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学生茶叶消费研究——基于福建高校的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管曦 石琳 +3 位作者 林畅 李静芸 杨江帆 谢向英 《中国茶叶加工》 2018年第3期70-76,共7页
文章基于福建地区1090个高校大学生样本数据,对大学生茶叶消费做了科学的分析,并利用多元logistic模型,对影响大学生消费不同类型茶叶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显示,当前大学生的茶叶消费比例很高,调饮茶和茶饮料的消费比例基本与冲泡... 文章基于福建地区1090个高校大学生样本数据,对大学生茶叶消费做了科学的分析,并利用多元logistic模型,对影响大学生消费不同类型茶叶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显示,当前大学生的茶叶消费比例很高,调饮茶和茶饮料的消费比例基本与冲泡茶相当,由于大学生冲泡茶主要来自家庭,其饮用冲泡茶与月度开支无关,茶饮料和调饮茶消费则会随着月开支的增加而增加,大学生的冲泡茶消费主要受家庭因素影响,调饮茶和茶饮料消费更多的受到宿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茶叶消费与其对茶叶的认知有一定的正向关联。在此基础上,今后大学生茶叶市场的拓展,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的茶叶,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大学生茶叶消费的家庭效应和宿舍效应,在拓展方式、途径和产品组合上做出针对性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茶叶消费 茶叶类型 宿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乡居民茶叶消费对比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管曦 杨江帆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7-403,共7页
基于CHNS 2011年的数据,本文利用Double hurdle模型,从参与消费和消费多少两个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国城乡居民的茶叶消费。结果表明,中国城乡居民中分别有2.61亿和1.67亿的饮茶者,日均饮茶量分别为3.19杯和2.81杯,城乡的茶叶消费普及率分... 基于CHNS 2011年的数据,本文利用Double hurdle模型,从参与消费和消费多少两个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国城乡居民的茶叶消费。结果表明,中国城乡居民中分别有2.61亿和1.67亿的饮茶者,日均饮茶量分别为3.19杯和2.81杯,城乡的茶叶消费普及率分别达到46.5%和33.0%,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茶叶消费收入弹性分别为11.19%和7.9%。城镇居民参与茶叶消费受年龄和收入影响,农村居民参与茶叶消费受收入和家庭规模影响,城乡居民中男性消费者的饮茶量更多,在茶叶消费量的影响上,年龄、收入、家庭规模和受教育程度对城乡居民茶叶消费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推动中国国内茶叶消费的政策建议是考虑政策的适用性、加快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和准确寻找缝隙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 茶叶消费 DOUBLE hurdl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调节肠道菌群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蒋慧颖 马玉仙 +4 位作者 周欢 雷郑延 曾文治 倪莉 杨江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5期31-33,共3页
从茶叶对供试动物及人体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角度出发,针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指出茶叶及其功能性成分对供试动物及人体肠道菌群均具有调节作用,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茶叶 功能性成分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高温化学的研究讲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郑月梅 郑德勇 叶乃兴 《福建茶叶》 2011年第4期9-12,共4页
茶树鲜叶通过适当的加工工艺可以生产不同种类、品质各异的茶叶,其实质是其内含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通过评述近年来茶叶内含物质在特定温度下演变规律的研究成果,阐明茶叶中香气物质、滋味物质及茶色素的形成条件,... 茶树鲜叶通过适当的加工工艺可以生产不同种类、品质各异的茶叶,其实质是其内含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通过评述近年来茶叶内含物质在特定温度下演变规律的研究成果,阐明茶叶中香气物质、滋味物质及茶色素的形成条件,展望茶叶高温化学在茶叶深加工、优化茶叶生产工艺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内含物 化学 高温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性别角度探究福建茶叶产业的工资收入问题
5
作者 庄佩芬 《技术经济》 2006年第6期21-25,共5页
