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巨菌草对育肥从江香猪生长性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
1
作者 张敏 杨锐 +7 位作者 黄逸州 林芷昕 郑贤跃 刘庆华 高玉云 林冬梅 林占熺 金灵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1-188,共18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巨菌草替代不同水平基础饲粮对育肥从江香猪生长性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6月龄体重相近的健康从江香猪3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对照组饲喂100%基础饲粮,试验Ⅰ、Ⅱ组分别用新鲜青绿巨菌草替代10%... 本试验旨在探究巨菌草替代不同水平基础饲粮对育肥从江香猪生长性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6月龄体重相近的健康从江香猪3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对照组饲喂100%基础饲粮,试验Ⅰ、Ⅱ组分别用新鲜青绿巨菌草替代10%、20%基础饲粮,试验期90 d。通过测定育肥从江香猪生长性能、肠道发育、肠道机械屏障和盲肠菌群结构,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为巨菌草在猪的生产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生长性能: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Ⅱ组育肥从江香猪生长性能及胴体性状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巨菌草不计成本时,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的增重成本降低8.73%,试验Ⅱ组降低11.59%;巨菌草按市场价格0.35元·kg^(-1)计算时,试验Ⅰ组的增重成本降低2.78%,试验Ⅱ组增加1.35%。2)肠道发育: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Ⅱ组育肥从江香猪胃的相对重量显著提高(P<0.05),小肠相对重量有升高的趋势(P=0.09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育肥从江香猪回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空肠GLP-2和回肠IGF-1R基因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试验Ⅱ组育肥从江香猪回肠绒毛高度、V/C及空肠GLP-2基因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3)肠道免疫及机械屏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Ⅱ组育肥从江香猪回肠IFN-γ含量显著降低,试验Ⅱ组空肠TGF-β含量显著提高(P<0.05);试验Ⅰ、Ⅱ组回肠ZO-1基因表达量显著提高,试验Ⅱ组空肠Occludin基因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4)盲肠微生物区系: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Ⅱ组育肥从江香猪Shannon指数显著提高,链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毛螺菌科未分类菌属有上升趋势(P=0.065),螺旋体门(P=0.085)、密螺旋体属(P=0.085)有下降趋势。综上所述,巨菌草替代部分基础饲粮对育肥从江香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无显著影响,但可提高经济效益并促进胃肠道的发育,提升肠道屏障功能,有利于肠道健康。巨菌草不计成本时,替代20%基础饲粮为宜,巨菌草按市场价格0.35元·kg^(-1)计算时,替代10%基础饲粮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菌草 育肥从江香猪 生长性能 盲肠菌群 肠道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菌草灵芝颗粒的水提工艺及其质量标准研究
2
作者 张桂清 梁志豪 +6 位作者 刘青 吴小平 罗海凌 姚俊新 刘斌 林占熺 江书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82,共17页
为探究复方菌草灵芝颗粒的水提工艺及其质量标准,以浸膏得率和浸膏多糖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考察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次数和浸泡时间对浸膏得率和浸膏多糖含量的影响;参考2015版《中国药典》和国标检测复方... 为探究复方菌草灵芝颗粒的水提工艺及其质量标准,以浸膏得率和浸膏多糖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考察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次数和浸泡时间对浸膏得率和浸膏多糖含量的影响;参考2015版《中国药典》和国标检测复方菌草灵芝颗粒的粒度、水分含量、干燥失重、装量差异、可溶性、微生物限量和重金属含量;通过薄层色谱法对复方菌草灵芝颗粒中的菌草灵芝、紫苏和富硒茶原材料进行鉴定;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菌草灵芝颗粒中单糖和茶多酚含量。结果表明:复方菌草灵芝颗粒的最佳水提工艺为提取温度80℃、超声时间2.5 h、料液比(g/mL)1∶25、提取次数2次、浸泡时间6 h;其颗粒粒度、水分含量、干燥失重、装量差异和可溶性均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要求,微生物限量和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标要求,其中硒平均质量分数为0.0583 mg/kg;得到的菌草灵芝、紫苏和富硒茶的薄层色谱条带清晰,分离效果好,阴性对照对其测定无干扰;复方菌草灵芝颗粒中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儿茶素、没食子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310、1.166、8.708、1.265、0.824、5.79、2.58、1.72和1.67 mg/g。