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现代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7
1
作者 高峰 苏峰 刘琳燕 《中国茶叶》 2014年第3期8-11,共4页
为集聚全省优势力量开展农业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福建省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2009年6月福建省正式启动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茶叶是首批开展试点工作的三个产业之一.... 为集聚全省优势力量开展农业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福建省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2009年6月福建省正式启动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茶叶是首批开展试点工作的三个产业之一.五年来,结合福建省茶产业发展实际,经过科学谋划,实践探索,严格管理,体系建设开展了七个方面工作,在六大领域取得明显成效,有八项科研创新成果居全国领先水平,较好地完成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目标,有力地促进了福建省现代茶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技术 福建省 茶叶 农业可持续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 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技术 农业科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乌龙茶生产技术创新 被引量:5
2
作者 孙威江 陈志丹 董青华 《中国茶叶》 2009年第8期28-29,共2页
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以其独特的品质风格和保健功效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福建作为全国重要产茶省,乌龙茶主产区,2008年全省乌龙茶产量达到12.6万t,乌龙茶的产量、产值、出口、创汇均位列全国第一。近年来,铁观音市场不断升... 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以其独特的品质风格和保健功效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福建作为全国重要产茶省,乌龙茶主产区,2008年全省乌龙茶产量达到12.6万t,乌龙茶的产量、产值、出口、创汇均位列全国第一。近年来,铁观音市场不断升温,武夷岩茶市场从2007年开始也呈上升趋势,2008年岩茶价格比往年提高20%~30%,部分企业在销售旺季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乌龙茶市场的繁荣与生产技术的改革与创新是密不可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创新 茶生产 福建 乌龙茶 茶市场 保健功效 品质风格 上升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乌龙茶生产技术创新(续) 被引量:3
3
作者 孙威江 陈志丹 董青华 《中国茶叶》 2009年第9期28-29,共2页
5.干燥新工艺乌龙茶干燥新技术掌握“低温、通气、薄摊”的原则。低温干燥有利于保持乌龙茶砂绿的色泽和高锐的香气;在乌龙茶干燥初期,应将烘箱的门半开,以利于通气,使烘箱内的水汽得以排出;干燥时茶叶的摊放不宜过厚,以保证均... 5.干燥新工艺乌龙茶干燥新技术掌握“低温、通气、薄摊”的原则。低温干燥有利于保持乌龙茶砂绿的色泽和高锐的香气;在乌龙茶干燥初期,应将烘箱的门半开,以利于通气,使烘箱内的水汽得以排出;干燥时茶叶的摊放不宜过厚,以保证均匀干燥,避免闷烘。一般优质茶用70℃,低档茶要去苦涩味,温度高一些,约80℃。前30min开箱让热风与冷风对流,慢慢升温保证条形不变,色泽也可保持绿色,后期关门烘,时间至少1h,不宜超过1.5h,以免产生高火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创新 茶生产 低温干燥 福建 乌龙茶 优质茶 苦涩味 低档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红茶概况及展望 被引量:6
4
作者 林燕萍 黄毅彪 叶乃兴 《福建茶叶》 2010年第10期14-18,共5页
小种红茶是世界红茶的始祖,并首次打开了中国茶叶的世界市场。福建红茶曾很受欢迎,但她也经历了命运的低潮期,现在市面上再度掀起红茶热。本文概述了福建红茶(正山小种、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工夫)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发展现状,并对当... 小种红茶是世界红茶的始祖,并首次打开了中国茶叶的世界市场。福建红茶曾很受欢迎,但她也经历了命运的低潮期,现在市面上再度掀起红茶热。本文概述了福建红茶(正山小种、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工夫)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发展现状,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正山小种 坦洋工夫 文化宣传 品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园土壤性状与绿茶品质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志丹 孙威江 陈泉宾 《茶叶科学技术》 2009年第1期16-19,共4页
土壤是茶树生长发育的基础,茶园土壤的性状主要包括物理性状、化学性状和生物学性状,不同的土壤性状对茶叶品质的形成产生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 土壤性状 茶园土壤 品质关系 绿茶 生物学性状 生长发育 物理性状 化学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市场导向下的福建茶旅游产业经营策略 被引量:4
6
作者 肖玉蓉 王小丹 《福建茶叶》 2009年第2期39-41,共3页
