟蚜及烟蚜茧蜂规模化繁殖,提高防控效果。本试验以茄子、油菜、白萝卜、小白菜、豇豆、‘红花大金元’、‘K326’等为材料,用盆栽法测得烟蚜及烟蚜茧蜂寄生率。结果表明:小白菜和油菜上烟蚜种群数量相对较高,其分别为129.07头/株(2012年)、109.14头/株(2017年),110.79头/株(2012年)、99.82头/株(2017年)。豇豆上烟蚜的数量较低,为0.27头/株和1.23头/株。小白菜与油菜上烟蚜数量间无明显差异。接烟蚜茧蜂后7天、15天后有差异,但第30天时其寄生率均达到98%以上,无明显差异。因此,小白菜及油菜是福建省烟区烟蚜种群生长繁殖较适合的寄主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烟区 烟蚜 烟蚜茧蜂 生长繁殖 寄生效果 寄主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8
作者 张帅琪 冯博文 +2 位作者 张婧 IMBOMA Titus 陈李林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21-1138,共18页
灰茶尺蠖和茶尺蠖作为鳞翅目两个近缘种,是茶园最重要的两种害虫。目前化学农药仍是茶园防治尺蠖的重要手段,容易导致“3R”问题,不利于茶园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生态防治和化学防治五个方面就灰茶... 灰茶尺蠖和茶尺蠖作为鳞翅目两个近缘种,是茶园最重要的两种害虫。目前化学农药仍是茶园防治尺蠖的重要手段,容易导致“3R”问题,不利于茶园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生态防治和化学防治五个方面就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的绿色防控进行了综述。强调加强茶园田间管理和尺蠖监测预警,合理布局茶树品种,强化保护利用茶园本土天敌,科学高效地协调使用核型多角体病毒、性诱、灯诱等技术,从而实现对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的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减少其对茶树的危害,为茶园优质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蠖 灰茶尺蛾 茶尺蛾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Bt Cry1Ac蛋白抗紫外能力影响
9
作者 饶文华 占亚婷 +6 位作者 方云 游雨欣 聂丹玥 郭雪萍 张顶洋 关雄 潘晓鸿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14-720,共7页
为了研究生物炭对紫外线的防护作用,以豆壳烧制的生物炭作为载体,研究生物炭对Bt Cry1Ac蛋白的吸附行为以及生物炭对Cry1Ac蛋白的紫外保护作用。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以及傅立叶红外光谱等手段对生物炭... 为了研究生物炭对紫外线的防护作用,以豆壳烧制的生物炭作为载体,研究生物炭对Bt Cry1Ac蛋白的吸附行为以及生物炭对Cry1Ac蛋白的紫外保护作用。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以及傅立叶红外光谱等手段对生物炭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生物炭是典型的多孔结构材料,表面具有丰富的官能团。Cry1Ac蛋白与生物炭吸附平衡时间为50 min,最合适的吸附浓度比(生物炭:蛋白)为1:100,二者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在UVB紫外照射4 h后,生物炭与Cry1Ac蛋白复合物对棉铃虫的生物活性是单纯蛋白的4.93倍,显示生物炭具有较好的紫外抵抗效果。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制备得到的生物炭能够显著提高Cry1Ac蛋白的抗紫外能力,为后续研发耐受紫外线的农药剂型提供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云金芽胞杆菌 Cry1Ac蛋白 生物炭 吸附 抗紫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寡糖·链蛋白浸种对菜豆根腐病的防控效果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利民 吴倩倩 +3 位作者 何天骏 潘逸明 陈婷婷 吴全聪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10期2030-2033,2043,共5页