以上结果表明优化得到的复方菌草灵芝颗粒水提工艺稳定可靠,颗粒的各项指标均符合相关要求,建立的复方菌草灵芝颗粒水提工艺质量标准科学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草灵芝 水提工艺 薄层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 质量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充分发挥“小菌草”多功能的大作用
3
作者 陈钟佃 吴飞龙 刘朋虎 《中国农村科技》 2025年第6期74-77,共4页
有一种被称作“菌草”的植物,最初仅指用于培育食用菌的草本植物。经过二十余年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发展,其应用范畴已远超原始定义。如今,这些看似普通的植物不仅种类日益繁多,其多功能开发价值更是在国内外广受推崇。福建作为菌草技术的... 有一种被称作“菌草”的植物,最初仅指用于培育食用菌的草本植物。经过二十余年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发展,其应用范畴已远超原始定义。如今,这些看似普通的植物不仅种类日益繁多,其多功能开发价值更是在国内外广受推崇。福建作为菌草技术的摇篮,其创新成就获得业界权威的高度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菌草 食用菌 实践探索 创新发展 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地区菌草周年栽培平菇技术及其应用
4
作者 林兴生 苏日柏 +7 位作者 罗礼泉 黄智新 林治亭 钟思钦 田乐乐 林占森 林冬梅 林占熺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5期31-37,共7页
在斐济(热带地区)以平菇P969、P49、P43为试验菌株,设14~18、18~22、22~26℃共3个温度,500~750、750~1000、1000~1250 ppm共3个CO_(2)浓度,80%~85%、85%~90%、90%~95%共3个空气相对湿度,测定了不同生长条件对冷库或简易制冷货柜菌草栽... 在斐济(热带地区)以平菇P969、P49、P43为试验菌株,设14~18、18~22、22~26℃共3个温度,500~750、750~1000、1000~1250 ppm共3个CO_(2)浓度,80%~85%、85%~90%、90%~95%共3个空气相对湿度,测定了不同生长条件对冷库或简易制冷货柜菌草栽培平菇的生产性能;比较了斐济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林下覆土自然栽培平菇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在冷库或简易制冷货柜温度14~18℃、CO_(2)浓度500~750 ppm、空气相对湿度85%~90%周年栽培P969、P49、P43平菇时,其子实体的商品性状、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均显著优于其他生长条件,其中,以P969的产量和生物学效率最高,分别为418.3 g/袋和124.5%。采用林下覆土周年自然栽培平菇模式,斐济中东部地区旱季的温度较低(16~26℃)时选择栽培P969,其首茬菇成熟时间为10.3 d、总产量为390.8 g/袋、生物学效率为116.3%;在西部地区旱季和中东部地区的雨季温度适中(19~29℃)时可以选择栽培P969、P49、P43,其中,P49、P43的首茬菇成熟时间仅为6 d,生物学效率分别为103.0%和98.7%;在西部地区的雨季高温(22~33℃)时可以选择P49和P43。在斐济利用控温或林下覆土自然栽培不同温型菌株,可实现斐济菌草周年栽培平菇,结束了斐济不能生产食药用菌的历史,在促进斐济减贫、增加农民收入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和取得显著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地区 菌草 周年栽培 平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草治理南太海岛滨海盐碱地研究
5
作者 林兴生 苏日柏 +7 位作者 黄智新 钟思钦 罗礼泉 林治亭 田乐乐 林占森 林冬梅 林占熺 《南方农业》 2025年第11期27-31,共5页
在南太岛国斐济土壤含盐量为1.67%、pH值为7.8的滨海盐碱地,比较采用不同起垄高度,巨菌草和芦竹扦插、育苗移栽、丛移栽及菌草菌糟有机肥不同施用量等措施对菌草生长特性和盐碱地治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垄高30 cm、采用丛移栽方法... 在南太岛国斐济土壤含盐量为1.67%、pH值为7.8的滨海盐碱地,比较采用不同起垄高度,巨菌草和芦竹扦插、育苗移栽、丛移栽及菌草菌糟有机肥不同施用量等措施对菌草生长特性和盐碱地治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垄高30 cm、采用丛移栽方法、施肥量为22 500 kg·hm^(-2)时,巨菌草生长和治理盐碱地综合效果最显著且优于芦竹,治理12个月后,巨菌草的成活率为96.7%,产量为172.50 t·hm^(-2),沟内土壤含盐量为0.63%,植株土壤含盐量为0.20%,根系土壤含盐量为0.32%,植株含盐量为0.20%,土壤pH值为7.1,但芦竹的耐盐能力强于巨菌草。