本文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及社会学的方法,从性别分析的角度对福建茶叶产业工人的工资收入问题做定量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教育与培训对工资收入影响不大,性别因素间接影响工资收入,地区因素直接影响福建茶叶产业工资收入... 本文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及社会学的方法,从性别分析的角度对福建茶叶产业工人的工资收入问题做定量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教育与培训对工资收入影响不大,性别因素间接影响工资收入,地区因素直接影响福建茶叶产业工资收入,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 茶叶产业 工资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KB数据的中国茶叶消费行为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管曦 杨江帆 +2 位作者 谢向英 林畅 李静芸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7-295,共9页
论文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研究(CKB)10个项目地区512 824个样本数据,对中国茶叶消费做了系统全面的描述和统计,在此基础上通过将茶叶消费者进行分类,使用OLS模型分别分析影响消费者饮茶习惯、茶叶消费者饮茶频率、每日饮茶数量和杯数的相... 论文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研究(CKB)10个项目地区512 824个样本数据,对中国茶叶消费做了系统全面的描述和统计,在此基础上通过将茶叶消费者进行分类,使用OLS模型分别分析影响消费者饮茶习惯、茶叶消费者饮茶频率、每日饮茶数量和杯数的相关因素。研究显示,家庭收入和饮茶历史对茶叶消费者的饮茶频率、每日饮茶杯数和茶叶消费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年龄与中国消费者饮茶习惯呈显著负相关,与饮茶者消费频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与重度茶叶消费者每日饮茶量和每日饮茶杯数呈现负相关,采用每日饮茶杯数分析茶叶消费行为,会导致结论存在较大偏差。对今后中国茶叶消费的研究,提出要对消费者进行分类,并以每日茶叶消费量来取代饮茶杯数,并同时提出今后开发茶叶消费市场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消费 每日饮茶量 饮茶习惯 CK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茶叶消费研究——基于饮茶习惯双向变化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管曦 赵仕维 +3 位作者 杨江帆 谢向英 林畅 刘宇峰 《茶叶通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8-54,共7页
利用CKB的截面数据,对中国10个地区19786名消费者饮茶习惯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不同收入、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饮茶习惯变化展开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消费者的饮茶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饮茶习惯存在着偶尔饮茶和经常饮... 利用CKB的截面数据,对中国10个地区19786名消费者饮茶习惯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不同收入、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饮茶习惯变化展开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消费者的饮茶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饮茶习惯存在着偶尔饮茶和经常饮茶等不同程度的分布,饮茶习惯变化大多要经过偶尔饮茶这一中间阶段;饮茶群体的结构组成变化,可能会由于采用整体饮茶率这一宏观指标而被掩盖,从而忽略了饮茶习惯的个体变化及其背后的机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关注饮茶习惯的双向变化,尤其是关注偶尔饮茶这一茶叶消费的中间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消费 饮茶习惯 偶尔饮茶 双向变化 CK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冲泡茶消费行为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管曦 李静芸 《茶叶学报》 2018年第3期135-140,共6页
以福建地区高校大学生为样本数据,从饮用和购买两个角度对大学生冲泡茶消费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冲泡茶饮用者与非饮用者的对比研究,全面的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冲泡茶消费。研究结论显示,大学生饮用冲泡茶与不饮用冲泡茶的原因并不一致,大... 以福建地区高校大学生为样本数据,从饮用和购买两个角度对大学生冲泡茶消费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冲泡茶饮用者与非饮用者的对比研究,全面的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冲泡茶消费。研究结论显示,大学生饮用冲泡茶与不饮用冲泡茶的原因并不一致,大学生冲泡茶的饮用和购买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大学生购买冲泡茶的价位分布在饮茶者和非饮茶者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针对大学生冲泡茶的消费特点,需要加快冲泡茶品饮流程的改革和再造,以符合当代年轻人快捷、方便的冲泡茶消费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泡茶 大学生 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茶叶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构想与实现
9
作者 陈清微 杨江帆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第21期6-8,共3页
