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环境因子对南方典型蔗田土壤羰基硫通量的影响
1
作者 印亮 张丽丽 +4 位作者 陈鹭 王贤凤 黄幸然 方熊 易志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493-2499,共7页
为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羰基硫(COS)的影响,本研究以南方典型蔗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室内模拟不同环境因子(温度、含水率和大气CO_2浓度),利用动态箱/GC-MS分析了原位和异位土壤COS通量。结果表明,土壤原位土和异位土COS通量差异较大,... 为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羰基硫(COS)的影响,本研究以南方典型蔗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室内模拟不同环境因子(温度、含水率和大气CO_2浓度),利用动态箱/GC-MS分析了原位和异位土壤COS通量。结果表明,土壤原位土和异位土COS通量差异较大,原位土COS吸收速率小于异位土,而释放速率大于异位土。土壤灭菌后COS的吸收显著降低,表明土壤COS吸收是一个生物过程。温度对异位土壤COS吸收影响较大,25℃异位土壤COS吸收最小,为100.4 pmol·m^(-2)·s^(-1);土壤含水量对原位土壤COS吸收影响最大,50%的土壤最大持水量条件COS吸收最小,为0.9 pmol·m^(-2)·s^(-1);大气CO_2浓度增加抑制原位土释放COS。因此,在研究土壤COS通量时,需综合考虑土壤结构、土壤温湿度和大气CO2浓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羰基硫 原位土 异位土 环境因子 蔗田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方式和施氮量对马尾松和木荷幼苗根系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郭萍萍 黄幸然 +3 位作者 吴旺旺 郑丽丽 方熊 易志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9-161,共13页
作为影响全球变化的主要因子之一,氮沉降对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重要的影响。细菌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关键参与者,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指标,在氮沉降对生态系统影响过程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模拟2种施氮方式(SAN:... 作为影响全球变化的主要因子之一,氮沉降对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重要的影响。细菌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关键参与者,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指标,在氮沉降对生态系统影响过程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模拟2种施氮方式(SAN:土表施氮,LAN:叶面施氮)和3种施氮量(5.6、15.6、20.6 g N m^(-2)a^(-1)),运用PCR-DGGE技术,分析不同施氮方式和施氮量对两种盆栽植物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和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幼苗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添加方式下,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对氮添加的响应不同,并受到季节的影响。在雨季,LAN处理木荷土壤细菌多样性高于SAN处理;而旱季,LAN处理两种幼苗根系土壤细菌多样性均高于SAN处理。LAN处理条件下,马尾松土壤AcidobacteriaGp1相对丰度在旱季和雨季均显著高于SAN处理(P<0.05)。在雨季,马尾松LAN处理土壤Alpha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低于SAN处理(P<0.05),旱季没有显著差异(P>0.05)。氮添加能够提高木荷土壤细菌多样性,提高马尾松土壤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旱季施氮还能够提高马尾松土壤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降低木荷土壤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土壤细菌群落变化与土壤pH显著相关(P<0.05),木荷土壤细菌群落还受到土壤NH+4-N含量的显著影响(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氮沉降 施氮方式 土壤细菌群落 PCR-DG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氮水交互对马尾松和杉木COS和CO2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刘燕飞 张羽 +4 位作者 赖金美 林威 黄幸然 方熊 易志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5729-5738,共10页
羰基硫(COS)和CO2化学结构相似,且植物对COS和CO2具有共吸收特性,因此可利用COS作为示踪物来估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而不同植物吸收COS和CO2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差异较大。以南亚热带典型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 羰基硫(COS)和CO2化学结构相似,且植物对COS和CO2具有共吸收特性,因此可利用COS作为示踪物来估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而不同植物吸收COS和CO2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差异较大。以南亚热带典型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为研究对象,设置2个氮水平及3个土壤水分梯度处理。采取顶空套袋法采集气体样品,用预浓缩—气质联用仪分析样品COS浓度,同时测量植物光合参数。结果表明:马尾松和杉木吸收COS,吸收速率均值分别为39.58—127.27 pmol m^-2 s^-1和0.81—66.92 pmol m^-2 s^-1。整体而言,施氮可促进植物吸收COS,但除施氮对马尾松COS通量有显著影响外(P<0.05),施氮、土壤水分和两者交互作用对马尾松和杉木的COS和CO2通量及其比值均无显著性影响。施氮情况下,高土壤水分处理促进马尾松COS吸收而低土壤水分处理促进杉木COS吸收。中等土壤水分和高土壤水分条件下马尾松和杉木COS通量与气孔导度呈正相关关系。线性拟合结果表明,植物COS通量(FCOS)与CO2通量(FCO2)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马尾松和杉木FCOS/FCO2值分别为1.48×10^-6和1.01×10^-6。中等土壤水分条件均可提高马尾松FCOS/FCO2比值,而低土壤水分条件下施氮增加杉木FCOS/FCO2比值,高土壤水分条件下施氮降低杉木FCOS/FCO2比值。低土壤水分和高土壤水分使马尾松蒸汽压亏缺增大,促使气孔导度减小从而降低净光合速率。低土壤水分和高土壤水分下施氮导致杉木气孔导度增加从而增强净光合速率。研究结果不仅对进一步了解区域氮沉降和降水对树木COS通量及FCOS/FCO2的影响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为模型估算总初级生产力提供区域性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土壤水分 羰基硫 光合作用 总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和铅在茶园土壤—茶树系统中分布及迁移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刘燕飞 李荭荭 +2 位作者 黄幸然 方熊 易志刚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86-391,共6页