菌草治理滨海盐碱地为南太地区盐碱地改良、增加耕地、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投入少、见效快、效果好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草 滨海盐碱地 治理 南太海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菌草对宁夏中度盐碱地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子森 周童晖 +4 位作者 苏德伟 谢晶 刘斌 林占熺 林冬梅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目的】探究种植巨菌草后中度盐碱地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为利用巨菌草改良宁夏中度盐碱地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量法测定土壤酶活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测定土壤细菌及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结果】种植巨菌草后,... 【目的】探究种植巨菌草后中度盐碱地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为利用巨菌草改良宁夏中度盐碱地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量法测定土壤酶活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测定土壤细菌及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结果】种植巨菌草后,土壤容重下降8.96%,含盐量下降71.90%,有机质含量上升35.25%,碱解氮含量下降56.20%,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上升81.97%和2.51%,改良后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分别上升16.87%和6.14%,种植巨菌草后土壤真菌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群落结构方面,种植巨菌草增加了绿弯菌门、粘菌门、疣微菌门、担子菌门、霉菌门、芽枝霉门、毛霉门、油壶菌门和罗兹菌门的相对丰度。微生物群落OTU数上,种植巨菌草后细菌OTU数比CK增加了0.74%,真菌OTU数比CK减少了42.24%。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差异分析表明,试验组和CK之间细菌和真菌门的类别差异较大。冗余分析表明,有机质含量、土壤碱性酶活性、有效磷含量和水溶性盐质量分数是引起种植巨菌草后根际土壤环境改变的主要因子。【结论】种植巨菌草可以提高中度盐碱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菌草 中度盐碱地 土壤酶活性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农林院校生态学专业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7
作者 孙小霞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9期127-130,共4页
基于当前农林院校生态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大国小农”的经营格局,该文提出更新教学理念,整合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构建实践知识图谱、产教基地、实验平台3大产学研教学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要求依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年生产实... 基于当前农林院校生态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大国小农”的经营格局,该文提出更新教学理念,整合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构建实践知识图谱、产教基地、实验平台3大产学研教学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要求依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年生产实际,教师组队分批带领学生深入农业基地调研,坚持问题、技能、成果导向设计教学研究项目,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基于项目团队运行、案例行动学习、多元价值共创机制开展实践教学,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 产教融合 产学研合作 生态学 实践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山地河流中游禽日活动节律的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孟凡囡 陈莹 +2 位作者 邓博文 周然 刘兴聪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74,183,共9页
调查福建山地河流生态系统中游禽的分布和活动规律,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同域分布游禽的日活动节律进行研究.从21台有效红外相机点位上,共获得独立有效照片2 217张.结果发现,在福建山地河流中有鸳鸯、绿翅鸭、斑嘴鸭、小鸊鷉4种游禽,其中... 调查福建山地河流生态系统中游禽的分布和活动规律,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同域分布游禽的日活动节律进行研究.从21台有效红外相机点位上,共获得独立有效照片2 217张.结果发现,在福建山地河流中有鸳鸯、绿翅鸭、斑嘴鸭、小鸊鷉4种游禽,其中鸳鸯的日活动节律呈现单峰型,中午达到活动高峰,且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和两性差异;绿翅鸭和斑嘴鸭的活动节律表现为双峰型,上下午各有一个活跃峰值;小鸊鷉日活动节律为单峰型,活动高峰出现在下午.相比其他游禽,鸳鸯与斑嘴鸭和绿翅鸭的日活动模式差异显著,但与小鸊鷉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鸳鸯 红外相机 游禽 日活动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DC模型评估极端高温和长期变暖对水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