本研究分别以不同稀释倍数的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浸泡菜豆种子,并对菜豆根腐病防控效果及抗性相关酶活力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比较。结果表明,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浸泡菜豆种子,能够激发菜豆幼苗的抗病性。其中稀释20倍... 本研究分别以不同稀释倍数的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浸泡菜豆种子,并对菜豆根腐病防控效果及抗性相关酶活力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比较。结果表明,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浸泡菜豆种子,能够激发菜豆幼苗的抗病性。其中稀释20倍对菜豆根腐病的防控效果最佳,其次为稀释80倍和稀释500倍,但高浓度的6%寡糖·链蛋白对种子发芽及出苗率有一定抑制作用,因此,推荐使用500倍稀释液。同时,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可显著提高菜豆具有广谱抗病性的PPO和POD等抗性相关酶活性,能够激发菜豆广谱抗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寡糖·链蛋白 菜豆 出苗率 根腐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验种群两性生命表的伊氏叶螨在番茄和龙葵上的适应性评价
11
作者 钟隽 陈凌娟 +3 位作者 高菲 范青海 尤民生 蔡立君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0-217,共8页
【目的】伊氏叶螨是一种世界性入侵害螨,在我国的潜在危害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明确其在我国对2种常见茄科寄主植物番茄和龙葵的适应性,为伊氏叶螨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温度(25±2)℃、相对湿度(70±5)%、光... 【目的】伊氏叶螨是一种世界性入侵害螨,在我国的潜在危害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明确其在我国对2种常见茄科寄主植物番茄和龙葵的适应性,为伊氏叶螨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温度(25±2)℃、相对湿度(70±5)%、光暗比L∶D=16 h∶8 h的实验室条件下,应用两性生命表方法测定伊氏叶螨在番茄和龙葵上的相关生物学参数,评估其对番茄和龙葵的适应性。【结果】取食番茄的伊氏叶螨的成螨前期为14.41 d,显著长于取食龙葵的12.08 d(p<0.05);取食番茄和龙葵时成螨均可存活20 d以上,雌成螨产卵前期分别为1.51和1.43 d。取食番茄的伊氏叶螨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净增殖率、平均世代周期分别为0.17 d^(-1)、1.18 d^(-1)、37.17和21.85 d;而取食龙葵的则分别为0.19 d^(-1)、1.21 d^(-1)、34.55和18.63 d。【结论】伊氏叶螨在番茄和龙葵上均能完成完整的生活史,且对龙葵的适应度高于番茄。因此推测龙葵可能比番茄更适合作为伊氏叶螨入侵后的寄主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氏叶螨 两性生命表 番茄 龙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食性昆虫利用唾液腺适应寄主植物防御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海霞 陈利民 +3 位作者 李晓维 王亚如 吕要斌 侯有明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5,I0001-I0007,共20页
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在长期协同进化的历程中,两者逐渐演化出丰富多样的防御与反防御机制,其中在植食性昆虫适应植物防御的过程中,唾液腺分泌物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研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揭示植食性昆虫如何利用唾液腺以适应寄主... 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在长期协同进化的历程中,两者逐渐演化出丰富多样的防御与反防御机制,其中在植食性昆虫适应植物防御的过程中,唾液腺分泌物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研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揭示植食性昆虫如何利用唾液腺以适应寄主植物防御的作用机理。回顾了昆虫唾液腺分泌物通过干预植物气孔的动态变化、适应植物细胞壁、降解植物防御性化合物等方式调控寄主植物防御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昆虫唾液效应因子以干扰植物早期免疫信号通路、调节植物激素信号通路、与植物免疫蛋白互作等形式应对植物防御反应的内在分子机制。同时,本文依据CRISPR/Cas9、植物介导的RNAi、纳米材料介导的RNAi等新技术的发展,对基于昆虫效应因子开发的虫害防控技术的发展空间进行分析,以期为作物抗性的提高以及害虫综合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食性昆虫 唾液腺 唾液酶 效应因子 咀嚼式昆虫 刺吸式昆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小绿叶蝉成虫体表纳米网粒体防护层的破坏与修复
