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方红壤区典型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的洪水径流泥沙特征 被引量:6
1
作者 王赫 陈文祥 +5 位作者 李会光 王晓朋 张越 蒋芳市 黄炎和 林金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86-93,共8页
为探究南方红壤区经长期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的水沙特征,该研究收集长汀县朱溪河小流域2017—2020年降雨及洪水水沙数据,通过冗余分析、多元逐步回归方程、含沙量-流量滞回曲线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流域年洪水径流深和泥沙量分别... 为探究南方红壤区经长期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的水沙特征,该研究收集长汀县朱溪河小流域2017—2020年降雨及洪水水沙数据,通过冗余分析、多元逐步回归方程、含沙量-流量滞回曲线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流域年洪水径流深和泥沙量分别为282.30~892.50 mm和35.80~179.50 t/km^(2),洪水事件的产沙模数集中在0~20.0 t/km^(2),但总泥沙量由大于5.0 t/km^(2)的少数事件决定;2)降雨量、30 mim的最大雨强和降雨侵蚀力是影响洪水径流泥沙的主要降雨特征,对径流、泥沙变化的解释度分别为68.99%和49.28%,通过主要径流特征估算泥沙量、平均含沙量和最大含沙量,拟合优度达0.624~0.870;3)洪水事件共出现6种含沙量-流量滞回关系,其中线型出现频率(55%)最高,该类事件中含沙量随流量的变化具有分阶段特征,临界含沙量约为0.1 g/L。经过长期的水土流失治理,红壤区小流域的洪水泥沙量普遍较低,且主要受径流量影响,洪水事件的滞回关系表明流域的泥沙供应通常处于持续少量的状态,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红壤区土壤侵蚀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泥沙 滞回关系 红壤区 水土流失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崩岗土壤液塑限的离子特异性效应 被引量:1
2
作者 黄碧妃 钟洪林 +3 位作者 张越 蒋芳市 林金石 黄炎和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7-394,共8页
为探究崩岗土壤液塑限的离子特异性效应,选取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一处稳定型崩岗的3个土层土壤(红土层、砂土层和碎屑层)为研究对象,用液塑限联合测定仪对不同离子(Li^(+)、Na^(+)和K^(+))盐溶液交换处理后的土壤液塑限进行分析。结果表... 为探究崩岗土壤液塑限的离子特异性效应,选取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一处稳定型崩岗的3个土层土壤(红土层、砂土层和碎屑层)为研究对象,用液塑限联合测定仪对不同离子(Li^(+)、Na^(+)和K^(+))盐溶液交换处理后的土壤液塑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土层的土壤塑限、液限和塑性指数均显著高于砂土层和碎屑层(P<0.05)。土壤塑限和液限均与土壤黏粒含量、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以及高岭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土壤塑限与黏粒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K^(+)交换处理后,红土层土壤塑限、液限和塑性指数比Li^(+)交换处理分别高5.80%、9.53%和12.99%,比Na^(+)交换处理分别高3.50%、9.77%和15.86%;K^(+)交换处理后,砂土层土壤塑限、液限和塑性指数比Li^(+)交换处理分别高7.22%、6.69%和6.83%,比Na^(+)交换处理分别高4.33%、5.27%和7.32%;而不同离子对碎屑层土壤液塑限的影响不显著。不同离子对同一土层土壤液塑限的影响不同,K^(+)交换处理后红土层、砂土层的土壤液塑限总体高于Li^(+)和Na^(+)交换处理,即较Li^(+)和Na^(+)而言,K^(+)可提高崩岗土壤液塑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 离子特异性效应 液限 塑限 塑性指数 锂离子 钠离子 钾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边缘检测算法的坡面薄层水流深度测量系统研制 被引量:4
3
作者 朱昱 罗泉达 +6 位作者 田野 赖剑锋 蒋芳市 张越 葛宏力 黄炎和 林金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7-165,共9页
为了准确高效地测定坡面薄层水流断面位置上的水深,该研究利用“一”字线激光器、高分辨率工业摄像机获取激光线边缘像素点坐标数据,基于Python语言与OpenCV计算机视觉库进行边缘检测算法编程,通过分析、计算薄层水流表面激光线偏移量... 为了准确高效地测定坡面薄层水流断面位置上的水深,该研究利用“一”字线激光器、高分辨率工业摄像机获取激光线边缘像素点坐标数据,基于Python语言与OpenCV计算机视觉库进行边缘检测算法编程,通过分析、计算薄层水流表面激光线偏移量与水深间的函数关系,构建坡面薄层水流深度测量系统,并利用人工测量方法(测针法与染色法)对该系统测定结果的精确性与稳定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坡面薄层水流深度测量系统对标准水深进行标定的变异系数均值为6.64%,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光滑床面上的测定结果与人工测量方法相比,相对均方差误差、平均相对误差与平均绝对误差均不超过0.2,水深测量系统与测针法、染色法对比所得纳什效率系数分别达到了0.922与0.972,说明水深测量系统与人工测量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相关性,能够满足定床测量坡面薄层水流深度的需求,在坡面水动力学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 边缘检测 坡面流 水深 测针法 染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区裸露坡地不同类型次降雨的产流产沙规律 被引量:7
4
作者 王赫 杨舜成 +4 位作者 岳晓峰 蒋芳市 张越 黄炎和 林金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68,共8页