9
作者 李晶 陈伟明 +6 位作者 孙佳蕊 谢希临 张华 沈金泉 廖文强 邢世和 张黎明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5-676,共12页
全球正经历以变暖为主、极端事件趋强趋频的气候变化,但其对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区分并量化极端高温和长期变暖对SOC的影响是制定适应性策略的关键。利用1︰5万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和DNDC(DeNitrific... 全球正经历以变暖为主、极端事件趋强趋频的气候变化,但其对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区分并量化极端高温和长期变暖对SOC的影响是制定适应性策略的关键。利用1︰5万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和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模拟了1980—2016年福建省漳州市水田土壤在气候平均态、极端高温、长期变暖及实测温度四种气候情景下SOC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长期变暖、极端高温及二者协同对漳州市水田SOC的净贡献量分别为13.81、-80.02和-66.14 Gg。因此,虽然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土壤仍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但未来频发的极端高温事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更大的碳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DC模型 长期变暖 极端高温 土壤有机碳 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菌草的饲草产量、营养特性及其在畜禽养殖中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何鸿源 林占熺 +1 位作者 刘廷丹 林冬梅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00-2910,共11页
巨菌草适应性广、生物量大、营养丰富,在适宜地区为多年生植物。巨菌草作为高产优质的菌草,可用于栽培食药用菌、治理生态环境,还可作为畜禽饲料。本文介绍巨菌草的饲草产量、营养特性和青贮品质,并阐述了巨菌草在反刍动物、家禽等畜禽... 巨菌草适应性广、生物量大、营养丰富,在适宜地区为多年生植物。巨菌草作为高产优质的菌草,可用于栽培食药用菌、治理生态环境,还可作为畜禽饲料。本文介绍巨菌草的饲草产量、营养特性和青贮品质,并阐述了巨菌草在反刍动物、家禽等畜禽养殖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巨菌草在畜禽养殖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菌草 饲草产量 营养特性 青贮 畜禽养殖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古田会址风水林小叶红豆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11
作者 蔡晨 李珂佳 +4 位作者 凌书伟 阮广鸣 陈泽平 潘标志 郑世群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9,共9页
对福建省古田会址风水林77个样方中的珍稀濒危植物小叶红豆(Ormosia microphylla Merr.et H.Y.Chen)种群进行调查,对其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7个样方中共有小叶红豆273株,根据株高(h)和胸径(DBH)可分为10个径级,其中... 对福建省古田会址风水林77个样方中的珍稀濒危植物小叶红豆(Ormosia microphylla Merr.et H.Y.Chen)种群进行调查,对其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7个样方中共有小叶红豆273株,根据株高(h)和胸径(DBH)可分为10个径级,其中Ⅰ(h≤50 cm)级的幼苗个体最多(112株),但从Ⅰ级到Ⅱ(50 cm<h≤100 cm)级死亡率为60.7%,表明幼苗的个体生存能力差;幼树至小树阶段(Ⅱ级至Ⅴ级(10 cm≤DBH<15 cm))生长情况较为平稳,从中树至大树阶段(Ⅵ(15 cm≤DBH<20 cm)级至Ⅹ(DBH≥35 cm)级)仅有少数个体能够存活,个体数总体逐渐减少;从高度级结构看,小叶红豆种群在7个高度级均有个体分布,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小叶红豆种群的动态指数(V pi)为40.67%,随机干扰动态指数(V pi′)为1.36%,随机干扰风险概率(P max)为3.33%,表明小叶红豆种群为增长型种群,但增长不明显,抗干扰能力较弱。小叶红豆种群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Ⅱ型的B 1亚型;随着径级增加,小叶红豆种群整体生存率函数(S(t))呈降低趋势,而累积死亡率函数(F(t))则呈升高趋势,小叶红豆种群死亡密度函数(f(t))和危险率函数(λ(t))从Ⅳ(5 cm≤DBH<10 cm)级至Ⅴ级明显升高,反映种群有向衰退方向发展的趋势。时间序列预测结果显示:总体上看,经过未来2、4、6、8径级时间后,小叶红豆种群各径级个体数均有增加,种群发展潜力较好。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小叶红豆种群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稳定性和抵抗性较弱,小叶红豆自身抗干扰能力弱以及在资源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是限制小叶红豆种群增长和种群稳定性差的主要原因,建议采取就地保护的同时,通过适当疏伐和施肥以及加强种子培养等手段增加个体数量,提高种群的竞争力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红豆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菌草配方对工厂化栽培香菇的影响