基于福建省158家茶叶企业的调研数据,分析了福建省茶叶企业的风险特性和金融需求,结合当前福建省主要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和服务特点,针对现行资产评定与茶叶产品特性无法有效衔接、贷款权限相对集中与企业广泛分布基层的矛盾以及金融产... 基于福建省158家茶叶企业的调研数据,分析了福建省茶叶企业的风险特性和金融需求,结合当前福建省主要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和服务特点,针对现行资产评定与茶叶产品特性无法有效衔接、贷款权限相对集中与企业广泛分布基层的矛盾以及金融产品创新与企业融资需求特点不相适应的现实问题,该文从金融机构、中介服务以及政府部门保障等3个层面提出意见建议,逐步破解茶企业规模小、风险高、抵押品少、担保难的金融服务困境,构建体系高效、信息完善、产品多元、服务专业的特色产业金融服务体系,以期为福建省茶叶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现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茶叶企业 金融服务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茶树种质资源的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常玉玺 郑德勇 +1 位作者 叶乃兴 杨江帆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2-28,共7页
采用气相色谱法(GC)分析了福建42份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种质资源的茶籽油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饱和脂肪酸(SFA)的平均含量为20.59%,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为50.57%,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为28.11%;发现茶籽油中含有二... 采用气相色谱法(GC)分析了福建42份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种质资源的茶籽油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饱和脂肪酸(SFA)的平均含量为20.59%,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为50.57%,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为28.11%;发现茶籽油中含有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平均含量为0.11%;参试材料中优良品种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优于地方品种。选取了11种含量较高或特异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其中硬脂酸、花生酸、棕榈酸和DHA等是构成茶籽油的重要或特征脂肪酸。茶籽油是富含油酸、亚油酸,低芥酸和反式脂肪酸的高品质油脂,具有开发高级食用油脂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茶籽 油脂 脂肪酸组分 气相色谱法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烘焙工艺对铁观音茶叶内含物变化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29
11
作者 郑月梅 郑德勇 叶乃兴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4-588,共5页
以铁观音毛茶为材料,采用均匀设计法设置试验方案,结合二次多项式和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烘焙工艺中温度、时间和摊叶厚度等因素对茶叶内含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精制清香型铁观音在80℃、150 min、4.0 cm和99℃、120 min、5.5 cm的... 以铁观音毛茶为材料,采用均匀设计法设置试验方案,结合二次多项式和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烘焙工艺中温度、时间和摊叶厚度等因素对茶叶内含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精制清香型铁观音在80℃、150 min、4.0 cm和99℃、120 min、5.5 cm的条件下处理,可使生化品质达到较高.对烘焙温度、烘焙时间和摊叶厚度3个自变量及茶叶生化品质、儿茶素品质指数和苦涩味指数、γ-氨基丁酸和茶氨酸含量5个因变量进行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烘焙温度为主要影响因素,温度每上升1℃,儿茶素品质指数提高0.7424,儿茶素苦涩味指数提高0.0126;烘焙温度和时间对生化品质、γ-氨基丁酸和茶氨酸含量的影响呈负相关,即低温长时间烘焙有利于功能性氨基酸的富集.经计算,其优化烘焙工艺组合为:85℃、300 min、1.0 cm,此时茶叶中的γ-氨基丁酸含量为1.027 mg·g-1,茶氨酸含量为7.102 mg·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观音茶叶 烘焙 内含物 均匀设计 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籽成熟过程中主要功能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郑德勇 常玉玺 +1 位作者 叶乃兴 杨江帆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3-260,共8页