本文从市场导向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资源导向"型福建茶旅游开发存在的几个问题,探讨并勾画出运用市场导向开发福建茶旅游的基本程序步骤,并指出引入市场导向理念可能给福建茶旅游经营带来几个方面的好处。
关键词 市场导向 资源导向 福建 茶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新品系“1005”及其父母本F3' 5' H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
7
作者 张少雄 林金科 《福建茶叶》 2014年第5期4-5,共2页
以茶树芽叶为材料,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儿茶素含量,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与数据统计软件分析茶树新品系"1005"及其父母本F3'5'H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F3'5'H基因在茶树新品系"1005"及其父母本芽、... 以茶树芽叶为材料,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儿茶素含量,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与数据统计软件分析茶树新品系"1005"及其父母本F3'5'H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F3'5'H基因在茶树新品系"1005"及其父母本芽、二叶、四叶的表达差异与儿茶素总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基因 表达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酯型儿茶素含量的茶树资源筛选研究 被引量:34
8
作者 林金科 陈荣冰 +4 位作者 陈常颂 游小妹 张应根 陈林 李秀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6,共7页
以福建省茶树品种园780份资源为试验材料,依外部形态特征初步筛选出45份较有希望的品种或株系。用等度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检测这45个品种或株系的春梢、夏梢、秋梢酯型儿茶素含量,筛选高酯型儿茶素含量的茶树特异资源。结果表明:新梢... 以福建省茶树品种园780份资源为试验材料,依外部形态特征初步筛选出45份较有希望的品种或株系。用等度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检测这45个品种或株系的春梢、夏梢、秋梢酯型儿茶素含量,筛选高酯型儿茶素含量的茶树特异资源。结果表明:新梢酯型儿茶素含量在不同品种、株系间差异很大;春梢、夏梢、秋梢的酯型儿茶素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21%~24.03%、3.05%~20.31%、2.89%~19.66%,平均值分别为16.08%、14.73%、9.96%,变异系数分别为22.26%、24.10%、40.76%。同一品种或株系新梢的酯型儿茶素含量呈季节性变化,大多数(约71.11%)表现为:春梢>夏梢>秋梢。有5个品种、株系(033、505、509、524、1005),春、夏、秋三季,酯型儿茶素平均含量高于19%,为超常规水平的高酯型儿茶素茶树特异资源,可作为品质遗传改良或直接应用于提取酯型儿茶素的重要材料。有8个品种、株系[033、505、509、510(1)、510(2)、524、1001、1005]新梢酯型儿茶素含量在儿茶素总量中所占比例高达80%以上(一般品种为68%),可作为提取茶多酚、儿茶素的特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酯型儿茶素 特异资源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EGCG含量的特异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与研究 被引量:34
9
作者 林金科 郑金贵 +1 位作者 陈荣冰 陈常颂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511-1517,共7页
关键词 EGCG 茶树品种 种质资源 资源筛选 含量 没食子酸酯 抗癌功效 茶叶饮料 生理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诱导提高茶树EGCG含量过程的蛋白质组差异分析(英文) 被引量:9
10
作者 林金科 郑金贵 +2 位作者 袁明 张学琴 王凤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9-115,共7页
通过无公害化学诱导子的诱导可使茶树芽叶的EGCG含量提高20.15%~25.00%。为了探明诱导的分子机制,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诱导芽叶与正常芽叶的总蛋白质,结果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差异表达分析发现,诱导出现... 通过无公害化学诱导子的诱导可使茶树芽叶的EGCG含量提高20.15%~25.00%。为了探明诱导的分子机制,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诱导芽叶与正常芽叶的总蛋白质,结果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差异表达分析发现,诱导出现的特异蛋白有14种,诱导消失的特异蛋白有8种,诱导表达上调相差10倍的特异蛋白有11种,诱导表达下调相差10倍的特异蛋白有6种。选取两个差异蛋白质点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测定其酶解后的肽质指纹图谱,通过http:/www.matrixscience.com网站,利用Mascot软件检索NCBInr数据库。查询结果:一种为光合系统Ⅰ的铁硫蛋白,另一种为未知蛋白。这些结果表明,茶树诱导芽叶与正常芽叶的蛋白质组存在差异,这些特异蛋白可能在诱导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 茶树 EGCG 蛋白质组 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香型乌龙茶生产加工新技术专题(一) 清香型乌龙茶品质特征与发展现状 被引量:30
11
作者 金心怡 孙云 +2 位作者 孙威江 郭玉琼 卢秋华 《中国茶叶》 2007年第1期12-13,共2页