12
作者 苏日柏 林兴生 +7 位作者 罗礼泉 黄智新 林治亭 钟思钦 田乐乐 林占森 林冬梅 林占熺 《中国食用菌》 2025年第2期119-123,共5页
为了缓解林木原料短缺对工厂化栽培香菇的影响,试验以巨菌草为原料,以木屑作为对照,比较了5种不同栽培料配方对工厂化栽培香菇菌株LC236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3(42%巨菌草粉、36%木屑、20%麸皮、2%石膏)工厂化栽培香菇的菌丝长势、菌丝... 为了缓解林木原料短缺对工厂化栽培香菇的影响,试验以巨菌草为原料,以木屑作为对照,比较了5种不同栽培料配方对工厂化栽培香菇菌株LC236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3(42%巨菌草粉、36%木屑、20%麸皮、2%石膏)工厂化栽培香菇的菌丝长势、菌丝生长速度,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色泽、形状、质地等商品性状均显著优于木屑对照配方。配方3中的香菇菌丝的后熟期、催蕾期、子实体生长期、生长周期分别比对照配方短9、2、3和19 d,配方3菌包平均产量(0.55 kg)和生物学效率(70.5%)最高,比对照配方产量高66.7%。配方2(巨菌草含量60%)与配方3对子实体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配方中添加巨菌草比例为42%~60%、木屑比例为18%~36%时适合工厂化栽培香菇,生长周期短、产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菌草 工厂化栽培 配方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盐碱菌草内生细菌的筛选及其对玉米的促生作用
13
作者 刘天金 邹安然 +6 位作者 易听雨 王欣玥 王贺 谢晓铃 吴佳霓 段如意 叶文雨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87-98,共12页
【目的】从福建平潭盐碱地菌草中筛选耐盐碱内生细菌,明确其分类地位、耐盐碱能力、生理生化特性及对玉米的促生效果,为盐碱地改良及菌草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利用含1.0 mol/L NaCl的LB固体培养基筛选获得耐盐碱菌草内生菌株PXY-2... 【目的】从福建平潭盐碱地菌草中筛选耐盐碱内生细菌,明确其分类地位、耐盐碱能力、生理生化特性及对玉米的促生效果,为盐碱地改良及菌草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利用含1.0 mol/L NaCl的LB固体培养基筛选获得耐盐碱菌草内生菌株PXY-25和PXY-28,采用盐浓度梯度与pH梯度试验测定其耐盐碱能力,结合16Sr RNA序列分析进行分子鉴定;利用平板试验研究其生理生化特性及对4种病原真菌的拮抗能力;通过盆栽试验分析其对玉米地下部生长指标、抗氧化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2株耐盐碱内生细菌均鉴定为路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菌株PXY-25可在1.5 mol/L NaCl、0.05 mol/L Na2CO3及pH为10.0的LB培养基中生长,菌株PXY-28可在1.5 mol/L NaCl、0.05 mol/L Na2CO3及pH为9.0的LB培养基中生长;2个菌株均能溶解无机磷、产生接触酶及产铁载体,对炭疽属菌(PHZ-8)有一定抑制作用。玉米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PXY-25处理玉米根长增加56.95%,PXY-28处理玉米根长增加19.79%。PXY-25和PXY-28处理均可降低玉米丙二醛(MDA)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49.09%和60.92%,且PXY-25处理显著提高玉米总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增加94.78%。【结论】菌株PXY-25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和显著的玉米促生特性,可作为盐碱地改良及作物促生的潜在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草 内生细菌 耐盐碱 分离鉴定 促生特性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竹属菌草腋芽萌发期耐盐性评价
14
作者 蔡杨星 林冬梅 +5 位作者 曹秀明 刘斌 林辉 罗海凌 刘凤山 林占熺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1-548,共8页
【目的】筛选腋芽萌发期耐盐性较强的芦竹属菌草品种,为该类菌草耐盐品种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国内外不同地区的12个芦竹属菌草品种为试材,对150 mmol·L^(-1) NaCl溶液处理后腋芽萌发期的各个指标(芽长、根长、芽鲜质量、根鲜... 【目的】筛选腋芽萌发期耐盐性较强的芦竹属菌草品种,为该类菌草耐盐品种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国内外不同地区的12个芦竹属菌草品种为试材,对150 mmol·L^(-1) NaCl溶液处理后腋芽萌发期的各个指标(芽长、根长、芽鲜质量、根鲜质量、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进行测定。利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供试品种的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150 mmol·L^(-1) NaCl胁迫下,所有供试品种的发芽势均降低,芽长、根长、芽鲜质量和根鲜质量都减小;除LZ_NO.1、LZ_NO.3和LZ_NO.7外,其他品种的发芽率均下降;活力指数受盐胁迫的影响最大。基于各指标耐盐系数隶属函数值的临近度对12个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LZ_NO.1、LZ_NO.3和LZ_NO.7为一类,属高耐盐型;LZ_NO.2、LZ_NO.4和LZ_NO.6为一类,属盐敏感型。【结论】腋芽萌发期耐盐性较强的芦竹属菌草品种为LZ_NO.1、LZ_NO.3和LZ_NO.7;根据活力指数可判定芦竹属菌草品种的质量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竹属菌草 腋芽萌发 耐盐性 隶属函数分析法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三茶”统筹发展体系优化构建与技术对策研究
