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类型生物炭对芳香樟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宇琳 吴凤英 +3 位作者 张伟婷 刘东明 何峥旋 毛艳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80,共11页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生物炭对芳香樟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期为芳香樟经济林营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盆栽芳香樟优质品系‘MD1’为材料,设置对照(CK,不施化肥和生物炭)、化肥(F)、木炭+化肥(MC)和秸秆炭+化肥(JC)4个处理,在芳...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生物炭对芳香樟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期为芳香樟经济林营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盆栽芳香樟优质品系‘MD1’为材料,设置对照(CK,不施化肥和生物炭)、化肥(F)、木炭+化肥(MC)和秸秆炭+化肥(JC)4个处理,在芳香樟移栽前一天施入生物炭(140 g/盆)、化肥(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分别为6,2.19,0.44 g/盆),将其与土壤混匀,移栽定植后浇水灌透。移栽后测定施用不同类型生物炭对芳香樟生长指标、各器官精油含量、芳樟醇相对含量和根系活力的影响,并分析叶片光合特性和氮代谢的调控过程。【结果】1)与施用化肥处理相比,不同类型生物炭处理均可提高芳香樟株高、地径、总生物量和根系活力,且不同类型生物炭处理之间差异显著,JC处理对芳香樟植株生长的促进效果优于MC处理,其芳香樟株高、地径、总生物量和根系活力比MC处理分别增加了36.22%,8.24%,8.68%和12.80%。2)与施用化肥处理相比,不同类型生物炭处理均可显著提高芳香樟茎、叶得油率和芳樟醇相对含量,其中以JC处理芳香樟叶得油率和芳樟醇相对含量最高,分别达4.05%和94.31%。3)施用生物炭可提高芳香樟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减少光合产物消耗;化肥处理除亚硝酸还原酶外,氮代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施用不同类型生物炭均能促进芳香樟生长,提高精油含量和芳樟醇相对含量,改善芳香樟的光合生理特性,其中以秸秆炭+化肥处理综合表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芳香樟 生长品质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豆树茎枝中黄酮类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邱亚铁 石妍 +4 位作者 徐会有 倪林 陈启建 何碧珠 卢海啸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056-2062,共7页
为了研究红豆树茎枝抑菌活性成分,采用色谱法分离纯化得到16个黄酮类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圆荚草双糖苷(1)、5,7-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2)、4',8-二甲氧基-7-O-β-D-葡萄糖基异黄酮(3)... 为了研究红豆树茎枝抑菌活性成分,采用色谱法分离纯化得到16个黄酮类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圆荚草双糖苷(1)、5,7-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2)、4',8-二甲氧基-7-O-β-D-葡萄糖基异黄酮(3)、芒柄花苷(4)、异樱黄素-7-O-β-D-葡萄糖苷(5)、芦丁(6)、山奈酚-3-O-β-D-芸香糖苷(7)、4'-甲氧基异黄酮-7-O-β-D-木糖(1→6)-O-β-D-吡喃葡萄糖苷(8)、4'-甲氧基异黄酮-7-O-β-D-芹糖(1→6)-O-β-D-吡喃葡萄糖苷(9)、染料木素(10)、异樱黄素(11)、2',4',5,7-四羟基异黄酮(12)、大豆素(13)、柚皮素(14)、二氢染料木素(15)、去甲基化美迪紫檀素(16)。其中化合物1~16为首次从红豆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4、6~9、12、15、16首次从红豆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和14对禾谷镰刀菌、西瓜尖镰孢菌、茄病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显示出了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树 红豆属 黄酮 异黄酮 抑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配施对芳樟精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丁乐 杨弋 +3 位作者 倪辉 孙维红 王一帆 邹双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1-100,共10页
【目的】研究生物炭和传统氮磷钾肥料的配施对芳樟油用林的精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究其对芳樟生物量、得油率、芳樟醇含量、土壤肥力的促进效果。【方法】以2年生芳樟MD1油用林为试验对象,采用L9(34)正交施肥试验,按照实验方法测定9个... 【目的】研究生物炭和传统氮磷钾肥料的配施对芳樟油用林的精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究其对芳樟生物量、得油率、芳樟醇含量、土壤肥力的促进效果。【方法】以2年生芳樟MD1油用林为试验对象,采用L9(34)正交施肥试验,按照实验方法测定9个处理组和1个CK组的各项指标,各组数据进行显著性和极差分析。【结果】生物炭配施能显著提高芳樟的地下、地上生物量,提升最大的是处理8,总生物量达到了2918.10 g/株,是对照组(1679.43 g/株)的1.74倍;得油率和芳樟醇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9月达到最高值,且叶部得油率极显著大于枝部。各个处理组的枝、叶得油率和芳樟醇含量以及土壤化学性质较CK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生物炭配施量为34 g/株的处理3、处理1的叶、枝得油率最高,分别达3.05%、0.57%;配施136 g/株的处理8、处理7的叶、枝芳樟醇含量最高,分别达90.7%、85.8%;处理8的得油率虽然不是最高的,但地上生物量达11583.78 kg/hm^(2)(以样地密度种植),精油和芳樟醇产量也最高,达到了149.59 kg/hm^(2)和133.75 kg/hm^(2),分别是CK组的1.84倍和1.93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处理8土壤中全钾、速效钾、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均最高,分别达到了8.21 g/kg、94.30 mg/kg、34.11 mg/kg和10.20 g/kg。