13
作者 屈政 杨广 +1 位作者 杨小红 林美珍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66-777,共12页
【目的】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体表覆盖的纳米网粒体颗粒具有防蜜露粘黏、抗杀虫剂渗透等屏障作用。本研究尝试探索造成叶蝉体表网粒体防护层破坏的方法,跟踪分析茶小绿叶蝉成虫网粒体防护层破坏后的分泌节律及修复行为,并观察网... 【目的】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体表覆盖的纳米网粒体颗粒具有防蜜露粘黏、抗杀虫剂渗透等屏障作用。本研究尝试探索造成叶蝉体表网粒体防护层破坏的方法,跟踪分析茶小绿叶蝉成虫网粒体防护层破坏后的分泌节律及修复行为,并观察网粒体涂抹器的微观形态,以期阐明茶小绿叶蝉成虫涂抹修复纳米网粒体防护层的具体特征。【方法】用清水喷雾、喷粉和高湿处理以及用添加不同表面活性剂[0.2%洗洁精、 0.5%吐温80和0.05%有机硅助剂丝润(Silwet 618)]的杀虫剂喷雾(0.05 mg/L联苯菊酯)处理茶小绿叶蝉成虫,用指示剂药斑法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观察这些处理对成虫翅面网粒体的破坏效果;以有机硅助剂丝润分别喷雾以及单翅涂抹成虫两种方式进行破坏处理,并以不做任何处理的成虫为对照组,通过可拍照显微镜记录成虫翅面出现网粒体白斑次数,并通过网粒体白斑次数分析不同处理组成虫网粒体分泌节律变化;通过Vegas软件分析茶小绿叶蝉网粒体涂抹动作,利用器官破坏法确定网粒体涂抹器所在部位,并通过SEM观察其微观结构。【结果】清水喷雾、粉尘和高湿环境不会对茶小绿叶蝉成虫体表网粒体防护层造成破坏,加有机硅助剂丝润的杀虫剂喷雾可在成虫翅面产生明显药斑,SEM图片显示网粒体与残留有机硅助剂团聚结块并掉落;有机硅助剂丝润喷雾处理组成虫网粒体的分泌间隔时长为(22.3±1.8) h,比对照组缩短了约8.0 h, 5 d内有机硅助剂丝润喷雾处理组成虫网粒体分泌频次为(8±1)次,比对照组高出约3次;成虫往体表涂抹修饰网粒体时前后足的振动频率可达(16.7±2.4) Hz;器官破坏法处理后足胫节微毛列造成叶蝉无法正常涂抹网粒体,这可能是由涂抹器微毛顶端反向弯曲造成的。【结论】有机硅助剂丝润可破坏茶小绿叶蝉成虫体表网粒体防护层,有机硅助剂处理后茶小绿叶蝉通过缩短网粒体的分泌间隔时长来修复网粒体防护层;前后足振动频率以及胫节微毛末端的正常弯钩是茶小绿叶蝉成虫完成纳米网粒体颗粒涂抹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体表 网粒体 有机硅助剂 网粒体分泌 网粒体涂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系椰扁甲啮小蜂寄生对2种寄主脂肪体组织的影响
14
作者 付浪 孟娥 +5 位作者 付婷婷 乔婷 吴江林 林亚平 汤宝珍 侯有明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131,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品系椰扁甲啮小蜂(水椰八角铁甲繁育的Tb-On品系,椰心叶甲繁育的Tb-Bl品系)寄生对水椰八角铁甲和椰心叶甲蛹脂滴形态的影响,为解析该蜂调控靶标寄主脂肪体代谢过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油红O染色观察椰扁甲啮小... 【目的】探究不同品系椰扁甲啮小蜂(水椰八角铁甲繁育的Tb-On品系,椰心叶甲繁育的Tb-Bl品系)寄生对水椰八角铁甲和椰心叶甲蛹脂滴形态的影响,为解析该蜂调控靶标寄主脂肪体代谢过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油红O染色观察椰扁甲啮小蜂幼体内脂滴以及被寄生的水椰八角铁甲和椰心叶甲蛹脂肪体组织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在相同发育时段(在寄主体内分别发育至48、72和96 h)内,Tb-On品系与Tb-Bl品系幼体脂滴的形态及分布无明显区别,在发育早期仅头部及表皮可见少量脂滴,随着发育时间的延长,脂滴逐渐充满整个幼体体腔。不同品系椰扁甲啮小蜂分别寄生同一种类寄主时,不同处理寄主间的脂肪体组织结构变化无明显差异;但同一品系椰扁甲啮小蜂寄生不同寄主时,不同处理寄主间的脂肪体组织结构变化存在明显差异,水椰八角铁甲蛹被寄生后24 h脂滴逐步裂解,脂滴的染色面积上升而光密度值下降,而椰心叶甲蛹在被寄生后48 h其体内的脂滴才逐步裂解。随着寄生蜂幼体的不断发育,2种寄主蛹内脂滴染色面积和光密度值均呈持续下降趋势,脂滴着色逐渐变浅甚至消失。【结论】不同品系椰扁甲啮小蜂幼体脂滴的形态及分布在相同发育时段内无明显区别;被同一品系椰扁甲啮小蜂寄生后,水椰八角铁甲蛹脂肪体组织的裂解早于椰心叶甲,裂解出的脂滴可为椰扁甲啮小蜂幼体的生长发育提供脂类营养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扁甲啮小蜂 水椰八角铁甲 椰心叶甲 脂滴 寄生 幼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大利蜜蜂不同日龄工蜂对啶氧菌酯胁迫的生化和生理响应
15
作者 段辛乐 姚涣靖 +4 位作者 王如意 王梨竹 熊曼琼 黄少康 李江红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29-1238,共10页