采用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福鼎大白茶、福云6号、黄棪和肉桂4个品种茶籽成熟过程中油脂含量、脂肪酸组成、维生素E和角鲨烯含量等主要功能性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茶籽成熟程度提高,其中的主要营养物质持续积累,含... 采用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福鼎大白茶、福云6号、黄棪和肉桂4个品种茶籽成熟过程中油脂含量、脂肪酸组成、维生素E和角鲨烯含量等主要功能性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茶籽成熟程度提高,其中的主要营养物质持续积累,含水率呈下降趋势;茶籽的含油率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在成熟前期含油率上升较快,后期趋缓并达到最高值,4个品种茶籽的平均含油率为24.24%;维生素E含量均出现"双波峰"增长趋势,并在后期快速增加至最大值,其中福云6号的维生素E含量最高达到1 060.29μg/g;角鲨烯含量呈现成熟前期增加、后期降低的趋势,其中肉桂的角鲨烯含量为161.42μg/g。在茶籽成熟过程中,棕榈酸的相对质量分数呈现缓慢降低的趋势,而硬脂酸的相对质量分数则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油酸的相对质量分数总体呈现先增加、再降低、然后持续增加的趋势,福鼎大白茶、福云6号、肉桂和黄棪成熟茶籽的油脂中油酸相对质量分数分别为50.43%、45.98%、52.62%和52.98%;亚油酸的相对质量分数整体呈现成熟前期降低、中期增加、后期再降低的趋势,福云6号、福鼎大白茶、肉桂和黄棪成熟茶籽的油脂中亚油酸相对质量分数分别为31.65%、27.36%、24.66%和24.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籽 气相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 油脂 维生素E 角鲨烯 脂肪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茶产业区域竞争研究:测度与思考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凌文 何文丽 +2 位作者 宋晨超 朱俊峰 管曦 《茶叶通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9-494,共6页
通过构建多维度的HI指数,对近年来中国茶产业的竞争程度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02年以来中国茶产业各个层面的竞争都在不断加剧,不同区域、不同茶类及各区域内部的竞争程度都有所提升,规模化的竞争给中国茶产业带来供求失衡的压力。基于分... 通过构建多维度的HI指数,对近年来中国茶产业的竞争程度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02年以来中国茶产业各个层面的竞争都在不断加剧,不同区域、不同茶类及各区域内部的竞争程度都有所提升,规模化的竞争给中国茶产业带来供求失衡的压力。基于分析结论,提出政府应该积极引导中国茶产业由增量竞争向存量竞争转变、进一步构建良序竞争制度规范茶叶市场竞争以及以大众茶为中心推动中国茶产业消费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茶业竞争 赫芬达尔指数 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下茶叶产品创新的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欢 马玉仙 +4 位作者 蒋慧颖 曾文治 雷郑延 安品弟 杨江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1期239-241,246,共4页
结合相关实例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当前茶叶产品创新存在核心产品不突出、形式产品单一、营销方式落后等普遍问题,并对新时代下茶叶产品创新提出了一些建议:茶产品创新需要深入挖掘产品3个层次的含义,以消费者需求为根本,以创新核心产品、... 结合相关实例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当前茶叶产品创新存在核心产品不突出、形式产品单一、营销方式落后等普遍问题,并对新时代下茶叶产品创新提出了一些建议:茶产品创新需要深入挖掘产品3个层次的含义,以消费者需求为根本,以创新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及附加产品为方式,提高产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产品创新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份福建乌龙茶的同步热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月梅 郑德勇 叶乃兴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65-469,共5页
采用同步热分析仪研究12份福建乌龙茶茶样的热分解过程.试验条件为:茶样由室温以10℃·min-1匀速升温至600℃,气氛为空气,铝坩埚加盖(盖上钻1 mm的孔).结果表明:茶叶的热分解过程分为5个失重阶段:1室温至100℃左右主要为脱水阶段;21... 采用同步热分析仪研究12份福建乌龙茶茶样的热分解过程.试验条件为:茶样由室温以10℃·min-1匀速升温至600℃,气氛为空气,铝坩埚加盖(盖上钻1 mm的孔).结果表明:茶叶的热分解过程分为5个失重阶段:1室温至100℃左右主要为脱水阶段;2100-226℃为茶叶挥发物逸出阶段;3226-345℃为变味热分解阶段;4345-482℃为碳化阶段;5482-600℃为燃烧阶段.茶叶具有相似的失重过程,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曲线体现茶叶的特征,阶段2主要体现茶叶内含物的品质特征,阶段345主要体现茶叶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及粗蛋白、粗脂肪和无机盐等其他物质的含量特征,可反映不同品种、季节和加工工艺茶叶组成的差异.因此同步热分析可作为一种初步的鉴别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热分解 热重(TG) 微热重(DTG) 差示扫描量热(DSC)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大红袍茶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江帆 陈松 +5 位作者 王盛彬 叶乃兴 刘伟 庄佩芬 谢向英 林畅 《福建茶叶》 2011年第2期2-8,共7页