【结论】生物炭是各项指标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且生物炭配施能显著提高芳樟林精油的产量和品质,对土壤的化学性质也有较好的提升,在本试验中处理8是提升各项指标和经济效益的最佳配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樟 生物炭 施肥 精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樟叶片和枝的转录组分析及生物炭复合肥对芳樟醇合成调控基因表达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向双 陈德强 +2 位作者 孙维红 肖琳 邹双全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40,共10页
以芳樟(Cinnamomum camphora var.linaloolifera Fujita)为研究材料,对施肥前及施肥后第1、第3和第5个月叶片和枝中芳樟醇相对含量进行了比较;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构建了施肥前后芳樟的转录组数据库并注释unigenes的功能,对芳樟醇合成途... 以芳樟(Cinnamomum camphora var.linaloolifera Fujita)为研究材料,对施肥前及施肥后第1、第3和第5个月叶片和枝中芳樟醇相对含量进行了比较;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构建了施肥前后芳樟的转录组数据库并注释unigenes的功能,对芳樟醇合成途径进行预测,并分析了相关调控基因的表达特性变化。结果显示:施肥前后芳樟叶片的芳樟醇相对含量均高于枝,且施肥后叶片和枝中的芳樟醇相对含量均显著提高;施肥后第3个月叶片和枝中芳樟醇相对含量均最高,分别为89.89%和84.83%。从芳樟转录组中共获得72560个unigenes,总长度96543844 bp,N50值为2054 bp,GC含量为43.19%,其中,注释到7个数据库的unigenes共有52613个。在NR数据库中,芳樟与荷花(Nelumbo nucifera Gaertn.)和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Willd.)R.Br.〕的同源序列匹配度较高,占比分别为27.09%和14.91%。通过GO数据库,共有39186个unigenes注释到生物过程、细胞成分和分子功能3大类24亚类中。在KEGG数据库中,共有40698个unigenes注释到细胞过程、环境信息处理、遗传信息加工、代谢和生物系统5大类19亚类中;根据KEGG数据库的注释结果,推测芳樟醇主要通过MEP(甲基赤藓醇磷酸)途径合成前体物质,并在LIS(芳樟醇合酶)的作用下生成芳樟醇。通过KOG数据库对基因功能进行预测,共有40096个unigenes注释到24个类别中。从芳樟叶片和枝的转录组中共鉴定出23个与芳樟醇合成相关的基因,且各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施肥后第3个月,叶片中有18个基因表达水平上调,枝中有15个基因表达水平上调,在叶片和枝中均上调表达的基因包括3个DXS基因、1个DXR基因、2个HDS基因、1个HDR基因、2个IDI基因、1个GPPS基因和3个LIS基因,说明这些基因可能参与芳樟醇合成的调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复合肥后,芳樟叶片和枝中芳樟醇相对含量均显著提高,与芳樟醇合成调控基因表达水平上调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樟 芳樟醇 转录组测序 调控基因 生物炭复合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菌棒生物炭对亚热带红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赵壮 邹双全 +4 位作者 邢世和 黄昭昶 陈思明 王晓朋 毛艳玲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14-822,共9页
为探究生物炭对亚热带红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以亚热带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短期盆栽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探讨对照(CK)、化肥(F)、低炭(LB)、高炭(HB)、低炭+化肥(LBF)、高炭+化肥(HBF)6种不同处理下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规... 为探究生物炭对亚热带红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以亚热带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短期盆栽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探讨对照(CK)、化肥(F)、低炭(LB)、高炭(HB)、低炭+化肥(LBF)、高炭+化肥(HBF)6种不同处理下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二氧化碳(CO2)平均排放通量范围为:-189.81^-97.34 mg/(m^2·h),施用生物炭可以降低CO2的排放通量,且与生物炭施用量呈正相关,平均降幅为54.62%;(2)施用生物炭可以降低甲烷(CH4)的排放通量,而且生物炭施用量越大、效果越显著,配施化肥则会减弱抑制作用;(3)施用生物炭可以降低氧化亚氮(N2O)排放量,与对照相比低炭、高炭N2O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1.67倍、1.97倍,配施复合肥则会减弱抑制作用;(4)生物炭能够显著降低综合温室效应(GWP),生物炭施用量越大,对综合温室效应的抑制作用越明显,低炭、高炭处理GWP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232%、319%。配施化肥则会减弱抑制作用。短期施用生物炭可以降低亚热带红壤CO2、CH4和N2O排放通量与综合温室效应,且生物炭施用量越大,效果越佳,配施化肥,则效果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亚热带红壤 温室气体 综合温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香茅草花茶配制及保健成分浸提条件优化 被引量:7
6
作者 郭素枝 蓝福胜 +2 位作者 陈连生 那海燕 邱栋梁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93-1198,共6页