【目的】啶氧菌酯是蜜蜂常接触到的杀菌剂,其对蜜蜂工蜂健康的影响常被忽视。研究明确啶氧菌酯胁迫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不同日龄工蜂的影响,为蜜蜂健康养殖和授粉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啶氧菌酯田间推荐浓度(... 【目的】啶氧菌酯是蜜蜂常接触到的杀菌剂,其对蜜蜂工蜂健康的影响常被忽视。研究明确啶氧菌酯胁迫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不同日龄工蜂的影响,为蜜蜂健康养殖和授粉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啶氧菌酯田间推荐浓度(113, 150, 225和281 mg/L)分别连续暴露处理意大利蜜蜂1, 8和21日龄工蜂7 d,测定各浓度处理组不同日龄工蜂存活率,测定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及解毒酶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和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CYP450)活性;利用RT-qPCR检测营养相关基因胰岛素样肽(insulin-like peptides, ILP)基因(ILP1和ILP2)和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基因以及免疫相关基因蜂蛾抗菌肽(Abaecin)基因、蜜蜂抗菌肽(Apidaecin)基因、防卫素(Defensin1)基因和膜翅抗菌肽(Hymenoptaecin)基因的表达量。【结果】113, 150, 225和281 mg/L啶氧菌酯连续处理与对照组比可显著降低意大利蜜蜂1和21日龄工蜂的存活率。113, 150和225 mg/L啶氧菌酯处理使1和8日龄工蜂CAT和CYP450活性比对照组增加,使SOD, CarE和GST活性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下降,比对照组诱导21日龄工蜂CAT, SOD和GST活性抑制CarE活性。啶氧菌酯各处理组1和21日龄工蜂ILP1和ILP2表达量比对照组均下调,而1和8日龄工蜂的Vitellogenin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啶氧菌酯可显著提高1日龄工蜂Apidaecin和Hymenoptaecin的表达量,但抑制8日龄工蜂Apidaecin和Hymenoptaecin的表达量,同时225和281 mg/L啶氧菌酯可显著抑制21日龄工蜂Abaecin,Apidaecin,Defensin1和Hymenoptaecin的表达量。【结论】田间推荐使用浓度的啶氧菌酯对意大利蜜蜂不同日龄工蜂具有显著的毒性,对工蜂的存活、酶活性、营养代谢和免疫能力产生胁迫,增加工蜂的生存压力,进而危害蜂群的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蜜蜂 工蜂 啶氧菌酯 存活率 酶活性 营养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分泌物介导的昆虫与植物互作研究进展
16
作者 蔡香云 王亚如 +2 位作者 姚杨 王锦达 侯有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306,共23页
昆虫和植物是自然界生物类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如植物进化出了复杂的防御策略来抵御昆虫为害,同时,昆虫为了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源也进化出了更多的适生方式。因此,分析和了解昆虫与寄主植物... 昆虫和植物是自然界生物类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如植物进化出了复杂的防御策略来抵御昆虫为害,同时,昆虫为了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源也进化出了更多的适生方式。因此,分析和了解昆虫与寄主植物相互适应的研究进展对害虫的有效防治和抗虫植物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在昆虫与寄主植物互作的研究中,植食性昆虫的口腔分泌物(唾液或反刍液)、卵分泌物、肠道合成物及微生物等作为连接昆虫和植物的中间媒介,其有效成分不仅起着诱导或增强植物防御的作用,而且部分还具有抑制或削弱植物防御的功能,因此,按有效成分发挥的作用,植食性昆虫的口腔分泌物主要可分为激发子和效应子。本文从昆虫分泌物的角度介绍了昆虫钙结合蛋白类、酶类和毒液蛋白类等效应子与脂肪酸氨基酸共轭物类、多肽类和酶类等激发子及其介导植物防御的主要方式,明确了植食性昆虫适应寄主植物防御的不同策略,不仅有助于对昆虫和植物两者互作机制的深入解析,而且为绿色有效防治害虫和植物抗性品种的选育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植物 效应子 激发子 可视化分析 植食性昆虫 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miRNA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杨婕 谢苗 +2 位作者 徐雪娇 白建林 尤民生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9-280,共22页