乌龙茶为我国六大茶类之一,具有滋味醇厚甘爽,香气浓郁,有天然花果香气和特殊的品种香韵之品质风格。2005年,全国乌龙茶产量约10万t,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11.49%,比2004年增长11.1%,成为仅次于绿茶的第二大茶类。乌龙茶市场的... 乌龙茶为我国六大茶类之一,具有滋味醇厚甘爽,香气浓郁,有天然花果香气和特殊的品种香韵之品质风格。2005年,全国乌龙茶产量约10万t,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11.49%,比2004年增长11.1%,成为仅次于绿茶的第二大茶类。乌龙茶市场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乌龙茶加工技术的改革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加工新技术 品质特征 清香型 茶生产 专题 品质风格 加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芽叶儿茶素含量与转录因子MYB、bHLH关联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葛国平 吴亮宇 +1 位作者 张少雄 林金科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8-32,共5页
以茶树芽叶为试验材料,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儿茶素含量,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转录因子MYB、bHLH表达差异,应用数据统计分析儿茶素含量与转录因子MYB、bHLH表达的关联性。结果表明:3个转录因子MYB基因comp150334_c1、comp143073_c0、comp1... 以茶树芽叶为试验材料,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儿茶素含量,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转录因子MYB、bHLH表达差异,应用数据统计分析儿茶素含量与转录因子MYB、bHLH表达的关联性。结果表明:3个转录因子MYB基因comp150334_c1、comp143073_c0、comp130756_c0与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含量的关联系数均在0.80以上;3个转录因子MYB基因comp166178_c0、comp159173_c0、comp109329_c0,3个转录因子bHLH基因comp159534_c2、comp159225_c0、comp142932_c0与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含量的关联系数均在0.75以上,这将为研究茶树儿茶素生物合成过程的关键转录因子基因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儿茶素 MYB BHLH 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香型乌龙茶生产加工新技术专题(三) 清香型乌龙茶加工技术与配套设备 被引量:11
13
作者 孙云 吉克温 +2 位作者 杨江帆 金心怡 袁地顺 《中国茶叶》 2007年第3期9-11,共3页
优良的乌龙茶品种和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是获得清香型乌龙茶鲜叶原料的重要基础,也是其优良品质形成的重要条件,而最终能生产出优质茶的关键还在于科学掌握和应用乌龙茶加工新技术。
关键词 乌龙茶 清香型 配套设备 加工技术 标准化栽培技术 加工新技术 鲜叶原料 品质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香型乌龙茶生产加工新技术专题(三) 清香型乌龙茶加工技术与配套设备(续) 被引量:9
14
作者 孙云 吉克温 +2 位作者 杨江帆 金心怡 袁地顺 《中国茶叶》 2007年第4期8-10,共3页
(四)空调做青技术要点 清香型乌龙茶空调做青技术要点可归纳为“轻摇青,薄摊青,长晾青,轻发酵”。
关键词 乌龙茶 清香型 配套设备 加工技术 做青技术 空调 摇青 摊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农药残留量的乌龙茶种质资源筛选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林金科 李秀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70-73,共4页
以福建省武夷山茶叶科学研究所乌龙茶种质资源圃120份资源为试验材料,依外部形态特征初步筛选出31份比较有希望的品种(系)。将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和噻嗪酮4种农药喷施于这31份资源,7d后采摘鲜叶,烘干固样。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检... 以福建省武夷山茶叶科学研究所乌龙茶种质资源圃120份资源为试验材料,依外部形态特征初步筛选出31份比较有希望的品种(系)。将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和噻嗪酮4种农药喷施于这31份资源,7d后采摘鲜叶,烘干固样。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检测31份品种(系)鲜叶中4种农药的残留量,筛选出低联苯菊酯、低甲氰菊酯、低氯氰菊酯和低噻嗪酮残留量的乌龙茶特异资源各5、4、3和7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农药残留 种质资源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茶品质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6
作者 林馥茗 孙威江 《中国茶叶》 2012年第3期6-7,共2页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在加工中利用酶促氧化作用,使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等内含物氧化、聚合、缩合生成茶黄素、茶红素等有色物质,形成红茶"红汤红叶"、香气甜香、滋味甜醇的品质特征。近年国内红茶发展迅速,关于红茶品质的研究引起关注。...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在加工中利用酶促氧化作用,使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等内含物氧化、聚合、缩合生成茶黄素、茶红素等有色物质,形成红茶"红汤红叶"、香气甜香、滋味甜醇的品质特征。近年国内红茶发展迅速,关于红茶品质的研究引起关注。本文就产地环境、茶树的品种、加工工艺和外源酶等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品质 品质影响 促氧化作用 加工工艺 多酚类物质 有色物质 品质特征 产地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精加工设备作业岗位及其工厂边界的噪声监测和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国锋 金心怡 +2 位作者 赵爱凤 张渊 李顺凯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8-32,共5页