以福建泉州大坪乡、三明坂面乡和福州福建农林大学茶园为研究对象,使用ICP-MS测定茶园土壤及对应茶树的根、老枝、嫩枝、老叶和嫩叶样品中镉(Cd)和铅(Pb)含量,并对Cd和Pb在茶园土壤—茶树系统中的分布情况以及迁移富集特征进行分析.结... 以福建泉州大坪乡、三明坂面乡和福州福建农林大学茶园为研究对象,使用ICP-MS测定茶园土壤及对应茶树的根、老枝、嫩枝、老叶和嫩叶样品中镉(Cd)和铅(Pb)含量,并对Cd和Pb在茶园土壤—茶树系统中的分布情况以及迁移富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坪乡、坂面乡和农林大学茶园土壤的Cd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介于0.022~0.076 mg·kg^(-1)和20.73~65.73 mg·kg^(-1),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限定值.3个茶园茶叶中Cd和Pb含量分别介于0.003~0.054 mg·kg^(-1)和0.01~4.28 mg·kg^(-1),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表明研究区茶园无Cd和Pb污染.整体而言,Cd和Pb不易向茶树地上部迁移,各茶园Cd和Pb在茶树中的转移系数表现为从上而下递减的趋势,嫩叶的转移系数最小,分别为0.01~0.05和0.01~0.06.此外,各茶园茶树对Cd和Pb的富集能力基本表现为叶<枝<根,嫩叶富集能力最弱,分别为0.098~1.006和0.009~0.048,且各茶园茶树对Cd的富集能力明显大于Pb.本研究结果可为茶园选址及茶园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重金属 土壤 茶树 迁移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昼夜温差对茶鲜叶挥发性及非挥发性品质成分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5
作者 陈林怡 郭豪 +5 位作者 陈红梅 张哿烨 廖露露 周婉婷 张梦雪 易志刚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3-803,共11页
茶叶品质与茶树(Camellia sinensis)的生长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其中昼夜温差的变化影响茶树代谢产物的合成与积累,进而影响茶叶品质。本研究选取福云六号茶树为研究对象,模拟设置0、5、10、15℃4个昼夜温差(DIF)处理,通过模拟DIF变化来探... 茶叶品质与茶树(Camellia sinensis)的生长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其中昼夜温差的变化影响茶树代谢产物的合成与积累,进而影响茶叶品质。本研究选取福云六号茶树为研究对象,模拟设置0、5、10、15℃4个昼夜温差(DIF)处理,通过模拟DIF变化来探究其对茶树光合作用与茶鲜叶挥发性及非挥发性品质成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DIF增大,茶树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显著增大(P<0.05)。DIF增大显著增加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叶绿素a+b[Chl(a+b)]、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并且在DIF为10℃时含量达到最大。DIF变化对茶鲜叶挥发性组分和主要组分的相对含量均有影响,茶鲜叶挥发性成分中醇类和醛类相对含量最大。DIF增大提高醛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并且茶鲜叶挥发性成分的种类与主要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随DIF变化有所差异,其中正己醛的相对含量随DIF的增大而增加,DIF为15℃时其相对含量最高,为39.94%,青叶醇的相对含量则随DIF的增大而降低。DIF的变化显著影响β-葡萄糖苷酶、β-樱草糖苷酶和脂氧合酶活性,其中β-葡萄糖苷酶、β-樱草糖苷酶活性随DIF的增大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DIF为5℃时达到最大,而脂氧合酶活性则相反。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随DIF的增大显著增加,DIF为15℃时其含量分别是DIF为0℃时的2.44倍和2.55倍;总黄酮含量与酚氨比则随DIF的增大显著降低(P<0.05),在DIF为15℃时均达到最低,分别为2.84%和3.24。茶鲜叶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与P_(n)呈极显著正相关,而酚氨比与P_(n)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本研究发现DIF增大可明显影响茶鲜叶的挥发性香气物质,提高茶叶滋味品质,研究结论可为茶园选址和茶树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昼夜温差 茶叶香气 茶叶滋味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固体废物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被引量:30
6
作者 廖汉鹏 陈志 +3 位作者 余震 卢晓梅 汪涌 周顺桂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9-444,共6页