微小RNA(microRNA,miRNA)广泛存在于不同的生物体内,是一类长度为19~24 nt的内源性单链非编码小RNA,主要通过其种子区域与靶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和3′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进行结合,进而在转录后水... 微小RNA(microRNA,miRNA)广泛存在于不同的生物体内,是一类长度为19~24 nt的内源性单链非编码小RNA,主要通过其种子区域与靶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和3′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进行结合,进而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miRNA在细胞分化、增殖、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随着miRNA逐渐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其在昆虫中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并取得了较大进展,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加快了各个物种中miRNA的鉴定,为后续miRNA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直接克隆、生物信息学预测以及高通量测序都可以对不同物种中的miRNA进行鉴定,并通过miRNA基因芯片分析、North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miRNA表达水平,对其进行抑制表达或过表达可以进一步揭示miRNA的生物功能。miRNA通过参与蜕皮激素通路及调节蜕皮激素受体、性别分化、翅发育、脂质代谢和卵巢发育等相关基因的表达对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某些昆虫的昼夜节律、记忆形成、学习能力等行为过程也不乏miRNA参与。在病毒与昆虫互作过程中,一些病毒编码的miRNA通过调节宿主基因表达,干扰宿主昆虫对病毒的免疫反应,而昆虫编码的miRNA则可以影响病毒复制。昆虫miRNA也可以通过调节自身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其先天免疫功能,在昆虫对外源病原物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昆虫miRNA通过负向调控解毒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形成或增强杀虫剂抗性,改变对农药的敏感性,在昆虫抗药性中发挥作用。本综述为进一步了解昆虫miRNA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其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MIRNA 转录后调调控 靶基因 宿主-病毒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氯喹啉酸降解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菌株J03生长特性及其对烟草和水稻的安全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林胜 周挺 +4 位作者 张玥 李源 顾钢 郭学清 陈凤平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8-144,共7页
二氯喹啉酸被广泛用于稻田除草,其残留易对后茬作物烟草的生长造成危害。本课题组前期从福建烟区植烟土壤中分离获得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菌株J03对烟草二氯喹啉酸药害具有较好修复作用。为明确该菌株生长特... 二氯喹啉酸被广泛用于稻田除草,其残留易对后茬作物烟草的生长造成危害。本课题组前期从福建烟区植烟土壤中分离获得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菌株J03对烟草二氯喹啉酸药害具有较好修复作用。为明确该菌株生长特性及其对烟草和水稻的安全性,本研究测定了J03菌株对烟草和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同时测定了环境因子温度和酸碱度对J03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经J03菌株处理的烟草和水稻种子,发芽率分别大于80%和95%,与空白对照无显著差异。J03菌株处理的烟苗株高、叶片数和地上部鲜重分别为2.82 cm、6.4片和6.08 g,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其他生长参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J03菌株处理的水稻幼苗的株高和叶面积与空白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J03菌株在4~40℃内均可生长,但最适生长温度为30~37℃;在pH值为5.0~9.0的LB培养基中均可生长,但最适生长pH值为6.0~8.0。综合研究表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菌株J03对烟草和水稻生长安全,且其在田间的适合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氯喹啉酸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微生物降解 烟草 水稻 生长特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粒体脱落有助于茶小绿叶蝉成虫逃离蜘蛛网 被引量:5
