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根系遗传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丁仕林 刘朝雷 钱前 《中国稻米》 2019年第5期24-29,共6页
根系是水稻植株的重要器官,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及根系作用的进一步凸显,人们对水稻根系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根系遗传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水稻根系的结构功能和根系的主要研究方... 根系是水稻植株的重要器官,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及根系作用的进一步凸显,人们对水稻根系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根系遗传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水稻根系的结构功能和根系的主要研究方法,综述了现阶段根系遗传研究进展,包括根系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和已克隆的水稻根系发育相关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根系 结构功能 QTL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根瘤菌环境下大豆叶形遗传及QTL定位分析
2
作者 杨永庆 陈圣男 +5 位作者 李欣欣 赵青松 付亚书 杨春燕 张孟臣 廖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25-833,共9页
为探究接种根瘤菌环境下影响大豆叶形的遗传基础,本研究利用两个叶形具有显著差异的大豆品种及RIL群体,在接种和不接种根瘤菌环境下对大豆叶形性状进行遗传和QTL定位等分析。结果显示,叶形相关性状的遗传率在0.60~0.95之间,环境与基因... 为探究接种根瘤菌环境下影响大豆叶形的遗传基础,本研究利用两个叶形具有显著差异的大豆品种及RIL群体,在接种和不接种根瘤菌环境下对大豆叶形性状进行遗传和QTL定位等分析。结果显示,叶形相关性状的遗传率在0.60~0.95之间,环境与基因型间存在互作效应,并且接种根瘤菌可以显著影响叶形指数(LS)与单株粒数(GN)、单株荚数(PD)和单株粒重(GW)的相关系数。此外,两种处理下共检测到8个QTL位点,LOD值范围在2.50~7.03,可解释6.4%~16.9%的遗传变异。其中,qLS-15可解释由根瘤菌×基因型互作引起叶形性状6.4%~9.3%的遗传变异,LOD值在2.50~3.69之间,表明qLS-15是与环境互作的主要遗传位点之一。综上所述,根瘤菌可以通过qLS-15影响大豆叶形,研究结果为解析根瘤菌提升大豆产量的内在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叶形 根瘤菌 遗传互作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土壤中决明属牧草高效根瘤菌的分离及筛选 被引量:10
3
作者 杨庆 王义祥 +2 位作者 李欣欣 翁伯琦 廖红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19-1526,共8页
为提高豆科决明属(Chamaecrista spp.)牧草的结瘤能力和固氮效率,促进决明属牧草在酸性土壤中的应用及推广,本研究以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和羽叶决明(Chamaecrasta nictitans)为试验材料,通过分离、纯化、nodA基因鉴定... 为提高豆科决明属(Chamaecrista spp.)牧草的结瘤能力和固氮效率,促进决明属牧草在酸性土壤中的应用及推广,本研究以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和羽叶决明(Chamaecrasta nictitans)为试验材料,通过分离、纯化、nodA基因鉴定等方法,从酸性土壤里决明属牧草的根瘤中分离到10株候选根瘤菌株系。16S rDNA测序及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这10株根瘤菌均属于慢生型根瘤菌。回接试验表明,上述10株根瘤菌均能与圆叶决明共生,形成根瘤。与不接种的对照相比,其固氮酶活性为0.08~4.65μmol·g^-1·h^-1,植株干重、SPAD值和氮含量分别提高了99.17%~372.14%,399.27%~789.05%,235.00%~1043.33%。其中,4株根瘤菌TXR2,TXN1,WYSR1,JYN6对圆叶决明氮营养贡献最大,并且TXN1与宿主共生形成的根瘤数目最多,而JYN6的固氮酶活性最高。说明本研究分离鉴定到4株决明高效根瘤菌,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明属牧草 酸性土壤 根瘤菌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分管理对安溪茶园土壤肥力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4
4
作者 刘扬 孙丽莉 廖红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17-927,共11页