近年来,“大红袍”茶产业迅猛发展,呈现出一片火红局面,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其价格急剧飙升,各级媒体对“大红袍”茶叶身价“暴涨”情况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关于天价“大红袍”的新闻也不绝于耳,再次把武夷岩茶推向风口浪尖。但透... 近年来,“大红袍”茶产业迅猛发展,呈现出一片火红局面,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其价格急剧飙升,各级媒体对“大红袍”茶叶身价“暴涨”情况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关于天价“大红袍”的新闻也不绝于耳,再次把武夷岩茶推向风口浪尖。但透过价格表象,应该冷静而理性地思考.“大红袍”茶叶价格狂飙是否存有泡沫迹象?“大红袍”会重蹈“普洱茶”之覆辙吗?“大红袍”茶业理性成长之路何在?对此,我们将全面解析其复杂成因,深刻剖析其背后忧思,并积极探析其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问题 大红袍 茶产业 武夷岩茶 价格 普洱茶 茶叶 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品质性状的构成与评价 被引量:58
17
作者 叶乃兴 《中国茶叶》 2010年第8期10-11,共2页
一、茶叶品质和品质评价的概念所谓茶叶品质,一般指茶叶的色、香、味、形与叶底,是茶叶产品所具备的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即茶叶的使用价值。茶叶品质评价是对茶叶产品的属性,即卫生品质、加工品质、保健品质、商品品质等方面进行客观、... 一、茶叶品质和品质评价的概念所谓茶叶品质,一般指茶叶的色、香、味、形与叶底,是茶叶产品所具备的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即茶叶的使用价值。茶叶品质评价是对茶叶产品的属性,即卫生品质、加工品质、保健品质、商品品质等方面进行客观、定量和标准的分析过程,从而对茶叶质量作综合评价。茶叶产品根据加工方法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六大茶类和再加工茶,茶叶产品种类繁多,产品各异。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尝试采用机器视觉技术、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电子鼻、电子舌、化学指纹图谱等手段对茶叶品质进行评价。但目前在国内外,茶叶品质的优劣大多数是通过人的感官评定的,其原因是由于茶叶的品质成分组成复杂,无法通过某种成分的量化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品质 品质评价 品质性状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茶叶产品 机器视觉技术 化学指纹图谱 成分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清微 杨江帆 《茶叶通讯》 2016年第1期50-53,共4页
福建省茶文化在资源禀赋和历史积淀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鲜明的特点。本文在分析福建茶文化旅游资源与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清新福建"健康主题和"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提出推动福建省茶文化旅游转型升级和跨越... 福建省茶文化在资源禀赋和历史积淀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鲜明的特点。本文在分析福建茶文化旅游资源与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清新福建"健康主题和"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提出推动福建省茶文化旅游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茶文化旅游 资源优势 路径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中多环芳烃的来源与防治措施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文婷 叶乃兴 《福建茶叶》 2011年第1期10-14,共5页
概述了多环芳烃的组成及其对人体的危害,茶叶中多环芳烃的来源以及在茶树不同器官的分布特征、不同茶类多环芳烃含量的差异性。提出通过茶园园地的选址、生态建设、茶园合理施肥、微生物降解、植物修复、改善能源结构、采用消烟防尘等... 概述了多环芳烃的组成及其对人体的危害,茶叶中多环芳烃的来源以及在茶树不同器官的分布特征、不同茶类多环芳烃含量的差异性。提出通过茶园园地的选址、生态建设、茶园合理施肥、微生物降解、植物修复、改善能源结构、采用消烟防尘等技术措施来防治茶叶中多环芳烃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多环芳烃 污染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芹瑶 徐国兴 +1 位作者 傅天甫 杨江帆 《茶叶学报》 2020年第4期172-177,共6页
为了观察茶多酚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试验采用500μmol·L^-1的过氧化氢(H2O2)诱导体外培养hRPE-19细胞24 h建立H2O2氧化损伤模型。确定茶多酚对hRPE-19细胞无增殖和毒理作用后,设计5组对比试验。检测细胞活... 为了观察茶多酚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试验采用500μmol·L^-1的过氧化氢(H2O2)诱导体外培养hRPE-19细胞24 h建立H2O2氧化损伤模型。确定茶多酚对hRPE-19细胞无增殖和毒理作用后,设计5组对比试验。检测细胞活性、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0~16 mg·mL^-1浓度的茶多酚对hRPE-19细胞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毒性作用和增殖作用;建立hRPE-19细胞氧化损伤模型最适宜的条件是用500μmol·L^-1 H2O2浓度作用细胞24 h,H2O2会造成细胞SOD活力降低,MDA含量增加。8 mg·mL^-1茶多酚可降低氧化应激指标,达到保护hRPE-19细胞的目的,延缓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ARMD)等视网膜疾病的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氧化损伤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