15
作者 叶菁 林怡 +3 位作者 刘朋虎 王义祥 张文锦 翁伯琦 《茶叶学报》 2024年第6期71-77,共7页
基于“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本文通过分析福建省茶产业在产业组织、合作机制、科企平台、政策支持等发展基础,阐述了优化构建以实施茶产业“四名”有效策略,落实茶产业“六化”重要举措,处理好“八要”内在关系为核心内容的“三茶”统筹... 基于“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本文通过分析福建省茶产业在产业组织、合作机制、科企平台、政策支持等发展基础,阐述了优化构建以实施茶产业“四名”有效策略,落实茶产业“六化”重要举措,处理好“八要”内在关系为核心内容的“三茶”统筹发展思路;并结合福建实际与发展目标,提出以下6项技术对策:加强品种选育,优化茶叶生产种植结构;强化集成创新,推广“三生”茶园模式;保障茶叶质量,创新茶叶精深加工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培育区域茶业龙头企业;生产优质产品,有效拓展市场营销领域;发挥多样功能,充分挖掘茶叶文化价值。以期为“三茶”统筹高质量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茶产业 茶科技 统筹发展 技术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菌草重组材制备工艺优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克勤 郭祉妘 +4 位作者 魏起华 林冬梅 曾钦志 刘晓辉 饶久平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4,共10页
菌草资源是目前世界上最丰富的农业资源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菌草绿洲一号为原料,制备菌草重组材,采用响应面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不同浸胶时间、热压时间、热压温度对菌草重组材主要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在响应面试验结... 菌草资源是目前世界上最丰富的农业资源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菌草绿洲一号为原料,制备菌草重组材,采用响应面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不同浸胶时间、热压时间、热压温度对菌草重组材主要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在响应面试验结果基础上增加碱处理和帚化处理,探究改性对菌草表面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菌草重组材的较佳制备工艺参数为浸胶时间33 min,热压时间1.12 min/mm,热压温度155℃。帚化制备的菌草重组材浸胶时间降低至15 min,其静曲强度(MOR)136.56 MPa和弹性模量(MOE)14.80 GPa比未帚化制备的菌草重组材分别提高154%和14%;吸水厚度膨胀率(TSR)5.84%和吸水宽度膨胀率(WSR)0.93%分别比未帚化制备的菌草重组材降低7和1.82个百分点,均达到GB/T 40247—2021《重组竹》的要求。碱处理试验结果显示,在NaOH质量分数为2%时MOR和MOE最佳,分别143.13 MPa和15.05 GPa;在NaOH质量分数1%时TSR和WSR最低,分别为1.85%和0.30%。通过扫描电镜分析可知,碱处理后菌草表面蜡质层出现降解,粗糙度增加;帚化处理产生的裂隙有利于酚醛树脂胶黏剂渗透到菌草内部,有利于菌草重组材的胶合,提高了力学性能和耐水性。本研究制备的菌草重组材为菌草新材料的开发提供新途径,对加快推进菌草重组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草 重组材 响应面法 碱处理 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巨菌草内生细菌分离鉴定及促生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天金 谢玮轩 +6 位作者 易听雨 陈诗瑜 吴佳霓 杜蒙蒙 张春源 赖泽成 叶文雨 《青海农林科技》 2024年第3期62-68,共7页
本研究从巨菌草植物茎中分离出1株耐盐碱内生菌,对其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16S rRNA分子鉴定,还进行了生理生化和促生特性试验。结果显示,鉴定PJJ-1为泛菌属(Pantoea sp.),红色杆状,为革兰氏阴性菌。该菌株具有解磷、解硅酸盐、固氮、产铁... 本研究从巨菌草植物茎中分离出1株耐盐碱内生菌,对其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16S rRNA分子鉴定,还进行了生理生化和促生特性试验。结果显示,鉴定PJJ-1为泛菌属(Pantoea sp.),红色杆状,为革兰氏阴性菌。该菌株具有解磷、解硅酸盐、固氮、产铁载体等促生性能,在玉米和番茄的盆栽试验中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本研究可为巨菌草的合理种植及生态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菌草 内生细菌 耐盐碱 生物学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株高对菌草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18
作者 陈诗瑜 王贺 +5 位作者 王欣玥 李维波 陈帅 张春源 赖泽成 叶文雨 《青海农林科技》 2024年第4期69-75,103,共8页