以柠檬香茅草为主要原料,添加少量甜菊、薄荷、茉莉花、金盏花,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最佳的原料配比,以及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等因素对柠檬香茅草花茶主要保健成分(多糖、黄酮)和提取液品质(汤色、香气、滋味)的影... 以柠檬香茅草为主要原料,添加少量甜菊、薄荷、茉莉花、金盏花,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最佳的原料配比,以及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等因素对柠檬香茅草花茶主要保健成分(多糖、黄酮)和提取液品质(汤色、香气、滋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优选的最佳浸提条件是料液比为1∶60、浸提温度100℃、浸提时间80 min,在此浸提条件下,黄酮的溶出量分别比其他处理增加了35.26%-148.0%、63.3%-244.8%和5.5%-62.31%;多糖的溶出量分别比其他处理增加了0%-34.8%、17.6%-119.8%和2.7%-19.4%。而正交试验筛选的最佳浸提条件为料液比1∶60、浸提温度80℃、浸提时间80min,其浸提液汤色黄绿、透明,香气清香、姜味不明显,甜味适中、回甘。以上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浸提温度参数有差异,如果要提取保健成分,浸提温度应选择100℃为宜,若生产饮料,最好选择80℃。正交试验优选的最佳原料配比,从提取保健成分的角度考虑,柠檬香茅、甜菊、薄荷、双花(茉莉花和金盏花)的最佳配比为5∶1.5∶1.0∶0.5;若作为饮品应选择3.5∶0.5∶1.0∶1.5的配比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香茅草花茶 保健成分 感官品质 浸提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环境及收获期对野鸦椿属植物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邹小兴 倪林 +1 位作者 黄维 邹双全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6-51,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生境和收获时间对圆齿野鸦椿不同部位总三萜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情况,为其药用价值和科学栽培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择3个低海拔地区的8年生圆齿野鸦椿,分别于2014年11月和2015年3月采集其叶片、枝条和果实,选择高... 【目的】研究不同生境和收获时间对圆齿野鸦椿不同部位总三萜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情况,为其药用价值和科学栽培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择3个低海拔地区的8年生圆齿野鸦椿,分别于2014年11月和2015年3月采集其叶片、枝条和果实,选择高海拔地区6年生的野鸦椿和圆齿野鸦椿,于2014年8月分别采其叶片和枝条,对其总三萜类化合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1)8月采集的叶片中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野鸦椿高于圆齿野鸦椿,且其含量差异呈显著性水平;但是,8月采集的枝条中三萜类化合物含量,野鸦椿低于圆齿野鸦椿。2)圆齿野鸦椿不同部位的总三萜类化合物含量存在差异,且2个月份采集的含量高低顺序均为叶片>枝条>果皮>种子,均以叶片中的含量为最高,依次为9.06%(农大)、7.14%(清流)和6.85%(邵武)。3)11月采集的圆齿野鸦椿样品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高于3月所采样品中的含量,其叶片中的总三萜类化合物含量最多可提高172.91%。4)圆齿野鸦椿叶片、果皮和种子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与试验地的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均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年均气温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叶片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还与年均无霜期呈正相关关系,其枝条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与各地理和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圆齿野鸦椿的叶片采收期长于野鸦椿;低海拔、较少降水量和年均气温较高有利于圆齿野鸦椿植株对三萜类化合物的累积,这3个因子可以作为圆齿野鸦椿适宜栽培区域的划分指标;夏季采摘野鸦椿叶片,秋冬季采摘圆齿野鸦椿叶片,所采叶片的总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鸦椿属 三萜类化合物 采收时间 栽培区域 采集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齿野鸦椿果皮总多酚的提取及其抗炎作用 被引量:9
8
作者 王玉启 冯翯 +3 位作者 姚秋娟 范琳俐 金航 黄维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8-504,共7页
采用超声波法提取圆齿野鸦椿果皮总多酚(TPEP),通过Box-behnken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获得TPEP提取工艺:乙醇浓度45%,液料比31∶1,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70 min,超声功率300 W.此条件下TPEP提取率高达(8.28±0.14)%.以脂多糖诱导小... 采用超声波法提取圆齿野鸦椿果皮总多酚(TPEP),通过Box-behnken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获得TPEP提取工艺:乙醇浓度45%,液料比31∶1,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70 min,超声功率300 W.此条件下TPEP提取率高达(8.28±0.14)%.以脂多糖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构建体外炎症细胞模型,测定TPEP作用下细胞上清液中IL-6、PGE2、TNF-α、NO的分泌量,发现TPEP可显著抑制这些炎性因子的表达,体现了良好的抗炎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齿野鸦椿 总多酚 Box-behnken 抗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