通过监测茶叶精加工设备工作时作业岗位噪声和工厂边界噪声的情况,比较其中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新式精加工车间作业岗位和工厂边界日间、夜间噪声情况合格率均为100%;传统精加工车间作业岗位噪声情况合格率33.3%,同时,工厂边界日间噪... 通过监测茶叶精加工设备工作时作业岗位噪声和工厂边界噪声的情况,比较其中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新式精加工车间作业岗位和工厂边界日间、夜间噪声情况合格率均为100%;传统精加工车间作业岗位噪声情况合格率33.3%,同时,工厂边界日间噪声合格率为81.25%,夜间合格率为6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精加工 噪声 工厂 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茶叶农药残留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21
18
作者 李秀峰 林小端 涂良剑 《茶叶科学技术》 2007年第3期1-5,共5页
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除部分源自被污染的环境外,其主要来源是直接施用化学农药。本文参阅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报道,从农残影响茶叶出口创汇、茶叶农残自然降解动态、茶叶农残降解技术和茶叶农残分析检测技术几方面... 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除部分源自被污染的环境外,其主要来源是直接施用化学农药。本文参阅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报道,从农残影响茶叶出口创汇、茶叶农残自然降解动态、茶叶农残降解技术和茶叶农残分析检测技术几方面对我国茶叶农药残留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残留 茶叶 展望 分析检测技术 化学农药 直接施用 出口创汇 降解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诱导提高茶树新梢EGCG含量过程的相关基因分离 被引量:4
19
作者 林金科 郑金贵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60-265,275,共7页
以福鼎大白茶为试验材料,用荧光标记的mRNA差异显示技术,研究外源诱导物ID1在诱导提高茶树新梢EGCG含量过程中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分离相关基因片段。从诱导茶树芽叶及对照中分离出18个差异显示的cDNA片段,反向Northern杂交显示其中5个... 以福鼎大白茶为试验材料,用荧光标记的mRNA差异显示技术,研究外源诱导物ID1在诱导提高茶树新梢EGCG含量过程中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分离相关基因片段。从诱导茶树芽叶及对照中分离出18个差异显示的cDNA片段,反向Northern杂交显示其中5个片段可能是来自差异表达基因的转录产物,其中编号DD2、DD9、DD12、DD16为诱导表达上调片段,编号DD3为诱导表达下调片段。将这5个片段克隆于pGEM T-Easy载体,酶切鉴定结果显示载体以及插入的特异片段。序列测定表明,DD12的cDNA片段出现未识别码。通过NCBI网站(http:/www.ncbi.nlm.nih.gov)作Blast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DD2的差异cDNA片段与烟草的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的基因序列同源;DD3的差异cDNA片段,是茶树一个RAPD产物(AJ516005.1)的一段序列,功能未知;DD9的差异cDNA片段与拟南芥、莲子的NADH脱氢酶具有很高的同源性;DD16的差异cDNA片段未能找到与之同源的基因序列,可能为新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 茶树 EGCG MRNA差异显示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资源利用及茶产品开发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42
20
作者 孙威江 张翠香 《福建茶叶》 2004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前茶资源利用及茶产品开发主要有高γ-氨基丁酸茶、低咖啡因茶、有机茶、茶饮料、速溶茶、超细微茶粉、鲜茶汁、茶酒、茶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利用(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茶氨酸等)、茶籽综合利用、茶花、茶饲料与茶兽药的开发利用等... 目前茶资源利用及茶产品开发主要有高γ-氨基丁酸茶、低咖啡因茶、有机茶、茶饮料、速溶茶、超细微茶粉、鲜茶汁、茶酒、茶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利用(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茶氨酸等)、茶籽综合利用、茶花、茶饲料与茶兽药的开发利用等。随着人们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今后茶资源利用将主要向三个方向发展,即立体化、深度加工和有效成分的提取、饮茶与“吃”茶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利用 茶产品 开发现状 发展趋势 低咖啡因茶 有机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