有机固体废物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源头,解决废物资源化高效利用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与关键.虽然传统高温堆肥作为废物资源化处理技术已经成熟,但是存在发酵周期长、发酵温度低、无害化不彻底等缺陷,严重制约其工厂化... 有机固体废物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源头,解决废物资源化高效利用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与关键.虽然传统高温堆肥作为废物资源化处理技术已经成熟,但是存在发酵周期长、发酵温度低、无害化不彻底等缺陷,严重制约其工厂化推广应用.本文推出一种有机废物资源化利用新技术: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介绍了其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发酵参数以及在废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的优势.该技术通过添加嗜热菌剂使发酵温度比传统高温堆肥高出20~30℃,能够显著缩短发酵周期、强化无害化效果.因此,该技术有望成为一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和市场需求的废物资源化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髙温堆肥 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 有机废弃物 超嗜热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和干旱对亚热带两个树种生长、光合及挥发性有机碳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张羽 孙浩钊 +2 位作者 刘燕飞 汤行昊 方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4-532,共9页
以我国亚热带森林优势树种木荷和杉木为研究对象,研究氮添加、干旱及二者交互作用对两种幼苗生长、光合、同化产物分配及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碳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显著增加(P<0.05)木荷总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片可溶性糖... 以我国亚热带森林优势树种木荷和杉木为研究对象,研究氮添加、干旱及二者交互作用对两种幼苗生长、光合、同化产物分配及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碳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显著增加(P<0.05)木荷总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胸径、树高和总生物量,但显著降低(P<0.05)木荷细根可溶性糖含量;而仅显著增加杉木(P<0.05)总叶绿素含量和树高.干旱处理显著增加(P<0.05)两种幼苗总叶绿素含量,降低(P<0.05)木荷净光合速率、胸径、树高和总生物量,同时显著降低(P<0.05)杉木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氮添加和干旱交互处理显著增加两种幼苗总叶绿素含量,但对两种幼苗总生物量无显著影响.氮添加和干旱分别使杉木的BVOC-C释放增加7.4和4.5倍,二者交互处理显著促进(P<0.05)木荷BVOC-C释放,但对杉木BVOC-C释放无显著影响,说明木荷和杉木BVOC-C释放对氮添加和干旱的响应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干旱 生物量 光合作用 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增温方式对杉木和木荷单萜烯通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马方园 郭豪 +4 位作者 肖成玉 廖露露 周婉婷 方熊 易志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6229-6238,共10页
全球增温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而生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是生态系统中生物合成的重要次生碳代谢产物。作为BVOCs的主要组成成分,单萜烯(Monoterpenes,MTs)合成与释放在森林... 全球增温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而生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是生态系统中生物合成的重要次生碳代谢产物。作为BVOCs的主要组成成分,单萜烯(Monoterpenes,MTs)合成与释放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以南亚热带常见树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和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2年生盆栽苗木为对象,设置未增温、电热线增温和红外辐射器增温3个处理,分析不同增温方式对植物MTs通量、光合作用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MTs通量显著高于木荷,分别为4027.634—16239.608 pmol m^(-2)s^(-1)、49.228—130.512 pmol m^(-2)s^(-1)。电热线增温导致杉木MTs通量增加约2倍,以柠檬烯和γ-松油烯为主,分别占73.3%和15.1%;红外辐射器增温处理下杉木MTs通量下降52.6%,以柠檬烯和α-松油烯为主,分别占71.3%和18.9%。不同处理间杉木气孔导度的变化趋势与其MTs通量结果类似,增温可能主要通过影响植物气孔导度从而影响MTs释放。增温处理后木荷净光合速率增加,其中电热线增温处理效果更显著(9.890μmol CO_(2) m^(-2)s^(-1)),且不同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在进行全球增温模拟研究时需考虑增温方式差异,建议尽量设置多种增温方式,以便更全面反映增温的生态效应,为全球增温模型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增温 电热线增温 红外辐射器增温 单萜烯 生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市仓山区内河主要水质指标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俊第 林威 +3 位作者 姜婧 刘燕飞 方熊 易志刚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3-747,共5页
以福州市仓山区6条城市内河为研究对象,分别于雨、晴两种天气下采集水样,比较了内河水体中总氮、总磷、铵态氮、化学需氧量和悬浮固体几项主要水质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雨天时,浦上河水体的主要污染物为总氮和化学需氧量,红旗浦水体的... 以福州市仓山区6条城市内河为研究对象,分别于雨、晴两种天气下采集水样,比较了内河水体中总氮、总磷、铵态氮、化学需氧量和悬浮固体几项主要水质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雨天时,浦上河水体的主要污染物为总氮和化学需氧量,红旗浦水体的主要污染物为总磷和铵态氮,洪阵河的悬浮固体浓度最高,且与其他河流差异显著(P<0.05).晴天时,洋洽河水体的总氮、总磷、铵态氮和悬浮固体均显著高于其他河流,浦上河的化学需氧量浓度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几种水质指标之间多呈现出极显著相关性.两次采样,6条城市内河的水体总氮、总磷、铵态氮和化学需氧量浓度多数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Ⅴ类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河 水质指标 水环境质量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