19
作者 林美珍 杨广 +1 位作者 王珍燕 尤民生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3-222,共10页
【目的】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是我国茶园的重要害虫,其体表覆盖网粒体,而网粒体是否具有防御功能则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明确网粒体脱落是否对该害虫逃离茶园蜘蛛网起到关键作用。【方法】将茶小绿叶蝉成虫置于草间小黑蛛Hylyphan... 【目的】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是我国茶园的重要害虫,其体表覆盖网粒体,而网粒体是否具有防御功能则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明确网粒体脱落是否对该害虫逃离茶园蜘蛛网起到关键作用。【方法】将茶小绿叶蝉成虫置于草间小黑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的不规则网内,利用高清摄像机和Vegas软件对茶小绿叶蝉在蜘蛛胁迫和无蜘蛛胁迫情况下脱离蛛网的行为参数及其微动作进行解析;将茶小绿叶蝉成虫翅面触碰蛛网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翅面网粒体与蛛丝接触的微观形态,分析试虫挣扎时与蛛网粘黏部位的网粒体分布情况。【结果】当蜘蛛胁迫时,茶小绿叶蝉成虫60 min内脱网率为45.0%,无蜘蛛胁迫时,60 min内成虫脱网率可达76.7%;茶小绿叶蝉成虫陷入蛛网后的逃离时长蜘蛛胁迫组显著短于无蜘蛛胁迫组。茶小绿叶蝉成虫逃网策略至少有4种。蜘蛛胁迫和无蜘蛛胁迫两处理组的翻身率都接近80%,翻身时长约0.5 s,提示成虫翅面与蛛网间的黏力较小。茶小绿叶蝉挣扎逃离蛛网的时长接近翻身时长的3倍,通过对茶小绿叶蝉在蛛网的挣扎行为解析判定茶小绿叶蝉的前足和中足是虫体中最难脱离蛛丝的部位。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茶小绿叶蝉翅面是虫体表面网粒体分布最均匀且密度较高的部位,网粒体分布密度为280±17粒/25μm 2;翅面网粒体可脱落并包裹整根黏丝;茶小绿叶蝉前足腿节及前跗节表面网粒体覆盖数量不均匀,稀少部位的覆盖密度仅4±4粒/25μm^(2),是前足难以脱离蛛丝的可能原因。【结论】茶小绿叶蝉体表网粒体脱落可有效帮助成虫脱离蛛网,其成虫能否成功快速逃离蛛网取决于与蛛网的接触部位是否有网粒体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草间小黑蛛 网粒体 蜘蛛网 逃跑行为 微观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硫苷的互作 被引量:7
20
作者 马小丽 何玮毅 尤民生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93-1104,共12页
十字花科植物含有硫苷-黑芥子酶防御系统,也被称作"芥子油炸弹",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植物防御机制。硫苷和黑芥子酶分开储存在不同的植物细胞中,当植物受到昆虫取食、病原微生物侵害、机械损伤等危害时,植物体内的黑芥子酶与硫... 十字花科植物含有硫苷-黑芥子酶防御系统,也被称作"芥子油炸弹",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植物防御机制。硫苷和黑芥子酶分开储存在不同的植物细胞中,当植物受到昆虫取食、病原微生物侵害、机械损伤等危害时,植物体内的黑芥子酶与硫苷结合,催化其产生有毒的水解产物——异硫氰酸酯(isothiocyanate,ITC)、腈类化合物(nitrile)和其他活性物质等,从而避免或者减少植物受到损害。然而在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十字花科蔬菜害虫也具有了相应的反防御机制才能够适应寄主。这种反防御机制根据硫苷种类的不同,也具有多样性,且不仅表现在十字花科广食性和寡食性昆虫之间,还表现在广食性和寡食性昆虫之内。本文综述了十字花科植物硫苷类型、硫苷-黑芥子酶防御体系和害虫诱导的植物硫苷防御反应,并从不同十字花科蔬菜害虫如何代谢、隔离、利用和转运硫苷等方面讨论了害虫的反防御机制,以期为研究十字花科蔬菜害虫与寄主植物协同进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苷-黑芥子酶 协同进化 反防御 广食性昆虫 寡食性昆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