为探究红壤区裸露坡地在不同类型次降雨下的产流产沙规律,研究收集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红壤裸露坡地径流小区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共388场降雨—径流—土壤侵蚀观测资料,采用K-means将降雨划分为4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主要降雨类... 为探究红壤区裸露坡地在不同类型次降雨下的产流产沙规律,研究收集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红壤裸露坡地径流小区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共388场降雨—径流—土壤侵蚀观测资料,采用K-means将降雨划分为4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主要降雨类型有A(短历时、大雨强、小雨量、低频次)、B(长历时、小雨强、大雨量、中频次)、C(中等历时、小雨强、小雨量、高频次)3类,B、C为研究区主要产流产沙来源,贡献85%以上的径流和土壤侵蚀量。(2)次降雨径流深及土壤侵蚀量与降雨量(P)、最大30 min雨强(I 30)和降雨动能(E)呈线性正相关,与降雨侵蚀力(EI 30)呈幂函数关系。但降雨特征对产流产沙的总解释度小于65%,且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而减小。(3)降雨特征与产流产沙存在3种约束关系,其约束线表明降雨特征对次降雨潜在最大产流产沙的影响。其中,潜在最大径流深主要由P和E决定,潜在最大土壤侵蚀量的上限为800~900 t/hm^(2)。从降雨特征单因子影响、综合影响和约束效应3个方面分析了红壤裸露坡地的产流产沙特征,为红壤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了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区 裸露坡地 产流产沙 次降雨特征 约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SIR模型的崩岗侵蚀风险评价及时空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林小慧 黄炎和 +2 位作者 林金石 蒋芳市 季翔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123-131,共9页
崩岗是中国南方红壤区最为严重的土壤侵蚀形式之一,不仅具有突发性且危害巨大,对其进行全方面的风险评价有利于崩岗综合整治。该研究引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DPSIR),并结合... 崩岗是中国南方红壤区最为严重的土壤侵蚀形式之一,不仅具有突发性且危害巨大,对其进行全方面的风险评价有利于崩岗综合整治。该研究引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DPSIR),并结合自然灾害风险理论,根据崩岗侵蚀过程从易发性、脆弱性、暴露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等方面构建了较为综合的崩岗侵蚀风险评价体系,然后对安溪县官桥镇2010、2015和2020年的崩岗侵蚀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基于DPSIR的崩岗侵蚀风险评价模型精度结果良好,ROC曲线下方的面积AUC(area under curve,AUC)均大于0.59;其中沟壑密度、土壤侵蚀强度和人口密度指标权重较大,分别为0.217、0.182和0.174。2)3个年份的官桥镇崩岗侵蚀风险主要为低风险等级(占总面积57.49%~62.90%),在空间上呈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风险变化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东部地区,且中风险、高风险和极高风险主要向低一级的风险等级转变,但在2015—2020年该区域的空间变化速度放缓。3)与崩岗侵蚀易发性风险评价结果相比,二者的空间分布趋势大致相似,但综合性风险评价结果的空间变异性更大,即综合性崩岗侵蚀风险的描述更为全面,更能体现崩岗侵蚀风险体系中不同指标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不仅提供了一种综合的崩岗侵蚀风险评价思路和方法,并且可以为崩岗预警、防治与管理工作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崩岗 DPSIR模型 风险评价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下崩岗土体裂隙变化及与声波波速的关系
6
作者 司晓静 林晓君 +5 位作者 林文 杨乔乔 李发林 蔡志发 黄炎和 蒋芳市 《福建热作科技》 2023年第4期20-23,共4页
为探究干湿交替下崩岗土体的损伤劣化效应,以崩壁五个层次土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干湿循环处理,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超声波测定等方法,探讨干湿循环对裂隙指标和纵波波速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土层裂隙总长度、面裂隙率及裂隙宽度随干湿... 为探究干湿交替下崩岗土体的损伤劣化效应,以崩壁五个层次土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干湿循环处理,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超声波测定等方法,探讨干湿循环对裂隙指标和纵波波速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土层裂隙总长度、面裂隙率及裂隙宽度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总体呈先增后减趋势,而纵波波速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波速与裂隙平均宽度呈对数函数衰减关系(p<0.05),利用纵波波速快速无损检测崩岗土体损伤劣化成为一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 干湿交替 裂隙发育 纵波波速 土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对中国南方侵蚀地区土壤固碳功能菌的影响
7
作者 颜华玲 林根根 +5 位作者 杨乔乔 谭泽创 王晓朋 张越 蒋芳市 林金石 《水土保持研究》 2025年第4期92-99,共8页
[目的]探究土壤侵蚀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固碳功能菌的变化规律,以期为精确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微生物固碳潜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汀县严重侵蚀地区的3种植被恢复措施(小穴播草、等高草灌带和草灌乔混交)的样地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究土壤侵蚀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固碳功能菌的变化规律,以期为精确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微生物固碳潜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汀县严重侵蚀地区的3种植被恢复措施(小穴播草、等高草灌带和草灌乔混交)的样地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未治理样地作为对照,利用荧光定量PCR和cbbL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植被恢复对土壤固碳功能菌群落的影响。[结果]相较于对照样地,植被恢复样地具有更高的固碳功能菌丰度和更多的固碳功能菌类群。其中,小穴播草和等高草灌带样地中土壤固碳功能菌丰度分别比未治理样地显著增加149.71倍和225.61倍;小穴播草、等高草灌带和草灌乔混交样地中固碳功能菌的Shannon指数分别比未治理样地显著增加33.52%,26.61%和54.18%。植被恢复措施还通过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48.30%,p=0.002)来改变固碳功能菌群落组成。同时,3种植被恢复措施均将侵蚀地区的固碳功能菌从以Rhodovastum为主转变为以Nocardia为主。[结论]植被恢复显著改善了侵蚀地区的土壤肥力,并对土壤固碳功能菌群落产生了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土壤 微生物固碳 cbbL基因 总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