安溪是铁观音的主产区,茶园养分管理滞后已成为该地区茶叶生产的瓶颈,本研究旨在为该地区茶园的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于2015年在安溪县采集了50个茶园的茶青与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5项主要肥力指标和茶青中9种主要次生代谢物含量;... 安溪是铁观音的主产区,茶园养分管理滞后已成为该地区茶叶生产的瓶颈,本研究旨在为该地区茶园的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于2015年在安溪县采集了50个茶园的茶青与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5项主要肥力指标和茶青中9种主要次生代谢物含量;并根据茶农氮肥用量调研数据,初步将茶园养分管理划分为:少量、中量和过度型等三种方式。限制性主坐标轴分析发现,此分类方式可解释34.4%(P<0.001)茶园土壤肥力参数的总体差异,说明此分类方式能反映出不同茶园养分管理的总体水平;并且,养分管理对表层土壤有效磷的影响最为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养分管理对茶青综合品质的影响可解释品质总差异的7.48%(P<0.001);大部分茶青次生代谢物在中量型管理下含量最高。说明养分管理影响安溪茶园土壤的肥力状况,施肥量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高品质茶叶的生产,该地区的建议施氮量约为200~400 kg·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茶青品质 次生代谢物 养分管理 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叶柄角的QTL定位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存虎 刘东 +2 位作者 许锐能 杨永庆 廖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19,共11页
叶柄角是大豆株型的重要构成因素,影响大豆冠层结构、光合作用效率以及最终产量。解析大豆叶柄角的遗传基础对提升大豆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个叶柄角具有显著差异的亲本BLA和SLA以及它们衍生的RIL群体为材料,构建高密度的遗传图... 叶柄角是大豆株型的重要构成因素,影响大豆冠层结构、光合作用效率以及最终产量。解析大豆叶柄角的遗传基础对提升大豆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个叶柄角具有显著差异的亲本BLA和SLA以及它们衍生的RIL群体为材料,构建高密度的遗传图谱,对大豆不同部位的叶柄角进行QTL分析,并利用近等基因系验证部分QTL。遗传分析结果显示,叶柄角呈连续正态分布,符合数量性状遗传特征。利用GBS技术构建了包含859个Bin标记的大豆高密度遗传图谱,总遗传长度为2326.9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2.763cM;共检测到14个调控叶柄角的QTL,LOD值在2.58~4.80之间,可解释遗传变异范围在6.9%~12.4%之间,其中5个QTL定位在第12染色体上且成簇存在;构建的qLA12和qLA18的近等基因系表型结果显示,叶柄角在同一对近等基因家系间差异显著,表明qLA12和qLA18是2个可信的QTL。本研究为进一步克隆调控叶柄角功能基因奠定了基础,为大豆理想株型育种提供了遗传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株型 叶柄角 QTL定位 近等基因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大豆苗期嫁接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6
作者 付星 高植 +1 位作者 李欣欣 廖红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91-895,共5页
为建立大豆苗期自体嫁接高成苗率的嫁接体系,本研究以Williams 82为材料,对不同生长期的幼苗进行嫁接试验,并比较不同时间的避光缓苗处理对嫁接苗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萌发4,7和10 d的幼苗,均能进行嫁接试验。其中,生长4 d的幼... 为建立大豆苗期自体嫁接高成苗率的嫁接体系,本研究以Williams 82为材料,对不同生长期的幼苗进行嫁接试验,并比较不同时间的避光缓苗处理对嫁接苗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萌发4,7和10 d的幼苗,均能进行嫁接试验。其中,生长4 d的幼苗结合3 d的避光缓苗处理,成活率高达83%。由于砧木未保留子叶,此生长期的嫁接有利于开展大豆根、冠关系的研究。当砧木保留子叶时,即利用萌发7和10 d的幼苗进行嫁接并分别避光缓苗处理3和1 d,嫁接苗均能100%成活,是一种较优的大豆嫁接体系。本研究不仅丰富和优化了大豆嫁接技术,也为大豆根-冠生理与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嫁接 方法 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蝽作为武夷山岩茶产区茶尺蠖天敌的调研 被引量:2
7
作者 陆民锋 石晨 +1 位作者 许锐能 王莫 《福建茶叶》 2020年第11期8-9,共2页
茶尺蠖作为茶树的主要害虫在多地区茶园均有分布且为害严重。长期以来,化学农药的施用是防治茶尺蠖的主要方法,然而随之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茶叶农残问题。因此,利用茶尺蠖的捕食性天敌作为生物防治手段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在武... 茶尺蠖作为茶树的主要害虫在多地区茶园均有分布且为害严重。长期以来,化学农药的施用是防治茶尺蠖的主要方法,然而随之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茶叶农残问题。因此,利用茶尺蠖的捕食性天敌作为生物防治手段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在武夷山岩茶产区燕子窠茶园进行病虫害调查时,文章作者发现一种捕食茶尺蠖的昆虫,益蝽。经室内饲养观察发现,益蝽对茶尺蠖攻击迅猛且捕食量大。所以,益蝽作为生物防治茶尺蠖的一种天敌种类,可以为茶叶生产提供绿色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蝽 茶尺蠖 武夷山岩茶产区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