本文采用Biolog-ECO技术研究不同株高巨菌草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采集辽宁省营口市4 m及1 m高的巨菌草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为试验样品,并分析其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结果显示,平均颜色变化率以及多样性... 本文采用Biolog-ECO技术研究不同株高巨菌草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采集辽宁省营口市4 m及1 m高的巨菌草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为试验样品,并分析其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结果显示,平均颜色变化率以及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顺序均为4 m高巨菌草>1 m高巨菌草>对照组。主成分分析显示,4-羟基苯甲酸、1-磷酸葡萄糖与主成分1具有较高正相关性,衣康酸与主成分2具有较高正相关性。根际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从大到小顺序为4 m高巨菌草>1 m高巨菌草>对照组,主要表现在改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种类丰富度和代谢类型,以及提高以氨基酸类和胺类为主的各类碳源的利用能力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ECO 巨菌草 根际土壤 微生物群落 代谢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收割条件下再生稻研究进展及栽培策略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文芳 郭春林 +6 位作者 兰超杰 谢粤斌 秦彬 詹国明 王顺 汪嘉瑶 林文雄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0-365,共16页
再生稻种植是一种利用头季稻收获后的稻桩腋芽萌发成穗,实现二次收成的稻作模式,具有省种、省肥、省工、省时、米质优且对环境友好等优势,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机械收割条件下再生稻产量不稳定的现状,本文简述了再生稻发展... 再生稻种植是一种利用头季稻收获后的稻桩腋芽萌发成穗,实现二次收成的稻作模式,具有省种、省肥、省工、省时、米质优且对环境友好等优势,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机械收割条件下再生稻产量不稳定的现状,本文简述了再生稻发展历程及其产量潜力;分析了影响再生稻产量的关键内在因素(如品种类型及再生力)和外部环境条件(如水肥管理等农艺措施、稻桩质量及机收模式、病虫害防治等);重点综述了机械收割条件下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强调因地因情做好品种选用,根据光温水条件适时早播以保证安全齐穗,严格做好3次烤田,改良收割机具性能及优化作业路线以降低碾压损失,根据留桩高度动态调控促芽肥和促苗肥施用量,通过合理水肥运筹实现多穗与大穗协同增效。最后针对生产问题提出了抗碾压优质再生稻品种选育、水肥-微生物-根系生理协同调控网络解析及机收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优化等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机械收割 再生力 产量 栽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研究
20
作者 吴则焰 储薇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8期125-128,共4页
为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备且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生态学专业人才,本文对该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进行改革。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构建合理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引培结合等措施,建设优秀教师团队;遵循“有序展开、层次递进、合成系统”原... 为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备且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生态学专业人才,本文对该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进行改革。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构建合理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引培结合等措施,建设优秀教师团队;遵循“有序展开、层次递进、合成系统”原则,建成通识课、理论课、实践课3个层次的精品课程;构建“科技小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科技特派员”三位一体的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平台;鼓励学生扎根农村、扎根基层,通过实践—理论—实践,构建“两扎根、三段式、四善用”培养体系;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一系列有代表性的特色基地等,实现科教融合与多维驱动的协同培养。实践表明,该教学改革使得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服务乡村振兴的综合素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一流学科建设 乡村振兴 农业科技小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